- 相关推荐
湖南关于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道县抢抓中部崛起、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等历史性战略机遇,全力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全面了解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近期,笔者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多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喜人、来势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一、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和基本做法
2003 年以来,全县共签约产业转移项目129个,合同引进项目资金232亿元,实际到位86亿元。目前,已建成项目62个,在建项目42个,准备开工项目25个。全县初步形成了轻纺制鞋、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科技等四大支柱产业。
1、突出主体作用,提升招商质效。一是突出专职部门招商。近五年来,全面明确县经信、商务、驻东莞招商办以及2家工业园管委会等职能单位的招商引资任务,对非招商引资责任单位或个人,按照“不压任务,只奖不罚”的原则,鼓励提供招商信息或自主招商。二是强化县级领导招商。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推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招商小分队,每年至少5次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密集招商,对接洽谈投资合作。三是严格规范项目引进。对每个拟引进项目组织专人考察,经所有成员单位审批同意后,再进入合同洽商和签约环节,切实提高招商项目质量。
2、挖掘资源优势,提升产业水平。一是立足优势产业抓承接。始终坚持依托县内已形成的电子信息、轻纺制鞋、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等支柱产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着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二是立足优质资源抓承接。加大了对县内非金属矿产、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精心包装项目,主动对外招商,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立足优良人脉关系抓承接。经常组织到各地召开老乡联谊活动,主动联络在外打工的道县籍老乡,使他们积极为道县招商引资搭桥牵线。
3、夯实园区平台,提升承载能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工业园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开发建成6平方公里,形成“两纵三横”的路网大格局,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二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在园区布局了东方丽都等商住小区,在园区新建了400余套公租房,在园区主要交通路口规划并启动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区建设,及幼儿园、医院、工人文化宫的规划布局。三是加大通关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海关、商检、口岸“三位一体”通关大平台建设,启动已落户该县“保税物流园”的湖南省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项目建设。
4、放大政策效应,提升服务环境。一是着力兑现招商政策。近年来,连续四年县财政都预算安排2000万元,保障政府兑现优惠政策的资金需要,县优化办每年组织3次以上座谈会向客商了解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二是着力优化审批服务。要求全县38个单位的285项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严格实行一站式办理和限时办结制。为了缩短项目落户时间,县政务中心还安排了10名政务代办员,实行项目落户审批全程代办。三是着力解决要素难题。坚持科学利用土地,投资强度从2003年的30万元/亩提高到目前的120万元/亩,对兴建二层以上标准厂房,每平方米补助200元-260元。盘活园区存量土地,2010年以来依法依规收回企业闲置土地1320亩安置签约企业20余家。用工方面,出台帮扶企业招工23条措施,建立完善社保补贴、培训补助、购房税费奖励、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政策,全方位保障入园就业人员待遇。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扶持地方发展,单列金融机构对口扶持园区企业的激励政策。近年来,县内金融机构每年投放园区企业的贷款超过2亿元,有效缓解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四是着力整治建设环境。从今年起,县里专门成立工程建设领域治“慢”、治“乱”、治“非”和治“强”等4个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为项目顺利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道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从项目结构上看,近年来引进的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轻纺、制鞋、初级电子产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达80%,企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大。引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仅占5%。从项目规模来看,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非常少,招商引资项目中实际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不到10家,过十亿元的项目至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引进的项目大多以基础产业为主,缺乏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大型企业。从项目产生税收来看,2014年有实际生产性税收的企业不到60%,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1家,过500万元的企业只有3家,全县工业税收仅1亿元。
2、承接环境不优。一方面,软环境不够软。项目落户难,报批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硬环境不够硬。出省通道不畅,企业物流成本高。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处于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3、要素保障不足。融资瓶颈,由于融资渠道狭窄、担保手续繁锁、审批程序严格、政策歧视偏严等因素,园区内80%的企业反映融资困难。用工瓶颈,主要由于本地企业工资水平普遍比广东等地低,且各项劳动保障不健全,因此企业招工普遍困难。土地瓶颈,用地成本高,土地指标不足,部分企业落地困难。原材料瓶颈,部分农矿产品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料供应紧张,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到周边地区采购生产原料。
4、项目落地不快。总体来讲,项目从引进、投资、建设到投产的周期过长,少则两三年,多则三四年,甚至近十年。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工作的主动性不够,主动对接项目不够,导致引进的项目中,意向性签约的多,真正能建成投产的项目少。
5、优势突出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突出本地优势资源招商,另一方面,没有充分突出区位优势抓承接。
三、加快推进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招商。一是增强机遇意识。当前,国家批准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委、省政府赋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政策,并把道县打造成“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主战场,对这些重大利好,各部门要把机遇化为现实的动力。二是增强开明意识。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行对外开放。拿出最好的项目、最优的条件来打动客商、吸引投资。三是增强接轨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与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东盟等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友好关系,定期开展投资洽谈、经贸合作等活动,以政府间的合作带动企业、民间的广泛合作。四是增强招商意识。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更加突出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大招商、招大商,建立较为完善的招商引资网络体系,推进县域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2、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促稳商。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一方面,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另一方面,要坚决兑现各种优惠政策。二是夯实承接平台。要提升园区规划布局,按照“产城融合”的原则,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近、远期规划进行修编。要加强园区设施配套,重点抓好园区水、电、路、讯建设,同时,要高位嫁接城市配套功能设施,提升园区的人气聚集力。积极争取商检、海关在工业园设立分支机构。要推进园区管理创新,打破工业园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切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适当将土地开发、项目建设、企业管理等相关管理权限下放到工业园管委会。三是优化招商环境。要优化社会环境,用良好的软环境弥补我们硬环境的先天不足。要优化政务环境,对落户项目涉及的立项、环评、国土等审批工作,通过“集中会商”,压缩办理期限、提高办证效率。要优化建设环境,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3、要进一步强化保障促富商。一是强化产业配套。要以先期落户的四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着力引进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配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要立足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招商,鼓励企业在县内乃至市内建立原材料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提高区域群众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二是加快物流建设。要着眼对外大通畅、对内大循环,协调加快道贺高速、厦蓉高速广西段的建设,争取衡道高速开工建设,全力打通道县南下北上、东进西拓的大通道。同时,要加快湘粤桂综合物流园、湖南省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建设,为企业构建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抓好企业帮扶。要突破用地瓶颈,充分盘活土地存量,用好现有闲置土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储备计划,多渠道争取用地计划指标,为承接产业转移留足发展空间。突破融资瓶颈,加快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积极为园区企业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要争取信贷规模,用好政银企合作平台,激活民间资本,拓宽民营资本准入领域。突破用工瓶颈,进一步落实用工23条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积极引导企业改善工作、食宿环境,注重人性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督促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与园区用工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道县的劳力优势,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湖南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问题调研报告03-25
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研究06-13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08-20
优势产业导向的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09-10
产业调研报告02-07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14
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08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23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