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市二次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和省第十一次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从经济总量看,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2.1%;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2亿元,增长13.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拉向低谷,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宏观调控“一揽子”措施,经济总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200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诸多政策机遇,全市经济继续快速、稳健运行,生产总值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27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4.6%;2010年在全球经济向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市场价格波动以及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力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抓住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不动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1亿元,当年增长15.8%。总量比2006年的171.54亿元净增186.07亿元,增长71.9%,年均增长14.5%。
——从产业结构看,市二次以来,全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由2006年16.5∶57.8∶25.7调整为2010年14.3∶60.0∶25.7,呈现特色凸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有力的助推了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比例由2006年76.5:2.8:19.3:0.1:1.3调整到2010年 76.8:2.0:13.2:0.1:7.9, 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蓄、原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大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势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5%,2010年达到79.5%。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06年的44.07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91.74亿元,增长48.3%,年均增长10.4%。
——从发展速度看,从2006年到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一路走高。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年均增长14.4%;农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8.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3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由第6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49.8%;粮食总产量增速由第10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 22.7%;小口径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第5的位次,年均增长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2位,年均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高速推进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庆阳速度”。
——从人均水平看,人均gdp由2006年6830元增加到2010年15095元,累计增加8265元、增长81.5%,净增8265元。人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093元、3818元、1698元增加到2154元、9070元和3872元,分别净增1061元、5252元和2174元。人均农业总产值由1976元增加到3534元,增长78.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3737元增加到20600元,增长4.5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90元增加到3946元,增长1.5倍。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33元增加到2482元,增长1.9倍;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由327元增加到 1267元,增长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加到12453元,增长6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296元增加到9693 元,增长54.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增长6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增长 48.3%。各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均呈全面提升态势,改善民生的原始积累得到不断蓄势和加强。
——从比重变化看,经济总量由2006年全省第4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3位,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由7.5%上升到8.9%,上升1.4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保持了在全省 8.5%的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1%上升到13.5%,上升2.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6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3%上升到5.6%,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在全省的份额由4.9%上升到6.0%,上升 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9.5%上升到14.4%,上升4.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由第2位提升到第1 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8%上升到13.3%,上升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7%上升到6.8%,上升1.1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7.3%上升到7.9%,上升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6.0%上升到8.5%,上升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8位提升到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9位提升到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的位次或比重不断提升,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势头进一步显现。
——从重大项目看,市二次以来,全市上下把“发展抓项目” 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和强大动力,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谋项目,紧盯政策抢项目,因地制宜抓项目,统筹推进促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接续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围绕改善基础条件,重点实施了庆阳机场4c级改造、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西雷高速、宁长二级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扬黄工程向庆城延伸调水、油区群众安全饮水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的基础性、民生性项目,固塬保沟综合治理、碳汇林、公益林、“千池百湖”工程、污水处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批城镇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破解了瓶颈制约,夯实了发展基础。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成功引进华能、中铝、中化、中电投、大唐等国有大型企业和江苏雨润、陕西丽彩等知名民营企业参与庆阳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实施了庆阳石化300万吨搬迁改造,华庆、环江、合水、镇北4个产能百万吨以上的超低渗油田开发,核桃峪1200万吨、新庄800 万吨、刘园子90万吨煤矿建设,西峰、正宁、长庆桥、沿环江4个工业集中区建设等一批能源化工项目;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等“七个百万工程”,驿马出口创汇、西峰农产品加工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等一批“绿色”资源开发项目;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香包刺绣、陇东唢呐、道情皮影等一批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开发步伐。三是围绕改善民生,重点实施了一批促进就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农村基础教育项目和弱势群体救助项目、医疗卫生项目、文化体育项目,完善公共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使项目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更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四是围绕资源优势,重点谋划梳理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2010年,XX市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增长极的步伐加快。庆化300万吨项目建成投产;长庆油田在XX县北部发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且加快了低渗透的开发力度;刘园子煤田、核桃峪煤田、新庄煤田等开发速度加快;南、北、中三个大型电厂已进入论证阶段,这一切都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五到十年,庆阳将建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圣地四大基(圣)地,为庆阳经济大发展增添强大而坚实动力。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38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7.28亿元。其中,50—500万元项目3546个,完成投资70.06亿元;500—1000万元项目1382个,完成投资74.14亿元;1000— 10000万元项目2269个,完成投资540.85元;亿元以上项目186个,完成投资502.23亿元。
【抗战胜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6篇)05-06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04-30
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4-30
经济调研报告范文05-06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05-06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5篇)07-02
关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5-06
纪念抗战胜利周年征文02-03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精选7篇)05-06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