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时间:2024-08-06 03:09:07 应届毕业生网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xx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归园田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中走进诗人陶渊明的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 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_____________这句诗,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归园田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与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与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归园田居教案】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范文11-30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对照翻译03-29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园田居》优秀说课稿模板10-26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03-07

读《归园田居》有感04-03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03-07

易居面试11-06

宜居社区的口号11-14

雅居乐面试分享11-19

职场长居客的秘密03-2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归园田居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xx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归园田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中走进诗人陶渊明的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 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_____________这句诗,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归园田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与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与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