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7 23:06:24 应届毕业生网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通用】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

  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阅读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

  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

  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

  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

  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

  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5、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对老农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样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⑵“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7、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小结:是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学生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8、读到这里,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教师: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绿洲,拯救田园,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我们期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板书:青山不老)

  3.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设计意图:链接专题,揭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听读任务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 

  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釆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预设:

  釆访地点:晋西北山沟的一个小院

  采访对象:一位山野老人

  性别:男

  年龄:81

  主要外貌特征:瘦小

  感人事迹:一位山野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十五年内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

  3.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釆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正音,扫清阅读障碍。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学习梳理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能力。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一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批注自己的感受。(板书:奇迹)

  (2)交流反馈。

  交流一: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感受到作者对这山沟里的绿色的赞美。

  ②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交流二: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思考: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学生自由回答)

  ③点拨: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感受到老人用十五年的艰苦岁月,创造了满山遍野的绿。时间之长、面积之大。

  交流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引导: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体会到树的勇敢与坚强;抓住“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感受到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

  小结:课文从窗外的绿、连串的数、沟里的树三个视角告诉了我们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关注课文第2-3自然段,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

  2.探究方法

  (1)抓住关键句,了解老人在哪两个条件下创造的奇迹。

  (2)圈画关键语句,具体体会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

  (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两个条件?

  (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读懂大环境中的险恶。

  ①引导:第2自然段,从哪个层面写了老人创造奇迹的条件,你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预设: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②引导: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地理环境,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怪物盘踞之地”等。

  交流二:关注县志记载,如,“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③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板书:大环境 环境险恶)

  (2)读懂小环境中的艰苦。

  ①引导:第3自然段,从哪个层面写了老人创造奇迹的条件,你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预设: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②引导:院子所处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交流二: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③联系生活,展开推测:这十五年里还可能发生了什么?

  预设1:遭遇大雨,老人被困在山中。

  预设2:老人生病了,没有人在身边照看。

  ④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苦”。(板书:小环境 生活艰苦)

  (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预设: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创造奇迹之难。让我们进一步感悟到老人的伟大。

  设计意图:以课前学习提示中的问题作为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窗外的绿、连串的数、沟里的树三个视角体会“什么是奇迹”,又从大环境之险恶、小环境之艰苦两个层面读懂“为什么是奇迹”,从而在内容与情感两个方面为下一步理解“青山不老”作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探究方法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不会老的”指什么。

  (2)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课题“青山不老”含义的理解。

  (3)进一步交流: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组内交流讨论,代表进行汇报。

  引导: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觉得“不会老的”指什么?

  预设1:结合文中描写青山的句子,我觉得不老的是青山,因为山上的树,会越来越多,年年长大,常青常绿。

  预设2:结合以前山沟的大环境的恶劣,我觉得山沟前后变化,看出如今青山的环境是越来越好,青山是不会老的。

  追问:这青山上的绿树,这绿色的奇迹,又是谁,凭着什么创造的呢?

  预设1:老人凭着自己的双手,更是凭着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的。

  预设2:老人凭着要造福子孙后代坚定的信念等创造的。

  (3)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课题“青山不老”含义的理解。

  预设:表层含义是老人创造的奇迹——青山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深层含义是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板书:精神永存)

  (4)引导:我们理解了“青山不老”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呢?(学生自由回答)

  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作为题目。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解决学习提示中的第3个问题,也是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研讨交流,对比阅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关键语句,逐层深入探究,感悟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进一步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老人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展,而且他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远流传。

  五、拓展延伸

  过渡: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马永顺身上发生的故事。结合内容,对比发现马永顺和课文老人相似的可贵之处。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马永顺曾靠弯把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在林业战线得到推广。

  马永顺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岁月如梭,可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对他的教诲言犹在耳:“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要多造林、多栽树,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估算了一下,他为祖国的建设大半辈子采伐原木大约36500棵,欠大山这笔情,要用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

  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林子一年年长高。1982年,年事已高的他要退休了,却惦记着自己砍伐的树还有8000多棵没栽上,“这个欠账不还完。我死不瞑目。”他说。此后,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

  1991年,已是近80岁高龄的马永顺估算了一下,他砍伐的树木数量还差近千棵没栽补上,他原打算用两三年时间把树栽完,但子女们怕他累坏了,于是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从这年起,每年“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由全家老少三代组成的“马家军”便上山造林。终于,马永顺的夙愿实现了。这时,马永顺却笑着说:“‘账’是还上了,可造林不能停。只要我的身子骨不散花,就还要上山栽树。”

  秋季造林成活率高,而且一次造林一次成型。马永顺一听到这种新鲜事,马上就开始实践。1996年秋天,他率领晚辈上山开始了第一次秋季造林。第二年春季一看,栽种的1500棵新树基本全部成活。从此,他就率全家开始了春秋两季造林。

  马永顺从1982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已坚持17年造林不止。他和家人已植树5万多棵。1998年,他因此荣获了联合国环保奖。

  马永顺看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特别高兴。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英明,林业有救了,我只要生命不息,就造林不止,给后人多留下一片青山。”

  引导:你发现马永顺和老人有什么相同的可贵之处吗?

  预设:努力、不怕困难、勤劳、执着、坚持不懈、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作适度的拓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升华情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采访中,作者应该会给老人留影。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他会选择怎样的风景作为照片的背景,他又会选取老人怎样的姿态、神情定格在照片之中?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来描绘一下这张照片。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环境险恶

  奇迹精神永存

  小环境:生活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习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1、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得通顺、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亩就相当于1850个实验小学这么大。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坏) 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自己展开想象来理解来读懂词语,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2)“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盘踞 怪物

  (3)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岁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可是老农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 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 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4 拓展延伸

  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5 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 初读 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 。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 有关的自然段:“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 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通用14篇)10-18

《春联》教学设计04-02

石榴教学设计03-21

孔乙己教学设计03-21

赵州桥教学设计03-09

《欢庆》教学设计03-07

《小池》教学设计03-18

《马》教学设计03-18

《狼》教学设计03-08

穷人教学设计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