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说课稿

时间:2024-07-15 10:16:22 应届毕业生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想品德说课稿9篇(热门)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品德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思想品德说课稿9篇(热门)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通过对第三、第四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中的几项具体权利,如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某些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②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③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2)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2)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习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3)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

  1、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情境式教学

  在讲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的内涵。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报社侵权案、拆信风波等,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案例导入)让学生看完案例后,老师提问:

  (1)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丽、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2)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有隐私,人人享有隐私权。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1)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引导学生对P4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无关,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第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并说明“私”是隐私中的前提条件,决定了隐私的范围。

  ③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2)对于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如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境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③“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④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4、课外作业

  “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调查身边发生的关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事例及其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制作一份相关内容的板报。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框教学是初二上学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的第二框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好身边的环境是一个初中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本框教材在第一框“自然环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文环境”,教材涉及3个知识点,希望学生明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从自身开始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鉴于作为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生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祖国的名胜古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一步了解人文环境。其次,作为上海的学生学习了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对自己的家乡会有更详细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人文环境孕育的城市精神,感受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人文环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历史知识提炼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采集、课堂探究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文环境的探索,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体现)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和珍惜已有的人文环境的观念。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

  二、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一共三个知识点:

  1、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2、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

  三个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分别从国家到城市再到自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人文环境的意义。第三个知识点是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4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通过课堂活动,问题组织落实教材中的一、二知识点,第三第四个环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具体过程如下:

  课堂导入:印度和中国古代的2首特征鲜明的音乐响起,让学生走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文明古国给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引出什么是人文环境,导入课题。

  第一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以前面导入部分为基础,通过一个思考题自然过渡。思考题是这样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断代。那么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哪个文化古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文化古迹追溯到历史,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及时引导、总结学生发言,比如长城既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又实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倾略,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人文环境中蕴涵的民族精神,贯穿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第二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二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教学以一段视频自然过渡,视频资料充分利用了学校外籍学生资源,讲述了班级的韩国学生希望有同学带他游玩上海,了解上海。从而引出这一教学环节的课堂活动“我带大勋游上海”。要求学生为班级的异国同学设计一条上海一日游的路线,让韩国同学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了解上海,并说明设计的意图。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2本已学的教材,从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同时可以让学生参考书本的解释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说明所选景点代表了上海的哪些历史与文化。这个活动设计是希望学生通过回顾上海历史和建设,懂得人文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寻找景点,也可以提示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区域内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卢湾区的一大会址等。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教学环节:本环节教学主要落实教材第三个知识点,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教学从上海现代化建设体现的高度、速度和深度过度到洋山深水港建设的一段视频。视频集中讲述了一组洋山建设者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国家的感人事迹,很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根据视频内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洋山精神的内涵,体会到洋山精神的可贵,理解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无形的人文环境,引出人文环境分为有形、无形两种。问题二:“如果你是处在洋山建设者的这种人文环境当中,你会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培育熏陶作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特别要做好学生各种回答的应对准备,比如可能有学生认为“大家都奉献,我就乐得享受,何苦这么累呢!”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能刻意回避,可以从个人奉献,集体成长,最终也有助于个人发展这样这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是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延续。因为第三个知识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所以有必展开深入讨论,在理解人文环境意义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教学从洋山建设的'总结自然过度到上海城市精神,过度语言如下:“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是上海建设者的功劳,也与浙江、以及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密切相关。没有全国的帮助不会有现在的洋山。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追求卓越。”接着提出课堂讨论题:“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来演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部分讨论有一定难度,但是很有行为指导的意义,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上海城市精神,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样几个方面:

  1、海纳百川要有博大的胸怀,取百家之长。所以生活中要心胸开阔,有宽容之心;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以诚挚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学习上要博采众常,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学习不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博学才能专攻。

  3、做人要自信,有勇气追求卓越,这里也可以联系初二语文教学中的少年中国说。

  4、要敢于尝试,不怕别人笑话等。通过学生主体发言,教师适时的引导归纳,让学生充分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实际行动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更美的人文环境。

  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1、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培育和熏陶作用,特别是要学生能明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能在行为中落实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2个教学环节,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解决这个重点难点,希望教学上能有深度。

  2、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教学基本采用了问题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落实每个知识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展开都是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充分引导和点拨,体现出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教学策略上考虑到动静结合,即有美妙的音乐又有丰富的视频,即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的讨论。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3、教学评价:教学中学生发言比较多,所以教师对发言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一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或者和体现出学生思想困惑的一定要及时解决,并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让友谊之树常青!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鲁教版教材初一思品必修第三单元第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播种友情》,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第三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继续谈了如何保持和发展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师爱助我成长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交友原则,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考试的常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掌握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学会发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项目的三个目题都是重点。1、平等、尊重、真诚;2、理解、宽容;3、关爱、帮助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则,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难点:宽容并不是不坚持原则。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把握不好宽容的前提和尺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案例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同学、朋友、友情的重要性!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交朋友、和同学、朋友建立友情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交朋友,怎样建立友情!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①通过交流“自己具有哪些品质”、大家谈“自己愿意与哪些同学交朋友”、亲身体验,明确:与同学、朋友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诚”。

  ②结合教材提供的四种情景进行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明确: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与人相处应该做到“理解、宽容”。

  结合“哥们儿义气”案例,帮助学生感悟、体会交友“要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础上,运用典型的案例,通过思考、认识、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实话实说“自己遇到这些情况时会怎样做”、讨论“有的人只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想到别人”、读一读,明确:主动“关爱、帮助”他人,也是交友应该具备的品德。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让友谊之树常青

  一平等 尊重 真诚

  二 理解 宽容

  三 关爱 帮助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鲁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说课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与思品旧课标(20xx年版)相比,20xx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在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制定了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的单元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状况作出应有的贡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知识:知道党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懂的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与差距。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同时,依据新课标理念,设置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二:说教材

  1、编写意图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设置这一主题单元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2、编写特点:

  一是在素材的选取上: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重在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是在正文内容的编写上:每一框几乎都是按3W的方式编排,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模式层层递进的渗透了三维目标,并配有文字描述、插图、典型案例、等教学所需资源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设计教材结构。总之,与人教版相比,鲁教版故事性更强一些,人教版知识性更强一些,陕教版则是习题训练性更强一些。

  3、编排体例:

  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模块构成。分别是课前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课内主题探究(共同探讨),课后是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五个模块。具体到九年级第三单元,围绕其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容特点和内在逻辑,设置了前四个模块内容。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十九》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模块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按课、框、目三个层次编写。

  (1)课:每课都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对应。每课的标题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以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来表达,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课题下设引言,引言都用简练优美的文字、生动活泼的形式、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引出本课主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框:内容一般为一节课的量,也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框题是以洋溢生活气息、富有启发性的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同时充当量化教学内容的单位。

  (3)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

  走进生活模块由生活再现和活动在线两部分。生活再现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象,提升经验,提高能力。活动在线是开展各种活动,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能够感悟践行,学以致用。

  创新实践平台,是结合本单元设置的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你也可根据本单元内容另选课题。

  四大模块前后联系,相互融合,共同落实《课程目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4、内容结构:

  本单元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据此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从总揽全局的.高度,为国家发展指明了强国富民的总路线、总政策。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讲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据此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从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讲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和据此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讲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巨大作用,我们国家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个层面上,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总之,我们可以以上四课的主题凝练为:国家发展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必须靠民族精神支撑。归结起来就是九年级学生应该着重关注的国家发展之道。

  5、单元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1)横向联系:本单元是在第

  一、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单元是教材第二单元内容的延伸。二三单元内容又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具体化。同时第三单元为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起到了承上而下的重要作用。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2)纵向联系: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组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所以,本单元也是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的有机组合。如:七、八、九年级均涉及到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九年级第三单元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法律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涉及有《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保护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国情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有走可续发展之路和国家科技文化建设等内容。(七、八年级见课件所示)

  6、考点分析:

  第一方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方面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第三方面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采用明确目标、自学指导、交流合作、精讲释疑、达标检测的“五步”教学法。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6)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热点,学会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热点库。

  2、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根据思品课的特点,我提以下建议:

  (1)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实行学生学习、生活量化考核。

  (2)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

  (3)评价形式要更加多样,口头评、书面评、即时评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相结合。

  (4)评价应量质结合,可采用观察、谈话、作业、检测、考试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立足学校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可以在参考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活用教材,用好教材,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发挥教师群体智慧,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好学生资源。

  (2)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切合身边人、事,开展当代社会调查,有效利用社会热点和乡土资源。

  (3)广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由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滞后性总是存在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如,各种报刊杂志是大量信息来源;各种党的文献、文件汇编是我们有效的工具书。网络资源是我们最便捷、实用而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借助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对创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对于再现法律案件、故事场景、对于教师板书的设计和演示,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不要弄花架子。原则是简洁、实用、直观、趣味、高效。

  老师们,知识的传授很简单,但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却不是一日之功,我愿大家共画知识树,同摘智慧果。更希望我们的共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思维活跃、气氛愉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最后,愿我们共同交流,一起进步。

  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最后一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一节的内容。其立意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起风帆》形成首尾呼应。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反思三年的成长历程,使学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体验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人给予的帮助、社会提供的支持,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体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回顾与反思三年的学习生活,掌握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变化能力。学会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说学情分析

  面临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一方面对三年的初中生活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新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又有许多的茫然和困惑。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的回顾,使学生既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又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做好规划。

  四、说学前准备

  教师:搜集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些照片或其它图片资料,制成。

  学生:整理反映自己或本班同学成长的照片或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成长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从三个环节、五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环节二系列活动实现目标

  环节三悦纳自己形成观点

  活动一我的变化

  活动二我的收获

  活动三我的遗憾

  活动四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活动五同学眼中的我

  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

  教师展示同学们在小学毕业时的照片,发放刚入初中时办的学籍表,让同学观看。

  问:看了这些照片,你能确认这是自己吗?

  老师:通过与小学毕业照片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变化很大,今天我们来回顾、总结初中三年的收获,相信大家的感触会有很多。

  老师导入新课。

  说环节二:系列活动实现目标:

  本环节准备通过五个系列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说活动一“我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三年来的对比,让同学从身体、心里、性格等方面感受到身体成长到心理成熟的快乐与烦恼。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能反映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自主思考:我有哪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指名部分同学在班上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成长和变化。成长,实质是增加的过程;成长,也是身体发育的过程;成长,更是你们心理成熟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也是你们获得友谊的过程。

  说活动二“我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盘点自己在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学习的快乐。

  请同学们参照教室宣传墙上“成长足迹”、“群星璀璨”栏目上的内容,仔细阅读老师在《学籍表》上的评语,从知识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全面的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请各组推选一位代表做班级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教育,也感谢我们同学的帮助,我们同学不仅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收获,想一想,还有没有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呢?

  说活动三“我的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自己三年来的不足之处,认清自己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反思自己在三年来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名同学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以后的具体做法。

  教师总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改进,人生就会少许多遗憾。

  说活动四“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来同学、老师、社会、国家给自己的成长提供的帮助,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这项活动要求同学认真反思三年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探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同学们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帮助,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

  说活动五“同学眼中的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求同学对熟悉自己的人进行交流,请对方说说对“我”的看法,特别是今年来的变化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将访谈结果与自我认识进行对照。

  教师总结。

  环节三悦纳自己形成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和感悟,进行归纳,升华思想。

  该环节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完善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

  成长纪事

  1、成长,是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过程;

  2、成长,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

  3、成长,是获得友谊、责任感增强、理想形成的过程。

  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生活的照片和图片做导入,很自然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系列活动教学,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更易于全面、客观的审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均有话可说,也能够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活动较多,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正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教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自我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2、学法指导: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调查法,小组合作讨

  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具体活动过程构想及依据

  1、新课导入: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________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2、新课教学: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英语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批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批评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批评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拒绝诱惑》,是教科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题,主要内容是从远离不良诱惑、学会控制自我等方面了解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作为第八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危险诱惑”以及他们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拒绝诱惑、自觉抵制诱惑。本框题将认识层面的内容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使学生能将所学联系生活、合理运用。本框题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为主线,使教学内容呈螺旋状上升。

  二、说学情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存在“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青少年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以及在同伴压力和盲从心理的驱使下,极易因“一念之差”而在不良诱惑前束手就擒,走上邪路。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战胜不良有好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前半段。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奥德赛船长,你会想出什么办法让船只顺利通过海峡?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后半段,并突出主题——拒绝诱惑。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当遇到这些情景时,自己会怎么办。

  (情景:上课前,好友小丁邀请你去游戏厅打游戏。朋友请你抽烟(实际是软性毒品),并请你帮他贩卖。有人向你出售黄的书刊。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星期六,朋友邀请你搓麻将赌博。有人向你散发“x”材料,并邀你加入。)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并突出: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是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之一。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结合教材第81页的内容,列举自己知道的各种不良诱惑,并讨论这些诱惑的特征和危害。全班分享交流,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一个方法——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此处板书:客观分析理智拒绝)

  第四步,用多媒体展示3则关于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请学生与同桌讨论如下问题:这几位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如果你周围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全班分享,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第2个方法——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此处板书:远离诱惑,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四步,用多媒体展示《篮球迷》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这位同学始终无法抵制篮球杂志的诱惑?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第3个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此处板书: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第五步,老师讲述拒绝不良诱惑的第4种方法——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此处板书: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2.我的“抗拒诱惑计划书”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抗拒诱惑计划书”,并坚决完成。(可用多媒体展示“抗拒诱惑计划书”参考模板)

  抗拒诱惑计划书

  我受诱惑的表现:

  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

  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

  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主要的激励措施为:

  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惩罚措施为:

  监督人:

  3.启示录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有关自制的名言。

  第二步,学生4人一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与自制力有关的名言。

  第三步,老师小结。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第二步,课后作业:“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请全班同学以“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为题目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拒绝诱惑

  (一)客观分析,理智拒绝

  (二)远离诱惑,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四)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我保护》。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为青少年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但这些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例子:在1月14日至16日期间,一伙社会青年连续到我校附近的公交车站、周边道路上抢劫我校多名学生的e通卡、MP3等财物,并殴打一名学生致重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案件最终破了但查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同学当这几个社会青年殴打和抢劫同学钱财时,有同学目击了但是却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或向公安局报案;当这伙人第二天继续作案时,第一天受害同学看见了,但仍没作出反映,甚至有一位同学是我们取回被抢劫东西在组织学生认领时,才发现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案件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导致悲剧多次上演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没有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导致的。我想要是这些学生能正确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或许这种悲剧就减少甚至不会发生,本课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本课秉承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结构主线是“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是其中第七单元《法律护我》第三节的第一个框题,是“健康成长”这条主线中一重要板块,是第七单元《法律护我》乃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

  2、教学目标

  对本课课标的要求:“体会自我保护重要性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它包含了二个层次,即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能力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达到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预设“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这一章的主干知识,也是本节其他知识的探究基础,从学生的心理学习自我保护要根据“学习对生活和生产有用的知识”的课改理念,只有掌握这一知识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预期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这一问题综合性强,七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往往对不法侵害的认识不足,在日常行为中,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将这一知识暂定为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处理:指导思想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资源利用:教材本身及学校内鲜活例子,学生收集的材料兼收并蓄,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分享。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又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受外界环境所左右。受到侵害时,有的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冲动行事,不计后果。由于过去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多为“遵守型”或“限制型”,即要求学生要如何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他们中许多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本课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分析问题,冷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四环节活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将“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调到前面先学,一是有利于与导入课堂中的知识相衔接,二是有利于为后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作铺垫。同时,以小品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师生共同探究,随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3、说学法: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因此,采用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启发谈话归纳法”等等

  角色扮演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在学习“自我保护方法”时,学生以编剧身份,就遇到歹徒敲诈勒索时我该怎么办理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表演,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收集材料: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归纳整理出几个类型(如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等);(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自身的知识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养调查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课前的学习准备中去。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一些学生容易碰见的安全隐患,补充老师给出的不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联系实际地大胆想象,建言献策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勤思考、好动手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法:重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究,适应了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会发现很多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再加之正确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启发谈话归纳法:重(难)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技巧”的教学中,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地加以归纳,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排练小品,小品表演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出示20xx年1月22日《厦门晚报》中一则《一伙小青年在槟榔中学附近专抢学生威胁不许报警》新闻请大家换位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办?”。(目的在将新闻与预先排练的小品结合,让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引起思考。)紧接着我请课前排练过小品《小浩怎么办?》的同学上场,调动课堂气氛,这时候让学生预设场景,每个同学可以将自己预设的场景(如:①直接反抗②求助路过大人③逃跑等)放入小品中,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结合场景丰富认识,使自己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在这里,我采用“主动+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领”、“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的主体作用,当你把他们领到适当的地方之后,那就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共存。在教学中,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围绕“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找找有哪些隐患直接危害我们的健康,看看谁找的多,谁就是合格的安全员。在讲授时,我先抽查了学生的调查结果,让他们积极发言,相互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也能告诉学生,找到这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我保护意识点到)。

  同时,我将学生回答快速统计在黑板上来说明我们身边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是我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更应该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分为几个类型(如学校、家庭、周边环境等)为第三环节的教学开展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依据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回到学生。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我趁热打铁,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具我们身边一些常有安全隐患,如在学校中参加体育运动、在家庭里要注意防火、使用煤气等要如何注意安全,注意,在这里只是个案一个一个案例进行讨论)面对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的时候,我有哪些好办法?让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找出他们所用的方法。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进行总结,巩固知识,使学生透彻掌握。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运用身边鲜活素材,使学生得到切合实际的引导,从学生不同的方法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自信心。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先向学生出具几个案例的视频,每观看一个案例,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我归纳总结本课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依照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情感升华。

  最后课堂小结。请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小结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环节时间安排只是预设,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来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出现课堂效果好的环节,可以顺势引导,让开放式课堂渐入佳境。)

  四、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预计学生一定能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会有用的自我保护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掌握自我保护技巧。并在学习逐步提高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起新的学习动力。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自我保护》一课的说课材料,我知道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我相信在您们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的。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是苏人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一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第二单元,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行为与后果的必然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体验选择行为时要考虑后果。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品德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案例导入:播放视频

  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车祸?

  过渡:从中我们会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

  [探究平台]

  (一)关于行为

  阅读书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1.如果你是海因茨,你是偷药还是不偷药,为什么?

  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局是什么?并谈谈理由。

  2问: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为实现这样的后果,海因茨还有其他选择吗?

  为了救妻子,海因茨还有其它更好的行为选择吗?(分组讨论后回答)

  过渡:海因茨的目的只有一个,但是他可能采取的行为是多样的。

  认真思考行为的分类:对照提示阅读课本P78第一段:

  1.从有无意识的角度看:有意识、无意识;

  2.从动机的角度看:善良、不道德;

  3.从行为的性质看:合法、非法

  4.从法律角度看:作为、不作为

  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

  举出三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I.警察接警不出

  II.父母不抚养、教育子女

  III.医生见死不救

  (二)关于后果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行为是多样而复杂,行为导致的后果也是多样而复杂的。

  [生活在线]一人闯红灯到底后果会多大?早7点40,湖塘武宜路路口。路口东西向红灯闪烁时,一位行人打头,七八名行人“殿后”,三两成群闯红灯过马路。违章者振振有词地表示:不就闯了个红灯吗,车流间有空隙,利用空余资源,没什么危险。可事实上,一个人闯红灯就会带动一群人效仿,车辆慌忙避让,本来就超饱和的路口,经过这一耽搁,车辆排起长龙,一条线上百余辆车停滞难行。

  [探究]

  行为可能的后果

  闯红灯

  随地吐痰

  沉溺于电子游戏

  ……

  [归纳]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行为。只要有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只是有些行为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有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而有些行为则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些行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有些行为的后果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

  (三)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播放视频

  问:根据材料,谈谈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应该有哪些?(书P79)

  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

  多个行为造成的。

  [小结]

  人的行为带来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后果。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国家在做出某一个决定时,一定要考虑后果,要选择正义的事,选择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选择对自己有利而又不会损害他人的事。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07-27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12-04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自主》12-12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11篇)11-08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精选11篇)11-08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11篇11-08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7篇12-04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精选7篇12-05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精选11篇12-26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11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