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时间:2024-10-29 14:19:58 应届毕业生网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9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说课稿9篇[经典]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

  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习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平台。

  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 vs 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习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中国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 叠字) 韵律美 (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阳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

  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歌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通过反复朗诵这组新诗陶冶情操,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本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新诗的风格、意象等都比较陌生,同时学生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从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辅助采用讲授法和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及重点问题的设置,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在学法上,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作者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徐志摩,从而总结出诗人的生平经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再别康桥》。

  我的导入与设计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大家了解多少呢?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浪子,情感经历非常丰富,大家有了解多少呢?不过天妒英才,年仅36 岁就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命运的结局。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从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奠定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一步步深入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首先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什么基调?

  然后教师检查反馈,幻灯片出示加点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点拨疑难字词。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教师的补充了解背景知识,明确诗人年轻时曾游学剑桥大学,1928年秋诗人重到英国,故地重游,写下了本诗,记录了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明确本诗抒发的是离别情,全诗以感伤、忧愁为基调。

  (三)析读诗文,感悟诗境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推进:

  第一层次:赏析诗歌的美

  这里我会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活动:结合具体诗句仔细揣摩,说说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里?先在组内交流感受,再请代表在全班分享并说明理由。

  我预设学生会体会出以下内容的.美:

  1.绘画美

  我结合学生找到的具体诗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分别是哪些呢?能否就一个具体的意象说说究竟怎么个美法呢?如果用自己的语言怎么描述这幅画面?这样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带领学生从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入手,再具体着眼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中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发挥学生想象,描绘出金柳、夕阳、波光、艳影构成的这幅动人的画面。最后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读诗句,感受诗歌中体现的绘画美。

  2.建筑美

  这里我会提问建筑美体现在哪?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上发现本诗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好似中国建筑特有的对称美的特点。再带领学生仔细看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在形式上,除了刚刚说的特点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明确回环呼应,感受本诗形式优美。内容上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从开头“轻轻的”来到至结尾“悄悄的”走感受到了什么?明确诗人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来时“轻轻的”令人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像清风-样来了,走时又悄无声息地荡去,仅仅是挥了挥衣袖。在招手间,留下了至深的情丝。体会诗歌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音乐美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哪些诗句令你感受到了明确的节奏和旋律?进而明确节本诗奏感强、旋律优美。特别是“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不变,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接着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读出旋律和节奏美。

  第二层次:体会诗歌的情

  在赏析诗歌美的基础上,我会再次带领学生重新梳理一遍诗歌,从诗歌内容中思考诗人从第一节“轻轻的”来去身影中读出了对康桥怎样的情感?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诗人回忆昔日康桥时光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思?明确诗人对康桥难舍难分的离别情,对往昔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诗人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达到情感抒发的高潮。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这里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并将复习的古诗的送别诗与本诗对比,引导学生说出在送别的对象上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其他是送别的大多是人,本诗送别的是自然景物。从中感受诗歌独具一格的特色。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后布置作业:搜集一首你最喜欢的离别诗,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小型的诗词朗诵会。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现代诗歌。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领略到现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四、说教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共同解决疑难。

  3. 探究学习法:深入思考,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康桥的风光视频,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2.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诗歌的情感基调。

  3. 分析意象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通过意象和语言来表现的。

  5. 诵读诗歌

  学生再次诵读诗歌,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抑扬顿挫。

  6.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理解。

  7. 布置作业

  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写作手法,写一首关于离别的小诗。

  七、说板书设计

  黑板中间写上课题《再别康桥》,左边写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右边写诗人的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7

  一、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说课过程(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这首《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的表现了徐志摩的这种风格特点。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感知本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之情。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感知本诗意境,了解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难点是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会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的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美感”和“赏析意象”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1.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梯度的阅读实践。

  2.启发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朗读、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习本文,把握文意。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这样的导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学生介绍、了解徐志摩生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其次,在学生能够流畅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划分出节奏,让学生体会格律诗逐节换韵的音乐美。

  最后,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诗的图画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到研读环节。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环节,旨在锻炼他们概括文本和表达的能力,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绘画美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诗歌”这一教学目标,我会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找出作者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进而引出“金柳、青荇、潭水”三个主要意象。接着,从“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入手,引导学生自由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笔下的流水、水草所营造的安闲、自在的境界,体会徐志摩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然后,我会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作为这一环节的小结:“本诗如何体现绘画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依次感受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画面,感受画面的动态美和立体美。最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

  2.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朗读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并在小组内讨论:“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诗经》中“复沓”的写作手法,感受这种手法用在现代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富有节奏的特点。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将该诗与《雨巷》比较韵脚,体会诗人徐志摩追求的韵律跳动的美感,使整首诗像一首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3.建筑美

  这一环节,我会先抛出几个问题:“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每一行的字数有何特点?这么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以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我会最后进行检查反馈,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划一的特点,给人以美感。让学生切实感受这种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建筑美。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在学生整体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适当拓展,可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会引导学生试着将课文第二、三、四节改写成散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与散文之间的异同点,并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自由谈学后感,旨在让学生感受徐志摩先生的诗歌成就和短暂却绚烂的一生。让学生小结而不是老师,体现了新课标“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分层的作业,以期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目的:

  1.想想离别母校会是怎样的心情,仿照《再别康桥》尝试写一首小诗。

  2.尝试写现代诗歌《故乡的______》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怀念之情。

【《再别康桥》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三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04-03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模板12-14

再别康桥原文03-22

徐志摩 再别康桥03-31

再别康桥英版03-13

徐志摩《再别康桥》经典语录12-25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3篇」11-28

读解再别康桥中的“轻轻”与“悄悄”03-04

工业说课稿 初中工业说课稿04-18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利用》说课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