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不知道你们读过《万历十五年》没有呢?很多人对这本书评价不一,下面小编整理了两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
作者视角独特
读书就好比走路,有些书你不读根本就不知道作者的思想及表达方式,正如有些路你不走一走就不知道哪里有泥泞(当然了实时导航只达到了告诉你堵不堵的阶段)。
公元1587年,年号万历,作者黄仁宇先生通过这一年的分析来剖析整个明朝帝国的历史,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我第一次读到。作为理工科的毕业生我把作者这样的文法成为断面分析,通过横切一刀明朝历史来剖析明王朝失败的原因很有新意。
制度流程的作用远超越道德
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想是,帝制中国用道德来代替法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说没有法律的保障,皇帝只是一个牌位而已,首辅也不能光靠四书五经来辅佐皇帝,武将也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并训练出适应当时环境的队伍,稍微的创新就会给文官制度以创伤,皇上和辅佐他想要被提拔的一帮人尽力维护着看似稳定,实则腐朽不堪的时政。所以说需要建立规章制度流程来管理和保障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王朝,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或个人同样适用。这一点对于现代的企业组织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体系的力量是生存及胜利的保证。世界汽车巨头丰田汽车公司在管理上发现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制度流程上的问题,而不会轻易去追究那个个体的责任,可见该公司的文化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制度和流程的重要作用,所以才总结出著名的问题解决法。
精确、亮化管理
作者在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明朝的管理缺乏“数目字管理”,单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是数字化管理,但仔细读了附录后才发现作者表达的意思是精确化管理,意指当时的财政记录不够精确。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相对当时明朝来说国外的经济发展基本都是可精确衡量对比的。凡事只有量化了才有可比性,才能发现差距,就好比组织或个人制定目标一样,没有量化的目标到头来是没法衡量是否实现了,或者根本没法实施下去。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没有精确化的数据分析,对趋势的把握就会跑偏。
行动计划
1.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历史可以像作者黄先生这样来读,当然是得熟读史料为前提的;
2.多看国外或外籍华人的著作,改变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观;
3.继续多遍阅读《万历十五年》,读透这本书,学习作者的大历史观,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曾文祺先生说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二】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即是一面镜子、一部电影、一段故事,镜子上、电影中、故事里呈现的人物和事既是过往的,也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读一段历史,了解的不仅是过往,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审视和把握。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感触颇深。
一、对历史的体会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万历十五年》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讲,《万历十五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展现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从社会存在的具体情境中透析社会意识。与大多数的历史书籍相比,它不完全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而是突破了以往历史研究的固有模式。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二、对人性的理解
《万历十五年》分七个章节,叙及六个了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这种情形实不是某个人性情能力导致的成败得失,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成为了其的牺牲品。文末,作者总结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财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人是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当中的,因此,无论人性之善恶,都难以评说。说某人是好人或是坏人,都是片面的。只有将人置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中,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去看待,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三、对发展的认识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对工作的启示
作为一名铁路战线上的教育工作人员,我从《万历十五年》这一著作的阅读中同样也获得了很多工作上的启发。这些体会和启示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对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自然会受到周围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但仍然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为工作、为单位作出更大成绩,发挥更大作用。其次,对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法制是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万历年间从兴到衰的发展历史给后人的最大警示便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道德相比,制度的稳定性和规范性无论是对于国家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对工作方法的创新有了新的启发。干工作和做学问、写著作是一样的,都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的是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可能是一个角度转变,一个细节的发现。要想将工作做出新意,获得新的进步,必须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自己创新工作,提升自我的重要契机,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一定要把握机会,从历史中汲取营养,重视人的作用,奋力而为,积极进取,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摘抄07-28
万历十五年摘抄加赏析07-28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9-01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8-2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3-25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06-22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09-12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品06-01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8-19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