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感悟」
不知道你们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后,有什么样的感悟?下面小编给你们分享两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感悟】
读史是沉重的,如当年明月所写,历史是事实,无论你哀嚎悲戚、呼天抢地、捶胸顿足,都无法改变它的一丝一毫。读此书之前,明朝给我的印象就是锦衣卫、东厂、朱元璋、起义、资本主义萌芽,几个孤零零的词。读完书之后,明朝不止像是一副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更像是一棵树,看着它从扎根、发芽、风吹雨打毅然不倒,最后虫蛀烂根而死。读史也是生动的,如福尔摩斯所说,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不管多么离奇、难以置信,那就是事实。历史是事实,无数巧合组成的事实,无数选择组成的事实,不论是惊艳到瞠目或是郁啐到结舌,都让人不得不信。这正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高二选择理科之后的八年来读完的第一本正史,从前不爱看历史,觉得它枯燥无味,严肃无趣。当大学毕业,走到人生的岔路口,迷茫不知所措时,我想起了那些前人先烈,试图从他们的决断、思想中获得参考。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志。念研一时,我翻开了东周列国志。它的语言不如明朝那些事儿来的通俗易懂,情节发展也不那么有韵律一般的松弛有度,没有作者主观的安排与组合,东周列国志更像是一本流水账,以尽可能详尽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那段时期的人物、事件,但往往生动形象的形容词副词不比平铺直叙的主谓宾更让人心惊胆战。以不同的手法与语言,篇章与结构,两部巨著都深深的将那两段历史刻在了我心里,每当迷惘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在历史的浊流中,一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却又那么的重要,这两部巨著也深深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开始客观地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将所有人的行为举止统计归纳出其共通点,惊讶而又不出所料的发现,我们并没有比前人进步。换句话说,进步的,是环境,停滞不前的,是人类;由于环境的发展,对人类劣根性的限制与相互间制衡的多样和增加,使得人类社会较之前更加的和平和谐,但若是换做同样的环境,人类的行为不见得能表现出更加的成熟。正如当年明月所说,以史为鉴,是伟人、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改革、创造自己的思维殿堂,而普通人,连以史为镜,从先人身上,发掘那些亘古不变、为人赞扬、甘愿继承的思想和品质,并坚持为自己所吸收利用,都是很困难的事。人是偏向于投机取巧的种族,当有捷径存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去走捷径,而那些带着傻气地坚持着原则、气节、正义、真理、善良、忠诚的人们,留下了千古清名。在如今社会中,不少人认为,千古清名抵不上两顿饭,这怎么会是人类的进步呢?想走捷径的人仍然存在,并且更多了;人性,是不会变的。
但尽管有如此多的反面角色,演绎着人性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的一面,我仍然钦佩,并向往着那光芒的来源,那是闪烁着智慧的王守仁、坚忍的徐阶、正直的夏言、睿智的张居正、宽容的朱佑樘、忠勇的戚继光、鞠躬尽瘁的孙承宗、清白的于谦……人性,也是复杂的。在我不明白人性到底是怎样的时候,在无数次听到别人说丑陋的中国人,我愤愤不平却又无力反驳的时候,从历史中,我寻求到了答案。
因为没有通读过中国历史,我不明白明朝的特殊之处,但我从中,隐隐发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殊之处,中国人的特殊之处。从袁崇焕、孙承宗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交涉中,我看见的是中国人的狡黠与机智,从戚继光抗倭中,我看见的是中国人的傲气与傲骨;从徐阶隐忍数十年,终杀严嵩为恩师与众英烈报仇,我看见的是中国人不流于外表、不亚于忍者的.坚忍不屈,从朱棣奉天靖难、清君侧、建永乐,虽手段奇特,计策毒辣,登基之后却实现了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诺言,我看见的不止是生于帝王家,不生即死的无奈,更多的是挑战命运的勇气,与承担责任的魄力;从朱佑樘受后宫众人庇护,终避开万贵妃迫害而顺利长大,我看见了隐藏于贪婪、狠毒、残暴中的善良、正义、忠诚。同样,我也从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奸隶小人身上,看见了中国人的贪心、唯利是图、自私和软弱。但是不论有多少人说中国人丑陋,如当年明月所说,四大文明灭绝了三个,只有中国这片土地上仍然居住这这群顽强的土著。
在读明史时,我无数次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自己有这样的血统而自豪。
当年明月说,喜欢明朝,是因为明朝的人们是最有特色的一群人,要么好到极点,要么坏到极点。确实,明朝人是比较容易分出好坏的,英雄如朱元璋、戚继光、袁崇焕、李成梁、于谦、夏言、徐阶等根正苗红的正派模范,狗熊如王振、刘瑾、魏忠贤、温体仁等欺软怕硬的无骨奸隶。针对每个君主与名臣,作者都做了自己的总结。君主有两个标准,好人+好皇帝,在此基础上组合出四种帝王:好皇帝坏人,好人坏皇帝,坏人坏皇帝,好人好皇帝。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简单的好坏都是片面的,因为不止一次看见忠臣反间,坏人从良,总的来说,事物是在变化的,人也在变。而作者,也非常睿智的指出了变化的根据——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总结出一个慧眼识忠奸的技巧:为何人之利?为个人之利,多为小人;为大众之利,多为豪杰。此大众,非党羽,乃万民。魏忠贤之阉党,严嵩之严党,顾宪成之东林党,浙党、楚党,如此多党羽争斗,如此多方利益交织,层数太多,皇帝都无法辨别谁忠谁奸的时候,说党争亡明,也是相当中肯的。为万民之利死,是忠臣,良将,烈士,为一己之私死,是活该。明朝的言官我是很讨厌的,一个个光说话不办事,文字游戏玩得不要太好,但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一个个都很有气节,不怕削职,不怕贬,不怕死,视他人与自己的命如草芥。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虽有矫枉过正,但不乏有诸多逆耳忠言,更有忠臣以死明鉴。这样视生命如粪土的行为,借鉴意义有限,但气节却值得发扬。
在明朝如此多人物英雄狗熊中,我最欣赏的,同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朱棣和徐阶,一个特别能打,一个特别能忍;让我最感动的是整个后宫瞒天过海抚养小皇子朱佑樘,最后培养出一代明君明孝宗——唯一一个达到好人与好皇帝双重标准的君主;让我最难过的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怀疑,虽说功高震主此话不假,但这仍然让我有一种被人辜负了信任的失望;让我最愤怒的是土木堡之变,一个蠢货太监为了一己之私,让万人送命;让我最拍手称快的是崇祯帝收拾魏忠贤,大快人心;让我最唏嘘的是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蓝玉案、胡惟庸案……
明朝历史,只是中国漫长的五千年中的二百多年,它用它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将在历史的镜子面前,驻足得更久,久到我明白了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我要用什么方式活下去。
我想无论有多少豪杰好汉,在历史长河中划过一丝涟漪,它依旧奔腾向前。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滴水珠,顺着前人的河道,踏着先烈们的波涛,在保持清洁的同时,在到达大海以前不要被蒸干。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感悟】
《明朝那些事》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多:作者用一种很幽默的笔法将明朝厚重的历史从枯燥乏味的史书中提炼出来,带领我们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抛开后人的主观臆断,走进一个真正的大明王朝,去感受和琢磨那些历史舞台上的人和事。
淘尽无数英雄梦,是非曲折谁可鉴。这就是我对《明朝那些事》最深的感触。
历史是精彩的,但历史亦是复杂的。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对于一件事,一个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记载观点和评价,唯有跳出个人爱憎,以客观严谨的眼光看待历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明朝那些事》做到了。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位明朝皇帝,有许多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最令我敬佩的皇帝却是崇祯帝朱由检。崇祯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魏忠贤,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一顿折腾,后金没折腾回去,袁督师倒折腾没了,本想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搞内乱造反。
调兵干掉某些人,又出来了某些更狠的人,再调兵,把某些更狠的人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把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的清军,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再反,逃跑的又跑回来。很巧,又是大灾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简单地说,崇祯干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就是看人吵架,穿得破烂,吃的也少,只睡五六个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某些狗血剧里的悲催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不幸的是,崇祯以上所有的悲惨经历与努力都无法换回一个幸福的结局,更不幸的是,他知道这点。
知道结局注定失败,他却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直到最后结局,直到兵临城下,依然没有放弃。在崇祯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比坚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命运对不起我,我却依旧不放弃,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崇祯,一个了不起的人。还有一个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他就是王守仁。
文学自不用说,除了买官,混官场的哪个没点文采;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用兵方法堪称诡异,生活中那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一到战场就会立马变得无比阴邪,让对手叫苦连天;
在政治上,他更是让对手头疼,看见他的时候烦,看不见他更烦,担心他搞什么阴谋诡计,斗奸臣,玩手段,在政治场上混得如鱼得水;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哲学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王守仁,一个不世出的奇才。透过《明朝那些事》,我明白了刚正不阿的好人固然值得敬佩,但有时候好人却不一定能做成大事。拍马屁,搞关系,并不是坏人的专利,为了心中最终的正义而一时隐忍等待机会,甚至做一些会让自己背负恶名之事的人更让人萌生敬意与感动。
包拯的权力来自上面支持,所以他能够明察秋毫,惩恶扬善。可惜这样的明君太少,所以才有一代将才岳飞的凄然惨死,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因此,到了奸臣辈出的明朝中后期,耿直善良的海瑞只能造福一城一县,而张居正、徐阶却能为天下万民造福。在此,我想向作者致敬,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是如何将内容庞杂,生涩拗口的史料转化成生动直白的小说,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九岁的人居然会有如此深刻的人生见解。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学。
《明朝那些事》还原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段历史,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真实的历史。每次翻开它,都会沉浸在那早已熟悉的故事中,它让我看到了很多:刚强、气节、善良、坚持、宽恕、勇敢、执着、理想、信念以及许多美好的精神。
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明朝那些事》你是我的良师,带我走进了历史知识的殿堂;你更是我的益友,让我领略了无数人生的道理与智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感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11-09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8-10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02-24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30条08-27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通用05-24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03-29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集合58句02-05
明朝那些事儿的经典语录90句08-28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140句08-02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