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19 13:31:14 志彬 读后感10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1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2

  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文明和野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你无法用感情色彩去评价哪种力量更高级,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历史推动的主要动力。这就像人性的善恶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主观评价,其实善恶并无区分,只在人的一念间。

  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杀戮与战争基本也是因为围绕经济掠夺和宗教信仰来展开的。没有一个永存的王朝,最长寿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大多数王朝都是你唱罢我登场,有种对空长悲切的感叹。

  近两百年的历史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与发展。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70余年。还不包括朝鲜战争、中印之战距离我们似乎更近,而中东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还一直存在的局部战争,我们目前的和平环境的确是难能可贵。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东文明、印度文明在内,中国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遭到大的摧毁的完整文明体系。

  在经过工业革命、信息互联网革命之后,人类创造了强大的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冲突,人类控制与环境压力的`冲突。在万千物种中,人类成为主宰,但是巨大的能耗,也无法阻挡人类地球终将毁灭的宿命。开拓外太空,星球移居,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事实。人类的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对生活索求不得的焦虑感,让现代人活得并不比古人幸福。

  这不由让我对“成王败寇”有了新的认识,人类的欲望成就了社会经济的发达,一切为我所用固然很好,但是还是要适度,过犹不及,登上权誉的顶峰也称不上王,衰落是迟早的事;跌落悬崖也要有再奋起的意志,不必称寇,给生命多一些弹性,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活在当代,至少胜过那些已成土灰的王侯将相,因些,不必太急,好好活着……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3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政权更替,亦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因此了解历史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的历史著作。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两极对峙格局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与传统的编年史写作方法不同,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着重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书中强调了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考究著作那样晦涩难懂,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的历史,是以事件为基点,彼此间的关系串联成线,在时间尺度下交织成面,最后构建出的一个三维立体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作者提出并阐释的观点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的其他社会群体的经验。即在相同的地理条件下,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程度。”对于变革时期的社会差异,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历史变革时期处于最适应和最成功状态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是最困难的。相反,落后的社会有可能更适应变革并在变革中逐渐取得领先地位。”书中反复阐释的两条观点揭示了世界的联系性和历史发展规律。

  《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有意将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这种做法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和创作冲动。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无限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以及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作者在最后探讨“人类技术魔影”问题——人类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惊人的技术发展若用于使少数人获利,将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管理给予强烈警示。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4

  在《全球通史》一书的卷首,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新的历史,这不是说前人所编写的史书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们都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因为每个人、每件事都处在时间的慢慢长河之中,过去了的自然就变为了历史,所以,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我心中,历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着史书,就好像能抓住过去时光留下的痕迹。阅读通史类的书籍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其中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杂,但是读通史会十分有利于读者形成一种全球的视角。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史学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方法:分别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区处于孤立时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国家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种划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除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一个联系和比较。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一直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还没有系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前,在脑海里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维。书中的这种划分法可能一开始会让我们觉得读起来有些不习惯,但是它很有利于我们把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我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种现代感,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学科,我很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结果,而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历史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就比如说:过去的王朝更迭告诉我们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几次蔓延全球的战火硝烟让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贵,每一次的历史现象必然会反应历史道理,我们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本国的历史都是有联系的,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现有国体的形成、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底蕴,这些东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记住史实,还要学会分析史实,学会举一反三,将历史融入现实,发挥它所独有的价值。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5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

  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6

  一直爱读历史,而对于中国历史,看到的都是中国作者写的作品。而作者本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其“先天性”地无可避免也限制了读者的眼光视角。这次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受益匪浅。而其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可谓洋眼看中国,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东周

  东周的形成是由于西、北方牧羊野蛮民族的侵入,当时世界上各地区都差不多同一时期都出现了这种野蛮部落都文明帝国的侵略掠夺,而独独中国的文明没有由于入侵被毁灭或转型。同时的希腊、印度统统难逃过这两次游牧民族的侵入浪潮。而中国被野蛮入侵而继而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更是反证出华夏文化的连续性和坚韧性。 青铜铁器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两项技术都只是说明出我国人们在商、战国就掌握了这两项技术。实际上冶铜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中东地区,中国于公元前1500年才学会了冶铸青铜武器的技能,同时传入的还有种植小麦和制造马车等技能,正是由于这些的帮助,当时的商朝统治者才能征服了其它四周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扩大了华夏的版图。而铁器的传入对比起世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晚,冶铁技术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中叶的小亚细亚,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于公元前600年才传入中国。

  孔子

  在西人眼中,孔子是一个渴求成就功名利业的人。这从他周游列国,试图寻得一位采纳其理想政治见解的统治者得知。生逢乱世的孔子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孔子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充分发挥。他证明了他自己的一个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这个普通的教师不单单教育出了几个像样的弟子,并借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了深远且恒久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家。二千多年来。他的学说成了封建王朝的官方教义,成了学者和统治者研究的对象。那怕已经现代化的今天,他的生日仍作为台湾地区的教师节,这些怕是作为一位教师职业的孔子生前怎样也估计不了的! 法学

  儒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学说和极力推崇儒学之后。而汉朝之前的秦则是运用了法家的学说。法学帮助秦始皇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辉煌成就,也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却没能给秦始皇构思的“秦三世,秦四世”发展下去。法学不能“宽容待人”的态度只能反激起灭亡的速度。“能骑在马上打天下,焉能骑在马上治天下“,所以在秦灭亡后,汉朝统治者利完它最后一点“无为而治”的价值让国家从战乱中康复过来之后就将它打进了“冷宫”。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7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xx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04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8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9

  《全球通史》是一部展现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巨著,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致描述,将人类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与繁杂,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此,我将分享我对《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作者在《全球通史》中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文明到现代世界,将人类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作者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剖析,让读者对每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书中充分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呈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众多关键点中,我深深被古代中国的历史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政治体制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在海上贸易和外交方面的雄心与气魄。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如四大发明、诗词曲赋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博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例如,书中提到的古代中国人注重家庭、师承等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启示。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与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另外,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中,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常见的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相互交融,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信仰,以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

  总之,《全球通史》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类历史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们能够阅读这本书,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10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要“站在月球上来审视人类史“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查历史,这种大格局的观念可以令你的眼界开阔,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层。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是作者全书都在声明的观点,那是因为一但人类有了超越伦理道德的武器,便会将伦理道德置之一旁,从而发生暴力冲突等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两者的不匹配才是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这不也正说明了从技术大爆炸开始几百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灾难性的事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这反而是技术人文大爆发的时代。

  其次作者认为,“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东西方差异的原因,蛮族入侵一直是各个文明挥之不去的梦魇,蛮族与文明种族实际上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者互相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斗争融合,最终塑造了帝国文明的.气质。举个例子就像是中国,中国各个帝国走到了末期的时候,不是农民起义将帝国搞得千疮百孔,最终由游牧民族将帝国摧毁,就是游牧民族以绝对的优势将帝国摧毁。随后当游牧民族堕落时,农业文明便会来一次漂亮的反击,重新统一中原,因此会在竞争之中不断进步,但是西方却不堪满族进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传统文化,成为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文化更是统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国在秦朝时就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统一则是英国人入侵后才逐渐开始的,虽然是一个极端但中国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会早衰,因此才导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国的结构是中央集权,自然导致了一个统一的政体,使得文明以一个相同的姿态连续不断。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领悟优秀03-30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6篇)04-19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通用16篇)08-29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4篇)03-04

全球高考句子06-09

全球冷笑话精选03-30

全球励志个性签名11-02

全球机会 创业非洲11-11

外企全球裁员狂潮11-19

全球最好笑的笑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