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5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抗虚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虚无本身。
最近在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大学时看过,只是模糊的记着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轮回,在当时年纪,只是对布雷迪亚家族命运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当最近生活渐渐的感到无聊时,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本记忆中有趣的书,买了回来。刚读之初,还是能被那种命运的变幻而吸引,可读着读着,心中生出越来越多的沉重,仿佛看到了这个家族都男人、女人们的疯癫都是在对抗些什么?而脑海里总能回起他们平静的时刻:阿尔卡蒂奥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惧,可以平静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贝丽卡当丈夫死去,将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再出门时,她也仿佛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静。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疯癫回归到了平静?
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马尔克斯是这么描述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早年沉迷于父亲留下的实验室中,熟练掌握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后来参加革命军。他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一夜之间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35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然大难不死。他拒绝的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向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成为了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容许别人给他拍照。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经过了这一切,留下来的只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传奇的故事和一条他的名字的街道,再无其他。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足够了,功名伟绩,不足以吗?可是,如果我们想象着进入到上校的内心,去品味他的灵魂,我想,有一种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独!而且贯穿了整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这也是马尔克斯想要表达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独。
我们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我们看不到那种在关系中体验到的狂喜与平静,而是由上校或者说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复制的过程中演绎成了疯狂。其实我们内心寻求的很简单,就是在爱人的怀里疯狂,哪怕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在两个相爱的人的生活中,这种疯狂最终会被软化,变成柔情、温情,生活的点滴,却处处发着璀璨的亮光。
也许会有很多人反驳,上校离开他的村子,去建立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吗?可是,让我们来看看。他和乌拉尔从出生起就被认为要在一起,并没有彼此的相遇时刻,仿佛就应该那样。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乌拉尔,而上校一直疯狂着,以至于乌拉尔说出:“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吧,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们,自生自灭,像驴子一样。”当何塞、布雷迪亚照妻子的话做了,向窗外看到了两个赤脚待在阳关里暴晒的菜园里的孩子时,他感觉从那一刻起他们才开始存在,从乌拉尔的咒语中诞生出来。”足以看见,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个世界中没有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而他将一生都在这样的世界里度过,这样的一生只能用两个词来概括:疯狂与孤独。并且像一个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续着。他们越是疯狂的对抗虚无,他们越会感觉到孤独,世界在他们心里其实就是虚无的,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一个爱着的人居住着。或者说,其实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关系才是真实,其他的一切都是虚无!权力、金钱、豪宅、美女无一例外,如不相信,去问问那些时日无多的人,他们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说最遗憾的是什么,他们的答案一定与某个人有关。
我想,马孔多的百年孤独,有时也是我们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
“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我想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这样孤独,而这种孤独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就如水一般,悠长不断,你越用手碰它,它就会越伴随着你。就如李煜对于寂寞与愁的感慨一般“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而这本百年孤独中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的拉丁美洲,那时的孤独是残忍的,悲痛的。那时的拉丁美洲一直在徘徊,从未前进过,就好像清朝时闭关锁国的中国,孤独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而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正是他们自身的孤独造成的。
“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却有着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同时,他意识到马贡多陷落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这样是无法让他人了解的独一无二的马贡多文明的。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让马贡多贯通外界。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他未开辟出的马贡多的文明,一颗还未升起就已糜落的星星。而之后的几代人,缺少像他一样的胆识与勇气的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感情沟通,都陷入了个人的孤独与苦闷,他们有着生理上的欲望,对权利的'渴望,对求知的渴望,对暴力的崇尚,他们同时又拒绝着身边每一朵晶莹美丽的花朵,拒绝远方传来的呼唤,拒绝遥远世界投射出的光芒。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走出小镇的孤独不同,思特里克兰德的孤独是极少人能了解他画中的意思的一种找不到知己的落寞,他们的孤独是自闭,他们一个人猜忌,从未放过自己;一个人做事,从未与人交流;一个人发呆,从未想过创新。他们想要冲破孤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孤独,是不理解,不了解,不团结。
有句话是说情到浓时浅亦深,情意最浓的时候,一个浅浅的印记,便可刻骨铭心。那么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孤即无穷荆便弃,孤独到无人时,一簇荆棘,便让他们丢盔弃甲。钟摆能让任何东西飞起来,却无法使自己腾空。他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擅长的,但是,他们各自朝着自己一律的方向走去,也不会同他人的道路同到一起,将马贡多的文明腾到世界,让世界看看。
想必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张出了一条猪尾巴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就是对他们这种不创新,不走出自身建造起的小黑屋行为的讽刺与惩罚。倘若将猪尾巴代指他们的不团结,那么,蚂蚁就是那种能让他们走出黑屋的曙光,一把利刃无比的刀。
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当闭关锁国的清朝遭受到了外界剧烈的撞击,八国联军强烈的侵犯,清朝这才打碎了自身为自身建造的“大清王朝富可敌世”的臆象,从“茧蛹”中走出,才意识到外界的经济已有经济革命,中国并不强,中国还有一大段路要赶。同样,这个家族的灭亡也应当让更多人,让世界知道,既然孤独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理解这种孤独,无从止歇地从满地荆棘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路。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文中的家族由于蕾蓓卡的到来,纷纷患上了失眠症。犹记得,蕾蓓卡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咬着自己的手指,她多么孤独呀,挂上黑幕的天空下仅剩她一人醒着,熬着漫漫长夜。这也是在启示我们,被遗忘的历史,它,也很孤独啊,我们不应该忘记它,抛弃它,而是,将它从孤独的泥沼拉出,携它一起,奔向未来。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
百年孤独,书读过半,孤独之感,力透纸背。
先说说第一代人物,马孔多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不知是才智超人,还是不应该生在那个年代,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们认为疯了,绑在栗树下,用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和自己对话,孤单影只数十年。接近生命终点时,家人把他抬进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见踪影,他又回到了“孤独”的栗树下。他死后,有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时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层绵密的花毯,人们得用铲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殡”。不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栗树下几十年是否真的孤独,不过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独。
再来说说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也是一对情敌。
丽贝卡天生丽质,热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丈夫死后,独自居住,从不出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但其实并没有,当有人再看到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铰链因锈蚀而断裂,门板靠成团的蛛蛛网勉强支撑,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长满杂草野花,其间裂缝成为蜥蜴和各种爬虫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证明这里至少有半个世纪没人居住过……她穿着上个世纪的衣服,光秃的头顶上稀疏几根黄发,一双大眼睛仍残存着昔日的美丽,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间熄灭,脸上的皮肤因孤寂而干裂……”。前书还是美少女,再现已是枯槁妪,其情其景,震慑人心。就是这样的孤独,当乌尔苏拉要接她回家时,丽贝卡断然拒绝,不愿放弃她的孤独特权。
阿玛兰妲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十分矛盾的人。她和丽贝卡都爱上了钢琴调音师克里斯皮,为了阻止他们结婚,甚至给丽贝卡下毒,结果误杀了已怀双胞胎的嫂子蕾梅黛丝。而当丽贝卡放弃了克里斯皮,阿玛兰妲又拒绝克里斯皮的求婚,导致其绝望自杀。小说关于阿玛兰妲的`死亡过程也是动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见过死神。死神告诉她开始为自己缝制寿衣,并说她会死在寿衣完工的当天晚上。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死在丽贝卡之后,她织了拆,拆了织,耗费了四年时间还没有缝制完寿衣。但后来意识到,要将活计拖到丽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进度。完成寿衣最后一针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气宣告自己将死于当晚。在四年多为死亡准备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这样的领悟:“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独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说说乌尔苏拉,小说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她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正直、实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几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独中,她透过了表象,看清了本质,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最终她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对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现她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她对丽贝卡和情人的报复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无法战胜的胆怯与恐惧;对于丽贝卡,乌尔苏拉意识到,虽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从未喝过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拥有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无畏勇气,正是乌尔苏拉的,也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备的品质。
孤独之词,听之戚戚,实则有静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当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华的一句箴言作为结语一起分享: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
中午恬淡的阳光下一口气读完,但却实在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评价,只感到文字如清水缓缓流过,于这篇羊皮卷记载的痛苦回忆下,涌起平静淡然的情绪。此时此刻恰如合上书的彼时彼刻,月光似阳光流淌在我的房子,仍然忍不住微笑。只印象最深的一句“上校,马孔在下雨”,消散了往年的天真与情谊,充满淡淡的别离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
虽说没有能力评价,但还是忍不住一篇狗尾续貂之作,因它最出彩的不是华丽的辞藻,抑或荒诞的情节,甚至于宿命般的家族命运。只因它的魔力太过强大,色彩太过绚丽。它会赋予我特质,晦暗中存在希望,困顿中抚慰灵魂,它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真实存在,在悄悄地滋润着我的心性和良知。
所以,还是将这篇不甚成熟,浅显直白的读后感公之于众,以鞭策自己。
面对百年孤独,面对布恩迪亚上校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也有点迷失,但是当我不去纠结那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再去刻意读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历史时。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在年轻的季节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孤独,我们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中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勤于学习与钻研,敢于挑战未知领域,乐于在自身及周围世界寻求突破。
那么,当我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呢?一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了。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知识广博的、有天生聪慧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天才的头脑、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异性。人们似乎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存在了短短百余年,然后飓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痕迹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不应该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河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翻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我在看什么我也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玩累了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就好像张无忌初学太极拳的状态,我忘得越来越多。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喜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在这本书上,我似乎理解了陶潜的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不需要刻意钻研,只需要观其大略就能领会作者的意思,他所传达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用他妙笔生花的文字,再经过范晔先生的翻译,如同流水缓缓趟过,读者一触摸,就能感到一种穿透人心的冰凉。这种冰凉是中性的,冰凉之下,一种不同寻常的孤独感萦绕人心,不是普通的孤独,更恰当一点说是透彻、是顿悟。但其中的故事又很强烈,我们可以通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悲壮一生、通过美人儿雷梅黛丝的嫣然一笑、通过能预见一切的羊皮卷,通过阿玛兰妲长久无人居住的房子的秋海棠蒙落灰尘、通过家族里每一个人所迸发出的原始欲望……一一窥探,不需理解,只需感受。感受其中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没有爱情,没有旅行,是关乎生命、时间的浪漫。感谢马尔克斯,奉献了如此伟大的作品,让我接受了孤独,让我一个人能静静思考,自己是谁。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读了这本书,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理想。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5
我只读了一遍《百年孤独》,不是人们常说的乏味不想重读,而是这本书,又或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一种魔力,自开篇起就让人有一种与其他书不一样的感觉,就像一个黑洞一般吸引着你,你不断探索,却无法像往常一样理清思绪,渐渐生起说不出的感觉,我不敢再重读。
说者认真,听者可笑,一本书有什么不敢读的?也是,有些人连《午夜凶铃》都敢看,但我的不敢读却不是因为这本书有什么可怕之处。
一切恐惧源于未知。
开篇是一个人的回忆,似乎文章是从回忆开始的,似乎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过去的故事,我抱着看历史的心情继续看,读着读着,过去就变成了现在,似乎开头的话只是提提罢了。接下来便是以建立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因近亲结婚生出的长猪尾巴的被蚂蚁吞噬早夭的最后一人奥雷里亚诺的家族史。
整篇故事,不,应是说布恩迪亚家族从理智向上,勤劳热血改变为无尽的循环,怅然与孤独。似乎改变家族命运的是偶然来此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这个神秘而智慧的人带来了外来的智慧。我想这位老人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是他将布恩迪亚家族玄幻化了,他的到来使家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件件事以匪夷所思的方向发展,似乎连线了一般。整个家族前前后后都有神话般的色彩,无论是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鬼魂的出现,美人鱼蕾梅黛丝之升天,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又或是“便盆室”,甚至最后家族鬼魂齐聚……这一个个神话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这百年的家族里,你并不感到惊奇,仿佛你看到的本就是一本神话,这本来就是一个这样的家族。这个家族自那位吉普赛老人的到来渐渐变了性质,从老祖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猪尾巴婴儿奥雷里亚诺都与常人相差甚远,这个家族是个无限的循环,一个超凡脱俗的、无尽的循环,循环的名字,循环的性格,循环的事情……这一切都看起来很自然。
文章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们大多都接触过一堆手卷,羊皮手卷。那是梅尔基亚德斯用母语梵文所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世代坚持,却一直没有破译出来的东西。到了最后谜底浮现,奥雷里亚诺·巴比伦译出了一切,站在毁灭的马孔多中,站在几乎全毁的家族祖房中,大声而清醒地,无比流畅地译出了自己家的家族史,梅尔基亚德斯百年前就已写好的布恩迪亚家族史,或是叫预言。
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基亚德斯,患了多种病症,死神都不能将他带走,即使死亡,他的灵魂还是在自己的`房间内教导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嗣,他的智慧引导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他的羊皮卷和炼金术让他们在孤独中有了指引,不过我说的可能仅浮于表面,梅尔基亚德斯是个神秘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一直如此。活了一百多岁的乌尔苏拉是一个精明的女人,为了家族操劳了一辈子,就算她已老到不行,双眼俱盲,可还是迈动着年迈的步伐,在屋内不时出现,打理这个家。这个神话般的,可怜又倔强的老老祖母,玫瑰土荆芥的气味,杯中谷物在地上组成的海星,夜空中的发光的橙色飞盘预示了她的死亡,炎热的天,飞鸟的暴死,神秘怪物的出现为她的死亡平添了一抹神秘。而费尔南达,那个一心想成为女王的古板女人,也是我最厌恶的角色。细想一下,她其实跟那些俗世的人别无二致,渴望高贵,古板守旧,她嫁入布恩迪亚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大错,一个俗人注定无法在这般家族中正常生活。
孤独可能是这个家族的宿命。循环是孤独的来源,孤独使其循环。这是个无解的家族。
一切未知来自孤独。
一个孤独的家族,如肥皂泡一般在最后一刻爆裂开来,消失在时空之中。
这本书只能精读,略读会让人深陷未知之中,读到最后,一切的不解也就释然了,但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
我望向窗外,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
面对渐暗的天色与高楼,远处的那抹深蓝和烟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怅然与孤独。
也许人生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吧,那么也就没什么不适了,人类的孤独是从出生既有的,我享受这种感觉。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6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7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没有买来一读的欲望,也许是书名让我主观地以为内容必定高深晦涩,自己读不下去也领会不了。最近看到几个喜欢的人在热烈讨论这本书,才提醒我赶紧在当当网下单。书到手了,除去书的封衣,整本书的纸张都是微微泛黄的颜色,仿佛是久远的书籍带着历史的尘烟辗转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浆纸的纹路,非常古朴,素净的只有书名及作者的黑体字,心下立时起了喜欢。
白天工作,阅读仅限于晚上及周末的有限时间,长篇巨著被我支离破碎地一路读来,其间几度欲罢不能读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时我不喜欢看外国——尤其是俄国——的著作,因为书中漫长的人名我记不住,往往将书翻来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对应起来理解。《百年孤独》里面的人名更是冗长繁复,几代人的名字重复叠加,你几乎不能分辨出谁是谁。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间断的原因会不断翻阅之前的内容来确定人物身份,看到后来,在剧情的吸引下更关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名字符号显得不那么重要。看完之后,掩卷回想,才发现每个人的形象都那么生动鲜活地在脑海里,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扰。
《百年孤独》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成,作者因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全书以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欢离合、离奇诡异的经历浓缩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故事情节几经荒诞神奇,死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现身同活着的人交流沟通,人可以食泥土和墙皮为生,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死后因孤独难耐又重返人间、并写下预言将来的羊皮卷……语言往往幽默而带有魔幻色彩,中间一些情节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验证放大镜对敌军产生的效果,亲自待到阳光的焦点下,结果身体被灼伤后溃烂,挨了很长时间才痊愈……”有些场面又让人唏嘘不已,比如上校17个儿子被一一猎杀,3000多名罢工工人被血腥镇压,阿玛兰妲对丽贝卡的仇恨,丽贝卡的与世隔绝,等等。我通篇看完,实在不能确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几分,也许只是看了热闹,而个中真意,自己还不曾领悟。
我看着书里的内容,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众人建立马孔多开始,到这个家族其后百年时间里所有的经历,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懵懂,到对各物种的一一归类命名,到制冰、冶金、照相术、铁路、电、飞机等等各项技术的逐次发明;从人性的无为而治,到军队强制建立社会秩序、到权利争夺的'战争;从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到资本家剥削工人并残酷镇压工人的罢工;从不伦恋情,到各种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美人儿蕾梅黛丝的至纯至性、飞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仿佛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而贯穿全书的,或者说,贯穿人类发展历史的,是人性里面挥之不去的孤独。
你看,布恩迪亚家族,他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啊,他们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孤独,只能说他们不了解彼此的而孤独而已。就像我读完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落一样。家族里的第一人疯疯癫癫,被绑在树上;家族里的最后一人,默默地被蚂蚁吃掉,孤独的开端自然伴随着孤独的结果。撇开每个人自身的孤独不说,整个故事也是孤独的。狂风袭来,卷走最后一片枯叶,他们的光荣与耻辱、他们的枕边人与子孙、他们的记忆,很快就蒸发的无影无踪。七代人,一个家族,几行字的距离,就被时间遗弃在身后,一切一切都不会留在谁的脑中。这就是孤独,最大的孤独,我们始终都只是历史中的无名小辈,就算被记入史册,也无非是后人半真半假的记录,自己的液体无人能触碰,也就无人知晓。
寂寞,和孤独不同。寂寞,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觉得冷清无趣,想要找人来说说话陪伴一下,哪怕打开电视不看节目只听着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也好。而孤独,是身处千人万人之中,心里仍是一个人在世界尽头的感觉,仿佛洪荒初开,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无人听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独无法消除。
心里的沟壑纵横,只有自己一个人千山万水地跋涉。身边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与共,也可以给予扶持和帮助,但是,真正的经历和成长,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8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沉下心思读完了号称“最难读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阅罢全篇,我合上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胸中一时间涌起一鼓浓浓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的失落与孤独塞得满满的。读完整部长篇浩笔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仿佛亲自走进了马贡多小镇跟随着布恩地亚家族一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陈世变迁。透过书页一步步目睹了整个马贡多小镇从荒蛮未开至逐渐发展,最终又归于毁灭的辛衰变迁,亲历了庞大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复杂纠缠又重复且悲剧的一百多年的变幻历程,掩卷深思,我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实人生来都注定是孤独的,谁也无法摆脱。因为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灵魂之中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内心的孤弱感,这种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亚家族所有成员悲剧命运的源头。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作为马贡多小镇的创始人和族长,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领袖,他是非常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他一手建立起了马贡多,带领它从一个荒蛮原始的伊甸园式的原始村落一步步走向开化和文明。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极智慧的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导性人物,依旧始终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紧紧包围,他越是深入地对先进的科学世界进行探索,越是走进了一个无人到达的境界,他便也越令人无法理解。在“全知”的角色下,他陷入了对先进技术过度的追求之中,最终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虚无与重复,所有的幻梦破灭,他便发了疯。
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呢?尽管他是整本小说中最伟大的斗士,领导自由党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还赢得了无数人们的敬仰称赞及上校的荣誉头衔,但他直到老年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曾为之狂热奋斗的战争也是具欺骗性的,他只能一遍遍地融化掉自己制作的小金鱼然后重头来过,陷入一片无休止的循环往复之中。
正如上述的两个角色一样,布恩地亚家族的所有人几乎都深陷于这种自我孤立与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无法自拔,这正是导致整个家族悲剧的根源。但是,既然人性中的孤弱感是与生俱来的,要怎么样才摆脱或者说战胜他呢?只有竖立一个坚定的理想,理想是你有着坚定的意念要去实现,并愿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目标与追求。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心中那个理想就是在你困惑迷茫的时候指引你,在你懈怠懒惰的时候鞭策你,在你失意沮丧的时候激励你的最好导师。《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之所以会陷入一份无法摆脱的虚无与孤独之中,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理想。霍塞追求先进的科技,到了最后只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忘却了开始时想以此造福马贡多居民的目标,反而将科技变成了加速其纯朴单纯环境瓦解的有毒催化剂,将马贡多带上了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奥雷良诺尽管英勇善战,勇武过人,但他的斗争都是盲目的,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所以尽管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载誉而归,那些东西对他而言最终也都只能归于无意义的虚无。
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确立一个清晰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前进奋斗的正确方向,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向上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这个理想并不需要多么弘大,多么崇高,也许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目标,为自己设立的一次小小的挑战。但这些都能给我们的生命注入积极活力的源泉,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人性中潜藏着的孤弱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以梦想为砝码,增添生命的重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厚重深邃,如果那样,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来袭时,我们便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它,正如炙热的阳光能够轻易地将天际的一片乌云驱散一样。
我们,正是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一代,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手持梦想的利剑,便一定能令失意和孤独的魔祟全军覆没,我们,也将能够在人生的疆场上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9
重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份沉甸甸的感受,小说中这些百年来轮回反复的故事,更像是人类历史发展所走过的轮回反复的路,一切如《圣经》所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类从原点出发,最终走回原点,然而,时光飞逝圆亦非圆。
在《百年孤独》这部庞杂的小说里,包含着众多的隐喻和哲思。马贡多,一个起点和终点。从出现这座新生的小镇那一刻起也就同时在它身上烙上了毁灭的印记。
我所理解的无数个奥雷良诺,更像是人性中理性的那一部分,他们神情忧郁,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在关键时刻如同凶猛的野兽。而无数个霍塞。阿卡迪奥是人性中感性的一部分,他们身体强壮,感情冲动,具有激情,似乎永远有用不完的劲头。最初,他们被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并且很容易区分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慢慢地,这些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人类历史的行进中逐渐混淆,彼此交融,这像是人类孩子气地故意要与冥冥中主宰他们命运的神明抗争什么,奥雷良诺第二和霍塞。阿卡迪奥第二这对孪生兄弟彼此玩起了换名字的游戏,他们蒙骗了长辈,邻里,最后连自己也被蒙骗住了,但上帝是清醒的,在孪生兄弟死去的那一刻,依然没有逃脱命运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记,换回本位,清楚地归入各自坟墓。
乌苏拉,就像大地和母亲,人类的始祖,在她的身上有着坚忍,勤奋,朴实的`品质。她以母性的威严和爱,用以维护着整个家族在传承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小说后半部分,乌苏拉的死,意味着人性中道德底线的彻底崩溃。此时,看似繁华新生的家族时时隐藏着死亡的气息,这是走向毁灭的开始,而灭亡的速度将是惊人的。(这其实让我想到我们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与乌苏拉对应的是庇拉。特内拉,一个可以用纸牌预测事件的女人,她是潜藏在人性中最原始的一条蛇,她充满诱惑,欲望,赋予人类以唤醒本能的灵感和激情,是人类的另一个始祖,细想想几乎布恩蒂亚的所有子孙都与她有关,我所理解的她,是一位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先知。而墨尔基阿德斯,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预言家,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战争,变革,繁华,陨灭,在一个又一个印着布恩蒂亚家族符号的人物身上反复经历着,谁也无法解读这条生命链条中的密码,无法更改其中诡秘的程序。更令人感到荒诞的是,似乎生命被建立的同时,所具备的意义却是:最终被摧毁。马贡多风风雨雨的历史看起来有如上帝把玩在手掌中的一个虚幻世界的故事,这是上帝对人类的嘲讽还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写下的自我嘲讽?在人类终于解开预言家写在羊皮书上的百年预言的谜底时,也同时明白,原来,这一切只是曾经存在而以后再也不会重复的一个虚无。
很喜欢马尔克斯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这时候,奥雷良诺才发现阿玛兰塔、乌苏拉(他的恋人)原来不是他的姐妹,而是他的姑母。而弗朗西斯、德雷克袭击里奥阿查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血统迷宫中去寻找自己,直到生下那个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动物为止。马贡多在《圣经》上记载的那种飓风的狂怒袭击,已经变成了四下抛洒灰尘和瓦砾的可怕旋涡。这时,奥雷良诺觉得这些内容太熟悉了,不想浪费时间,于是有跳过了十一页,开始译读有关他正在度过的这一刻的情况,他一面读,一面就过着这段时间,并预测自己在读完羊皮书后的情景,如同在照一面会话说的镜子。这时候,为了早些看到有关他死的预言,以便直到死的日期和死时的情景,他又跳过几页,但是,他还没有把最后一句话看完,就已经明白了,他从此再也不会离开这间屋子,因为这座幻影城在奥雷良诺、巴比罗尼亚译读出全本羊皮书的时刻,将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0
写过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觉懂了这本书!
上个月有一天晚上电脑键盘上洒了半杯水,匆匆忙忙关机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电话。之前每周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讲很多,如果碰到什么开心的事、难过的事,都会和父母讲一讲。
我本来想说下电脑的事还有些别的,刚说完花了100元冤枉钱拆机,我妈就迅速转移话题,然后我爸说了我弟偷偷买了第三台手机,偷偷带到学校玩。我爸低着头,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视,太难过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见他的情绪、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头的时候又刚好能看见我爸的满头白发。
顿时我就不想讲我最近碰到的难过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独里也是这样。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后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记忆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门了,但是其他人谁也没发现她看不见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说。我猜她可能是看到听到其他家人的悲伤,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们说。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双胞胎兄弟里性格冷静的那个,闹革命的那个,革命失败回来也没和其他人说过什么,只是自己在工房里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鱼,再等价卖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独》里这个家族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居住在一起,因为过分亲密而变得陌生。《百年孤独》里太多太多悲伤,阅读的时候作者却没有对这方面过多的描写,书里的角色没有因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没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这个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伤心,所以就决定不让自己的伤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报喜不报忧”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来,听到山音,被恐惧深深笼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叫醒枕边人,独自一人溺浸在恐惧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种种不顺,却无人述说,同时信吾作为旁观者,无法代替当局者作决定,无助和无力反映在梦里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来,听到山音,独自一人承受。
虽然我最后还是和父母说了难过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几个朋友可以讲讲这些,有的事情连这寥寥几个朋友也不能讲。有的.时间和谁都不能讲,像信吾一样半夜醒来的时候,工作时间的时候,家人朋友忙的时候。
更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和另一个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独处,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赫尔曼.黑塞《雾中》
不过我很喜欢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写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里面有一句台词:“结交真诚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赞同!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1
《百年孤独》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读过几页,但是死活读不下去,就这样一搁浅就是五年,五年后再翻开《百年孤独》发现自己真的很孤独。百年孤独,七代人的百年孤独。
上大学时,因为我们法学班的课程里有一门必修课叫经济法,有幸结识了经济法老师,她是复旦的高材生,曾留学于美国,偶尔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她个人的经历,她无意中说过的话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是我们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样子。
她讲国内那薄薄的翻译本没有全面展现百年孤独的魅力,当讲到她有幸在美国买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种欣喜,那个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这样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
她鼓励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就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话想起她的事。终于《百年孤独》又到了开封的日子。
开篇先摘录一部分《百年孤独》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
那个慢无尽头的夜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追忆着在阿玛兰妲缝纫间里度过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后时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则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榻上,奥雷里亚诺第二将会回想起那个阴雨绵绵的六月午后,他走进卧室去看自己的头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间激情骤至,神采焕发。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阿尔卡迪奥将回想起梅尔基亚德斯为他朗读那一页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时的颤抖,他自然是听不懂,但那铿锵的音调听起来仿佛教皇通谕的吟唱。
这些多年以后体,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后体。多年以后,面对父亲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这里曾经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给奥雷里亚诺打开了一扇造小金鱼的门,但终究抵不过被迫上战场的命运,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那场战争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多么希望仍然活在那个见识冰块的下午,但是这样的经历在很多年以后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多年以后的经历,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在当下看来又是何其纯洁美好珍贵。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2
当一切趋于入定后,你往往只能品尝到孤独。——题记
这是一部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来表现当时作者所处的拉丁美洲的一种缩影。拉丁美洲的百年历程就如同书中一般,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就是这样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带着我们领略到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现在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百年孤独的那种魔幻主义色彩从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体会的到。整个家族七代人,不断的重复着那几个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样:“第一个人会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会被蚂蚁吃掉。”在不断的`重复中步入灭亡。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其实就如同书名一般,全书所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满目苍凉的孤独感,孤独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丽贝卡独自一人老死于家中,被站争迷失本性变得麻木的上校结局。还有阿玛兰坦的结局,她一直费尽心机想得到皮埃特诺的喜爱,到手了却又死活不要,让其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后来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两人情到深处又断然拒绝其求婚,终使自己在孤独和悲伤中度过。她大概是因为失手杀死了梅蕾黛丝而产生的愧疚感,让她自己无法释怀,也不允许自己得到幸福吧!书中的人物多是这样压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独。
老实说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挺压抑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从第一批吉普赛人带着各种新奇物品踏入马孔多这座小镇一样,再到后来的什么火车,香蕉公司。进步看似给马孔多的居民带来了便利和新鲜感,然而新鲜感过后带来的又是一片孤独。有人说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正是因为孤单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单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狂欢吧!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而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总会时不时的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己。有时候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独都能消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热闹的表象,而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3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时那个遥远的下午。”——题记
我始终记得这个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记忆深刻。这本书开篇就将我带入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未来和过去之中。这三个画面,庞然纷扰,眼花缭乱。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的形式创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现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独》通过革命家总部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来的辛酸、荣辱、爱憎、祸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的继承人被蚂蚁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亲终于破释了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内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绑在树上,最后的人会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是布恩地亚的家族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村庄刮走了,从此无影无踪。
像第七代人循环反复的名字一样,循环出现了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温暖——说明这个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了情感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参与革命以及反复做手工活、深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将这些力量集中到一块儿。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仿佛房子只是一个家,一个载体,从不是一个给予人心灵安慰的温暖的港湾。当然,除去贯穿灵魂的乌拉苏拉,所有人都不值得爱或者被爱。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掩埋自己的私欲和空虚,以致自己活在执拗和孤独之中。
这个不可实现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其中,被隔离在现代与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怒与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独特生命力对生命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拉丁美洲寻找那迷失的温暖和精神家园。如同我们现在,高楼林立,思想多元,但却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独,越来越感到我们那一颗心灵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独的不是无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与漠然。
生命不曾离开,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使我们成长道路的失败,最后如你的影子一样,时不时出来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或许是为了告诉我们珍惜眼前,体验人生,督促我们:成功要清醒,失败要努力。
抬头仰望天空吧,审视自己,认知社会;拥抱他人,向阳而生!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4
没有“序”、“跋”,也没有“后记”,《百年孤独》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眼帘。不查背景资料,就凭自己的直观来写观后感,如果有一、二个亮点自己也满足了,好在有两位网友看过此书,可以作些交流。
摘录: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上述是书上唯一的介绍。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杂。犹如自己一个小宇宙,谁能说得清、讲的透,唯一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孤独都是伴随每个人的。
一个家族,一个140~150年的时间跨度,却只有近十个姓名,作者高超的叙述,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敬佩。
从摘录上看,作者经历了内战,虽然对他的经历无从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叙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如进入了一次心灵之旅,而这次旅程让我觉得很累,要整理出条理来很累。但收获还是有的,就是可能肤浅些。
买此书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独,而《百年孤独》应该是一生的事,因此说孤独会始终伴随着自己。书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联系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许多。少年的孤独、青年的孤独、中年的孤独,直到老年的孤独,要想达到理想状态却被现实压着,增添了许多许多孤独感出来。那什么叫孤独?怎么排遣孤独?怎么从孤独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孤独是给自己的。
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和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报复的一个过程,还有内战的整个过程,家族中几代人的命运就相应跟着起伏变化。
人物既有家族遗传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进入,代代相传,性格也就不是两种性的,而是多种性格的混合物,也许叫多种元素的结合吧。命运就难说了,是冥冥之中的吗?一本艰涩巨大的人类思想探索的书,看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孤独,我的.观点是:人要乐观。应该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人,有许许多多错误缺点,用思想去战胜困难、战胜孤独,而乐观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对艰难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还有就是勤能补拙,把思想贯彻到勤劳中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是回到古人所说的忧患意识中去了。
作者把许多哲理融入进书里去了,犹如嵌入的珍珠,闪着智慧的光芒,时不时的让我深思,特别是老年后的感悟是如此的精辟,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浅了。
孤独不怕,用强大的精神能够享受这种孤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5
在这一天,我随着马尔克斯最后那句“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合上厚厚的这本《百年孤独》。
书买来很久了,一直没下决心看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因为一是我骨子里并不是很喜欢读外国小说,二是早听说这里面人物众多,名字重叠,光看这个书名也觉得甚是厚重。
但我仍在4月的某天打开了他,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大概了解了一下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一遍读下来,便不会如此顺畅。
简单的说《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用一个家族的命运,告诉世人: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在变老的路上,与其抗拒孤独,不如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或许才能回归生命真正的意义。
虽然该书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人物情节刻画细致深刻,但我仍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去深切歌讼这本书,特别不赞同青少年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
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他让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独颓废的日子,让我想起少年时曾经呆过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镇,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热闹地陪伴在身边而今已很久不见面不联系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书真实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旅程,孤独和颓废至始至终充斥了整个生命。每个人的宿命都如书中的羊皮卷一样早早被写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奋斗,抗争,期望得到改变,可时光之轴又悄悄地将一切旋转还原。就如同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无论第一代怎样开疆拓土,向先进科技靠拢,无论后面几代怎样不屈反抗或纵情声色,最终仍逃不去的是无人能解的孤独,荒诞无聊的晚年,宿命的轮回。正如书中那三袋巨额金币一样,莫名其妙的得到,却又离奇消散,果真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大多数人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唯恐落后于人,汲汲尘世间的名和利,刷着短视频,吃着名星瓜,何曾停下脚步,思索一下生命的本源,我们从何地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当然,看完书之后,也是有收获的。你也许会明白,曾经得到的东西最后极大可能会回到起点;你也许会有所改变,从一开始畏惧孤独到享受孤独。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态从容才能与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变自己的心态。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6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7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百年孤独》的名著。
这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魔幻主义的手法,模写了布斯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
并从中艺术地再现了作家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
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超越于整部拉美文学史之上,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
对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对爱与自由的崇拜,创造后的不屈和灵魂的不朽已超越于虚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说中,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归宿。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七十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这本书以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房间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这种古都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时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五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绝陌生的感受,从而及其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我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绮丽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穿始终的。
后来我还看到了有关介绍说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八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难道不是吗?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8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钝,这本书读起来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艺术作品,你欣赏不了,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自己还没有那个境界去领悟。我可能就还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吧。
于是我就找了几篇豆瓣书评,很想理解下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没有什么感悟。
但看了几篇我也还是没有真正领悟,有人说讲的是孤独,有人说是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但还没有看到一篇让我幡然醒悟的那种。
那我干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写下来,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这本书我看了一个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说是快的了。因为我看到有人在豆瓣书评里说他看了两三个月,还有些人说,第一次看了几页之后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后再次拿起的时候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才再次把它读完。
还好我没先看这个书评,不然我可能会被这些评论引导,会被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我看不下去。
这本书出现了很多的人物,关键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复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个名字,所以看起来会吃力一些。
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搞不清谁是谁,很想停下来,回忆下这个人物是最开始提到的哪个人物。但我没有停下来,记不起来我就直接略过,然后随着剧情一直看下去,这个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记起来了。
而且我觉得人物的名字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节。
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故事真的没有太大的触动我,不能说不好看,看的时候也还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无法共鸣。无法共鸣的东西,看过后就看过了,可能会很快的就忘掉。
用简单的一点的话,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个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我说的坏一点,就是一对老祖宗生了一堆儿女,然后作者用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在每个人物背后为他们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我看了之后完全没有什么可以供我借鉴学习的地方,要是讲历史变迁,但它又是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历史意义。
要是讲孤独,那他又没有把那种孤独感传达给我。
以至于让我想:哦,这个写法有点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节重复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这本《百年孤独》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来的一本小说,嘿,以至于让我想,原来小说的字数是可以这样凑齐的。
我知道这样想不好,毕竟这两本书好歹也是个伟大的作品,但这是属于我的读书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让我有这种感觉,说明也是这本书的问题。
当然,我还是觉得是自己愚钝,无法去理解书里要表达的宏伟意义,不说了,我要继续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19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0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写到这七代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到飞黄腾达再到衰败没落,也写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故事的开头这么描述: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话,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写在一起。
而我可能会这么描述:多年以后,当困意来袭,我将会回想起在一个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独》之后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此后中国读者这么描述:多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如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深受其影响,在看了《百年孤独》后,大叫“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甚至叹息道:
我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紧接着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
很多人第一遍阅读时表示看不懂,纠结于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纠结于时间线的不断跳跃,但发现作为睡前读物竟然有惊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实把握好“孤独”和“魔幻”两个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过分纠结。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漫长历史上,七代人有一个重复命名的传统。
后代如果是男孩要么叫奥雷里亚诺,要么叫何塞·阿尔卡蒂奥。而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如果是女孩则叫蕾梅黛丝,极其美丽,却又天真,一方面被认为智力发育迟缓,另一方面却又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马孔多建立了村庄,并创立了布恩迪亚家族。
家族最后一代人,虽然破译了羊皮卷,却没能扭转家族孤独的命运。
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结局却又如此相似,也许唯有孤独才永恒。
对于马孔多村庄来说,百年的历史,其宿命却是一夜被抹去,体现了真正的百年孤独。
因为孤独,所以魔幻
布恩迪亚这个百年家族,直到他们的第七代出世,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内心没有人走进,才使得一个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干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安排上。在阅读时,经常你的印象里他已经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节中他又再次出现了。
正如文中说的: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外部环境上。但这种魔幻又让人觉得很真实,细细品来并不突兀。
唯有孤独永恒
整个家族与孤独抗争了整整一百年,却始终不得要领,不懂如何摆脱这种孤独,最终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而书中也暗示了:摆脱孤独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爱情”。
正如人总是要找和自己灵魂相似的人!找个懂得自己内心的人,因为爱情需要心灵上的相通。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从茫茫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孤独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而人生的秘诀不是别的,是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1
与书相遇,其实同与人相遇一样。人们常愿:“对的时间,碰见对的人”。是因为过往滚滚将你我塑造为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过往的时光,都不会是对方所期盼的人。
读书亦然。用一颗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从中得到共鸣,得到启迪,得到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超然友谊。十五岁让你热泪盈眶的薄本,二十二岁再读未必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隐隐为过往的眼泪而面红。而十七岁那年随意捧起却觉无趣,随之束之高阁的书,却在岁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击着你的心灵。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独》,是在高中。关关新购之后,泡脚时吐槽里面人物重复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甚至还有什么第一第二的,弄得我们忍不住发笑。在单调的高三生活里,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这个长长的名字甚至成为了我们一个不明意味的笑话。偶尔从口里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总是能乐不可支。于是抱着一种寻乐的心态,我过些时日便将它借了过来。依稀记得它黑红的封面,书脊因摩挲而略微发白。大抵是因为那时每天读闲书的时间有限,每次翻开,望着书里的名字,总要花一番功夫去试图接续人物关系。没过一周,这种艰难而痛苦的尝试,就以我的全盘失败而告终,除如同浆糊一般留着几个拗口的难以辨别的名字以外,并未感受到半点文学吸引。只觉得像是回到了小学不知几年级被父亲要求着初读红楼梦的日子,浑浑噩噩,味同嚼蜡,难熬非常。
放弃前,我特地关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从此,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百年孤独》就此成为了一种难言的痛苦回忆,心中甚至生起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愿再捧起。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硬要说,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于是三四天前倔强的下回了《百年孤独》。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纸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这样开始了重读。
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天,前面的剧情多少有些印象,读起来虽然顺畅,但又有些枯燥。我甚至又开始担心这次重读能否遂愿,似乎熟悉的混淆感又隐隐浮现了起来。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忘记了纷繁复杂的`关系网,抛开了那拗口而重复的名字,渐渐地,夸张而狂野的魔幻现实面罩被揭开,我惊觉其背后是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代不同的悲剧,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不变的孤独。
羊皮卷,银匠间,小金鱼,裹尸布。无休无止的情爱与私通,交织着无休无止的怨恨与猜忌。那小小一间银匠间,那薄薄几卷羊皮纸,又留下过多少孤寂灵魂的指印。偌大一个家族,从未有过理解与共通,每个人唯有难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终生萦绕的孤独。是孤独招致了悲剧,而悲剧又招致了孤独。
或许悲剧在他们自己看来,不觉是悲剧。或许孤独者本身,鲜觉孤独。但终会有一天,若孤独的世界出现一个缺口,被压抑的情感便会如火山般喷涌,孤独会吞噬你,会让你加倍加倍地试图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让你奋不顾身,忘却伦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尝愁滋味,为作新词强赋愁。
孤独也是。尽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再回首,又会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会为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发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涩到的孤独,远比过往所有都来的更多。渐渐意识到,没人会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没人会陪你跨过荆棘险滩,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独,家人会支持你,朋友会鼓励你,但都不曾了解你,正如你也不曾了解谁。热闹的欢聚背后,可能是一颗颗孤寂而渴望共鸣的心。孤独是我们的起点,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归宿。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愿我们找到自己的知音。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2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本《百年孤独》,我一直以为会是一部大部头,但是看完了之后发现这本书的节奏其实非常地快,马不停蹄的,就已经将一个家族百年间好几代人的故事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有人说这部作品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我也觉察了个一二。
首先从整个小说的结构上来说,《百年孤独》借由羊皮卷的密文详细地记录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从建立到衰败的整个过程,这与《红楼梦》里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部作品在叙述的顺序在颠倒了一下,但是我们不妨也可以将其再颠倒回来,那么《百年孤独》的开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子写道:多年以后,一位吉普赛人路过马孔多时,无意间发现了几卷掩藏于破壁残垣下的羊皮卷,他轻轻的拾起来,上面的各种文字依然字迹清晰,他一卷接一卷地读下去,一个庞大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史展现在了眼前。他将故事抄录并传之与世,告知世人多年以前在这个叫马孔多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第二点是两部作品里都传达出宿命论的意味。《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的所见所闻,便是整个家族里所有人(女子)的命运归宿,只是贾宝玉也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成员一样,一开始都没有参透其中的奥秘。《百年孤独》里吉卜赛人梅尔吉亚德斯所留下的羊皮卷就像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所看到的那些命运的谶语。家族的密码早已写就,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一切便都按着早已安排好剧本的进行上演。而这直到了最后一刻,家族败落得只剩下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一个人的时候,命运的安排者才将这一切冷酷的现实抛在他的面前。
这两部作品肯定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部都是描写家族的兴衰史,都是写尽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百年孤独》我也只看了第一遍,《红楼梦》虽然了解的会要多一些,但远远不够。不过这两部都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我在看《百年孤独》的时候,越是到后面越是感到孤寂,感到命运的悲凉。小说里描写的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晚年的孤独,死亡时的画面,都不由的.引起人的深切同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曾热衷于发动战争,不停地在小作坊里反复制作融化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死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他像只小鸡一样把头缩在双肩里,额头抵上树干便一动不动了。家里人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一点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去后院倒垃圾,忽然发现秃鹫正纷纷从天而降。上校的一生,追溯起来,我发现并没有值得的事情,他的战争,他的小金鱼,他的那些儿子们,都好像不过是为了消耗其一生漫长的时间。没有人真正了解过他,就好像他不了解别人也不关心这个家族的命运。
要说这个家族里最勤勉的人,无疑是乌尔苏拉。她的一生可真是全部都贡献给了这个家族,为这个家族的存续操劳了一辈子,甚至到了她失明的时候都还在为这个家族考虑。“我不行了,”她对奥雷里亚诺说,“我这把老骨头管不了这么大一个家了。”看到这里,这个家族唯一的支柱倒了,往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让这个家族兴荣起来。乌尔苏拉是让人敬佩的,我可以说也是最让人同情的,她的离开也是一种最大的解脱,从此再不必操劳,再没有家族后辈将其当成玩具来玩耍,再不必忍受阴暗,蚂蚁,水蛭的侵蚀。
《红楼梦》里有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在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也想到了这句。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亦幻亦真,所以也会有人说不必在意《百年孤独》里所描写的许许多多的奇幻事件,我想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人生命题的思考,我们何去何从,是否也有类似的宿命早已将我们的一生下了定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3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没有序言的书。因为没有序所以整本书唯一给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独”。“百年”与“孤独”。
“孤独”
其实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在这个家族身上,比起孤独,我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固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醉于自己虚无飘渺的幻想中,乌苏尔拉想振新家业,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醉心于情欲,阿玛兰妲拼尽全力组织蕾贝卡的婚礼最后却拒绝了与皮埃特罗·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们达成妥协,却鲜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偏偏又无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与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与情人的联系。一个学美术的朋友这么和我说过:“我感到孤独的时候,觉得墙是单独的,椅子是单独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体的,构不成一个画面。”
百年孤独里的人物也是这样。可他们偏偏放在了一起,离得那么近。尤其是奥雷利亚诺上校。他从开篇第一个词开始出场,横跨大本书。当他死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妻子发现他在床上哭了两个小时。他是这本书中最孤独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边的人没有共同点——除了孤独,而孤独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个很固执的人。然而他们的固执又不同于堂吉诃德的固执。堂吉诃德是为了他骑士的梦想去奋斗的,虽然他人在这种荒诞的牺牲中根本瞧不出意义来。但对他来说那是个崇高的目标,他真的热爱骑士事业,所以他从未亲自品尝过孤独,他的孤独是由塞万提斯来品尝的。但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固执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自负,也许天性使然,但有一点,他的生存从来都没有特定的目的性。“我们打了那么多仗,就争取到没让人把房子漆成蓝色。”他不知道为何而战。然而他又没有一丝犹豫地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就像他晚年固执的做小金鱼,做到25条就融掉,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堂吉诃德是荒诞的前进,只是旁人看不出意义,而他是荒诞的循环,连自己也瞧不出意义来,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将巨石推上山顶,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然而西西弗斯这么做是因为众神的惩罚,而奥雷利亚诺上校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阿玛兰妲晚年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缝纫,缝好了又拆掉。他们的重复,究竟是为了逃避孤独,还是为了维持孤独,来维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们的自尊却又来自于自卑。上校用一个有一个决绝的命令来掩饰他内心的无力感。于是他们被囚禁在这可笑却无法摆脱的孤独中。
“百年”
又一个关键词,因为百年,所以漫长;也因为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马尔克斯费劲心机去描写布恩迪亚家循环的魔咒,人物日复一日重复的行为,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与命运……漫长百年中不断的循环往复,最后偏偏说“羊皮纸上记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出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来终结这一切?也许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孤独?
可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照妻子话向窗外望去的时候,他看到两个孩子赤脚待在阳光曝晒的菜园里,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将他从虚无缥缈的拉扯下来,带领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块。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仍将会回想起父亲打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也许那是他童年里唯一温暖的记忆,虽然那时他还分不清冷热。我想这种温情可能是唯一能战胜孤独的东西。但比起将爱作为解决孤独的药方,马尔克斯让它变成一种更加深刻的孤独。想爱而不敢却不能,恰恰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马尔克斯描绘了彻骨的孤独与温暖的人情,却不会给我们解决孤独的办法。但我们注定会去反抗,就像注定的孤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4
《百年孤独》是一本很厚的书,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并不亚于我国着作《红楼梦》,但它又与《西游记》一样,充满奇幻色彩。我花了整整一个寒假,才能勉强看懂。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他用魔幻的笔写出了一个堪称传奇的百年世家,一个现实又奇幻的历史故事。
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着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我对男性几乎一致性悲惨结果实在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理解,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于是我对女性成员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其中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她活了一百多岁,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如果让她死去,小说也就‘半途而废’”。这说明没有她的存在,这个家族就无法延续。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类)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她美丽﹑聪慧﹑坚强﹑勇敢,在丈夫退缩脱离男性统治秩序时,她又建立了一个与原男性统治秩序有继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统治秩序。乌尔苏拉支撑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统治秩序并不臣服于男性统治秩序,她反对暴力、权欲、空想(也许有一定价值)、纵欲等消极因素,她努力使后代成为“永远听不到战争、斗鸡、生活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的人,虽然最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徒劳,但还是在力图阻止男性统治带来的恶果。而这个家族其他女性更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补充。其中阿玛兰坦的高傲、丽贝卡的野性、雷梅黛丝(俏姑娘)的美丽、丽贝卡·雷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第五代阿玛兰坦·乌尔苏拉是“创世记”时期第一代,是经过历史发展变迁,赋予了新的女性意义的,融入家族历史上女性特点的总合体。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但在我看来,布恩地亚家族所留下的最大财富莫过于女性们的精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男性统治秩序社会里的强权﹑不公平﹑绝望终有一天会崩溃,女性的觉醒何其重要,这样或许会出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像乌尔苏拉幻想那般,美丽若天堂。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5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 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着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6
初读《百年孤独》的前几章时,浑然摸不到头脑,这个家族起始者对于那些玄之又玄的科学的渴求,神秘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在书本的最开始,作者就将这个神秘家族展现了它光怪淋漓的一角。就这样带着三分好奇,一章一章读了下去,在看到那句“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陡然意识到,这本书就这样结束了。
在看完全书的第一时间,涌上来的是困惑。就这样结束了?纷乱的人物关系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那些个奥雷连诺和阿卡蒂奥们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连同着马孔多,似乎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困惑过后,我也试着纵观整篇文章,这个家族七代的纠葛,它的男人们无一例外有两个名字,最初的两个孩子,就像大树分出的两个枝丫,伸向不同的方向,而他们各自的.后代身上,多多少少有前人的影子。奥雷连诺带着一种神秘感,他的预感,他的起义,他的妥协,他的孤独。这样的人物天生就有独特的吸引力。他像是一个聪颖而胸怀天下的少年,在生活中苦苦坚守着自己的棱角,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忘却了坚守的理由。于是他妥协了。最令我难忘的是,当他看到一个警士那样轻易杀死了一个少年和他的祖父时,年少的锐气似乎又回到了那具残烛之躯。就像那是看到一个被狗咬伤的妇人被枪托打死时那样,他想要推翻这错误的一切,可是他已不是当年那个少年。这是他最后的傲气,像是回光返照一般,他的生命颓靡在一只只铸好又熔化的金鱼中。
而阿卡蒂奥,我的印象不深,可能是我更喜欢奥雷连诺一些。读完一遍,对于几个阿卡蒂奥中印象相对深刻一些的是那位迎娶舞会的“女王”,结婚后却和情妇厮守,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男子,虽然他以奥雷连诺为名,但我执着的认为,他和他的兄弟的名字被安放错了。他是一个阿卡蒂奥,带着几分莽撞,几分愚钝,还有几分柔情的男人。最令我为之动容的就是在马孔多漫长的大雨笼罩过后,他从以前的奢靡富贵的云端跌落,然而却和情妇一起供养妻子,无论这是出于愧疚还是什么,读到他俩变卖财物也要给妻子送去食物时,这个男人的形象圆满了。最终,他践行了他的承诺——死在家中。
然后是这个家里的女人们,从不知究竟活了多久的乌苏娜,到意外暴亡小姑娘雷麦黛丝,还有相互怨恨着的蕾贝卡和阿玛兰塔,飞到空中消失了的俏姑娘雷麦黛丝……一定还要有那个虽没有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却和布恩蒂亚家族数代纠葛的皮拉.苔列娜。这些女人演绎出的故事毫不逊色。她们令人敬佩,惹人怜爱,受人追捧,使人垂泪。如果说布恩蒂亚的女人和男人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恐怕正应了文章的题目——孤独。
孤独,似乎已经成了布恩蒂亚家族中的遗传基因,根植于每一代人的血脉中。霍是孤独的,家人无法理解他的追求与痛苦,最终连心也被捆绑在树上;乌苏娜是孤独的,她勉力维持这个家族,漫长的岁月却让她看着一个个孩子离她而去,走上殊途;每一代的奥雷连诺和阿卡蒂奥是孤独的,他们所追寻的都遥不可及,他们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在孤寂中自我放逐;俏姑娘是孤独的,她美丽动人而特立独行,随风而飞是否是她对孤独的反抗……
看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后,那种孤独似乎就更深沉了,它不仅根植于血脉,更是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不仅是孤独,马孔多的兴衰历史,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那些荒诞的故事,我们在历史课本里可能就会找到相似的事例。那些故事,不是死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句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书也是这样吧,每一个故事来自最真实的生活,但它也没有局限于生活。这样的书任时光流逝而不褪色,沉淀成一部经典。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7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这是本没有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如果有充满爱心的无聊人士,完全将这本书变成工具书,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有效办法》,换上蓝色白色的书皮,写好书腰,用大号字体和一点五倍行间距印刷,放在当当或者卓越的首页进行热卖推荐。
想来应该卖的比《百年孤独》好许多才多。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8
夜阑沉默,所以感觉凝血时间,转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和尚后硬,长,终于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却突然失去了方向,人与人之间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满了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学生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这样一种文化魅力,即使没有晦涩难懂却还是企业深陷发展其中,让人读了我们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自己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内容呆板的人物进行突然活现在人们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他们眼前,一个国家历经两个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阶段时期社会再到经济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家庭最终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被孤独折磨的.命运,但集体成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独的历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战争和商业,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贫穷的马孔多小镇。从一开始,吉普赛人就带来了一些小把戏,比如他们学会了磁铁,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后政治介入,镇长出现了,镇子慢慢开始改变。然后一场游击战在马孔多蔓延开来,血流成河,冲突不断。代表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小镇暂时虚荣,但在成分泡沫经济中迅速衰落。作为马孔多的创始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富裕,但最终消亡了。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进行往复的叙事空间结构来展现了一个中国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发展几乎没有名字我们都是具有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个可以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企业经历以及循环的命运,让读者能够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通过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部分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就是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社会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个复杂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纪历史的地方。马尔克斯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与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寂寞,由于落后和愚昧封闭,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路径的灭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团结整个国家。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理解体会影响到了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是不能够发展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生活能力来顺应经济时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29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的一句话。再美好的情感最终也会破碎消逝于风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黄土,只剩下孤独在凛冽的寒风中怒号呼啸。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孤独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整个家族被血脉连接,却像是一盘散沙,不似藕丝,藕断丝尚连。他们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如同皮影人,在命运的操纵下演绎人生,推动着整个家族的走向。
他们的命运也无不凄惨,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树下死,第三代雷奥里亚诺·阿塞被枪杀,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溺水而死,第七代罗德里戈长出了尾巴被蚂蚁吃掉等等。其他人几乎都是死于孤独。他们逃脱了战争和暴力,却逃脱不了孤独。
故事有些荒谬,可从全局观之,孤独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随时随地跟在他们身后,在他们脆弱或欣喜时扯他们一把。或放大他们的悲哀,或让他们从天堂跌到地狱。孤独在嘶吼着,野兽般欺凌着这些可怜人,看他们哭泣的泪水欢欣地挥舞着手臂,贪婪地享受他们的惊惧。
起初看这本书,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了理不清、解不开的线团,故事更是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在了解作者后,发现马贡多小镇发生的这些扑朔迷离之事,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眼睁睁看见亲人友人随着我们个子拔高,年龄增长,把半只脚迈进了鬼门关,亦或是已经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见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对他们的离去,我们能做什么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后再次回到孤独的生活中。算不上经历什么沧海桑田,不过是历经了几次聚散离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现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现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许多年后,又能记得几张?
平行线没有交点,相交线也只有一个交点,相逢相别各走天涯,即便相别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伤叹不识。当以往不复,又何必相忆。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孤独地活着,不正是孤独永恒吗?
人生来孤独,却不能畏惧孤独,否则,便是一脚踏入深渊,直直跌入万劫不复中。我们没经历过刀光剑影,也不用颠沛流离,却同样被孤独的枷锁桎梏。我们无畏,我们只能无畏,与其红着眼回顾过去,感叹索然无味,倒不如拼上抛颅洒血、刀剑饮血的万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杀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义,我们也无所畏惧;哪怕粉骨碎身,我们也咽下懦弱。
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个“独”字,不就是体现的孤独吗?可见,人须耐得住孤独寂寞。
孤独的人生被化不开墨水般的黑暗笼罩,不过是踽踽独行一场,而当你穿梭过蒙蒙迷雾的尽头,尽受孤独的滋味腐蚀身心的苦痛时,又总是有一束光亮照进心窗,划破云层,驱散孤独,直直洒下温暖。
纵是百世孤独,也不过踽踽独行,有何可畏?纵使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我们也要活得恣意潇洒,活得自在逍遥。孤独只是恐惧的影子,我们甩不走,却也不会拘束于此。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0
这些天,在图书馆宅了两周多,才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说看了这么久,自己也看的很细,但是还是感觉文章实在是晦涩难懂,对作品是一知半解之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看懂了几分。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还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了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
小说的情节非常离奇。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是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这是为什么呢?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着类似于她高祖母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也许我无法读出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好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嘛。我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着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名著,有时间我再好好品味一番,或许下次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1
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阅毕此书,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2
百年孤独这本书读完后,虽然不像我读三体那么震撼,但是我还是感觉到了震撼。魔幻又现实,情节和人物多而复杂,有掺杂复杂的情欲和家族历史,令人眼花缭乱。
不仅让人联想起拉丁美洲的历史,好像是一场徒劳。我想写母亲的一生,好像有点不值一提。没有那么多人物,也没有那么多情节,只有普通人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只有对命运的屈服和悲凉。
人们总是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孩子们终其一生都将记得父亲如何在桌首庄严入座,被长期熬夜和苦思冥想折磨得形销骨立,因激动而颤抖着,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
死神一直追随他的脚步,嗅闻他的行踪,但尚未下定决心给他最后一击。世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对乌尔苏拉说,“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初建功立业的雄心,迅速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以及见识世上奇观的热望中消磨殆尽,曾经勇于开拓、仪表整洁的他,变成一个外表懒散、不修边幅的男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热情受到沉重打击。他将此视为顽皮的命运对自己的嘲弄:曾经作出巨大牺牲、历经无数苦难寻找大海而不得,如今无心寻找它却送上门来,横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们还没有死人,”他说,“只要没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个地方。”
“如果非要我死了才能留下,那我就去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能解开镜屋之梦,直到见识冰块的那一刻。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但那时他尚未感觉到命运的预示。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权力带来的陶醉消失于阵阵烦恼之中。她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直到羁留尘世的最后一刻,她都丝毫不曾察觉自己红颜祸水的宿命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灾难。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
她最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等费尔南达发觉丈夫还在世自己就成了寡妇,已经错过了挽救的时机。
看着他装门锁,修钟表,费尔南达不禁暗自担心他会不会也染上了且造且毁、且毁且造的恶习,就如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做小金鱼、阿玛兰妲缝扣子做寿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读羊皮卷、乌尔苏拉追忆往事那样。
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尘世时空中完美显现: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百年孤独具有宏达的视野,将每个人都摸索的很透彻,写了百年的历史,写了很多事情,情节,人物。我写小说,也要有足够多的人物,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情节来推动人物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进而再次推动人物的思想变化。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3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他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象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说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享受的时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觉得滞涩的地方就暂时跳过,也就避免了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的消解。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象冰雹一样不停息的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象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在我读来,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
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
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4
他匆匆走过后不留下任何事物,其实留下了一些,但是人们不会在意。都是些与之无关的事,那么他来过,那么他从未来过,孤独的,不过是人心。
和赵说起我要看《百年孤独》时,我相信QQ的另一端他随意的,像一个绅士一样。他回复道:哦,那个我看过。我也不是很惊讶了,我只是继续走着我的进程,他总是走在我前面,或许他才是孤独的,我每每都这么对自己说。
书里的人其实并不孤独,他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一个聪明的老爹,子女们不坑爹也不坑娘,每个人很好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是偶尔会有那么一些事,其中一次全村的人得了失眠症,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还有重度失忆,于是全村的人都失忆了,于是全村的人都不在孤独,他们每天犹如接受新的事物,每天犹如看到一个新的人,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病好了,一个游行的吉普赛人妙手回春。当布恩蒂亚家族的大当家重新获得记忆后,发现那个吉普赛人是自己死去多年的朋友,因为太孤独了而选择死亡,因为太孤独了而选择了重生。
他们居住的村庄叫马孔多,村民们与世隔绝,啊不,不能这么说,往往几天几天中,就会有一批外来人员,有的推销,有的卖艺。里面有一个老人,他游走世界各地,把所有看到听到的编成一首歌,唱给沿途的人听,老人一个人走,没有伴侣,对所有人来说他只是一种信息载体,没用了不会理会,老人还是边走边唱,到世界各地,他就是孤独。还有一个女孩过来,因为睡时忘了熄蜡烛烧了家,她被迫卖身。家族中的二儿子因慈悲和怜悯,第二天准备赎她时,她已走远。
马孔多不是一个村庄,是一座心灵监狱,人们在里面自得其乐,过往的行者来来复复,没人记得,偶尔会有那么几个人牵挂到内心深处,并因之悔恨,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他们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尝试过搬家,大家都知道这是监狱,大家都有能力走出去,可为什么要走出去?那外界的强大感染,人们明白,只是更大的监狱。
过了很久以后,就像每个人慢慢的成长,他们对一些事物越来越在意,又过了很久以后,人们后悔在意那些事物。生命总是演绎着循环,孤独不过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可悲的状态,可喜的状态。不过岁月怎样流逝,我仍然喜欢这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认为这天地是自己的,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他便开始长大。这句带着伤感的真理牵扯着很多人的心,不知道是因为真理还是因为伤感,两者可能兼而有之,后来我才知道,只是孤独中,人们回味时,非常的有味道罢了。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赵写完这句话后狡黠的笑了,后来我知道这不是他原创的句子,可他非要营造着那种大师级的气氛,不过这样对,这天地都是自己的,何况这一句句子呢?
陪我走到最后的人,浪漫又奢望。陪我走过一段路的人,或者不只是我,很多人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很多次以为就是他会一起走到终点了,很多次痛苦的想着这原来是错的,《百年孤独》里恰好是这样,原来所有的人都不断的在更替,每一个人都只是一段路人,路走完之后,不舍的会怀念,怀念的会淡忘。这也许是每个人都留不下来的原因,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孤独的原因。
有谁能真正明白呢?人生若有轮回,为何每一次生命都刻骨铭心。大家现在都享受着生命的乐趣和痛苦,数年之后,谁会记得?很少人记得,没有人记得,因为孤独的,到底不过是人心。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5
《百年孤独》是一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讲述的是一个庞大的百年家族,由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创建,由最后一代长着猪尾巴的婴儿奥雷里亚诺被蚂蚁啃食而结束。随着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了羊皮卷,整个马孔多被飓风卷走,再也没有人记得家族的兴衰历史。
该书最大的标签是“魔幻现实主义”,即指对现实的诗化和否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将魔幻当做现实来写,在叙述中插入神话传说或是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剧情诡谲离奇,变幻有趣,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极佳,仿佛脱离现实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若是真的读进去了,对汉语为母语的读者会发现,除了人名之外,并无所谓晦涩艰深的情节。作者用一些魔幻的现象来反映和隐喻历史和当下的现实,比如传染全村的“失眠症”象征着拉美人民对于历史的遗忘,持续四年之久的大暴雨象征着革命结束后国家的满目疮痍等。
在叙述方面,作者并不是像编年史、流水账一样记载这百年来每一年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而是“把家族某个人生命的某一段像切片一样剔出来,顺带牵连其他人的血肉。使得长达百年的时间主线,被一个个家族成员的生老病死切割,又错落着重叠在一起,叠成厚薄不均的一百年。”
孤独是书名,也是该书的主题。纵使名字重复,布恩迪亚家族并不团结,每个人都是自我封闭的',甚至从一出生开始就带上了孤独的特质,经历一个个孤独的时刻,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被绑在树下风吹雨打直至死亡;乌尔苏拉为家族忙碌奔波一生最终眼瞎也无人知晓;奥雷里亚诺晚年才发觉战争的动机不是自由而是自尊,在小金鱼的重复熔铸中终其一生;阿玛兰妲经历两次深刻爱情却终生不嫁,在悔恨中死去;费尔南达为家族名誉努力奋斗,不为任何人理解和尊重,昔日貌美的“女王”郁郁而终;第六代奥雷里丧妻丧子又只身面对家族百年历史。
文学是人学,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从布恩迪亚家族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缩影,我们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结婚生子,最后也教导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复刻和循环。生命历程中,我们也会越发感受到孤独,我们不断向前奔波,所秉承的情感却不为任何人感同身受,最亲的人也会渐行渐远最终离我们而去。友谊和爱情只不过是对孤独的暂时消解剂,孤独才是常态,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用过往的回忆和未来的期许与孤独和解。
该书讲述的不仅是个体的孤独,也是群体(拉丁美洲)的孤独。小小的马孔多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拉丁美洲经历的文明发源、殖民入侵、资本入侵(联合果品公司)和内战屠杀,与书中马孔多的故事也有所对应。迷信,愚昧,落后一直是拉美大陆融入民族血液的劣根性,阻碍国家的进步,造就了其“孤独”的特质。加斯通试图融入马孔多,却越发觉得无聊和格格不入,最后不带一丝眷恋离开,这代表着外来文明和拉美文明交互作用的失败,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无法拯救落后文明。而拉美人民对此不仅不自知,而且在逐渐遗忘这片土地的历史——遗忘,则是更大的孤独。
作者在结尾说“羊皮卷上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表达的其实是对拉美人民最后的期许,试图用文字唤醒拉美人民,并给全人类提供警示。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6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孤独。在阅读这部巨著后,我深感震撼,以下是我对《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孤独的轮回与宿命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为核心,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家族与外界之间难以逾越的孤独。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的名字如同诅咒一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象征着命运的轮回和宿命的不可抗拒。这种孤独不仅体现在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更体现在整个家族与外界的隔绝和对抗中。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命运紧密相连,家族的兴衰与小镇的兴衰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
历史的重演与现实的反思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典故,这些元素与现实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瑰丽而又荒诞的想象世界。然而,在这个想象世界中,我们却能看到历史的重演和现实的反思。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实际上也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几乎都处于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得整个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这种历史的重演,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孤独与团结的呼唤
马尔克斯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孤独”这个词,他认为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然而,他并不是在简单地描述孤独的可悲和可耻,而是在呼唤团结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拉丁美洲的民众能够认识到孤独的危害,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兴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揭示了家族和小镇的命运,更揭示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马尔克斯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限制,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和奇幻色彩。同时,他还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又具有魔幻主义的想象力。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让读者在思考中领悟到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孤独与团结、命运的轮回与宿命等主题。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7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邃的主题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全球读者。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初识孤独
初读《百年孤独》,我被其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不断重复的名字所困扰,仿佛踏入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些重复的名字和相似的命运,正是马尔克斯用来揭示人类孤独命运的独特手法。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重复着祖先的命运,无法逃脱孤独的宿命。
孤独的根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状态,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集体病症。作品以哥伦比亚内战为背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战乱、独裁、腐败、盲从和愚昧,这些社会现象无不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孤独,但由于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马尔克斯通过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他呼吁拉美人民团结起来,战胜孤独,走向文明和开放。
孤独的表现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孤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奥雷里亚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塔日织夜拆裹尸布,雷蓓卡闭门不出直到死亡……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是他们排遣孤独的方式。家族成员之间缺乏感情沟通、信任和了解,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间如同陌生人一般。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拉丁美洲社会,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孤独的反思
读完《百年孤独》,我不禁对孤独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孤独并非个人所能完全摆脱的,它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然而,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孤独的命运。马尔克斯在作品中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变化,告诉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孤独。这种团结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更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孤独的启示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认识到孤独的危害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团结的力量。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加强沟通和理解,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孤独的束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深思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拉丁美洲的独特风情和历史变迁,更让我们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品味这部作品带给我的启示和感动,努力摆脱孤独的束缚,拥抱更加美好的人生。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8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读完这部作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对孤独、命运、文明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孤独,是《百年孤独》最为显著的主题。从开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到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孤独如同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缠绕着这个家族和整个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无论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缺乏真正的情感沟通和理解,这种情感的缺失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家族成员们各自的孤独形态。他们有的沉迷于科学实验,有的执着于战争与权力,有的则在宗教中寻找慰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无法真正摆脱孤独。正如马尔克斯所言:“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这句话不仅是对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总结,也是对人类普遍孤独感的一种深刻洞察。
《百年孤独》中的命运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掌控,家族成员们的命运如同被诅咒一般,不断重复着相同的错误和悲剧。家族中人的名字反复出现,预示着他们拥有相似的命运轨迹。从老布恩迪亚的发明创造到奥雷里亚诺上校的革命斗争,再到家族最后一代的悲惨结局,一切都在重复着过去的模式,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轮回。
这种命运的轮回不仅体现在家族内部,也映射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隐喻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内战、独裁、腐败、贫困等问题不断困扰着这片土地,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拉丁美洲的文明史。作品中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通过这个想象世界,马尔克斯对文明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马尔克斯的笔下,文明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文明也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们对科学、权力、金钱的追求,正是人性中贪婪、欲望的体现。而他们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孤独、痛苦和毁灭。
尽管《百年孤独》中充满了孤独、命运和文明的沉重话题,但作者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在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团结和抗争的力量。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革命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却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马尔克斯在书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孤独就是不团结。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唤醒拉美人民的团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孤独和命运。这种团结不仅是指政治上的联合,更是指心灵上的相通和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拉美地区才能摆脱孤独和封闭的状态,走向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命运和文明的沉重负担,也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和希望的光芒。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正如马尔克斯所言:“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但只要我们保持团结和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孤独和命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39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大胆的想象,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读者在感受家族命运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孤独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
初读《百年孤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复杂的家族关系和重复出现的人名。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名字大多以阿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为主,这种命名方式不仅让人物之间产生了某种宿命的.联系,也暗示了家族命运的循环与重复。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翻阅前面的章节,以确认某个名字所代表的具体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我沉浸在马尔克斯构建的魔幻世界中。
《百年孤独》的背景设定在哥伦比亚内战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孤独与绝望的时代。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巧妙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缺乏真正的感情沟通和理解,孤独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命运。这种孤独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渗透到整个家族和社会之中,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马尔克斯那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他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却又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吉普赛人带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从此沉迷于科学实验和炼金术,最终陷入了孤独和疯狂;而他的后代奥雷里亚诺上校则在发动革命后成为民族英雄,但在权力和荣誉的驱动下,他逐渐变得冷酷无情,最终也未能摆脱孤独的命运。这些情节虽然看似荒诞,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一部关于孤独与团结的深刻寓言。马尔克斯在书中多次强调“孤独就是不团结”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孤独、走向繁荣。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但最终都未能摆脱孤独的命运。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团结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无法将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命运的捉弄。
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孤独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交方式的改变,孤独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团结和互助的追求。只有当我们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时,才能战胜孤独、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外,《百年孤独》还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的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家族命运的悲壮和孤独的深刻内涵,也让我对团结和互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这部作品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0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洞察,引领读者穿梭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之间。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震撼,不仅被其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更被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所触动。
初识孤独
《百年孤独》开篇即以布恩迪亚家族被捆在树上的奇异景象为引子,预示着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命运。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数十万人在内战中丧生,社会的分裂与人性的扭曲使得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情感。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家族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间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孤独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社会的。
孤独的传承与循环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孤独仿佛是一种遗传病,代代相传。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迷失与疯狂,到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孤独终老,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大多以不同的方式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有的沉迷于科学研究,有的热衷于战争与权力,有的则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这些看似不同的选择,实则都是对孤独的不同逃避方式。然而,这些逃避并未能真正摆脱孤独,反而让孤独在家族中不断循环,成为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
孤独与反抗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逃避。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抗者。他发动革命,成为民族英雄,但权力与荣誉的腐蚀让他最终也陷入了孤独。他的一生充满了斗争与抗争,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孤独的宿命。这种反抗与失败的循环,不仅体现在奥雷里亚诺上校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中。人们不断地尝试打破孤独、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孤独的现实。
孤独的根源与启示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孤独的根源。在他看来,孤独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战争、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是导致孤独的重要原因。而要摆脱孤独,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社会的挑战和困境。马尔克斯希望广大拉美人民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团结与合作来战胜孤独,让拉美地区也能够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
文学的魅力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魅力的文学作品。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他巧妙地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融入作品中,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和魔幻色彩。同时,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和对情节的精心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这种文学魅力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愉悦和享受,更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了成长和启迪。
读完《百年孤独》,我深感孤独并非一种简单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社会历史的缩影。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示了孤独的可怕与可怕背后的希望。他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到孤独的根源并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孤独的束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1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孤独。在阅读这部巨著后,我深感震撼,以下是我对《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孤独的轮回与宿命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为核心,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家族与外界之间难以逾越的孤独。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的名字如同诅咒一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象征着命运的轮回和宿命的不可抗拒。这种孤独不仅体现在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更体现在整个家族与外界的隔绝和对抗中。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命运紧密相连,家族的兴衰与小镇的兴衰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
历史的重演与现实的反思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典故,这些元素与现实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瑰丽而又荒诞的想象世界。然而,在这个想象世界中,我们却能看到历史的重演和现实的反思。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实际上也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几乎都处于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得整个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这种历史的重演,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孤独与团结的呼唤
马尔克斯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孤独”这个词,他认为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然而,他并不是在简单地描述孤独的可悲和可耻,而是在呼唤团结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拉丁美洲的民众能够认识到孤独的危害,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兴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揭示了家族和小镇的命运,更揭示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马尔克斯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限制,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和奇幻色彩。同时,他还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又具有魔幻主义的想象力。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让读者在思考中领悟到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孤独与团结、命运的轮回与宿命等主题。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2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深刻揭示了孤独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阅读《百年孤独》后,我深受震撼,不仅为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所折服,更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孤独的时代背景
《百年孤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哥伦比亚内战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且不稳定。马尔克斯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模板,将其特点浓缩到了小城马孔多中。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缩影。战乱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孤独随之而生。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这份孤独,但终因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走向失败。马尔克斯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深刻地表达了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
孤独的家族命运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是《百年孤独》的核心内容。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缺乏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他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家族中人物名字的相同或相近,预示着他们拥有殊途同归的孤独命运。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开始,到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被蚂蚁吃掉结束,整个家族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孤独循环。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孤独的象征与隐喻
在《百年孤独》中,孤独不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和隐喻。它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孤独,象征着个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助。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隐喻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轮回。他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宿命。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孤独的抗争与救赎
尽管孤独无处不在,但《百年孤独》中的主人公们并没有放弃抗争。他们以各种方式试图打破孤独的枷锁,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革命后成为民族英雄,但在权力与荣誉的驱动下,他变得冷酷无情,最终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乌尔苏拉是家族中的灵魂人物,她充满活力与激情,但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后,也未能逃脱孤独的命运。这些人物的命运告诉我们,孤独是无法完全摆脱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如何与之抗争。
孤独的.启示与思考
阅读《百年孤独》后,我深刻体会到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前行。然而,孤独并非绝对的坏事。它促使我们反思自我、认识世界,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温暖。同时,孤独也提醒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孤独就是不团结。”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战胜孤独、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百年兴衰的描绘,揭示了孤独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们对人生、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百年孤独》将继续启迪着无数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在孤独中感受温暖。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3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深刻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阅读《百年孤独》,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中,深刻体会到孤独、宿命与历史的厚重。
初识孤独
翻开《百年孤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重复而又独特的名字——奥雷良诺、阿卡迪奥……这些名字在布恩迪亚家族中代代相传,仿佛是命运的诅咒,让每一个家族成员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的深渊。从小说开篇,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因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而选择与世隔绝,便注定了这个家族将走上一条孤独的道路。随着故事的推进,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孤独,但无论是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还是阿玛兰塔日织夜拆的裹尸布,都无法真正摆脱那份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孤独的轮回
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充满了轮回与宿命。从家族的第一代到第七代,尽管他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最终都未能逃脱孤独的命运。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灵隔阂、缺乏沟通和理解,使得这个家族在繁荣与衰败之间不断轮回。尤其是当家族第六代传人破解了羊皮卷上的预言,却发现家族已无法挽回地走向灭亡时,这种宿命的无力感达到了顶点。这种轮回不仅体现在家族内部,也映射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从独立战争到独裁统治,再到民众的盲从与愚昧,拉丁美洲似乎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悲剧。
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百年孤独》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尔克斯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他将神话、寓言、夸张、梦幻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现实之中,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经历,哪些是虚幻的梦境。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诞。例如,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吉普赛魔法师的预言、以及家族成员们种种不可思议的行为和命运,都让人在惊叹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孤独的反思与启示
读完《百年孤独》,我不禁对孤独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孤独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体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宿命。在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孤独如何导致了家族的衰败和灭亡;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中,我看到了孤独如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孤独并非不可战胜。正如马尔克斯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醒拉丁美洲民众的团结意识,让他们摆脱孤独的束缚,走向文明、开放和繁荣。
对于我个人而言,《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它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是否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而与他人产生了隔阂?是否因为过于封闭而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物?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支持,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向开放和包容的决心。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更让我们在心灵的深处得到启迪和反思。愿我们都能摆脱孤独的束缚,勇敢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4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自1967年出版以来,它不仅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更因其深邃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阅读这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深邃的主题所震撼,以下是我对《百年孤独》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从故事背景来看,《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对整个拉丁美洲社会历史的深刻剖析。在马尔克斯的笔下,那个时代的孤独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当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都饱受战争之苦,数十万人丧生,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孤独中挣扎。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他们虽然努力抗争,却始终无法摆脱孤独的命运。
马尔克斯在书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然而,在这份神秘背后,隐藏的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无论是勇敢的英雄还是平凡的普通人,都在孤独中挣扎,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无法逃脱。
在《百年孤独》中,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存在着深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仅存在于家族内部,更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社会普遍存在的`孤独现象,以及这种孤独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阻碍。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醒人们对孤独的警觉,促使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孤独,走向现代文明。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马尔克斯的叙事技巧深深吸引。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倒叙手法,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这种手法不仅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更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大量重复的人名和情节,使得整个故事在看似混乱中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秩序。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魔幻色彩,更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探寻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含义。
此外,《百年孤独》还让我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个轮回的梦境,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前人的命运。然而,尽管命运看似无法改变,但人们仍然在努力抗争,试图打破这种循环。这种抗争精神,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如何残酷,只要我们不放弃抗争,就总有希望走出困境,迎来新的生活。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主题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和现实意义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力量和危害,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它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孤独、如何理解人性、如何把握命运。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百年孤独》将继续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孤独与宿命。阅读《百年孤独》,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反思。
初读《百年孤独》,我被其复杂的人名、交织的线索和魔幻的情节所困扰,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作品中弥漫的孤独气息。这种孤独,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缺失,更是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孤独。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迷惘与探索,到第七代奥雷里亚诺的孤独与终结,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与孤独抗争,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的深渊。他们的名字不断重复,命运也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不断重复着相似的悲剧。这种宿命般的孤独,让人不禁思考:人类是否真的能够摆脱历史的枷锁,走出孤独的困境?
小说中,哥伦比亚内战作为重要的历史背景,与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战乱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孤独感油然而生。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在战争中成为英雄,但他最终也未能摆脱孤独的命运。在权力与荣誉的驱使下,他变得冷酷无情,最终在一次被人下毒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这不禁让人反思:名利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还是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布恩迪亚家族之所以陷入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团结和沟通。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家族内部,也渗入了整个社会和民族。马尔克斯希望广大拉美人民能够团结起来,战胜孤独,让团结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区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
《百年孤独》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情节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马尔克斯巧妙地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融入作品中,使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这种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其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性。例如,小说中不断出现的雨、黄蝴蝶等意象,都象征着孤独与宿命。
小说的结尾令人深思。当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家族命运的羊皮卷后,他说道:“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这句话不仅是对家族命运的总结,也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深刻反思。它告诉我们:历史是重复的,人类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和悲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要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勇于面对孤独和挑战,就有可能打破宿命的枷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摆脱孤独的困境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6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现实又超现实的世界,让人在震撼中反思历史、人性与孤独。以下是我对《百年孤独》的读后感,试图从多个维度解析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马尔克斯巧妙地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融入现实之中,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雨可以连续下四年多,神父能因喝了一杯可可茶而浮在空中,死者因耐不住寂寞重返人间……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实则是对拉丁美洲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魔幻的手法,马尔克斯揭示了历史的荒诞与现实的残酷,让读者在惊异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名字反复出现,仿佛预示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从老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到他被蚂蚁吃掉,家族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着先辈的足迹,无论是追求科学、发动革命,还是陷入孤独与绝望,都无法逃脱这个宿命的怪圈。这种家族与历史的轮回,不仅是对布恩迪亚家族的写照,更是对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隐喻。它揭示了人类在追求文明与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无法摆脱的孤独与宿命。
孤独是《百年孤独》的核心主题。在这部作品中,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宿命。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之间缺乏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孤独感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整个拉丁美洲社会也笼罩在孤独之中。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孤独图景。马尔克斯在书中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孤独的永恒性,以及人类在面对孤独时所表现出的无力与挣扎。
然而,马尔克斯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孤独的描绘上,他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孤独的反思与抗争。在书中,尽管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们为打破孤独进行了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失败并非没有意义,它提醒我们团结的重要性。马尔克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能够团结起来,战胜孤独,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家族史和社会史,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史和命运史。在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勇敢坚强,有的聪明机灵,有的放荡不羁,有的则深陷孤独与绝望。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残酷。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渺小的力量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巨著。它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家族与历史的轮回、孤独的深刻内涵以及人性与命运的反思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马尔克斯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更能够从中获得对人生、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正如马尔克斯所言:“孤独就是不团结。”让我们在反思孤独的同时,也思考如何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7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人性孤独的深刻剖析,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广泛赞誉。在深入阅读并沉浸于这部小说之后,我深感其内容丰富、情感复杂,不禁提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初读《百年孤独》,我被书中那复杂交织的人物关系、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以及那些冗长而难以记忆的名字所困扰。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逐渐汇聚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马尔克斯以他那细腻丰富的笔触和大胆自由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孤独与挣扎的时代。
在《百年孤独》中,孤独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更是一种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深受孤独的折磨。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彼此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成为了家族孤独的重要来源。这种孤独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内部,更深刻地反映在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结构中。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隐喻了拉丁美洲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苦难。
书中,哥伦比亚内战的'背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孤独中挣扎求生。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作为那个时代的英雄,虽然曾发动革命,但最终也未能摆脱孤独的命运。他在权力与荣誉的驱使下变得冷酷无情,最终在一次被人下毒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上校的命运,揭示了名利对于人性的腐蚀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马尔克斯巧妙地糅合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展现出一个瑰丽而又荒诞的想象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更深刻地挖掘了孤独的复杂内涵。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里,孤独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反思。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句话不仅是对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总结,更是对整个拉丁美洲民族的深切呼唤。在《百年孤独》中,尽管家族成员们为打破孤独进行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缺乏团结和共同的目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马尔克斯希望广大拉美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历史的挑战和现实的困境,用团结的力量战胜孤独和苦难,让拉丁美洲也能够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人性孤独的深刻剖析,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广泛赞誉。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马尔克斯那精湛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底蕴,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孤独这一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同时,《百年孤独》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能够陪伴我们走过孤独岁月的人和事,更加坚定了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团结一心的信念。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8
在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心灵之旅,感受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与兴衰荣辱。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缩影,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建立、发展与终结,以及那无处不在的孤独感。
《百年孤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这里不仅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栖息地,也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在哥伦比亚内战频发的时代,数十万人丧生。马尔克斯巧妙地将这一历史背景融入小说中,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孤独与绝望。战乱使得人们流离失所,心灵受到重创,孤独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法摆脱的阴影。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史诗。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预示着他们拥有相似的命运和无法摆脱的孤独。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开始,到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被蚂蚁吃掉结束,家族的命运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控,无法逃脱。家族成员们或沉迷于科学实验,或热衷于战争与权力斗争,或沉迷于爱情与欲望的漩涡,但最终都未能摆脱孤独的命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所侵蚀,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冷漠使得整个家族走向衰败。
《百年孤独》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马尔克斯在小说中融入了神话、寓言、夸张、梦幻等因素,创造出一个“幻想与真实相互交错”的世界。这个世界既荒诞不经又充满真实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幻之间。例如,书中描述的持续了四年多的雨、老年神父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等情节,虽然荒诞但却引人入胜,让人在惊叹之余也思考着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之一。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因为孤独而彼此隔绝,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而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也是如此,由于内部的分裂与斗争,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部的挑战,使得整个地区长期处于落后与动荡之中。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来隐喻拉丁美洲的命运,希望广大拉美人民能够团结起来,战胜孤独与分裂,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与危害。孤独不仅会让人感到无助与绝望,更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然而,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只有当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时,才能真正摆脱孤独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此外,《百年孤独》也让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区曾经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拉美人民更加坚韧与顽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拉美人民一定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与危害更让我们深刻反思了人类文明的建立、发展与终结。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团结的美好世界。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49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深吸引了全球读者。当我读完这部鸿篇巨著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家族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人类孤独情感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背景来看,《百年孤独》以哥伦比亚内战时期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为模板,将其特点浓缩到了小城马孔多当中。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正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战乱使人们流离失所,孤独随之而生。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这份孤独,但终因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走向失败。作者通过这一家族的故事,隐喻了人类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寄托了对团结与力量的渴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马尔克斯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技巧深深吸引。他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马孔多家族的成员们拥有各种超自然的能力,如飞翔、与动物交流、预见未来等。这些奇幻元素不仅让小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贯穿了整部作品,成为了马尔克斯表达人性主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浪漫与奇幻的背后,马尔克斯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他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的孤独、贪婪、自私、欲望等种种弱点。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爱情、友情、亲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人性的直击,让读者在感受到故事的震撼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示。
孤独是《百年孤独》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马孔多家族的成员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小镇上,但他们却始终无法摆脱孤独的命运。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秘密和痛苦,无法与他人真正沟通和交流。这种孤独不仅是个体的孤独,更是一种集体的孤独。它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疏离,以及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马尔克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孤独的力量和痛苦。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被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所打动。他们之间的爱情、友情和亲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乌尔苏拉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之间的爱情虽然历经风雨,但却始终坚如磐石。他们一起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和命运的挑战,这种不离不弃的爱情让人感受到了浪漫的力量。同时,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描写,展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同时,马尔克斯还通过对马孔多家族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描绘,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使得《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的作品。
总的来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和深刻人性洞察的著作。它以马孔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通过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类孤独情感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马尔克斯卓越的文学才华所折服,更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启示。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 50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大胆的想象,展现了人类孤独情感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在阅读完这部鸿篇巨著后,我深感震撼,对孤独、命运、爱情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百年孤独》开篇即以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的场景为引子,预示着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命运。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小镇上,但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秘密和痛苦,无法与他人真正沟通和交流。这种孤独不仅是个体的孤独,更是一种集体的孤独,它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疏离,以及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
书中的人物,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的孤独是多重且坎坷的。年少时的他,在爱情中感受到了孤独;中年时,他发动起义,成为上校,赢得了尊重和荣誉,但战争带来的虚无感让他更加冷漠和不近人情;晚年时,他迷失在战争的虚无中,通过重复打造小金鱼再熔化的单调工作来寻求内心的平静。这种孤独,既是对外界的疏离,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挣扎。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展现了拉丁美洲几百年命运的缩影。家族中人物的名字相似或相同,预示着他们拥有殊途同归的孤独命运。这种重复和轮回,不仅是家族命运的写照,也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隐喻。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历史似乎总是在重演,而人类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和悲剧。
书中描绘的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从一个平静的乡村变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最终又变成一个贫穷和荒芜的地方,这一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它不仅是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见证,也是拉丁美洲历史变迁的缩影。马尔克斯通过这一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百年孤独》的文学技法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技法,如魔幻现实主义、寓言和象征等,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义。他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神秘莫测的幻想相结合,打破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界限,让读者在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中体验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小说中描述的马孔多小镇的居民们患上健忘症,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一情节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也是对人类记忆和历史的深刻反思。马尔克斯通过这种魔幻的手法,暗示了人们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百年孤独》让我深刻思考了孤独与人生的关系。孤独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既是痛苦和困扰的源泉,也是成长和智慧的催化剂。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孤独是一种必然,每个人注定都要面临孤独。”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处理孤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
通过阅读《百年孤独》,我更加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虽然各自孤独,但他们也曾在家族兴衰中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团结的力量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孤独带来的痛苦。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技法、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更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了孤独、命运、历史等永恒的主题。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悟:百年孤独,胤禛……10-09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4-03
《百年孤独》读后感07-02
百年孤独读后感06-30
百年孤独经典名句03-22
百年孤独语录11-19
百年孤独经典句子02-12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02-10
(优秀)百年孤独读后感04-23
百年孤独读后感(优选)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