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2000字读后感三篇
两千字读后感篇一:幸福散论读后感
思想是人进步的源泉。马基课上老师曾给我们推荐了几本书,让我们课下进行阅读。其实我平时还算读了一些书,但是对于哲学类的书籍却涉猎较少。这次,在老师推荐的数目中我选择了《幸福散论》这篇文章,他是由法国作家阿兰所著。总共93篇随笔,长的两千字左右,短的只有几百字,以简洁的文字和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心灵的平静、幸福的生活有赖于经常性的精神体操和心理健康。 虽然世事变迁,阿兰的某些观点,比如,他将战争的起因归结为少数人的百无聊赖,断言士兵在激烈的战斗中得到快乐,在今天看来显得迂腐可笑,但是,他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入手,以开阔的视野、哲人般的思索、作家的才情与乐天的态度总结出的处事待人的智慧,闪烁的是哲理的光芒,提升的是世人的精神境界,温暖的是我们的心胸。比如,他点评成功之道,“不是因为我成功了我才高兴,而是因为我高兴我才取得成功”;论述宽容的好处,“如果我们愿意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往往是先决条件。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后悔,我们往往相形中放大了别人的错误”;指出弱者的致命弱点,“弱者因为原谅自己的软弱才成为弱者”;批评习惯的惰性,“习惯是一种偶像,它的力量来自我们对它的服从。我们以为自己不能克服习惯,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欺骗了我们”;揭示婚姻的秘诀,“有好的婚姻,但是没有美满的婚姻”,将婚姻比喻为不能胡乱出牌、乱弹钢琴,进而令人信服地得出“真正的感情都是需要经营的事业”的结论。又如,阿兰歌颂希望,“在这一片长满荆棘杂草的土地上,希望使我们看到井井有条的菜畦和花圃”;点拨奉献的意义,“一个人奉献的东西越多,就越是他自己,就越感到自己活得好。不要让你的柴薪在地窖里烂掉”;妙论远大的目光,“人眼的构造不适应近距离的书本,目光需要在广阔的空间得到休息”;点破积极行动与消极无为的根本差异,“人们可以在海上遇难而不死,也可以淹死在静止的水潭里。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脑袋是否露出水面”;分析激情与理智的辩证关系,“有血性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最终在地球上取得胜利的不是动辄发怒的动物,而是有理智的、把激情用在合适时机的人”;强调规则对于游戏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一种不讲规则的游戏不以暴力行动告终”,等等。
1906 年,时近不惑的夏尔蒂埃开始使用“阿兰”为名写日记,写个几年就结集出一本小册子。1909年到1933年间,阿兰在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教书,他的声誉在这期间达到巅峰,可以说,一代法国知识分子都受了这位平易近人的老师的影响。阿兰想过要做小说家,但后来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材料,要说做哲学家,他生性似乎只适合写短章,讲讲故事,与高头讲章的法国哲学传统实在相距甚远。对阿兰来说,把洞见和想象力束缚于那些既有的条条框框似乎是件很无聊的事,思想一旦产生,就应该有自己的自由,而读者也应该有独立理解并发挥的自由。因此,他平生没有留下一份展现创建体系的抱负的哲学著作,却留下了一大批深刻有力、启人深思的“散论”,如果说文章体裁本身是秉承了米歇尔·蒙田的光辉传统,那么他文章里的思想则深得另一位法国思想巨匠笛卡尔的个中三味:高度理性,逻辑精密。
《幸福散论》里的93则短文,堪与蒙田随笔相提并论。不过,与蒙田对希腊罗马和中世纪史料的熟悉和频繁引用的程度相比,《幸福散论》如其书名所表现的那样,明显更通俗,也更富有可操作性。他讨论的主题多样而复杂,但用语质朴简单,没有任何哲学术语。例如,阿兰承认人有欲望,想发财,想成功,想收获完美的爱情甚至征服另一些人,人们无法控制这种思想感情,然而他强调,人依然可以通过控制肉体和行动来抑制那种欲望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我们的快乐或不快都不是偶然的,快乐必须耕耘,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得到幸福。身体和心灵的功能也是不能分割的,智者应该同时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他的所有行动都该是深谋远虑的。阿兰对现代思想的影响不亚于马克思,但《幸福散论》揭示了他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的本质;在他这里,
幸福、希望、乐观之类的东西全系于个人的修为,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剥夺一个内心强大者的快乐。
阿兰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提取内容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块面包,一个在田边休憩的农民,一个哭泣的宝宝等。这些小画面、小文章给他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心灵被祛魅后的人们,从他的文字里看到了通过反思性的生活和道德行为获得拯救的希望。但是,如果说,阿兰优雅淡定的人生议论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法国人带去了慰藉的话,那么毋庸讳言,是二战的事实迅速把他淘汰出“精神导师”的行列。
阿兰是个彻底的和平主义者,不管在一战前还是二战前,不管莱茵河对岸的德国邻居如何磨刀霍霍,他都在那里不紧不慢地弹“制怒”的老调。他信奉一种个人——集体的辩证法,在他眼里,社会革命从来就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阶级斗争中所不可避免的,只要人们能够(为了保持个人的'快乐而控制激情)——国家间的战争也是一样。雷蒙·阿隆日后深刻反省了阿兰思想在二三十年代里的传播的贻患。他说,阿兰不加区分地把所有政治权威都当作刚萌芽的、潜在的暴君,但是,他不懂得区分暴君和为了防范暴君而采取的必要的暴力准备。阿兰宣说的和平信念,无形中让人们懈怠了,法国在二战之中的惨败,与这位风姿优雅的修辞学教授脱不开干系。
读过了幸福散论后,课余时间,我还自己进行了实践活动。比如和学生会一起去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以及陪老人聊天解闷,在社会实践之中,我和了解到了阿兰在书中所说的关于幸福的理解。其实有些幸福并不是外在的,物质的,别人给予的。而是应该发自内心的。虽然天气很热,虽然我们每次去坐车就要大半天,但是每当看见老人们的笑脸,老人们知足的表情,我就顿时感到了一种满足感,一种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世界观和对幸福的理解。
人生的烦恼,七情六欲,多半是自造的。既是自造,便有可能自灭。作者接受笛卡儿的说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冲动既然形体动作——如果说我们不能控制生理反应——也就达到了克服情绪冲动的目的。其次,有些烦恼,例如后悔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纯属想象力的作用,皆为虚妄:想通了这个道理,烦恼不攻自破。再次,一个人无所事事时想象力特别活跃,如果我们总在追求、逼近某一切实的目标,我们就不会把精力消耗在无谓的想象上。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就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是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如果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幸福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个狭隘的,没有广泛含义的层面上,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小幸福。
两千字读后感篇二:活着读后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刚看《活着》,看到的是只是对福贵的悲苦感到同情,对命运的作弄感到不平。现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经历,再去回顾这本书时,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经大为不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甚至会有倾羡福贵之意,他经历了年少轻狂,看过了世间疾苦,走过了战火纷飞,越过了高山流水。
起初我并不赞同,觉得人是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标而活着。而这样单纯的为"活"而活则会使生命显得空洞乏味。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那些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人们,那些像福贵一样贫苦而命运坎坷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有间屋子可以住。像曾经有个记者采访的放牛娃一样,放牛为了赚钱,赚钱盖房子,盖房子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这样的活着我不理解,虽然不能否认,但是却无法容忍在命运枷锁下为农奴的活着。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从来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复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转。
可是,蓦然回首,是我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抬狭隘了。所有在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最好阐释,是生命完整的鲜活体现,不是单单的物质的活着,这才是福贵的活着。我们在世间行走,为了生存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为了理想而活着。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我们行走于世间—活着。
福贵的命运多舛让每个人揪心,读他的故事,会心痛,会悲伤,会温暖,会坚强,会愤怒,也会安宁。
身为富家子弟,有着"福贵"的响亮名字,却因嗜赌成性,倾其家荡其产,老父亲因此成了第一个离开福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福贵也顿悟了,决心踏实做人,改头换面。于是离家的妻子带着新生的小儿子回家和他团了圆。日子苦、穷,可福贵的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残破的家开始有了生气,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福贵被抓去充了军。一去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讯全无。而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的福贵,带着能活着就是万幸的乐观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难以言喻,母亲的离开却又让福贵无比心痛。"但活着比什么都好,能活着就行。"朴实无华的一家四口人开始了新时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贫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简单满足。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儿子有庆因不负责的护士抽血过多而忘。这次,幼小的生命离开了福贵。一家人心痛着,悲伤着,可时代依旧在头也不回得前进,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继续走,幸好还有凤霞在。可凤霞呢,在家珍福贵为凤霞怀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又给了福贵一个晴天霹雳,带走了他唯一的女儿。凤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几年后工伤致死。自始至终陪伴福贵的家珍也带着病离开了世界。只剩下凤霞的儿子苦根。日子还是艰苦,但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让福贵还有个依托。最残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离开了福贵。
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福贵,可福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难想象福贵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的。《活着》也许只写了一个命运悲苦的故事,一个人苦难的一生。但却格外有力量。因为活着远不止这些。福贵是坚强的。一个单纯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这一生最好的陪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代表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所有词语中,活着这个词,或许就是本身最好的解释。福贵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福贵像"活着"一样从未放弃的东西。无论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战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女活生生的笑容化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恋,福贵都未曾放弃活着。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足够支撑着他继续生活。
父母离开了,还有家珍和孩子,他们需要福贵;有庆和凤霞走了,还有家珍和苦根,他们需要福贵;家珍和苦根也走了,福贵还有什么,还有谁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离不弃的命运了,让他又爱又恨,鼓励他却也夺走了他的幸福的命运。就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亲人在的时候,福贵活着,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带来希望,所有人离开后,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带去慰藉。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亲情,将会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会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滞不前;有的人,会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勇往直前。福贵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经陪伴着福贵一同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亲人,那些在最绝望时的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承受着苦难却依旧选择坚强的心,都化为一股坚韧的信仰,让福贵能在命运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福贵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远去。
活着,为了希望,为了坚强,为了命运的抗争,为了对生命的执着,为了对至亲不离弃的爱,为了活着。这是我们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难与辉煌,
对生命的乐观。
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梦想,活着,才有幸福。
两千字读后感篇三: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我第一次读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从那时起,我开喜欢上了这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遥先生,后来我读了他的《烦恼人生》等作品。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的;交叉地带也有;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反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这其中我最喜欢他的《平凡的世界》。每每有时间我都要重新去读,感想好多,可真要写读后感,却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落笔。很害怕自己的拙劣的文字解读损害了路遥先生的本意。劳动者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就白纸黑字的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首先,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
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其次,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经过的日子,农民的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理解。而且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部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也能让我们深刻的理解我们那些可敬
可爱的农民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生存的现实年代,每一时刻都在告别贫困的困扰,可生存环境的改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不段涌现的新问题,在普通人的视线里,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平坦得一马平川。面对新的困难,一样会有新的无奈;面对新的理想,一定会新的彷徨;面对新的世界,也一样会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类的懦弱是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旅途中,只有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积极的去面对,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未来。困境里的自卑,无奈中的反抗,积极中的进取都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
【文章2000字读后感三篇】相关文章:
励志文章读后感11-28
英语文章读后感11-07
初中励志文章读后感11-08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11-22
聆听读后感励志文章09-06
爱国文章《钱学森》读后感11-09
文章的读后感100字10-28
富兰克林自传励志文章读后感08-23
励志文章读后感10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