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2000字(通用2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2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
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
——题记
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经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不会如自己所心仪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却让我们在别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时兴起就翻开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书——《活着》。起初还有些没有头绪,书中一开始讲述的内容看得我晕乎乎的,毕竟,这个写作的方式与往常有些不大一样,似乎是倒叙,又似乎只是回忆式的。开始着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是抱着闲着也没事干的态度,只是看完整本书,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观。
我记得起初是这样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真实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觉,一开始便由“我”听偶然间遇见的那位名为“福贵”的老人叙述故事为起点,文章用贴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将“活着”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中,其实我感慨颇深。看着福贵从家里放荡不羁的富二代,到由于赌博输掉家产一无所有,再到经历离别与永别后的亲人再相聚,再到儿子离世女儿幸福出嫁,再到妻儿子女相继离开后自己与老牛相依为命的生命历程,看似三言两语的概括却蕴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长。
看着福贵年轻时的放荡不羁,我总会想到现在的自己。年轻时的福贵没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赌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连对妻子都谈不上有爱,只认为那本该是作为妻子理应尽的本分,到最后赔光了那仅有的“一百亩田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而现在的我,亦有年轻时候福贵的影子。
我在本该认真且努力奋斗与学习的年纪,把大把大把如金钱般的时间花在手机上,沉迷于那种网络与童话般的生活,在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有些极为勤快,在学习,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目标;在生活上,懂得多为父母多付出一点。而我呢,看着父母两鬓渐白的头发和那日渐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过多少,父母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我的眼里竟是那样的轻快。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样,在这书中前后反差竟有些凄凉与可笑。
中年后的福贵,家道中落,没有了一百亩的.家产,没有了舒适的屋子,没有了可以挥霍的金钱,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他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因为父亲让他挑铜钱还债使他恍然大悟,从头再来并没有那么好运,只是说,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与常人的幸福。当他褪去光环后,母亲与妻子的陪伴其实是他最大的幸福。当我读到“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途中因帮助一调皮小孩敲门而被侮辱,最后与那家仆人争斗,最后被迫充军,无法为母亲请来医生,一别竟是好几年的光景。”内心竟有些难过。
每个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谈不上报答与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养我长大,我伴你变老”。当自己母亲离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后回来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亲在临死前还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贵,他一定不是去赌博了”,说起来,母爱真的很可贵,纵然你有千般不对,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后,牵挂的还是她的子女。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和母亲感情是极好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争吵,有时候我总会和母亲发脾气,却在离家时特别牵挂母亲。我仍记得我刚离开家,在学校住校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特别的不习惯,在陌生的地方总是有些害怕,而母亲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我,一天好几个电话,我心里只要不舒服就会打电话和母亲倾诉,那时候母亲总会担心得一夜难眠。当她生病了,她从来不会说告诉我什么,只是会说“我们都很好,你别想太多,认真学习就好。”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全世界便是我们,是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
后来啊,福贵回到了家里,没见到等候他的母亲,但是妻子与儿女都在等候他,他们重聚了,可那个天真爱笑的女儿却再也听不见再也不能说话了,他们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没有一直眷顾他,十三岁的儿子因在献血丢掉生命,妻子换上软骨病,重担压在自己和女儿凤霞身上,而一个不过十六七的女孩子却要干那么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个女孩子,在那个家中,凤霞付出了很多,只是庆幸后来凤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才有了些幸福的时光。
再后来,女儿凤霞因难产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连那个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丢掉性命,而唯一的孙子苦根到最后也去世了,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绘“福贵筹钱买了一头只有三两年性命的老牛,与之相依为命并取名福贵,整天在田地里耕种,还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儿子孙的名字。”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凄凉场景……其实正如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
一群淳朴而纯实的人们,为了活着而在奔波,为了活着而在努力奋斗。在夹缝“炼狱”中生存,本道生活太过不易,经历太多生生死死,经历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终萦绕在心头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书,抚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郁不平”的涟漪,认真思考起来。“活着”这个词的本身其实就是对于《活着》这本书最好的诠释吧。
活着,那到底什么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辉煌,名利双收,就此走向人生巅峰?还是吃喝不愁,放飞自己,肆意挥霍?还是穷苦一生,茫然无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以活着为基本目的而产生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要求。
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书的评论,是微微有点诧异的。我并不喜欢去反驳别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认同“富贵的后半生是一种麻木的苟活”的这一类的想法。福贵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有着去补偿他过去所犯下的错误的权利,同样,他也可以有着过一个平凡的生活的权利。前半生,福贵欺民霸市,目无尊上;后半生,他戾气全无,只想为自己的后半生而打拼。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在经历了一次次伤心苦痛后选择了坚强去忍受。曼德拉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所以,像福贵这种有弹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难,能接受自己从高处跌落下来的落差,还不足以证明他的努力,他的奋起吗?难道就因为福贵在后半生并没有活出我们期待中的样子,就因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麻木的苟活”吗?不,他能度过生命中的所有不幸,这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始终不会出现“绝望”的态度。曼德拉不就这么说的吗?“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而余华,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一层层的假象里剥离出来。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福贵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习惯到最终把自己都当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贵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能就带有点灰色低沉色彩。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虽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但是这样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福贵想挣扎却愈发挣脱不开的无力,看清苦难下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也因此,让我们更近一层地去感受福贵的忍耐之路的心酸历程。也许,一个人前半生的罪过要拿他整个后半生来赎还,也许一个人不能选择生活的因,一个人生活的果却可以去选择。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余华在自序中说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当我们学着去忍受,当我们学着去用乐观承受生命之重,当我们把活着当成一种责任,那么苦难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刚提起苦难和悲痛的那般苦涩,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绝望。“千钧一发”大概就是在说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责任,乐观,坚持,所有的词汇合起来让我有了一层新的领悟。
淡然!是晚年福贵给我最大的感触。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一人一牛,乐的安然自在。
整个故事已经读完,人物的结局也已经了解,心中的涩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贵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给我们读者的一丝丝欣慰了吧!
说到这里,我开始感激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起福贵的不容易,我实在幸福太多。就让我载着乐观的心态,且歌且徐行,去寻找活着的意义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3
故事一开始,作者以一个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旁观者的角度,聆听了福贵老人悲惨坎坷的一生。并坦言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他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从福贵父母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的死,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就可以改变一切。福贵说,像他那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上,他认识的人一个个死去,可他还活着。活着才知道能够活着的艰难,活着才知道只有活着才有意义,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为赌博,败光了家产,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哀求福贵戒赌回家,从大小姐到一名困苦的农妇;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对于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一位想要讨好县长的狠心医生活活地抽血至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过残酷的世界。对于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不能说话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对于她,活着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却也只是在福贵悲惨的生活中增添几分苦涩,对于他们,活着是一种幸运。
一个个走过的人,让经受了坎坷的福贵,最后近乎了麻木,对于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来,于是,那头夕阳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却不曾放弃,不曾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是平庸的活着,还是有意义的活着,生活中,太多人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皆因没有真正领悟活着的意义,就现代社会而言,活着虽没有福贵那样艰难,但是想要活的有意义却并不那么轻松。人生需要奋斗,需要不停的翻山越岭去寻找下一个出路,人生需要坚强,需要不停的自己疗伤去面对下一个荆图,人生需要坚持,需要在一次次的摧残后站起来继续前行。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有意义的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我坚信,只要不放弃,未来终可期。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4
读完《活着》之后,内心十分沉重、压抑的,同时富贵的坚强活着与坦然面对深深的震撼。人都是害怕困难,惧怕死亡的,坚强乐观地活下去,实现灵魂上的超越。富贵的一生诸多坎坷,起落盛衰。读他,跟随富贵走过他的一生,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在酒醉淫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淫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赌场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让你沉沦。在如梦如幻的赌局当中,富贵输掉了祖辈积累的家产,从一个富贵之家变得一贫如洗。得知富贵输掉家产之后的老父亲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暴跳如雷,反而十分的平静。平静的表面下是波涛汹涌的的百感交集。知道事情无法改变的状况下,老父亲决定给富贵上完最后一课,将家产换成铜钱让富贵挑到县城去还债,富贵挑着一筐一筐的铜钱,肩膀磨出了血,明白赚钱的不容易,痛哭流涕,从此以后踏实的生活。
身份的巨变让富贵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老父亲被气死,妻子被岳父带走。富贵只能租种龙二从他手上赢走的五亩田地养活一家人。从一个富少落魄到自己耕种田地去养活一家人的艰辛可想而知。人往往在最容易活着的时候不安分的活着,而在最不容易活的时候又竭力地活下去。看着年迈的母亲蹒跚的跟着自己富贵的内心刺疼着,聪明伶俐的凤霞跟着受累,富贵内心也是深深的自责。亲情是人内心当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贵也是如此。富贵的人生从圆滑的曲线变得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但他一直竭力的活着。相比较之前短暂刺激的快乐,现在的他是真实、充实的。
人一旦真实地活着,那不真实也变得真实。
当富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口,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富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肤浅。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此时的富贵再也不会不顾及妻子了,他开始变得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而人生总是悲喜杂居,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
他们的母亲因老累过度卧病在床,富贵进城请医治疗,没想到被国民军拉壮丁,富贵欲逃不能,看着离家越来越远,富贵越来越感伤,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富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富贵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富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富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富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富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疼冲磨的所剩无几,单富贵还活着,他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外甥相继离去,留下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这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未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托在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么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富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实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富贵在静静的午后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富贵一生的悲催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富贵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富贵却在那个悲催的时代里好好的活着,带着那份别人不懂的释然。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5
《活着》这部小说的情节十分悲惨,阅读的时候犹如从山峰跌入无底深渊,心不由得跟随着主人公富贵从奢靡到绝望,再从绝望的泥潭中艰难爬出,望着一生狼狈的自己,却觉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富贵本就腰缠万贯,却因嗜赌,最后捞得家徒四壁,他似乎不仅仅跟人在做赌注,还跟老天和自己在做赌,赌掉一屋钱财,赌掉百亩良田,甚至赌掉一家的性命,妻子,女儿,儿子,孙子一个接一个离开人世,看上去与富贵没有直接关系,但好像是老天真的在一步步收回与富贵下注时所赢得的战利品,也正是富贵在为自己的命运一步步付出代价,而诸多赌注中,富贵唯一赢得一次,也是在最后一次,他救下了一头老牛。
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富贵在田野中望着眼前的老牛并轻喊着。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这牛有多少名字。“
“这牛叫富贵,就一个名字。“
有的人说富贵疯了,但这不正是我们该去思考的吗,富贵在历经命运与生活的双重打击后,仍选择保留一颗善良的心,坚强地活下去,作者这样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任何事物所活着,富贵喜欢回想过去,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我也一样,喜欢回忆往事,尽管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地枯燥,无味,但就如同富贵一样,每一次回忆就可以“重活“一次。高中毕业后,一次在坐公交回家的路上,脑子空荡荡的,眼中也是失了神,望着车窗外的如梭的车流与行人,每一个他或者她似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有着自己未续写完的故事,而我,显得一无所有。从那时也想着去写自传,写一些回忆录,我曾对一位看完我第一篇自传的他自嘲:”可能这就是我来这世上的唯一证据吧,你看完了,就要帮我证明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世界存在着一根羁绊,是记忆与感情让我们本就索然无味的生活富有灵魂,让生命更加有意义,又或者为我们早已编下一个合适的理由,一个简简单单活下去的理由,而最后斩断这根羁绊的刀刃,是自己。
第一次翻完《活着》这本书时,实话实说,只是看了一篇故事而已,可能是“活着“的意蕴太深奥,包括后来师长的讲解,我却始终无法正真解读作者的心境;又或者我没有相同经历,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生与死,就无法感同身受。在前段时间,一次深夜与姐姐看电影回到小区时,公交站旁冷冰冰地躺着一躯尸体,血泊即使早已变黑,但在嗖嗖的`冷风和冰冷的月光下格外醒目。
“十六楼的陶婆婆因为长期煎熬于癌症,但不想连累家人,昨晚就跳了。”
“啊,这样的吗,哎……”
其实她不是第一个从这跳下去的老人,但也许更不是最后一个。我的奶奶,就在前段时间收到病危通知,当在我与我母亲通话时,一顿沉默后,电话这头是阵阵抽泣。
“你周末有时间就回来一趟吧,也许,是最后一面了。”
记得那天老家下着细雨,整座城市被压抑得灰色笼罩着,显得格外死寂,下火车后几乎是冲向了医院,那一刻,我是那样畏惧时间,是的,我怕。那一刻,我是那样畏惧死亡,是的,我怕。来到床前,奶奶如同襁褓中的婴儿般蜷缩着身躯,我用冰冷的手像儿时她用那双糙手摸着我一样轻抚着她的额头,凌乱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一定很痛吧。
“一定很痛吧,但只要你认真学,我就天天接你。“
我永远记得儿时学跆拳道,下课时已是黄昏,那条回家的的马路正对着太阳下落的方向,我永远记得,她牵着我的手,一次次带我向着夕阳的方向走去。但如今她走不动了。我母亲总说,她最敬佩的就是奶奶,苦了一辈子,到老时还要受尽疾病的折磨,但每一次都是那样坚强,从没有选择过放弃,我也看过很多次她从血液透析仪艰难地爬下来地场景,一定很痛吧。奶奶成功度过危险期,我再一次去看她时,已经能坐起来,她看我一脸严肃,突然笑着说:“你看你爸,把我两颗牙齿弄断了,真是害人。““我帮你说他,叫他赔你两颗,金的!”我爸在一旁偷着笑,我也笑了。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陶婆婆,奶奶,不同的选择下是不同的命运,也许都坚持了很久很久,以笑得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在写到这句话时对生的意义的肯定,但从来没有否认死亡的错误,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今年年初,我接连收到三位好友丧父或丧母的悲闻,其中一位是我的发小,母亲身为医生因为常年劳累,突发脑溢血去世。一次聚餐时,我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你怕吗。”“我怕,但我依然要活下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6
我初中的时候就有幸在我哥的推荐下读过余华的书,其中就包括《活着》。这本书在当时读过一遍,后来便再未读过。这些年过去,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经由时间的浪潮大浪淘沙,我已记不全,但我对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的思考却潜于洪波之下,时时泛起。书中的情节常常在某个时间节点浮现,多年的咂摸和反刍让我对其主旨的理解常思常新。可以说,在我目前所读到过的各种书籍的人物里,我最喜欢的不是福贵,但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福贵。他和他的故事带给我的影响并不随着时间减弱,反而越发深刻。所以这是一篇搁置多年的读后感,是对我自少年至今对这本书的感受的一次总结。
一、一场极致的人生实验。
古今中外的书中,福贵可以算是最惨的主人公之一了。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有一个人名叫福贵。他年少富贵,吃喝玩乐,五毒俱全。在他的挥霍之下,祖业终落于他人之手。福贵一家成了贫农。这之后,父母先后亡故。妻子得了软骨病,郁郁而终。儿子被抽血抽死,女儿难产而亡,女婿在工地事故中惨死。唯独剩下的外孙,长到能帮自己忙的年纪,却因为吃豆子撑死。冥冥中,仿佛有一只大手把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夺走,最终,福贵的亲人都死去了,偌大天地之间,只余他孑然一身。这样凄惨的命运,就像是被精心设计的一个局,一场实验。一场“生”之于“死”的实验,一场由一个人的人生所组成的实验。这场实验中,生与死密集出现,正面交锋。作者用这样一场极致的人生实验来观察极端境况下生命存在的反应。在这场实验中,福贵所遭遇的种种,都是对自身存在的反复确认,是直击生命本质的暴力叩问。
二、对“存在意义”本身的反讽与消解。
这更是一种追问,一种自古有之的追问,追问着生命存在的本质如何——生命本身是什么?为了什么而生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而书中福贵的命运呈现就是对这种叩问的回答。回答本身——福贵的存在就是对“存在意义”本身的解构和消解,对荒诞命运的讽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存意义的反叛。在福贵人生满目荒诞的黑色和鲜血淋漓的红色中,生存意义的伪装被撕开,生命的真相被赤裸裸地袒露。而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便是不断否定的过程。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他好像一个“舍生取义”的侠客,一刀刀砍下了别人给出的一个个答案,从而突出答案本身。为财富而活着?他最终一贫如洗;为爱情而活着?他和妻子更多的是患难与共的亲情;为家人而活着?亲人们接连死去,他仍然生活;为理念而活?福贵历旧社会而入新社会,经历种种却没有信仰,只有活下去的念头(甚至不能说渴望)······。作者为我们抛出了一个个答案,紧接着又亲自否定了它们。
三、生命存在的不断遭遇。
在否定了种种答案之后,答案本身并未凸显,反而由模糊变为一片虚无。作者仿佛忘了给出答案,但这种对生活图景的描写本身也许就是答案。福贵曾大富大贵,最终一贫如洗;曾被倒履相迎,前呼后拥,最终身边只剩一头叫福贵的老牛——只有自己和自己为伴。在遭遇了亲人的逝去,人生的大起大落,在经历这常人难以遭受的厄运之后,他仍然像之前的福贵一样活着,外在的喜悲、贫富在变,但他的生命的内在本质、生活的事实并未改变,好似一颗锤不扁,砸不烂,炒不爆的‘铜豌豆’。他的经历仿佛在昭示着: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不断遭遇。将一切的“所谓意义”剥离之后,生命还是生命,活着就是活着。这是一种现象,如同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一样的现象。
正因如此,我在取本篇读后感的题目时,一直在纠结“活着”要不要加书名号,但最终决定不加。因为在这里,“活着”不代表一个书名,而是一种事实,一种自然的、存在着的事实。小说的结尾,福贵仍然活着,他不害怕死亡,但也不迎接它。黄昏中,福贵和福贵一步步踱回家去,田野趋向宁静,光亮四散而去。第二天,太阳会照常升起,福贵和福贵也许会再次踏着晨曦而来,也许不会,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自然”的结局。生命的意义是主观的,常因人而异,但生命是自为的。活着本身就是不断遭遇,遭遇组成了内容。
从这个角度讲,作者并未否定“爱情”、“信念”·······这些存在的意义,因为在这个世界中,并不只有福贵在活着;因为,这是支撑生存的一种理由;因为,无论一个人为了怎样的理由而活着,只要活着,这种理由就有意义。
因为,活着就是活着,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7
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海子
坐在窗口,看着群鸟一起飞向树枝,又一起飞向蓝天……他们想去哪儿就飞向哪儿,活着是一种蓬勃的生机。这种感觉真美好。但是我们呢?福贵呢?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会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温情末了只剩得老头与一头老牛在阳光下慢慢回忆。但他还是活了下来。我不止一次无止境的探求思考着到底是什么才让能早该被折磨疯了的人活下去?无数次地翻阅福贵的故事久久才终于醒悟。
我静静地聆听这个灵魂的述说,想帮他呐喊命运的不公,也想帮他对抗这不公的命运。但是,我不行,也不能。
有种麻木的感觉,感觉自己好渺小,生活鞭挞我们。完全无法左右任何事,面对命运,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能看着这一切摧毁着人们悲惨的人生。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的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后在贫困中醒悟,但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福贵的“活着”,明白了为什么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因为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能活下来就很好了,福贵也说了他只想平淡的活着,其实我们所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你去过黄土高原上极度贫困的地区,你会发现那里的生活无比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被寂静笼罩的夜晚狗吠鸡鸣都是固定的时间。人们的娱乐少得可怜,他们的语言却是夸张又大胆,“天烧开了个大洞”“地球被煮开了”这些是黄土高原上的魔幻主义。生存孕育出的魔幻主义,而非浪漫。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单纯地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活着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我为什么而活?既要面对死亡我又为什么还得痛苦地活着?但为什么还要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说法?等等的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苦处不信神佛,福贵的活着我们终不能理解。“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极端的感情纠葛下顾城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困顿的`忧郁中海子卧了轨;“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在丧夫的悲痛里三毛自缢了。在那本该平凡的活着中,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选择永远离开?生命能否给我一个回应?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艰辛,一路的执着,为什么都越不过最后的那一道坎?生命是自然的赋予,却为什么要将他不情愿的画上句号?百般波折,春去秋来,绿叶哪怕是凋落的最后一刻还是用光合作用供给养料;蜡烛即使到了化成蜡油的前一秒也是发着燃着发着光。身边的风,花,云,雾哪个不是活着,他们活得平凡,他们也有尽头,他们生命却不曾被认可。
是的活着是无形的,活着在我们中国道德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它本不应该作为任意一种词性存在,因为活着就只是生命韧性的体现罢了……
21岁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生命的韧性支持他艰难的活着,最终他在天文与物理上的造就无人能及,这便是生命的韧性,这就是活着。我曾看着被踩踏的蝶艰难地爬起,挥动残缺的翅。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活着。是的,不只是只有我们,想在这个世界活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种韧性最终让福贵老时以一种超然的、怡然自得的、平静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道不是在告诉世人,如此凄惨的福贵,尚且能够平静地认真地活着,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即生命的韧性,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做到活得袒胸露背去迎万箭攒头,仍能举头对苍天一笑。
活着只是活着,只是生命的韧性和世间的对抗。静静地活着,强烈而又无声,像泥泞里的玫瑰,悲惨而又高贵。世界有压迫,命运会捉弄我,可我要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我们不都是这样吗?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爬起一次次攀登一次次一次次……活着我从不后悔,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奋力舒展开一样,我的韧性不止于此。这种韧性与我个人而言才是真正的活着,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身在泥潭里的人也会仰望星空,心系鲲鹏,则能见九万里天地。
我似乎真的明白到底什么是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宽广又沉重的话题压抑得欲哭无泪。
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宽广,凝聚了太多责任和使命。
人总说,时间会掩盖一切…可那一切像是春风吹又生的枯草,总是在人们的心中放映着。“活着”,那个黑暗的时代亦像是逝去了又像是仍旧鲜活着;那儿悲惨的人们亦像是死去了又像是活着的。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8
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我不禁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活着”这两个字眼也许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可当我看了《活着》这本书,才明白《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看着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年少的福贵是富家大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可他却整天在烟花柳巷里,而里面像无形的磁场,使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家珍之父看到这样的女婿心痛不已,便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男人一旦犯错就难以让人原谅,男人一旦倾家荡产就少了拥有时的霸气,福贵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他要养活一家人。
从那以后,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老母蹒跚在旁福贵心中也许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儿凤霞,福贵也许在狠狠地咒骂自己。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但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
他们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卧病在床,请医治疗是必须。福贵进城了,没请到医生却被拉去当壮丁,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贵欲逃不能,看着离家越来越远,福贵越来越感伤,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因为还有家人。可随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外孙相继离去,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
到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家珍对他所说的:“一定要活着,活着。”这句话一直铭记于心。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余华书中语录:
1、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2、“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所以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责。
3、人只要活得开心,穷也不怕。
最后,我想告诉读者们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唯有为自己而活,才能活出风采!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9
故事一开始,作者以一个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旁观者的角度,聆听了福贵老人悲惨坎坷的一生。并坦言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他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从福贵父母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的死,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就可以改变一切。福贵说,像他那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上,他认识的人一个个死去,可他还活着。活着才知道能够活着的艰难,活着才知道只有活着才有意义,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为赌博,败光了家产,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哀求福贵戒赌回家,从大小姐到一名困苦的.农妇;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对于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一位想要讨好县长的狠心医生活活地抽血至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过残酷的世界。对于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不能说话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对于她,活着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却也只是在福贵悲惨的生活中增添几分苦涩,对于他们,活着是一种幸运。
一个个走过的人,让经受了坎坷的福贵,最后近乎了麻木,对于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来,于是,那头夕阳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却不曾放弃,不曾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是平庸的活着,还是有意义的活着,生活中,太多人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皆因没有真正领悟活着的意义,就现代社会而言,活着虽没有福贵那样艰难,但是想要活的有意义却并不那么轻松。人生需要奋斗,需要不停的翻山越岭去寻找下一个出路,人生需要坚强,需要不停的自己疗伤去面对下一个荆图,人生需要坚持,需要在一次次的摧残后站起来继续前行。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有意义的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我坚信,只要不放弃,未来终可期。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0
一群淳朴而纯实的人们,为了活着而在奔波,为了活着而在努力奋斗。在夹缝“炼狱”中生存,本道生活太过不易,经历太多生生死死,经历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终萦绕在心头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书,抚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郁不平”的涟漪,认真思考起来。“活着”这个词的本身其实就是对于《活着》这本书最好的诠释吧。
活着,那到底什么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辉煌,名利双收,就此走向人生巅峰?还是吃喝不愁,放飞自己,肆意挥霍?还是穷苦一生,茫然无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以活着为基本目的而产生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要求。
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书的评论,是微微有点诧异的。我并不喜欢去反驳别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认同“富贵的后半生是一种麻木的苟活”的这一类的想法。福贵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有着去补偿他过去所犯下的错误的权利,同样,他也可以有着过一个平凡的生活的权利。前半生,福贵欺民霸市,目无尊上;后半生,他戾气全无,只想为自己的后半生而打拼。福贵想活着,于是他在经历了一次次伤心苦痛后选择了坚强去忍受。曼德拉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所以,像福贵这种有弹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难,能接受自己从高处跌落下来的落差,还不足以证明他的努力,他的奋起吗?难道就因为福贵在后半生并没有活出我们期待中的样子,就因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麻木的苟活”吗?不,他能度过生命中的所有不幸,这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始终不会出现“绝望”的态度。曼德拉不就这么说的吗?“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而余华,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一层层的假象里剥离出来。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福贵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习惯到最终把自己都当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贵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能就带有点灰色低沉色彩。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虽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但是这样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福贵想挣扎却愈发挣脱不开的无力,看清苦难下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也因此,让我们更近一层地去感受福贵的忍耐之路的心酸历程。也许,一个人前半生的罪过要拿他整个后半生来赎还,也许一个人不能选择生活的因,一个人生活的果却可以去选择。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余华在自序中说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当我们学着去忍受,当我们学着去用乐观承受生命之重,当我们把活着当成一种责任,那么苦难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刚提起苦难和悲痛的那般苦涩,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绝望。“千钧一发”大概就是在说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责任,乐观,坚持,所有的词汇合起来让我有了一层新的领悟。
淡然!是晚年福贵给我最大的感触。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一人一牛,乐的安然自在。
整个故事已经读完,人物的结局也已经了解,心中的涩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贵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给我们读者的一丝丝欣慰了吧!
说到这里,我开始感激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起福贵的不容易,我实在幸福太多。就让我载着乐观的心态,且歌且徐行,去寻找活着的意义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1
炎热的一个夏天,酷暑难耐,打着蹭空调的目的,我带上自己心爱的诗集来到了书店,准备在这看看诗集,写写诗。进入书店后,在琳琅满目的书架浏览时,看到了余华的《活着》。曾经有朋友知道我喜欢看书,推荐过这本,但一直没有去看。翻看几页后,作者余华在开篇便以“我”为第一视角,讲述着在乡村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这让从乡村走出来的我倍感亲切。直到在池塘边,“我”遇到了一位犁田的老人——福贵。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与“我”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心酸和坎坷。
我深深地被书里的故事吸引,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
读完《活着》,我的心情非常的沉重,福贵的一生是如此的坎坷,亲眼看着本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一点一点地被摧毁,一次一次地被剥夺,让人不得不沉思: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而读《活着》,却是作者余华让我们通过文章,如身临其境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立着的美好的人物经受生活的苦难后,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倒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普通教师,《活着》里每个鲜活的人物中,让我最难过、最难以走出书本的是福贵的孩子——有庆。看到这个名字,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想到这个名字,就会有一个提着鞋子的、像风一样的孩子向你奔来。这是一个又善良又懂事,让人特别心疼的孩子。他是那么地热爱生活,热爱身边仅拥有的事物。他爱他的小羊,是那样的无私,就像羊妈妈疼爱着她的孩子。但是在旧社会里,这只可爱的、唯一的小羊却被无情地充公。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有庆对小羊的爱。他依然每天奔跑着去割草,奔跑着去喂小羊,再奔跑着回家,如此往复。有庆是这样的纯真、可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他的一丝温暖,让读者得到了一线希望,甚至会去想着变成这只可爱的小羊让有庆来疼爱,去感受这个提着鞋子奔跑、像风一样的孩子的爱。
是这样的奔跑,让他成为当时奔跑最快的孩子。我沉浸在有庆的丝丝幸福中,我以为,福贵的幸福要来了,苦难终于到头了!然而,一场人为的悲剧再一次让我深深地痛苦,这个奔跑最快的孩子,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却因为现实的残酷,搭上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血,这些娃娃们都拼命地去献血,生怕轮不到自己头上。奔跑得最快的当然是有庆,一开始有庆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待到一次一次的匹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有庆终于得到了机会。
歹毒啊!这些没有人性的医生啊!眼里只有领导,只有领导的亲属!领导的命才是命!领导的亲属才有资格活!他们给有庆抽血,亲眼看着有庆嘴唇发白,亲耳听着有庆叫着喊着头晕。但是他们还在抽血,他们拼命地抽血!他们面目狰狞地看着,活活地把有庆抽死了!抽死了!这是什么世道?这哪里是医生?这是世界上最歹毒的屠夫!整个宇宙最可怕的刽子手!福贵的有庆啊,我们的有庆啊,善良懂事的有庆啊,就这样被活活的毁灭!他是那样的幼小,他对世界还有那样多的好奇,他的善良并没有换来公平地温柔对待。
我们的有庆,匆匆地奔跑而来,又被迫匆匆地离开,离开这个残酷的旧世界。
活着,对有庆来说,来到世上走了那么一小遭,就是来遭遇苦难,忍受着非人的生活,却又在苦难中悲惨的死去。这就是作者余华让我们看着这个立好的人物,生生的被迫倒下。
福贵的父亲,被嗜赌命的福贵活活气死;
宝贵的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
福贵的妻子家珍,接受不了女儿的死,随她而去;
福贵的儿子有庆,活活被抽血抽死;
福贵的女婿,在工地活生生被砸死;
福贵唯一的外孙孙苦根,却意外的被豆子胀死。
看到福贵这样的人生,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思?活下去还有意义吗?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是为了亲手给他的亲人们送葬,送走一个又一个。
这世间没有福贵可留念的人和事了,死去的人已经一了百了,而活着的福贵呢?活着对他来说只是意味着忍受,剩下自己在这个可怕残酷的世界里独自前行,无依无靠。他见证着所有人的苦难,他遭遇着所有的苦难。但他还依然那样长久地活着。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甚至连一丝丝生活的希望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可福贵依然长久地活着。最后,他找了一头和他一样命长的老牛一起活着,他给老牛取了自己的名字——福贵。我找不到福贵和老牛继续活着的理由,却也找不到一个他们死去的理由。好像,生命就仅仅是生命,它就被搁置在某一个角落,就只有这样慢慢地活下去,没有缘由地活着,也没有死去的理由。但是,又能看到福贵也并不是麻木地活着,当他找到老牛“福贵”时,又能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点光亮,微弱的照着前行的路,这条福贵为自己、为老牛铺下的最后的路。
当阳光照耀时,远处依然能看到步履蹒跚走来的福贵和老牛,依然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依然会有希望和慰藉在心中涌动;依然能感受到活着,本身就是希望。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2
考虑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我最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电影《活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别的震撼。一读起来,发现这本书很有魅力。我以前,读思想深刻的书,读一会就会有困倦感,但读这本书却没有任何疲倦,随时拿起,随时就能读下去。
读了一半,我就去书店,又买了作者的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读了其中几"我们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在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这种感觉,我也曾经历过。当年在一个计算机厂实习,很多同学都在那里,工作特别的枯燥,我就这么想过,所以,后来一有机会,我就离开了那里。
余华决定开始写作以后,就锲而不舍,终于被《北京文学》发现,还被请到北京去改稿,这件事情轰动县城,不久,他被调到县馆工作,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从此,他渐渐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余华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举成名。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还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活着》是受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但因为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然后,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家庭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艰难坎坷,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过一个人自述自己苦难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艰辛与无奈,也反映出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既然脏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正是外部环境的挑战,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读这样一本书,经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每次放下书,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同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了"悲剧"的形式,也许正是让人通过体验中人物的苦难,来释放人内心中压抑的伤感,并对现实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
回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如此,它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坎坷。它们不只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一次次洗礼,更让我们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甚至对人生有了一种更豁达的宽容与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要感谢我儿子,要不是因为他,我是不会读这些书的,也不会主动去找来那么多古典作品来试读。反思起来,为儿子而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力,我也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观察他的成长,看到他每个阶段的变化,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当年的一些类似经历。年轻时一些古怪的行为和冲动,现在看来,就是上帝在不同时期,打开了我们身上不同的开关,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为什么。但是多年以后,当我们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为,听他们讲他身边同学的一些怪异事件时,我们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宽容了,淡定了。
最近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有很多感受。也许,人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过去与现实。我们都从年轻时走过来,但是,回头看,我们并非完全理解当年自己的所做所为,也许,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质。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虽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肤浅,但却有着其他文艺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讲故事和讲道理不一样,专门讲道理的作品往往确定性很强,而故事则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的味道和内涵。而且,伟大的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好象一个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经不完全是父母所给予的内涵,他将渐渐成为他自己,并拥有自己的生命。
读完《活着》,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经历人生的一些苦难,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使我明白,人必须经历几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读懂人生这部经典所蕴涵的真谛。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3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心神不宁,说不出所以然。我也曾认真仔细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对于人生有点迷茫。也许我这样说你会觉得我太矫情,但我真的是认真的。
不得不想到哲学,从前总认为那是些没什么用的东西,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多,越发觉得哲学是人类的根基,动摇不得。“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值得每个人深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要活着?要怎样活着?……一系列的问题,感觉我都快要成哲学家了。但愚钝的我找不到答案,身边的人也无法沟通,于是我试着从书中去找寻答案,多读书,就是为了开阔眼界。
常听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是的,我们行色匆匆,见面顾不得说上两句话,却在社交网络上过分积极。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来得太快太突然,容不得你休息片刻。身边不好的消息不绝于耳,某某出了事,某某母亲身患绝症,某某不幸离世……那些小时候陪着我长大的人们,一个个离世的消息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原来生命竟是这般脆弱,那些活生生的人,那鲜活的记忆,一瞬间便不复存在,然而没有了他们的世界依然正常运作,好像他们从不曾来过一样。没有谁是了不起的,没有谁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离开谁这个地球都照样转动。那么,来与不来?意义又在哪里呢?
于是我害怕,害怕有一天我也将离开,可是我又不敢想。我猜没有几个人会竟然幻想与死神的约会吧?但这毕竟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问题啊,无非早晚。
很庆幸,之前去朋友家玩刚好看见阳台上放了一本书——《活着》。咦!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好像说是挺好的值得一看。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朋友讲到《活着》虽然是日本人写的,但是里面的思想根基都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思想,他还跟我提到了“宇宙法则”……听得我很感兴趣,于是就把书借回来读。
的确,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很需要这样一本书为我指点迷津,书中,稻盛和夫所讲的理论其实都是我们知道的无外乎的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所以,不要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越来老生常谈的东西越是值得人深思。书中的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比如说“每一天都极度认真”,我们总是畅想将来,将来我要怎样怎样,却忘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将来都是基于今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曾经这是我的信条,何时我竟把它忘记,悔也悔也。往事不堪回首,都因过去不够努力,不够拼搏。
书中说“把珍贵的人生过得碌碌无为,是对生命的糟蹋。”是的,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是在浪费生命。这样的人生,很多人在这样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过一天算一天,这其中也包括我。
还好还好,读了《活着》,或许我的思想会变一变。其实仔细想想,2017年对于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我第一次参加招教就成功了,虽然背后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都值了。我是幸运的,孩子两岁了,我没有自甘堕落,没有随波逐流,也许这次成功上岸就会改变我的一生,最起码以后在孩子面前,我会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是幸福的吧,家庭孩子都有了,如今事业也有了,教师,多么稳定多么令人向往的职业啊,对于女人来说,当教师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吧。但我认为,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一旦上岸,从此衣食无忧,不需努力,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基本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想,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最初那个强烈反对当教师的我,饶了好大一圈,最后还是绕回了原点。所以,就当是命运的安排吧,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干,努力干,花心思干,不要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我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也布满了荆棘,但是我愿意去尝试,一点一滴,用自己的努力慢慢来,不着急,能做多少是多少。
书上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我说,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何不好好享受一番,认真去度过生命里的每一天。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扩宽它的宽度。认真去对待,去欣赏这个世界,去努力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不一定很大,一己之力即可,最起码不要去伤害别人。
人,还是要多读书的,尤其是像我这样长得丑的,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去读书吧,听听不同的声音,除去心中杂念,也是很好的选择。我不想承认我是马上要步入30岁行列的人,就假如我能够活90岁的话,人生也过去三分之一了,还剩下三分之二,容不得我浪费了,青春转瞬即逝,不再回头。如果说过去的20多年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没?有!第一,读书太少;第二,竟然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要弥补自己,最起码多读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
恩,胡言乱语之后心情好多了。读一读,写一写,胸中不再压抑,甚是畅快。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4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5
活着或去世都是一个年青生命难以驾御的标题。相同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布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逼真地领会到了这书的意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视点道出了一个一般人普通而弯曲的终身。主人公福贵日子在那个缤纷特别的时代,阅历了战役,杀伐以及一系列动乱的日子,阅历了家庭的兴富到堵塞,身边人连续的死去。在他们终身中,不知失掉的多少东西,失掉金钱,失掉亲人,最终只剩余一头弱不禁风又几乎被人分割的老牛与他为伴。虽然是这样,他仍是友爱地面临国际,全部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平。或许当咱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止境的时分,回望从前的全部,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全部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去世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际实在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叙说全部。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全部生离死别中最安静的一段,也是最逼真的一段,想起阿朱身后乔峰抱着她的尸身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窝囊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痛不欲生,我想人活终身,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年月带走了,那时的咱们或许真的会挑选一种安静,它是多年的爱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阅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临着一塘残荷将曩昔的伤痛回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曩昔是否清楚地知道而且敢干面临,我不敢说。
这个国际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有相同,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终身。面临这样的不公,憎恶确定都是白费,乃至我也说不清究竟该怎么做,我面临的是无法自由挑选日子方法的无法和心里与实际的激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实际中的琐碎,而在心里寻求思想上的终年,但不论怎样,我一直遗言自已能对国际友爱,虽然天分中的顽强与后天构成的叛变或许会导致我走上背叛的路。
生老病死,咱们都得相同相同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进程算了。我仅仅遗言能按自已的志愿挑选一个方法,实在清醒并发自心里的去完成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遗言我能带着安静的浅笑向国际道单个,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会。
早年就听弟弟说了读过此书,还大概与我分享了下内容,只是我并未在意,粗略知道了大概,也许人会越活越通透吧,从前忙得只为生计,奔波劳累,头脑简单,遇事碰壁之后才觉疼,不多想,爱依赖,没主见,碰壁多了才醒悟,人需三思而后行。
很久以前就常常会胡思乱想,感概人生百味,遗憾无从说起,总也徘徊在开头难以续言,就算试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校对,生怕出错,而就在意识完全游离于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时,时间也悄无声息地溜走,等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五六点了,天啦,竟然不知不觉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写作了。
进而联想到那些优秀的编剧、作家等,真心不容易,每一本书、故事的作者;电视剧、电影的编剧等,他们都是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和细细品味。曾经我是看书不到两三页就会如同被催眠般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从来都看不完一整本书,或者直接翻到最后几页就看完了;真的是每一个年龄阶段看待事物都会发生改变;如今的'我看电视电影也好,从不过于期待结果,而是细细品味过程;台词和人物神态某一细节都不放过,特别看书也是字字句句细读,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收获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换。
人生就像电视剧,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长篇小说剧,意识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想象空间越来越大,时不时地收拾起记忆的碎片整理放映,就好像自己独坐私人影院,细细回味着自己是主角的这部剧。这次闲于家中,书架上的《活着》这本书诱我细读起来......
《活着》这本书中的主角人物福贵的一生是尝尽了人间烟火,由衣食无忧的“阔少爷”彻底变成了“穷酸样”!而这一切就是福贵本人一手造成,所以万千悔意不得不有所悟,反思反思再反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苦字迎面来,看清开始认,这就是命。当福贵身边的朋友,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儿女,再有爱妻,乃至女婿,外孙都一个一个意外地离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许人最伤心的时候是心碎到泪水已随时光流逝而熬干,哭也没有眼泪了,替而代之的是笑,其实那是心在滴血以笑的形式展现罢了。
福贵最后就是一个还“活着”的孤家寡人,牵着一头老牛如同自己般连起个名字也叫福贵。遇到作者他能坦然面对,足够清晰详细地面对作家余华讲述自己的一生,从不避讳,才有了《活着》名作问世,真是感人感己!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6
这部书描写了作者听到的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而讲述这个故事的正式这个老人。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别人家的佃户,到被國民党抓了壮丁,再到解放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最后到一个孤零零的老人,福贵的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几种身份的交织,注定他普通却不平凡的一辈子。从解放前到文革后,福贵的经历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底层人的身份,去过的最繁华的地方不过是县城,最高的身份,不过地主家的少爷,进城还需要把自己打扮办成有钱人的样子。青年时败光家产,父母先后去世,打仗时失去了战友,中年失去了儿子,文革时失去了兄弟,到老了又先后失去了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最后和一头买来的与他同样年迈的牛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经历了底层人几乎所有的苦难,与其说他是那一代人的象征,倒不如说他就是那个时代。
同《许三观賣血记》一样,书中鲜有关于时间节点的描写,所有的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用主人公的经历表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他进城请郎中被國民党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选择回家;回家后赶上了土改,原来的地主被枪毙,而他因为败光了家产免了一死;人民公社时,家里的地归了公社,大家一起到公社的食堂吃饭,家里的锅被砸了拿去炼钢,村里居然想用煮肉的方法来煮钢铁;公社食堂解散,村里开始记工分,三年自然灾害让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儿子也没了;文革开始,女儿出嫁,村长被拉进县城挨了三天打,女儿难产死了,妻子也跟着没了,外孙四岁的时候女婿也被水泥板夹死了;包产到户后,祖孙俩一起干活,外孙生病,福贵心疼煮了半锅豆子给他吃,没想到外孙被豆子活活撑死。就这样,经历了所有的重大变革后,家里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反而到了此时,生活归于平静,用福贵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想起了也是跟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
有人说时代让福贵最后变得麻木、苟且偷生,我倒是觉得时代让他活的更加明白。垂暮之年的福贵没有自暴自弃,混吃等死,而是存够钱买了一头老牛,继续在田里耕作,对于过往经历,福贵也从来没有逃避过,相反,他乐于向别人讲述并且是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在耕作的间隙对别人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可是回看他的一生,这四样他那样没有错过?到老却可以用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看待。正如作者对他的描述同事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一辈子走过来,回头看时能把自己的脚步看的如此清晰,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需要何等勇气。
书名活着,作者没有用生活、生命、福贵的一生这类字眼,用的是最常见,最残酷的两个字。经历了各种苦难的福贵不止一次想死,输光了家产的时候想死,在軍队被包围没吃没喝的时候想死,可是正所谓临事方知一死难,每次都艰难的'活了下来,他娘劝他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他的战友老全劝他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心里想着自己的妻子那儿女,福贵活了下来,可是他爹娘死了,劝他的老全也死了,他最牵挂的妻子和儿女都死了,可他还得活下去。读书之前,活着这个词太过于稀松平常,可读完之后再看封面上的这两个字,好像挣扎一般想从书上逃出来却无可奈何的被锁住。
相比于故事本身,我同样也惊叹余华的语言,寥寥几句,可能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可能最后就是一个反转,可能把一两个人的神态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发人深省。比如在写他原来的家境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和阔少爷,我们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我女人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她也是有钱人家出来的。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这样的声音我有四十年没有听到了。前面一大段说他们家如何有钱,他丈人家如何有钱,语言通俗的像一个没文化的暴发户,最后话锋一转,与其说在炫耀,倒更像是吹牛。福贵进城时候的打扮我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衫,头发抹的光滑透亮,往镜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满脑袋的黑油漆,一副有钱人的样子。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一副有钱人的样子,他本来就是个阔少爷,为何要还要打扮成有钱人的样子?恐怕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不过是一个乡下有点钱的土包子而已,上不得台面。这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物性格、特点都是如此清晰,了然于胸。
当下我们常常会说被生活所累,每天努力工作为的是将来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福贵的一生却是被活着所累,每天晚上他想的是明天如何活下去,对于他、他的家人、同村的人来说,有块田种,有口饭吃,就已经是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把这叫做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7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听到《活着》这本书的,聊天过程中,大家都诉说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看过哪些书籍。“你看过《活着》没有?余华写的。”“没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着,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无知了,从他的语调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没有看过《活着》,你怎么可以没看过《活着》。”“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给我传达的第一个《活着》的印象便是好看,至于为什么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缘分,也相信在你内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来的。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走在学校的过道里回宿舍,过道旁边有人摆了个长长地书摊,对于书摊,只要我遇到了,无论多忙,都会停下来看一下书摊里书的内容,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会是这样。我看到了几天前让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着》静静地躺在那里,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个幽灵一样,在众多的书本当中透出一股诡异的黑色的光芒。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买书者一样在买书前先翻阅一下,以确认书的内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我毫不犹豫地给了钱,拿着书就走了。
回到宿舍马上翻阅起来,我承认,这是我二十几年来第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书。不是出于任何的目的,不出于任何的义务,仅仅是被书里面的情节给吸引着,余华用他那朴实的文风征服了我,采用第三者的诉说,娓娓道来,让我就像是在听一位老者在讲着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听的入迷,看的入迷。后来我也在我的小圈子里说着余华的《活着》,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样问着我的朋友,“你看过《活着》没?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会吸引着你看下去的。”
我不会用语言形容一本书的好坏,就像我不会形容一个美女一样,我只会说,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过冲动想仿写余华的《活着》,不过刚写了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因为经典是不可复制的。从《活着》开始,到《兄弟》,我渐渐地喜欢上了余华,喜欢上了他的文风,喜欢着他的作品。
我问一个朋友,问她有没有喜欢的作家?她说有,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她的作品悲,对于我来说,越悲越好。我说你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着》,她说不,我只喜欢这一个作家的作品,别的我不想看。我说好吧,既然你那么专一。她莞而不语。我们结束了这次对话,别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强求的,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在你心目中像珍宝一样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的眼中就像是废品。
看《活着》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特别地沉重,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重复着“活着真不容易”这句话,无论生活是如何地艰难,生活还是得继续,人生下来了,就得想尽办法活下去。开始的`时候我会对吃喝嫖赌的主人公福贵产生憎恶感,因为他已经结婚了,天天出去风流,趾高气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无人,当他把家产输光的那一刻,我在心里竟有一股高兴,心里想着“活该”。而我对主人公的同情也从这一句“活该”开始,因为他的悲惨生活也才刚刚开始。
当我看到福贵被捉去当壮丁打仗的时候,我才发觉战争离我是那么地近,那么地残酷,炮弹就在耳边嗖嗖地飞过,吃饭喝水成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忍受着生命随时没有的恐惧。“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响起了这句话。
当我看到有庆为春生输血而死掉时,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个抽血的护士,恨那个当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为什么这么脆弱,这么年轻的生命,没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医院里,我木然地让眼泪打湿了眼眶,对一个隔了这么远的年代的读者尚有如此打击,对主人公福贵所造成的伤害更是不用多说了。“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又响起了这句话。
当我看到苦根因为吃豆子吃得撑死了时,我在那一页上呆住了,一个小孩子饿地头昏眼花,走路都没有力气,当好不容易地里的豆子熟了,能填饱肚子了,可是吃的撑死了。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死法,不过苦根的死法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样,生下来就注定了要苦,也注定了要归根。“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里再次响起这句话。
家珍的病死,凤霞的难产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块砸死,每个人的死都深深刺痛着我,也让我不断地同情着主人公福贵,在亲人都去世完,还能买个和自己一样上了年纪的老牛一起活着,并且平淡地活着,这让我同情的同时增加了许多的敬佩。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的召唤。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8
知悉《活着》这本书源于一位曾经的电台主持人的极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书市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小说吸引大量读者的缘故吧。
余华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好比其他诸如余杰、刘晓波、秦晖等等中国良知一样,对我们的国家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他们拒绝谎言、拒绝道德中立、拒绝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反映或极富中肯地评价着各种事和人物,读他们的文字,你才能感觉到中国文字的乐趣和精华,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罢了,深层次、长期的问题反倒让每位读者揪心,而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不畏权贵,一切凭内心真实的感受说话,他们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位孩子,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因而,唯有他们的文字,我才会去认真阅读。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二语能够诠释清晰的,现仅将自己的几点感悟表述出来吧: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这些文革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文革,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抹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是一个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
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饱与一丝的怜悯,在我们的国家,实则是二重国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让一个中国分成了城市和农村,而各种不平等制度让广大的农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农村密不可分,毛泽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开放也是源于农村,不过,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农民还是那么苦,农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视和欺凌,他们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当然也无可奈何,而联想到我们自己,在他们面前,显得是何其的微少,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一些人意志消沉,让我们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辛劳与不易,在感叹命运的不幸,一部分则选择了“混”,相比于“福贵”和那些农民兄弟们,我们有资格说我们苦吗,有资格对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诉苦吗,有资格感叹命运的不济吗,我们不配,当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我们滞步不前,我们在犹豫、在彷徨,他们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因而,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会让我们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我想,余华写这本书的初衷,也许正基于此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9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主人公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理解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好处并非只是富贵。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就应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发奋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发奋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应对解放军是选取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取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此刻想想,如果那时他选取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取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齐,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齐。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生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但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样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生了。"看到那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样会如此荒唐怎样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正因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但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期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好处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就应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刻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期望,态度也许至少是能够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能够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以前发奋过。
总之,通过读《活着》这本书,我从中明白了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0
读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其实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来耕作。春天播种自己的苦难,夏天则等待自己的苦难,秋天再慢慢的收获自己的苦难。冬天用苦难去品味自己的苦难。最后等待来年继续播种苦难,直到收获苦难的希望。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1
说起余华的《活着》,大约所有人能想到的便是生命的韧度,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在我看来,他更想表达的是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更情愿把活着看作是一种体验生命的过程,无论它是喜是悲,是苦是甜,人来到世界,更多的不是为了一个目而追求,即使你得到了一切,也终究逃脱不了自然的生老病死的循环。得到了也正如没得到,目的本是作为我们追求之路上的终点,它不是路的重点,更不是全部,但我们很多时候更情愿把它当做我们人生的全部。
作者评述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一部讲述“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的作品。命运赋予了我们享受生活,探索人生的权利,它所做的仅仅是创造一系定和赋予我们创造不确定的权利,更多的或许是冷静地处在一旁,看着我们在活着这片森林中披荆斩棘,真正把我们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它赋予了我们的确定。我们热爱那些美满的确定,憎恶那些缺陷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缺陷,但无论我们所经历的是得到的美满还是失去的苦痛,我们都获得过,体验过,自怨自艾或者是走向极端都是徒劳,与其如此,莫不泰然处之与命运为友。
富有波折的命运才完美
命运总是这样,它喜欢为我们创造一切可能,而转瞬又可能会将其转化为不可能,它也很乐于这样玩耍我们,我们大声地谩骂埋怨它,但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失去时,我们也曾拥有,我们同时体验着得到与失去的两种命运,谁又能说,这样的`命运不完美?莫非只有美满无暇的命运才称得上完美?
福贵,他从原本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沦落为贫穷的农民,又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最后孑然一生,命运将苦痛和快乐无以复加地给予了他。他曾那样地过着浪荡的生活,终日游荡于花街柳巷,过着浮华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他也曾那样,被人像狗一样扔出来,精神恍惚,欲哭无泪;他曾那样眼睁睁看着自己活蹦乱跳的儿子,因为给危在旦夕的人输血而一命呜呼;他也曾那样以为自己能同唯一的亲人(外孙)相依为命,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然而,命运一如既往地让他失去唯一的珍宝……。失去了,又获得,获得了,再失去……这样一系列无穷无尽的循环几乎耗尽了他的一生,等到他老了,苍老得无力再承受得起失去与获得时,命运似乎才恋恋将他放手。于是,一人,一牛,一屋,一片田,度着所剩无几的时光,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何以见得,他真的一无所有么?在一系列的得到和失去中,他收获了苦痛和喜悦,新生和死亡……。几乎人世所有的情感,他都无一例外地伴着血泪体验过,也正是这一切命运所赋予他的,让他长出一副强大的肩膀,一片足以承载起人世间一切得失的天空。他与命运为友,他感激它,因为它赋予了他如此丰富而完美的人生,他痛恨它,因为它让他承受了无以复加的苦痛。
敢于斗争的人,方能赢得命运
在《活着》这部书中,福贵父亲的话几乎贯穿了整本书——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长大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这样发起来的。从鸡到羊再到牛,无不经历着不懈的斗争和努力。徐福贵也是如此,他输得精光之后重新过起了人生,于是他有了鸡,而后又有了羊,最后有一头老牛相伴。老年的他除了一头老牛外,还有安逸而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且他通过一系列地斗争,赢得了牛,赢得了命运。
因为敢于斗争,中华儿女能在屈辱中奋进,赢得了自由,主权,自己的命运,正如货币能交换商品那样,只有斗争方能交换命运,因为敢于斗争,我们方能赢得命运,赢得它的尊重和友谊。
潇洒对话命运
老年的福贵养了一头牛,并为其取名为福贵,他认为,那头牛太像他,莫不如说,福贵看待牛的方式其实便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他戏谑地为它(牛)编造出家珍(老婆)有庆(儿子)完成耕田任务的谎言,以激励他不要偷懒,他敢于,且乐于,向我们讲述他的人生,并且当他讲述他自己人生时,不带半点过激的情绪,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人生。即使命运赋予你太多太多无以复加地苦痛,即使苦痛能让你的身心千疮百孔,一切都已经经历过,它们只是你人生中的体验,痛苦也好,失败也罢,都已成为一种过去,如果我能潇洒地对话命运,我就是人生的强者。既成过去之事,说到底,已与现在的你毫无关系。在平日中,回顾起那些或轻或重的往昔,我们是否也能如福贵一般,对着天空潇洒地放歌一曲?没有什么放不下。既然能潇洒地放歌一曲,一笑而过,又怎不会同生命为友?
有一种情感,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再你一出生便将你同你的命运相联系,“互相感激,同时也可能互相仇恨,命运与你形影相随,谁也没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人生若白驹过隙,然而,命运都在这“隙”之中,将无数轻与重赋予我们。对于命运。我们无权选择,或仇恨,或感激,我更愿与命运为友,泰然处之。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2
《活着》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也不在人世,女儿却变得又聋又哑,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
从人的本性来说,我也喜欢简单平静快乐的生活,以这种生活态度去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也是很积极的一种活法。但能否过上这种生活,有时候却不是由自己是否喜欢决定的。当现实生活本身的严峻深刻痛苦让我们回避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直面它。而他人对生活苦难的承受经历和生活态度,会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珍惜生命,都能够很好地对待这个世界,都能够总是与人为善地和大家一起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所以,倾听和阅读好的作品,我们就不仅是消遣了一个二个故事,而是会从中获得思想的资源和内心的力量,勇敢地去承受去减少去克服我们回避不了的苦难(按基督教的说法,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受罪的,苦难对人是本原的并且是伴随人生始终的,去创造每个人希望过的或平静或火热的快乐生活。
且不说这个,许多人,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的这种艰难: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老人依旧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实、快乐。所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可能要做一只胆怯的蜗牛。
我很佩服福贵,我佩服他的坚忍,因为他还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种苦难,人生大抵如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悲伤却是漫长的,很少有人因为一件开心的事快乐一个月,而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伤悲一年。
福贵曾经拥有他当时想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的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他的妻子对他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他经受了怎样的打击?是什么给了他活着的勇气?也许这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题目太大,我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因为存在而有意义,活着就有意义,可能福贵经过这些遭遇后,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我发现我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的感想,或许我不该在看完《活着》后写什么读后感,我还要继续思索。
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我想勇者一定认为苦难是对自己的磨炼,活着是少不了苦难的,如果都是幸福的,活着就失去了不得意义。
家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生活勇者了,人们都说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可她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两个孩子的死,可她却顽强的活下来了!没有人不佩服她的人生态度,真的太坚强了。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她的这种敢于面对人生的态度。
所以说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
自己经历苦难时,会自怜身世而哭的人,必定失败;可是看别人经历苦难时,热泪盈眶的人,不是懦弱,而是有博爱的心。讲述自己的苦难,介于两者之间。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不能哭,由于事过境迁,所以可以放声哭。矛盾的后果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提及,也不忍提及。能够漠然说起自己苦难的人,而且是不带一点后悔之意,甚至不带任何感情的描述的人,有大勇,也有大智。
福贵灵魂的内核是什么?是漠然。是漠然让他漠然的撑过了苦难。这不是绕口令。福贵好像是从来没有真正激情的人,漠然的活着,不在乎自己明天会如何。诚然,他也会想买牛,可是对他来说买不买也是漠然的。那甚至都不能算做真正的希望。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也就无所谓绝望了。或者说,他的希望就仅仅是活着而已。只有他死去,才会绝望。这大概就已经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了吧。只要活着,便不是失败,一旦死去,更是胜利。无欲无求,才能无畏无惧。
或者,假如,我可以把生命中的一切失去都看做命中注定,顺其自然;一切得到都看做意外之喜,心怀感激,那样,我可以活的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乐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3
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
有幸,在同学的推荐下阅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故事算不上多么的惊天地泣鬼神,但笔下的事情是那么的真实。
故事发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男主人公富贵原本为徐家大少爷,却因吃喝嫖赌输光家产。
而身边的家人又相继去世,最后的徐家大少爷,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独存。
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有点累,倒不是一下子读完的时间过长,这本书的内容过于震撼到我,富贵的家人不断不断的死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而其中除去富贵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家珍外,其他人的死亡都无不处于意外。
在这本《活着》中相继地死亡了那么多人,其中除了感受到我们生命的渺小外,又无不深思。
我们既然都是要死之人,又究竟为什么要活着?
通俗又不走心的回答是:我们为了长大之后报答社会。但其实究竟真的是为了什么?这一点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
现在的我们很理所当然的,读完了幼儿园,就该读小学以后还会读高中和大学,这条人生轨迹,大多数人都出奇的相似。
我们只是像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们究竟是活了365天,还是只活了1天重复了364次。
前者是感觉自己对不起父老乡亲,而后者则是觉得他的死其实未必是解脱。
但是生,却一定是折磨。他们选择了以自己终结的方式表达出一些情感,但又为什么不选择活着?
活着意味着什么,即使没有人能真的参透,没有人能把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活着就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哪怕是向死而生。活着是一生的开始,而死亡才是我们的终点。
世界上也有很多东西是不死的,例如思想,例如宗教,但这也仅仅只是存在而从不管这叫活着,只有自然界的生物才会有死亡和活着的意义和区别。
我们是活着的,小猫小狗也是,花鸟虫鱼也是,但是在这大自然中又只有人,是真正有死的生命体,我们也知道生命是唯一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我们一切的生命活动都只不过是在死亡面前的抵抗,却最终抵不过死神的债。
如果有一天真正研究出了不死药,或许自杀的人反而更多,因为这样的生命没有了价值没有了利益也没有了目标。
现在的人啊都把死看的太过平淡,新闻上总能看到很多人因为各种问题而选择自杀的消息,平时也总是"死了,死了"的挂在嘴边仿佛下一秒这个在眼前活生生的人就会消失不见。
但是往往面对死的时候我们又会极其的害怕,那人躺在你面前软软的,比往常重了很多,却再不能动,那种恐惧是很多人所不敢面对的。
但是无论是生生死死,都是我们生命的过程和最重要的两个点,抹也抹不去,改也改不掉。
这人的一生啊,追逐过的名利啊,遇见过的大富大贵啊,平时所拥有的啊,可悲的是,这死了就是在这一个小方盒子里,什么都带不走的。
前几个月,我爷爷走了,很安详也很好,只是至今为止都还在想,若是在世时对他好一点,不要把那么多钱剩下来,给爷爷多花一点,而不是节俭,导致现在后悔。
奶奶天天以泪洗面,好好的`吃一顿饭就开始看墙上爷爷的照片,说着爷爷走之前都因病没好好让他吃肉,每天一顿的晚饭都变得及其压抑。
书中的徐家大少爷面对了每一个人的死亡,从每个人死亡的最后一句遗言中学会了道理,又带着那些大道理面对下一个死亡之人。
你看,村东的那些墓碑边又多了一个,当中那个空着的是我的,紧挨我媳妇儿。
当我们面对死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生的意义,明白生前做的许多事情的意义和无意义,明白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或许啊,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想到的生生死死,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平淡,一个人的生死影响的不止是自己,还有周围的环境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对于死,我们该活着,代表着家人,代表着这过去的一切,带着一切的念想和祝福,带着未完成一生的徐家大少爷的故事继续走下去,不是选择自杀,以自己放弃的方式结束这独一无二的生命。
文洁同学读《活着》一书,产生了一个疑问:书名为"活着",而书中的人物一人接一个地死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作者余华的哲学思考,他化用着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人只有在面对死时,才能想通活着的问题。文洁同学沿着作者的哲学思绪,深入地解读他的这本书。这样,既读懂了这本书,也读出自己的人生况味。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启示。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4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时,屋外已是华灯初上了,不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太喜欢悲剧,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从那种心境中恢复过来。而今,再次读余华的活着,我却多了几分感动与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笔触在记述的,仿佛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向我诉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这世界。
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少爷,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落为一介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她的儿子有庆,因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时福贵内心该是多么的沉痛......始终觉得文章作者是有点残忍的,在描写生离死别时是那么轻描淡写,也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为悲痛不久就离开人世了,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心情稍转晴又来一场灾难,情绪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料想,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而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纵观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评价他的命运的话,我觉得他既可怜又幸运。可怜在他身边的亲人最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年轻时的荒唐债,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惩罚,要知道其实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运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的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她,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文中最吸引我的人是妻子家珍,她是一个隐忍贤惠的女人。在福贵年轻时出去鬼混的时候,仍能包容他,小心的提醒他;在他沦落后,即使被自己父亲接回去过大小姐舒坦的日子,她还是拒绝了,她回到福贵身边,还偷偷带回来一袋米。她说:“即使再苦,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在福贵被拉去打仗那几年,他辛苦操持着这个家,照顾孩子和生病的母亲,等到富贵回来;在她患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的时候,仍想着要下地做事为多赚工分;即使在临死前还在想着要多纳几双鞋底,好让家人过冬。家珍的命运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那种封建女性的三从四德、坚韧和隐忍,她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家珍代表的是许多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虽然一生过得很苦却最终也获得富贵的爱。虽然他的那种隐忍我不是很赞同,但是却因她有这种坚贞而感到钦佩。
福贵的一生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福贵没有流露出丝毫胆怯和放弃,而是在不断挖掘着活着的乐趣,他买下将死的不中用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开着玩笑,用粗哑的嗓音放声唱着歌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怨天尤人,他坚信着活着总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重的打击都活下去的勇气就是生命的真谛吧。是的,生活有时候是很无奈的,甚至是很现实、很残忍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些我们无法左右,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无法预测的突发灾难,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懂得成长,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贵一样!
经常有报道说某某重点大学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校一对情侣因分手闹得不快而闹得两相俱焚。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品尝到生活的辛酸与苦辣,不懂得其中的艰难与无奈,一遇到点挫折就承受不住,所以会出现很多孩子的轻生现象。和福贵比起来,他们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某一时刻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大了,认为已经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灾难,其事实却非如此。我们没有福贵的那般超脱,还没能做到只为活着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但我们要去追求这活着的真谛。
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5
在钦州港项目部领导的强烈推荐和带动下,我们项目部最近掀起了一股“稻盛和夫”风。我也花了将近一个星期拜读了稻盛和夫的名作《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本让人震撼、深受鼓舞的人生哲学著作。浅显易懂、语言质朴、穿插其创业经历和奋斗历程让我更深入地感受到稻盛和夫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经营智慧。
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记得我刚毕业来到钦州港项目部龙门预制场时,在无数个夜里,我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质问自己的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需要怎样的人生?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绚丽多彩?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志、磨炼灵魂”,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再换一种说法,人生的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稻盛先生的人生价值观。这让我想起了俞敏洪老师的经典语录。他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成就一番事业。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挺过来了就是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能风声水起,都能扭转乾坤的。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该怎么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己?怨恨老天爷不公?是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我觉得老天爷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机会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爷在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在旁边开一扇窗。
我觉得生命就是一场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个梦中充满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技术员都有一个当项目部经理梦,不想当项目部经理的技术员不是好技术员。稻盛和夫指出,只有努力,而且是“做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事业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为了实现理想,我们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梦想和愿望多么高远,现实中的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实认真的工作。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能是“每一天”的累积与“现在”的连续。
在平时工作中,一些挫败和批评是难免的,我经常也会感到苦闷彷徨。稻盛先生教育我们:不管你遇到了什么难题,都不要放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把心态摆正。遭受苦难时,不要憎恨,不要侧身躲避。要从正面接受苦难,努力克服它。稻盛先生,出身贫困;小时候正逢战争,房屋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考上理想的初中;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的企业。他的人生也是遭遇很多苦难很多挫败。这些逆境、挫败就犹如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但摆正心态,我们可以利用绊脚石来垫脚往上爬,最后越爬越高,就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核心是“以心为本”。我认为“以心为本”的经营理念,成就了今天的京瓷。稻盛和夫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他决定“以心为本”来经营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不负众望,努力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图私利。之后,在创业中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依靠着这些坚实而又紧密相连的心性基础,依靠着这一简单执著的经营理念,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今天的京瓷。我认为我们公司同样需要“以心为本”的理念。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凝聚力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赖的关系没有构建团队强大的凝聚力,那么我们项目部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战斗力。当我们都有着一种主人翁的工作意识和家一般的归属感,大家必会竭尽全力,努力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公司为项目部创造利益。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一种认同感。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白过的。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活就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保持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生命,勇于创新、创造,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人生就应该这样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
余华《活着》经典语录精选09-28
余华《活着》品鉴心得及收获余华作品《活着》精彩片段和心得03-29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范文04-11
活着余华小说经典语录06-28
余华活着阅读心得体会11-01
余华《活着》的读书心得03-21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12-08
余华经典语录05-23
余华经典语录11-06
余秀华经典语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