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读后感 篇1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面,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
《爱莲说》读后感 篇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它描写了荷花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但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令人尊敬的品格。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来赞美那些在污浊环境中都能够坚定不移,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的人物。
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句写出了莲花的不同寻常的可贵之处,是全文的精华之处。我们看到开放的莲花总是朵朵清香,含苞欲放,楚楚动人。它是生长在污浊的淤泥中,却清清白白,静雅宜人,令人肃然起敬,却又心生爱慕。 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我们做人也要一样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学习莲花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大千世界,万千变幻,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变化多端。学习莲花精神,就是在利益冲突面前,遇到追名逐利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始终坚守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原则。
莲花是生长在凡尘俗世的花朵,又是那么超凡脱俗,独具一格。它不象牡丹艳丽富贵,它不似菊花消极隐逸,永远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浮华不喧嚣,保持独立。
读完《爱莲说》,我想,在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一朵静怡宜人的莲花,时时提醒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读后感 篇3
《爱莲说》是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的一个著名作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莲花的美丽与纯洁的品格。而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写出了莲花的纯洁,更使《爱莲说》千古流传,天下皆知,成为世人咏人的经典。
莲花,在盛夏开放,有着水嫩干净的颜色,亭亭玉立的身姿,还有那淡淡的清香,令人凉意暗生,惹人怜爱。周敦颐则通过这篇文章完美地表现出了莲花的美好以及对莲花与众不同的感情。那千古名句更是道出了他眼中的莲花的品质,不虚伪、不做作、虚心、高尚、正直。作者不仅仅是描写有娇美外表的植物,也说出了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人生的态度。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感叹了世人只爱富贵与美丽,甘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不重内在的做法,也对这样的社会感到惋惜和无奈。但是他会让自己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个君子,而不是去隐逸,漠视这一切。
周敦颐将莲花喻为花中君子,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更表达了对君子的崇敬。君子,不仅有着知书达理、正直坦荡的品质,更包含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概。在现在,我们看似不需要成为君子,只要能有钱就行,人们缺少了君子的品质,为了利益同流合污。如果人们能有君子的品质,那么世上便少了勾心斗角,更少了战争,多了和平。所以我们要学习君子的品质,让世界变得更好。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也意志不坚定,例如我看到别的同学在抄作业,也会忍不住跟着抄,不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现在我知道我错了。我希望自己能变得正直、表里如一,像莲花那样纯洁高尚,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南宋学者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之后,颇有感触。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氏唐朝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而,周敦颐不人云亦云,只喜爱莲花。
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作者用隐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
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花正面衬托,用牡丹花反面衬托。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也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人。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爱莲说》,是一篇让我感动的文言文,真是体现出一种让人自悟自醒的力量,去追求那高洁的人生品质。
《爱莲说》读后感 篇5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回味。
《爱莲说》读后感 篇6
前二天偶然读到一篇古文,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虽然有个别地方不太懂,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丽的莲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吗?
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舞蹈。总之,莲花就是给人一种身心清爽舒畅的感觉。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吗?”他生活在那么一个悲惨黑暗的社会里,到处充满着阴谋与欺骗,可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格吗?
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莲花那样正直善良,世界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爱莲说》读后感 篇7
自濂溪先生写下著名的《爱莲说》后,莲花一夜间名声大振,成为了端庄高雅,廉洁自爱的代名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买莲,种莲,赏莲。北宋掀起了一股“爱莲热”。
再说牡丹,已被遗弃在一角。在没有人喜爱牡丹。没有人愿意被人称作“富而不贵,哗众取宠”。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骂名与人们的唾弃,在阴暗的角落独嚼苦寂。
莲花的风光可谓高绝一时。朝臣权贵争着拥有它。一边借它以表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一边暗地里,玩弄权术;迁客骚人争着吟颂它,按照《爱莲说》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写下了大量诸如《爱荷说》、《莲花铭》等等堪称“一绝”的诗篇;一般商贾搞不懂《爱莲说》,更不会写诗,但他们竞相高价购莲,在家中开凿数亩池塘种莲,邀请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财力;就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客栈,也争着借莲的名义大开什么“莲花阁”、“爱莲楼”、“赏荷馆”,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老板挣钱挣得笑不拢嘴……莲花,已成为了走红的“明星”,风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当年濂溪先生笔下默默无闻的花之君子了。
几年后,一文人路过一片荒原,吃惊地发现了在繁盛绽放的牡丹。花团锦簇,鲜艳夺目,雍容华贵。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在花云香气缭绕中,挥笔立就《牡丹赋》,把牡丹比作高贵的象征,却把莲比作伪君子。不久,《牡丹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爱莲说》读后感 篇8
莲,牡丹受人追捧,因为它富贵有余;水仙使人家养,因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让人采摘,因为它娇艳欲滴。花开千朵,莲,似乎被人遗忘了。
莲,穿着白衣,静静地卧在水面上,纵然有人走过,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离去——他们嫌莲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贵,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种不羁的带刺之美。当所有人都在爱别的花时,莲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没有报复,即便有淡淡的羡慕。但,它却连淡淡的羡慕都是洁净的,从不沾染世俗。
莲,孤立凡尘,远离那喧哗的尘嚣。可谁又知它的内心丰富多彩呢?可谁都不曾细细观看,不然,莲也不用默默无闻了,人们都只爱看表面,都喜欢一看便知的东西,却不知那些东西其实是肤浅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虽如一位天真少女,却从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赏。她,又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不懂争夺,不懂世故。莲,却又更像一位壮志难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迹的出现,一如刚出生婴儿的瞳孔:黝黑,干净,平静。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岁月!
莲,等来的是一位诗人。
莲,等来的是一个知己。
莲,等来的是一个时代。
自此以后,每到盛夏,当水平面上漂浮起白莲,她,便成了夏天一道抹不去的风景线。
《爱莲说》读后感 篇9
何为君子?大度、谦和、会忍耐?不计小利、是非分明、讲义气?在我周围的人眼中,君子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何为君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有一位名叫周敦颐的学者,在他的眼中,“莲”就是花中的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实,先前我对莲的理解就像是对君子一样模糊。在夏日的池塘里,碧绿的莲叶与洁白的莲花显得那么普通,就像一杯加了无数次水的清茶,淡的普通。但作者却在这普通中找出了千千万万个不普通。他通过莲与牡丹、菊的.对比,表述出自己对君子的理解,表达了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托物言志。莲清新淡雅,有德行、有毅力。莲是君子吗?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君子也有独特的见解。在他的眼中,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且善施教化地人才是真君子。就此看来,君子似乎是中国古代所有美德与精神的代表,是这样吗?
我认为,君子不一定要说得死板,只要一个人有德行,有志向,有毅力,明辨是非、谦和大度,会忍耐,圆滑有度,能迅速适应周边环境,懂生存,就可以称上君子。也许,他们能有一两个缺点,也许他们并不温文尔雅,也没有学富五车,但现代社会的真君子一定要是个懂得生存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 篇10
作者爱莲,因为莲花有可贵的品质,它不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花木虽不能言语,但它的品质仍能轻易可见。
梅花不畏严寒,不居功自傲,谦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野草身份卑微,却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松柏四季常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这句话果然不错。
然而,我最喜爱地植物是仙人掌。它的故乡是沙漠,它的叶子原来是那么大,然而为了生存,它竟能缩成1根1根的刺,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它的适应能力是多么强啊!
一次,我不小心将它摔下了楼底,一心以为它死了,可是当我把它拣回来,再次栽入土里,几天后,它竟又恢复了生机,又长出了新的仙人掌。它是多么的顽强啊!
我爱仙人掌,因为它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坚忍不拔;我爱仙人掌,因为任何不幸都不能阻抑它生命的延续。
我也要做一个象仙人掌一样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周敦颐的荷花《爱莲说》,尤其是描写荷花的那一部分,让我记忆犹新,她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她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没有多余的藤蔓和分枝,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挺拔,直立地树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她们,却不能到近处去玩弄她。
在那碧绿的荷叶中,隐隐约约有几朵雪白的荷花在悄悄的绽放,她们那么的美丽,仿佛是一位羞花闭月的少女,朝着迎面吹来的风尽情歌唱。微风朝那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吹去,它们好像有的在歌唱,有的在跳舞,还有的在欢迎正在观赏荷花的人们。
人们赞美荷花高尚的品质,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她美丽端庄而不妖媚,我爱荷花,赞美荷花,更爱她高贵的品格。
【《爱莲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莲说读后感11-16
《爱莲说》读后感1000字12-16
《爱莲说》读后感800字范文12-02
爱莲说读后感范文800字01-01
《爱莲说》说课稿10-16
爱莲说原文08-27
爱莲说说课稿11-19
爱莲说的初中说课稿11-02
《爱莲说》教学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