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小学
不知道你们读完追风筝的人后,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吧,希望采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看一本书,我们能看出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那种酸甜苦辣,各式各样的情感从书中感染我们。我爱读书,爱它的悲伤离合,爱它的快乐。有时从书中获得一些道理,使我更好的成长。
周末时,我看了卡勒德-胡赛尼所写的《追风筝的人》。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却再度重演。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人生也是这样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总在抱怨生活,而要学会面对人生。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追寻早已逝去的哈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的怀念和追寻中度过。追风筝的人,也像我们在追逐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样,有时我们为了自己重要的人而不顾一路荆棘,无畏向前;有时为了涤荡自己的灵魂,将目光集中在那美丽的‘美丽风筝’之上,在痛苦中追寻通向幸福的方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提起这样的国度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齐。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惊恐的脸,没有简单,更不会有笑容。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阿米尔是以有钱商人的儿子,而哈桑使他们家仆人的儿子,或许他们间的生活有些不同,但他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阿米尔能够读书认字,哈桑却不能够;阿米尔有各式玩具个性是漂亮的风筝,哈桑却只能陪阿米尔玩他的玩具。阿米尔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哈桑虽然努力且富于直觉却只是一个仆人罢了。即使他俩分开但他们的命运却纠缠在一齐,到他亲眼看着哈桑为了自己而受别人欺负,却没有上前阻止时,他意识到这是他骨子里的懦弱。正因无法承受悔恨,他一错再错,用冤枉哈桑的手段将其赶出自己的家门。
直至数十年后,阿米尔才从父亲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为什么父亲对自己时有厌恶,为什么父亲总是格外疼爱哈桑,只因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一个弥天大谎,是父亲对自己对阿里,对哈桑无言的愧疚,却成为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一个转折点,而当知道哈桑为了保护父亲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倾注了父亲的精力,承载了他们所有欢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枪下,哈桑的孩子成为孤儿流落的时候,阿米尔最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是他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但是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但有一点能够确定,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但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正因,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读完此书,许多关于阿富汗的文化萦绕眼前,挥之不去:
一、宗教派别之间的鸿沟。
在阿富汗,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系,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X默德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在书中,这种宗教的区别永远无法改变,鸿沟也是无法跨越,虽然阿米尔和哈桑情同手足,但是阿米尔心里明白:“我是普什图人,他(哈桑)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
我没有宗教信仰,对于宗教的派别差异也很陌生,但是,我从字里行间清楚的感受到了两种派别的鸿沟,亲兄弟也无法逾越。
二、信仰的力量。
伊斯兰教有五大功:念、礼、斋、课、朝。穆斯林每天要进行五次礼拜,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和晚上各进行一次。当索拉博自杀被发现送去医院抢救时,从来不信真主、从来不履行礼拜的阿米尔第一次虔诚的跪下了,他泪流满面、喃喃地说道:“惟XX是真主,穆X默德是他的使者。”阿米尔第一次相信真主的存在了,“我朝西方磕头,亲吻地面,承诺我将会施天课,将会每天祷告,承诺我在斋月期间将会素食,而当斋月结束,我会继续素食,我将会熟背他的圣书中每个字,我将会到沙漠中那座湿热难当的城市去朝圣,也会在天房之前磕头。”
看见这一场景,让我想到土耳其,在当地,人们每天祷告6次,每次间隔3小时左右。每当城市的钟声响起,教徒不管是走在街上还是何处,他们都会就近找个水管,洗洗口鼻洗洗手,就地祷告,一个祷告时间并不长,只有几分钟,到下一次又会如此。在这样的宗教仪式里面,人们拥有了有一种宁静与虔诚。
三、令人兴奋、怀念的伤口。
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会举办风筝比赛。在喀布尔,斗风筝跟上战场有点相像。每年冬天的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去集市买材料,打造风筝。等到雪花融化、春雨绵绵,喀布尔每个孩子的手指上,都会有一些横切的伤口,那是斗了一个冬天的风筝留下的证据。伤口很痛,几个星期都好不了,但孩子们毫不在意。他们觉得冬天总是那样匆匆来了又走,伤疤提醒孩子们怀念那个最令人喜爱的季节,孩子们在初春里早已渴望着下一个冬天的到来。
看到这里,我的心悸动了,为这个独特、顽强、奋发的民族,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流血的挑战。而在中国,孩子们总是被娇生惯养,一个小小的伤口会牵动全家的心,家长允许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不受伤为前提。
四、一起去追赶风筝
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他们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如果追风筝的人手里拿着风筝,没有人能将它拿走,这不是规则,而是风俗。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上,供客人欢欣赞叹。
在这个风俗的环节里,哈桑终于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他是个最精于追风筝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也终于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书中关于阿富汗的文化,涉及非常多,正是这些,深深的吸引了我,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目光。所以,在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今天,我却坚持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纯粹的文化,才能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才能让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更强。在书的最后一章中,移民美国的阿富汗人,依然会在冬天进行小范围的放风筝比赛,因为:传统在、民俗在,民族自然就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小学】相关文章: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07-19
名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8-29
暑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8-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10-2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10-29
经典名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9-0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06-2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1500字08-12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08-12
2000字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