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以上(精选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权论读后感以上(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权论读后感1
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我国又何尝不是呢?在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以区区几万人就打败了在沿海设防的几十万绿营和八旗兵,可谓教训深刻,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而兵力不能集中。但是英军可以用先进的军舰的高机动性对我国沿海进行打击,广东不行就取到北上,反正不管你怎么防守总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才有了直叩南京,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海权不用质疑,是一国极为重要的权限,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永葆国泰民安,为建设强国奠定基础。
海权论读后感2
马汉的《海权论》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至今仍是海军学院的必修书籍。同时,这本也应该是任何一个频海国家的领导人的必读书目。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海权论》一发表,迅速取得了巨大影响力,从十九世纪后50年开始,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甚至包括行将覆灭的满清王朝均以《海权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海军,以图富国强兵。其中,美国成为《海权论》最好的实践范本,它独霸美洲,陆地疆界不受任何强国威胁,在代议政制的指导下,顺利地发展了海军,并乘两次世界大战之机,成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不过,失败的例子似乎更多些,德国发展自己的“大洋舰队”,直接挑战英国,一战,二战,两战皆负。导致国土分裂,十数年前才重归统一。日本则是先胜后负,接连打赢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然后在二战中输个精光,海军打成了自卫队。俄罗斯一度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过大的军事开支却成为导致其帝国瓦解的催命符。结果规模曾经是世界二的庞大海军未经一战就土崩瓦解,至今仍未滑落见底。而满清王朝的北洋舰队的故事,各位更是耳熟能详。甲午海战,一战就使曾经是世界前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王朝中兴的希望,洋务运动的硕果消失无踪。
为什么在同一部著作的指导下,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全球老大只有一个。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海战争夺中,既然美国成为最后的王者,那其他的国家的海军必然或先或后,或直接或间接地败倒在美国海军面前。
但我初读一遍《海权论》,我却感受到,这些失败例子的产生与这些强国的决策者没有通读全书,领会海权精神关系甚深。《海权论》集中论述了百年之中,两个起点基本相同的大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权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为什么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经济基础其实更好,海军建设效率也一度更高的法国则完全丧失全球霸权。成为仅占据零星殖民地,影响力仅限于欧洲大陆的二流殖民国家。
通读全文,我认为马汉的的海权观点其实有三层意思:一,一个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发展战略,保证海军持续健康的发展。二,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可以联合更多的盟友,充分保障和利用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性的`打击。三,这点也是最重要的,海权的存废不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海军的强大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这三个结论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严格的遵循这三条原则,才有可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发展出一支世界级的海军,并参与全球霸权争夺的游戏。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乃至一战,二战的胜负,在着几条原则的规范之下,一下就清晰明了。胜者为何能胜,败者因何而败,其实未战之前就已有定数。
满清的失败,沙俄的失败,乃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失败,主因是第一条,没有开明的民主体制,海军发展战略忽快忽慢,缺乏方向。以至于仓促应战,未战先败。以满清北洋水师为例,前十年的发展,遥遥领先于日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排水量7000吨,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主力战舰。(直到2007年,中国海军才制造出排水量7000吨的驱逐舰。)但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又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未购买新舰船,甚至没有钱改装当时已经十分流行的新型速射炮。巨额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以讨好慈禧太后。也就在这段时间,日本海军在举国支持下,持续发展,后来居上。不仅海军舰艇吨位接近北洋水师,而且舰艇采用新式锅炉,船速全面高于北洋水师,而且普及速射炮。因此,舰艇吨位上,北洋水师似乎还略有优势,但是在火炮射速,舰艇速度上,日军全面占优。更不用说海军指挥系统,国家决策体制和官兵训练程度的分野。其实未战之前,战争结果早已注定。开战的结果:日军主力战舰一艘不沉,仅沉没几艘鱼雷快艇,而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定远,镇远两舰艇,还被作为战利品俘回日本,加入日本海军。俄罗斯,德国海军的发展历史上也多次面临独裁统治的干扰,比如希特勒就曾命令废除所有水面舰艇,全力发展潜艇。(该命令未被全面执行)甚至在已经造出航母的情况下,因为“天才”的`空军元帅戈林不肯让海军拥有作战飞机,而导致德国航母难产,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得不到有效空中支援而战力打倒折扣。(戈林此人在一战中,最高职位不过是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而且已经上瘾,意志消沉。仅因为投靠希特勒的原因,一跃成为空军元帅。结果指挥不列颠空战失败,还间接毁掉海军航母。最后醉心于屠杀犹太人。)俄罗斯海军的表现也是相当反复,日俄战争不必说,即使在二战后,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就全盘推倒前任海军均衡发展战略,停止了大型战舰和航母的发展,疯狂发展潜艇。此君的的名言是:核战争中航母就是铁棺材。这句话流毒至今,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第二原则事实上注定了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从地缘上看,德国西面与法国为邻,东面隔波兰与俄罗斯对持(一战前,德俄瓜分波兰,国境直接相接。)而在海上,仅有的出海口在内海波罗的海,要出公海就必须经过挪威峡湾。这种地缘决定,陆地威胁才是德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地理限制使德国海军很难在公海展开,除非德国海军强大到远远超越对手。
由此出发,德国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海上贸易,就绝不能得罪当时的海上头号强国:英国,因为一旦开战,德国的海上贸易线必然被切断。在全球经济发展上就没有了发言权。假如英德开战,各国在决定要投靠那位盟友的选择上,英国当然要比德国靠谱。英国人掌握着大洋各大航线,英国人打赢了,日子好过。相反,德国的海外贸易全部崩溃,经济迅速恶化,和德国一起干,就算赢了,日后也要喝西北风,输了更加是一起倒霉。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坚决站在英国这边,原因就是这个。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要放手大干,第一不能得罪的就是英国。应该放弃海权争夺,争取和英国结盟,强强联手,做掉法国,俄国。这才是上上之选。
而第三个原则正是成为全球霸权国家的关键。单凭强大的海军,是不能持久的,也无法夺得海权。因为军舰是巨大的吞金兽,一战的时候,一艘主力的战列舰,其装备和维持开销就等于一个陆军师。现在,一艘航母的开销,也超过一些小国全部军费开支。粗略的统计,美国一艘航母,全寿命的花费就超过500亿美元。一直具有全球部署能力的海军,必须依靠兴旺的海上进出口贸易来维持。
有海军而无海上贸易的最好例子就是俄罗斯,曾几何时,前苏联海军仅次于美国海军,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海军,要论核潜艇的数量和吨位,甚至还超过了美国海军。但是,前苏联的贸易,除了军工产品和能源出口外不值一提,海上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不值一提。(这种情况延续至今也没太大的改观。)海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额外的财富,带来的只是额外的负担。这样的海军虽强大,却无法持久,更不要说去夺取全球霸权。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海军就步步向下。时至今日,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设计制造一艘符合时代进步的新型驱逐舰。这一点上,中国大有赶超老大哥之势。
而有海上贸易无强大海军的国家,最近的例子,虽然不想提还是要提,那就是的中国。其实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倍速增长,能源大量进口,生活用品则大量出口。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数额巨大,而美国却没有同等体积的货物出口中国,以至于一些从中国运往美国的集装箱用一次就废置在美国了。贸易量如此之大,中国却没有一支可以护卫全球中国商船队,可靠的海军。
所以,当权之国,统治者不可不读马汉的《海权论》,而且要认真地读。领会其根本的含义。否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足以判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存亡。至于,《海权论》对中国海军和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下篇再继续。
以《孙子兵法》的这句话作结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海权论读后感3
严格地讲,这本《海权论》不是经典的“海权论”,正宗代表马汉理论的是“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很惭愧,这三部经典都未读过,所以只能对这本《海权论》稍作品评。
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美国政界,特别是前总统罗斯福(连任四届的那位富兰克林,做过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深受海权论的启发,在门罗主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业、大幅强化海军力量、大肆扩充海外基地,为当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汉在发表充实自己理论前夕,世界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大航海大探险的帆船时代(姑且算西葡二牙和荷兰的时代),进而英、法、德、俄又借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东风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旋风,从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横扫亚非拉地区,从此,英法西葡荷等小语种就像病毒传播一样,迅速占领世界各土著人的语言高地,在这种情况下,貌似全球蛋糕已瓜分殆尽。
此时,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经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一系列巧妙而周密的买骗抢,迅速成为世界移民大国和第一经济强国。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政军界精英,清楚地看到世界的陆权(除了菲律宾和夏威夷,其实还是海权)已不在美国掌控之中。而当时,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美国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消化其迅速膨胀的社会化大生产,换句话讲,美国的经济支柱是对外贸易,这要求必须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而且要与其他欧洲强国享受平等的关贸待遇(比如中国这块大肥肉),从而完成其产品向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羸弱国家的最大化倾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权论应运而生。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其一,对外贸易需要三个要素,即生产、运输、市场,生产在本国,市场在海外,运输在国与国或者大洲与大洲之间进行,运输的文章可就大了,运输路线的长短、运输力量的强弱、运输过程的难易,这都是完成贸易的基本成本。而海运相比陆运付出的代价要便宜的多,所以选择较短的海上航线就是经贸之生命线。
其二,海运要靠船舶,船舶可不像太阳那样一直无私地发光发热,它得需要中途不断补给维护保养(蒸汽时代要不断补充煤炭,后来要补充燃油),那么在必经航线选择占领建设基地就太重要了,每条航线都需要一串串珍珠般的基地来提供补给。
其三,任何人和国家对待财富都是会眼红的,几个人抢是小强盗,国家组团抢劫是大海盗。(打个比方:你的电脑配置高,网线数据线却比较长,经过之处总有人比划着大剪子,或者别人的网线数据线也从这过,互相有干扰,你有随时断网断数据的可能,你说你纠结不纠结。)所以航海路线是要有保镖的,这个大保镖就是海军,那时的铁甲舰战列舰就相当于现在的尼米兹提康德罗加,有他们镇着,我的贸易欺负起未开化国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此,国家(美国)要发展强大,就要在全球水道密集建立基地(陆上依托),要向英国学习并组建强大的海军力量(规模要大于世界上任何老二与老三海军力量之和),要控制海洋,而不是控制别国陆地领土。
作者在海权要素上比较强调各国家的'民族特征,几个曾经强大的海洋强国的民族特征分为四个梯队:1.西葡二牙只喜欢暴力掠夺殖民地,不喜欢开发与制造,甚至不喜欢贸易;2.法国喜欢在殖民地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资情怀;3.荷兰喜欢占殖民地,但只重商贸,不喜政治与军事的介入;4.英国也喜欢殖民,且适应性强,乐于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勤于贸易,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所以,马汉认为,美国应学习效仿英国的民族特征。
作者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对军事变革的影响。他讲到,“海军的战术是建立在各种条件之上的,改变这些条件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变化能够引起战舰构造的变化,战舰操纵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舰队的变革。”看不到武器装备及操作技能的变化,战术就会过时,就会吃败仗。“武器的变化必定会引起战术的变化,只是这两个变化之间的间隔是非常漫长的。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武器的革新往往归功于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战术的变革却必须战胜这个阶层中的保守派势力。然而,这种习惯性的势力是非常冥顽不化的。”这说明,战术变革的谷堆效应何时出现,作者也表示很无耐。
作者对海军基地的选址颇有见地,海军基地本身就是称霸世界这条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条锁链的结构为: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而不同航线的交叉点则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掌控(很像复杂网络理论-关键节点),比如几个运河几个海峡几个岛国(大家都清楚)。
作者强调,“国家间力量的强弱也会影响国际争端的处理情况,就像“能够怎样”和“愿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意即,我不想打仗,但必须具备能打的力量与势力,我要先有大棒,然后才有橄榄枝。
国与国之间,不同于人与人之间,如火如荼的亲密只是理性契约的薄薄纱衣,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体差异都可能是纷争的幌子,只有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缘由,所以要在利益上面贴上一道符,就是“射程即正义,口径即公理”!你信吗?我有点儿信。
海权论读后感4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沃尔特。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了《中国海权》,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任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海”问题严重,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洋领土被他国无理侵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国防生有责任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防做准备。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建军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刻苦锻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解放军军官做准备。
海权论读后感5
水上交通比陆路容易,花费更少,荷兰贸易之所以成功,一是海运,二是它有无数风平浪静的水道,使得人们能经由费用不高而且快捷的通道进入荷兰以及德国内地。
在早期,那些同新的未开发的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商贸人士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冒着在猜忌或者怀有敌意的国度上岸的危险而出海的;并且要想采集到能够装满船只且有利可赚的货物,往往耗时很久。因此他们本能地在商路尽头,寻找一个或者多个驻地,无论是通过武力取得还是通过好感获取,以使让自己或者代办们在该地拥有合理的安全保障,以使让自己的船只能够安全地泊锚。并且能够持续采集该地的适合销售的产品,然后等着本国舰队的到来,带他们回到国内。由于利润巨大,风险也高,所以在早期航海活动中,这样的驻地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最终发展成功则取决于其所属国家当中的天才人物和政策。而其发展与成功又构成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海洋史的一大组成部分。殖民地的出现和发展,并非都如上面所描述那样简单而自然,许多殖民地在其计划与成立的时候都是统治者的行动而非个人行为,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纯属政治考量;不过贸易站点及其日后的扩张和探险唯求谋求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出发点和本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并特许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是一样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母国都是在国外获得了据点,找到了出售本国商品的新途径和一种新的海运领域,使本国人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并使本国获得了支援和财富。
影响各国制海权的主要条件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特征,包括国家机构的特征。
地理位置主要说:如果在陆地上无需捍卫自身,就不会由陆路去扩张领土,反之亦然。如果其目标一致会针对的是海洋,那么从扩张性讲,与那些边境之一是陆地的民族相比,海洋国家就具有优势,如:英国作为海洋大国,胜过荷兰和法国,因为荷兰必须消耗实力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来保证本国独立,法国则是从海上扩张转移到陆地扩张。
地理位置本身既可以促进海军发展也可以迫使海军解散。如法国失去直布罗陀的控制后,两只海军难以有效合力,所以损失惨重。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其兵力集结,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战略优势使之具有核心阵地和优良基地,以防御敌人进攻。地理位置上靠近敌人或攻击目标的这一优势在贸易破坏战中表现明显,但必须是拥有与大型海外贸易中心相近距离额港口进行补给或者在盟国中一些港口建立贸易站。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处既能够毫不费力前往公海同时还控制了世界交通要道的`位置,也可以大大提升制海权,如英国控制英吉利海峡,新加坡控制马六甲海峡。
自然结构:主要是必须拥有较长海岸以及匹配的河道进行纵深。同时物产丰富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不会重视海权,如法国。
领土范围:较长海岸线。
人口数量:主要是指航海业从业人员数以及后备人员数要充足。
政府特点:主要是政府要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航海的发展(如果制造业,技术研发,后勤补给),法国就是政策摇摆导致失去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机会。
民族性格:首先要有科学的谋取利润手段,西班牙葡萄牙衰落就在于他们对殖民地的过度掠夺;其次就是重视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扩大输出,英国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就在于,他们用本国生产的商品赚取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同时英国荷兰支持本国私营企业发展,而西班牙葡萄牙则是限制打击;三是具有冒险精神,法国失败在于缺乏冒险精神,乐于守城;最后就是独立自主发展的精神,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在具体发展上,受本国干预较少,而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则干预过多。
【海权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信用权08-15
典权废除论08-21
论环境物权06-03
论知情权的请求权权能07-17
海权论读后感1500字(精选6篇)10-31
论贸易秘密权的性质09-24
论配偶权的性质及救济09-28
论商号权的法律题目10-28
论作品修改权10-12
论民事执行权的性质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