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妮日记》读后感初中
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安妮日记》读后感呢?接下来小编yjbys给你们带来《安妮日记》读后感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
从13 岁生日收到父亲送的精心挑选的最美丽的日记本到1944年8月1日,日记毫无预兆的永远停留在这一天.刚过完十五岁生日没多久的安妮,花一般的年级,梦想着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而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可怕的世界战争,死在了集中营.
《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和家人及朋友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个小小的犹太女孩儿,她的日记吐露了与家人的冲突,对爱情的.好奇,以及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下担惊受怕的密室生活。
看完《安妮日记》一来你会欣慰于安妮的成熟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心理更多的是难受,难受于在那段黑暗的25个月生灵涂炭仅仅是起源于愚蠢的权欲膨胀和种族优越。
安妮的日记后来被安妮家的一名佣工发现,并在战争结束后转交给了她的父亲——这个家庭唯一一名在大屠杀中幸存的成员。
安妮写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的活着。”她的确做到了,即使在过去了这么多年后,人们依旧没有遗忘。提到法西斯,提到阿姆斯特丹犹太人,我们能想到的是安妮。她留下的对于法西斯罪行的珍贵证明,是人们不忘过去,谨记历史的重要资料。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这个世界即使过去了多年,种族问题引发的战争仍在发生,但更多的安妮也在世界的角落里存在着。只是希望,在这些美丽的生命还健在,这些充满着梦想的安妮还活着时,战争能提早停止。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集中营幸存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角度记录了二战给犹太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记中既有担心被发现的多次惊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欢乐温馨。安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密室中每个成员的鲜明性格,使他们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结尾又是戛然而止,一切欢乐、争吵都埋葬在发配往集中营的路上。少女童趣的世界和那残酷的现实的碰撞让每个看完书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所以,这是一本特别的、深入的、记录二战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
当我又拿起安妮.弗兰克笔下的《安妮日记》时,感动又漫上心堤。
安妮是犹太人,自小,她的自由就被严格限制了。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她藏进了密室,她以书信形式,向假想的凯蒂展现了密室里的平凡琐事,倾述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安妮在密室的时光,艰苦而紧张,她却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想象我自己,待在密室里,一脸的颓然,可能摧毁了所有的信念与希望,等着德军来抓捕,安妮对美好的向往和她必胜的信念,构造了我对她的敬佩。
她能在密室里幸存两年,依靠的是信心、快乐、热情。她写到:“我感觉我是个女人,一个拥有道德力量和勇气的.女人。”彼得也对她说:“你一直在帮我,用你的快乐。”我没有安妮那份坦率的自信,受到沉重的打击,我总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然而,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想,为了活下去,就要变得强大,为了强大,就要发现优点,努力地放大。我也没有安妮那份热烈的欢乐,总是悲观地为将来殚精竭虑,所以,我要跟上安妮的脚步,让快乐萌生勇气,让勇气造就生存的激情。
日记中,安妮表现了共居者怪癖的性格,面对他们针对自己的评论,安妮选择了写。因为她不断重复:“没有人能理解我”、“纸比人有耐心”,所以她把日记当做朋友吐露心声。我终于和作者有了共同点,我认为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个领会的过程。忆起一次英语比赛前,妈妈反复向我说教、叮咛,我厌烦地吞下这一切,便在日记中随心所欲地阐述,发表意见。懊恼在字里行间中流淌,在一页页纸里淡化,回过头来品读,我渐渐领悟了:这是妈妈的关心与怜爱。
安妮虽然有家人与朋友,但仍然倍感孤独,她仍是选择了写。我时常伤感,因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我的内心世界,孤单变成了文字。我深切地体会到:写作是交流,是分享。
被《安妮日记》中的事感动后,我便要一点点地向安妮接近,用写作与精神力量摆脱困难。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
本书所讲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压迫日益加剧,作者,也就是书中主人公---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了父亲公司的秘密小屋里,同在的还有父亲的朋友温达安一家,后来又来了以为犹太医生杜瑟尔。8个人在秘密小屋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有任何响动,包括上厕所,否则会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安妮用她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秘密小屋每一天的事和自己的成长;把每个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在困境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对生活的写真,也是对人性的一次全面审视。
提出“净化人种”的万恶之首希特勒说:“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来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
在中国,每年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是为纪念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有无数儿童、妇女、老人死于非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啊!在今天,如果有谁又想发动战争,南京大屠杀死难的30万同胞不会答应,各路爱国主义者不会答应,爱好和平的人不会答应!
在和平的'今天,我们应不管以后有没有战争,都要好好的努力,报效祖国。如果没有战争,我就可以去当一名建筑设计师,虽不能让祖国高楼挺拔,但我的汗水起码能让祖国的土地上又多了一栋高楼,又少了一些流离失所的人们……如果有战争,我虽不能在前线保卫祖国,却可以在后方出谋划策……这一切却都要以“学”为根本。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勇往直前!想这本书主人公安妮一样,人虽在困境,新却在不断努力!
以后的世界,如果是和平,我们要珍惜,如果是战争,要尽全棉力。此时,我眼前不断浮现着卫国烈士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他们告诉我:去努力,祖国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安妮日记》读后感【五】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那个充满硝烟的动荡年代,安心享用着前人反抗法西斯残酷势力的胜利成果。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忘记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人文学院读书分享会开展期间,我阅读了二战期间一位普通的青春期少女安妮·弗兰克所写的日记——《安妮日记》。这部作品是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也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这个小姑娘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在这本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与千千万万青春期女孩一样的有着小小叛逆心理,对成长着的自己和异性开始萌生好奇并渴望尝试的平凡小女孩。然而她却处在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环境中,那是一个扼杀希望的时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而安妮最终没有躲过这场浩劫,她在充满希望的成长的季节枯萎凋零。从一个不刻意抒情、不刻意渲染、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和修辞的视角,我透过安妮的眼睛看到了如此真实的二战缩影。在恐怖气氛笼罩下的家庭,躲藏的恐惧和崩溃心情、懵懂的感情以及对生存的本能的渴望。
反观我们,我们在像安妮一样大的时候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和好朋友在周末逛街,回家有温馨的气氛和美味的饭菜,有可能也像安妮一样在心中萌生了那一点点自己也不是很确定的悸动。很平淡却是安妮那个时候可望不可求的幸福。于我们而言,该反思,该铭记,该珍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而岁月流逝不止,但不管过去多久,历史都不应被淡忘,那样的恐怖不应重演,和平和幸福需要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共同维护和延伸。
【《安妮日记》读后感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安妮日记阅读感想10-10
初中《安妮日记》读后感10-25
安妮日记阅读心得12-20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3-30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9-07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1-12
安妮日记读后感10-14
《安妮日记》读后感10-14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11-06
《安妮日记》读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