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手时间》读后感(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手时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手时间》读后感 1
《二手时间》使用采访叙述的方式,讲述苏联解体前后,1991年到2012年,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关键转型时刻,普通前苏联人的挣扎、苦难,准确的说是生活,现在这些人是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等。2012年我已经上了大学,难以相信居然没有在任何书中接触过这些事,这让我明白灯下黑这个道理的先进性,它还适用于历史。
这本书中讲述的,有很多与我们所见所闻相似,甚至有些事相似程度100%。比如说,战时的民族压迫,大屠杀,战后的劳改等。同样的情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现,应该是有其必然性吧。 我假设在特定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 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对人、对物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而千千万万个个体汇聚起来就是大势所趋,大势之下,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就像书中描述,在战争中没有英雄,如果一个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经不是好人了,他就没有什么好事;就像骷髅岛中黑人中校,手握武器就会想着主宰一切。
在我看来,一切都将成过眼云烟,无论当时事件当中的' 人多么挣扎,多么痛苦,都将会过去。而在时代中,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作为独立的个体,怎么迎接未来,怎么选择,活在当下的我们还是有选择权的。
《二手时间》读后感 2
《二手时间》轻轻的揭开了苏联或俄罗斯的面纱:苏联解体后,民众普遍发现生活过得还不如斯大林时代——教授沦为商人、权贵则趁国有资产私有进程中饱私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还不够填饱肚子。信仰普遍缺失,于是老一辈不断地回忆当年卫国战争(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赶走纳粹的日子。民族仇恨、冲突、屠杀甚至在莫斯科不断上演。在这个广阔背景下,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感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虽然如此,我认为,根本在于制度改革并没有深入民心,“当时许多人都自认为是国家的良心,认为自己有权开启民智。可是我们对人民了解吗?”俄罗斯的民主是伪劣民主,并没有带来自由,相反,我们都知道,普京之后是梅德韦杰夫,梅德为杰夫之后相信依然是普京,二人转。“俄罗斯能在五年中改变一切,但二百年来却什么都没有变。仍旧是广袤的.空虚,仍然是奴隶的心态……”
我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是不能不去关心自身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读点历史吧,读点传记吧,起码读点纪实文学吧!?然而,痛苦也在于此,知道的越多失望也越多。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更谈不上振臂高呼,敢于去斗争去牺牲——一触及自我利益,我也难免退缩,或者,说好听点吧,不必拿鸡蛋去碰石头。然而,对于制度所产生的恶,我觉得不能被蒙蔽,更不能做帮凶。
《二手时间》读后感 3
最近偶然在书店畅销书架上看到一本叫《二手时间》的书籍,书籍封面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一群小孩坐在列宁的画像下。一直对俄罗斯充满好奇,只是从媒体微博上大量的涌现“普京大帝”,“战斗民族”等等视频或文章对俄罗斯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刚性,也被这个时刻准备着战斗的民族震撼。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对俄罗斯的一些猎奇心理,随即翻阅起来。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所谓俄罗斯人,应当是天选的民族,永远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我们总要为一些崇高的事情活着。俄罗斯人在看到可怜的人的时候,可以把身上最后一件衬衫脱下来送给他,但转眼自己又会去偷去抢。
“越多地谈论自由,牛奶和面包就消失得越快。”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俄罗斯人总在面临理念变为现实之后的困境。第一次是建立苏维埃国家,第二次则是脱离这个国家。在厨房里,书和梦想替代了生活,而现在梦想实现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他们发现厨房里谈论的`理想和街头上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一定有什么地方错了。有人开始把书清理出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是因为缺钱要变卖书籍,而是对它们彻底失望,从托尔斯泰到帕斯捷尔纳克,没人能够教你怎么生活。一个时代的英雄,到了另一个时代就什么都不是,精神病人越来越多,街头犯罪率一直飙升,而在银行的柜台前,全是排着长队打算做生意的人。腋下夹着一本曼德尔施塔姆诗集的人不再受人尊重,这成了“一无所能”的象征。
在全书的末尾,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这个生活在偏远农村的老妇人和那些城市居民仿佛居住在两个世界,对她来说,世界依然是多年前的模样,在这巨大的时代震荡中,她什么都没有失去。“我很贫穷,几十年来我都只关心那些生活必需品,人们说什么,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普京、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她来说都是一样。她只等待春天,那时候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播种,而春天总是会来的——不像某些别的希望。她不被这些希望折磨,也没有历史的观念,如同大地一样卑微而坚强地活着。可能只有这样的人民,才会觉得这二十多年,没有经历一场荒唐的时代悲喜剧。
《二手时间》读后感 4
《二手时间》,这本书的名字乍看就挺让人费解,“时间”为什么可以是二手?
“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
“充满希望的时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本书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吕宁思在《译后记》中解释说,在俄文中,“时间”和“时代”是同一个词,出于文化和形而上的考虑译作“二手时间”。的确,如果连每个人亲历的时间都是二手的——就像二手烟、二手包、二手家具那样都是被别人用过的、或者不要的——那么“二手时间”的确比“二手时代”更加深入一层。我虽不懂俄文,但还是觉得“二手时间”这个短语作书名太狠了点,仿佛是在讽刺挖苦、甚至全面否定俄罗斯人民的个体生命。
红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奉行的体制、政策都来自西方,人们的审美、消费、头脑里的想法也渐渐趋同于西方社会。骨子里那种受苦受难、唯有苦难才能让安放灵魂的精神一文不值了,被渐渐淡忘,人们在时代转换下又开始忍受新的精神撕裂,这和中国人倒有几分相像。
我所知道的苏俄仅限于几本名著、几部电影,沙皇之后除了列宁,我只知道大概的几代领导人:二战的斯大林、冷战的赫鲁晓夫、发动政变的勃列日涅夫、获得和平奖的戈尔巴乔夫、休克解体后的叶利钦和连任再连任的克格勃爷们普京。
然而不看不知道,原来我们经历过的他们也都经历过,而且更早。他们也有过计划经济时代,也有过人人告密、检举揭发亲人、其疯狂程度毫不亚于我们文革的时代,更有过官僚成风、处处腐朽的时代……
《二手时间》这本书中是一部纯文字版的纪录片,把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经历政治体制变化也最大的国家中的一张张具体面孔鲜明地呈现出来,在打光的文字影棚里,不同人的苦难叙述逐一展开:
一个九死一生的将军,大权在握,国家的前几号人物,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开枪自杀了,原因很简单,一夜之间他为之奋斗的时代不在了,他的个体意义泯灭在政权更迭的缝隙中。
一个战士数次负伤、与德军几经殊死鏖战,守住了阵地——那阵地几乎就是他心中的红色理想,他一生的存在价值就集中在那次战役。可是很快,国家解体,战争取得的胜利被人们忘记,整个国家崇尚拜金主义,老兵被迅速遗忘,勋章再也不能标记荣誉,他最后一次参观完建在当年战场遗址上的纪念馆后,一身戎装地去卧轨了。
大批高技能人士、知识分子前一天还依托国家体制,有着一份体面工作,因为体制变更转眼就失业了,为讨口饭谋生存,他们被迫走上市井街头,摆摊做小买卖,在黑帮地痞的盘剥下,在尊严的巨大落差下艰难地吆喝。
年轻母亲的房子被黑帮霸占了去,从此流离失所,投奔亲戚,几经周转、打过无数份工,还是无处归依,经常饿得两眼发花,丈夫除了喝酒只会家暴,孩子在寒风中长大成人。
不经世事的年轻学生去红场参加反抗游行,被警察逮捕,在监狱里遭受了地狱般的煎熬,而没有参加游行的同学们清晨喝着牛奶嚼着面包,坐进宽敞的教室。她的父母都经历过谎言,他们也见识过坦克和人群对质的阵仗,然而无论支持哪一方,仿佛和国家意志没有一点关系,曾经支持的.政权后来才看清是利用了轻易笃信、心地善良的人们。反抗没有意义,大多数人都选择默不作声。
一个女儿为了赚钱改善生活,去阿富汗当警察,回来的仅是一具棺椁,一封漏洞百出的信和微薄的国家抚恤金。母亲耗尽家财、奔走数十年只为弄清一个真相,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相关人士,女儿的生前好友、警察队长、死亡证明人、法医、高级领导,能找的都找了,从上到下,是一个国家的一致隐瞒。隐瞒什么呢?无非是丑闻——女儿是被自己的暴警杀了。
战争时候还是亲密无间的兄弟,突然之间国家解体,浮出种族问题,好战友变成仇敌,已经不是互不言语和彼此检举告密,而是你杀我我杀你。
大批大批的人仍然坚持着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那些由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作家们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但同时,也有大批大批的人奇快地接受了拜金主义价值观,仿佛没有什么比金钱更能解决问题。转型转的太快,还没来得及商讨,就变成没有任何公平保障、权利制衡的资本主义,这种骤变太疯狂了,丛林社会丛林法则。权利、资源、钱的利齿在噬啮着人们的灵魂。
《二手时间》这本书以最动人的叙述展开着以上这些高度概括,在这本书中还经常能见到的是:
一代人对一代人深深的不理解,父母和子女在社会认同上、价值认同上深深的隔阂;
一代人对一个大事件无休止的集体怀念,尤其在军事上,俄国人为赢得二战而内心充满荣誉,他们自认为是二战的中流砥柱,抗住了德国最猛烈的炮火,理应过上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
接连几代人都有过极限求生的经验,“社会主义”概念根植在他们心中,为了人类终极理想的到来,他们忍受艰苦,却很有尊严;
谎言撑到极限,体制崩塌、改朝换代、规则重置,99%的人转不过脑筋,不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之道;
美梦破灭之后,和盘托出的是商业弊端、发财欲望、丑陋金钱,恶梦之下是对美梦、旧梦的无限怀念,即便美梦实际上是虚幻的,旧梦更多是穷苦的;
充满巨大的荒诞性,前一秒还是行刑的刽子手,后一秒就成为刀下鬼,前一秒还是审判别人的法官,后一秒就被别人审判沦为阶下囚;
无数男人十几岁就开始摆弄枪炮,战争留下了无穷阴影,二战、阿富汗,除了上战场,哪都不能令他们满意,内心空虚又没有生存本领,做梦都想着冲锋扣扳机,平静的生活如果不用伏特加麻痹,每时每刻都是窒息,这样的人生已经毫无可能,他们抛妻弃子,另组家庭,然后再逃离再成家,或者走向自杀,他们到哪都过不长久,永远都是酗酒、往死里打人;
(一个人叙述得多了,讲得太长久了,就能听出一些逻辑混和价值上的些微混乱:比如先前还在赞扬斯大林、怀念斯大林,然而无意中就会讲到那个时代如何不好,从行文中观察,那不好听起来也不像什么清醒的认识,而是一种巨大的无意识。)
看完《二手时间》也许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男人嗜酒如命,没有酒就喝工业酒精、含有异丙醇的洗发水,以致我们能在新闻中听到喝死了几十人。也许多少还能理解为什么新一代战斗民族的少年们,敢在世界最高的楼顶、吊车、绝壁上销魂跑酷。
在《二手时间》里,很多人的叙述就像是诗,这里的语言当然经过作者的整理,但我并没看出过多润色的痕迹。我心里始终有一种怀疑,俄罗斯人的文学素养都如此之高伐?
《二手时间》最令我着迷的就是整书的文本内容全都来自于真人口述,这是巨大的非虚构作品,属于一种独特的纪实文学。它的叙述太可信了,在看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时间去想是真是假。充满了个人苦难,又充满了时代的悲哀。我以为,这是揭去俄罗斯神秘面纱的最好方式。
《二手时间》读后感 5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二手时间》中的人物已生活在20世纪,而且他们也意识到苏联国家暴政的可怕,即使有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但他们却说出这样的话:“我希望再出现个斯大林……只要那里是苏维埃政权,哪怕是猪圈,我也乐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笼,也是个温暖的牢笼。”
为什么他们还会想回到“猪圈”里?大多问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社会问题都离不开经济上的窘迫。《二手时间》中揭示,苏联解体后因为俄罗斯经济改革造成急剧的社会贫富分化,小部分人的暴富,大多数人却沦入贫困的状态。富人们住高档的别墅,用黄金打造居所,穷人却无家可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书中说出“回到温暖牢笼”的医生玛格丽特,经济上是个失败者。但说出“宁愿生活在猪圈中”的匿名采访者,实际上是在克林姆林宫的身居要职。当然对于他来说,经济原因不是第一原因。
斯大林时代直至苏联解体,苏联的经济发展只体现在国家重工业、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太空飞船上,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国家轻工业处于低水准上。
从价值观念来看,他们的思想和性格,都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家主义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影响,已是深深印在他们骨血中,大于现实中的影响。苏联国家主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二手时间》给我们的解释是,国家拥有一切意义,人不是真正的人,个体只有跟国家机器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所谓的价值。而且这价值,只值一颗螺丝钉。在“集体利益”和“长远目标下,让个体“抛头颅,洒热血”是这种国家主义的常态。同样是战俘,芬兰战俘获释后,获得同胞们的拥抱;而苏联战俘获释后,将被送进劳改营。战俘对国家的唯一价值,就是战死沙场,而投降试图保存自己的性命,就是背叛。国家有权利,人民奴化无权利,只就是极权国家和暴政国家的本质。
为什么会想回到“猪圈”,为什么会害怕自由,“我害怕自由,来一个醉鬼就可以烧掉我的别墅”,奴化的教育让他们无法面对一个没有皮鞭和围墙的世界。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困境时,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回到斯大林时代。
《二手时间》读后感 6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钱,疯狂的困兽》。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疯狂举动。其实我记性很不好,很多看过的书都不记得,但是这本书的一些细节却还记得很清楚。书里那些“万元户”非常没有安全感,虽然他们已经富有了,但是他们害怕随时会有一场运动让他们再次失去一切,今天的富有会成为明天的罪名。于是他们就做一件事:疯狂的花钱。在高楼大厦上面抛洒人民币,那个时代,人们受到的冲击想必是非常大的吧。过去鄙视的,成为了高高在上的;过去觉得崇高的,突然一文不值。还记得我还特别小的时候,人们都在说“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母亲也跟我说过,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上唱“恭喜发财”,大家都觉得错愕:钱,是一件多么难以启齿的事情,怎么可以如此轻易的说出来,还要“恭喜发财”呢?
阅读《二手时间》的时候,我为我们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描绘那个时代而惋惜。现在的文学作品,大多歌颂那个时代带给人的机会、财富,描绘那种欢天喜地的拥抱,比如我今年阅读的《大江东去》。但是,那种错愕和遗憾,那种价值观的失落,我只在我小时候看过那本薄薄的小书《钱,疯狂的困兽》中看到过。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好像不存在了。那些被改革浪潮抛弃的,那些没有跟上致富步伐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在哪里呢。
在《二手时间》中,在其他国家人们的讲述里,我们才能够窥看到其中一角。
我觉得很值得玩味的是,《二手时间》中,有很多人羡慕中国,说“中国就是成功处理紧急状态的国家”。可是,中国也改变了啊,只不过没有那么突然,但是同样是车轮裹挟一切滚滚前进。不过,中国的改开成功确实惠及了更多中国人,而不像俄国,富了寡头,苦了百姓。
不过,历史总是由成功者书写。我们这里,非成功者书写的东西,还是太少了。《二手时间》里,那些曾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的人民;那些生活在敌占区,德国人欺负,又被游击队欺负的人们;那些曾经是工程师,如今做生意又不甚成功的人们;那些为理想走上街头,却发现新世界跟他们所想的一点也不一样的人们;那些曾经亲密相处,却一夜之间因为民族互相残害对方的人们;那些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如今却因为肤色和发色被莫斯科人鄙视,从事最底层劳动的人们;那些房屋被流氓所夺走,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也发生过吗?可惜,我们没有写,或者写出来,也……
《二手时间》中,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从小城市来到莫斯科的女人的故事。她热爱财富,她爱富人,她也拥有了财富。这恐怕是这本书中唯一的一个成功者。她的故事在这本厚厚的书中只占一个角落,而在我们这里,每天上演的,每天反复书写的,每天歌颂的,都是这类人物的故事。我们书写的故事,都属于成功者。我们也不喜欢那些失败者的故事,我们热爱成功,即使没有成功的中国人,也坚信自己即将成功,我们全部的身心和立场,都在成功者那边。
俄罗斯人,或者说广泛的苏联人,似乎都热爱失败,咀嚼失败。也许是这种文化氛围,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作家,这样一本书吧。刚开始看这本书,我就在想,怎么每个俄国人都是诗人啊,他们说的话,为什么都那么有诗意啊。即使是所谓的“成功者”,他们也在追忆,也在反思,也在遗憾。他们似乎从未真正投身于欢乐,他们永远热爱痛苦……
也许某个将来,当成功不再如此唾手可得,当盛世狂欢渐归平静,我们才能重新去翻看那些失败,重新体味那些痛苦吧。那时候,是不是我们也过上了别人的“二手时间”呢?
《二手时间》读后感 7
信命的人会将人生问题丢给命运,有宗教信仰的人将问题丢给圣人,而我却想说关于人生的所有疑问与困惑与苦难可能都与概率有关。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因为投胎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个绝对的概率问题。我们虽然看似主动选择了工作,爱人,生活,但这些背后仍然有概率会做怪。工作有好有坏,并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预测与控制,爱人也许会变心,这种风险也是存在的,至于生活有时候更是狗血,我们永远不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因为幸运与不幸都有发生的概率。
苏联,一个过去如此强大的存在,强大到让西方资本列强一度惴惴不安。它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抗衡或者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塔吉克斯坦人,乌克兰人,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共同组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联盟国家。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苏联一度高歌猛进。然而,哪里有极权主义哪里便有铁笼与死亡。苏联在斯大林的控制下变了味儿,于是劳改营变成了党的工具,成了政治迫害的温床。人们总是莫名其妙就到了劳改营或者被发配到边疆。苏联的解体是必然的结果,它不仅来自于西方势力的作用,更来自于内部的腐烂与斗争。一个国家的倒塌的最终根源只能来自于自身,外界力量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崩溃也大多时候来自于自己的堕落一样。如果自身的精神之火不灭地话,无论其他国家有多强势也不可能彻底瓦解一个国家,这是历史教会我们的一个道理。苏联的极权统治和计划经济是自身灭亡的.主要原因。
意识形态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特别可怕。昨天还是兄弟姐妹,今天却成为了仇敌,于是解体后的苏联,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互相残杀,残忍程度比纳粹分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互相迫害,互相厌弃,扭过头就忘记了过去的兄弟之情。而个人生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以至于在苏联解体后没有几个人过着正常的生活,人们或者身体带伤或者心灵被摧残,信仰被动摇,情感被淹没,没有一个人是幸免于难的。国家走错一步就会毁了一代人的幸福,而这也是概率问题。
宗教与偏见可以使家人之间反目成仇,更遑论不同民族。而恰恰宗教与偏见是最难调和的,所以人类活着就必然要经历这种痛苦。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总是周而复始的出现各种矛盾与偏见。天下大同永远是最不切实际和最遥远的乌托邦。
面对国家的剧变,一个普通老百姓应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呢。也许将一切问题归咎于概率会好一些。又或者即便知道人生残酷的真相,还是应该要继续爱下去,活下去,认真生活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二手时间》读后感 8
苏联时代的战争 俄罗斯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脑袋里闪现着那些血淋淋 肮脏不堪的画面,内心的感受犹如看纪录片《二十二》,同情 怜悯 愤恨…也许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印记,欣慰 庆幸自己所处的这个和平 温暖的时代…历史 是一种鞭策与警醒,该从别人的故事 反思自己的人生…
书中未修饰的20余个故事,读每一个故事时 幻想自己是里面的主角 该分分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不愿遭受这般折磨与苦难 存活于世…现如今的我们 生活得安逸 内心的承受力与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远远不足,对生与死未看透 但却看得轻,不知生死之贵重…
书的作者总结自己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好奇。
怎么去理解书名“二手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
《二手时间》读后感 9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二本书,很庆幸读了她的书,如果不了解他们经历过的伤痛,则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历史不再是纸上的几行字,而是被填充了故事、情绪、人性。
被采访人中,有怀念的,有唾弃的,有无法适应变化者,亦有在新时代如鱼得水者,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思想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无论过去与现在优劣如何,一切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在俄罗斯,有很多人对中国人友好以待,也有人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高傲。遇到过理智分析过往,不透露个人情绪的老人,她以前会是党员吗?也遇到过明明是没经历过的小年轻,却疯狂褒赞、渴望回到苏联,他真的了解历史吗?宿舍大衣柜顶上藏着列宁小半身像,站到椅子上才能找到,也许二十八年前住在这里的大学生是个思想坚定的人?
推荐一部纪录片:《生于苏联》,记录了苏联时期各个独联体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小孩子,每七年拍摄一次。各个国家都有同类的纪录片,但在这部里,你能看到因苏联解体,社会聚变,对孩子们的影响,从而直观感受到残酷的现实世界。
每个民族都曾经历苦难,愿世界和平。
《二手时间》读后感 10
《二手时间》一书,就是讲述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采访生长于理想之下的旧苏联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通过生活细节和所感所想来展现深处关键历史时刻的社会现状。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历史进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革,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变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苏联人诉说着那个时期的秘密和对战争的恐惧,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活在强大的国家严控之下,忠诚而压抑,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赋予了人性的真实面孔。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俄罗斯人又重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也不再关乎梦想,他们信仰生存主义,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希望过着西方人一样的生活,而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们。
岁月不息,历史轮回,《二手时间》说没有谁是永久的胜利,成王败寇仿佛都是一时之争。
【《二手时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二手时间经典语录06-10
买卖二手车最佳时间及方法08-03
青岛二手房落户什么时间实行09-30
西安公积金购买二手房提取办理时间07-02
深圳二手房公积金贷款审批时间是多久06-23
长沙公积金购买二手房提取到账时间07-07
珠海二手车过户需要多长时间07-25
2017年二手房交易详细流程(附时间)09-05
时间管理的时间法则08-09
《时间》读后感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