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

时间:2024-06-10 17:04:16 读后感6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精华)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精华)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2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确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

  ①催化细胞内的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②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③免疫功能(抗体)

  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⑤生理生化反应)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

  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x有机物x。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是由ATP转化而来的。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DP+Pi+能量ATP是不可逆的: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用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植物来说,能量用于矿质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暗反应、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

  ADP和ATP转化的意义可总结为:

  (1)对于构成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

  (3)ATP是生物体的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6、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

  有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7、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有:为自然界提供x有机物和xO2:维持大气中xO2和CO2x含量的相对稳定:此外,对x生物进化x具有重要作用。

  8、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暗反应中,(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9、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是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口诀: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期:两现两失一构造。三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五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六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3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结构简式:AP~P~P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4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拓展: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拓展: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拓展: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拓展: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5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6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如下:

  1.蛋白质的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⑤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⑥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2.核酸的种类:

  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3.核酸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4.核酸在生物体的主要作用: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即遗传基因。

  ②生物大分子的主要组成成分。

  5.糖类的'分类:

  单糖: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所有生物)、脱氧核糖(所有生物)

  六碳糖(鼠李糖、脱氧核糖醇)、半乳糖(动物)。

  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壳多糖、糖胺多糖(如透明质酸)。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

  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可能含有$S$。

  8.蛋白质分子结构层次:

  由基因表达所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即转录和翻译。

  9.蛋白质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⑤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⑥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10.细胞中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8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0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0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0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9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0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1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2

  好的,以下是一个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的例子,仅供参考: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碳元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氢元素(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氧元素(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磷元素(构成骨骼、磷脂等)。

  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糖蛋白、纤维素、淀粉、糖原)。

  3.糖类:组成生物体的最主要的有机物,是构成细胞中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载体。

  5.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

  6.脂质:组成生物体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细胞内结构的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7.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化的原因:遗传物质相同,环境因素基本相同,营养条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生物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不同。

  8.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核仁(与核糖体活动有关)、染色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9.细胞器的结构:线粒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内质网(单层膜,能合成蛋白质等物质)、高尔基体(单层膜,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无膜结构,能合成蛋白质)、中心体(无膜结构,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0.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大多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1.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复制,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表达。

  12.细胞器的联系: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3.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联系: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核中复制,在细胞质中表达。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3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4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基因是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片段,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

  成是在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2、RNA是____________的简称,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与DNA不同的是,组成RNA的五碳糖是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RNA的碱基组成中没有______而有______。RNA一般是_________,而且比DNA短,容易通过_________从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中。RNA有三种,分别是:传递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转运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构成核糖体的____________。

  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

  4、转录是在_________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合成_______的过程。用到的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

  5、转录的过程:①解旋: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

  ____________得以暴露;②配对:游离的_____________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A-____),碱基对之间以________结合;③连接:新结合的____________连接到正在合成的_________分子上;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课本第63页图解)

  6、翻译是指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以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7、翻译的实质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密码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mRNA上才有密码子)。密

  码子共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终止子,因此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______种。

  9、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决定,因此,两者的关系为:一种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

  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__________性。10、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一套密码子,这说明密码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11、密码子的特点:简并性;通用性;不重叠性

  12、tRNA有______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12、tRNA的结构像__________,其一端是携带____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___________。每个tRNA上的这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__________互补配对,因而叫____________。tRNA携带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决定

  13、mRNA进入细胞质中,就与____________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核糖体可以沿着________移动。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个tRNA的结合位点。(教材p66,掌握)

  14、翻译的过程:①进位: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两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分别进入位点1和位点2。②脱水缩合:位点1和位点2上相应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③移位:核糖体沿着________移动,读取下一个_______。

  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上述过程沿着mRNA链不断进行,直至读取到mRNA上的____________。

  15、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__________,同时进行多条________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16、转录形成的mRNA链与做为模板的DNA单链互补,与非模板链相同(T-U)三.基因表达中相关数量计算

  1.转录时形成的RNA分子中的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2

  2.翻译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tRNA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DNA碱基数目

  3.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1)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碱基数目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2)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3)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期内容包括:①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_;②转录和翻译: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进而流向_________;③R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④逆转录: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_(此过程需_________酶)。

  (注:RNA的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________内)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两条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豌豆种子的形状、白化病病因)②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例: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__________关系。

  5、性状的形成往往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6、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中,称为_________基因,少数分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中,也可进行复制,但仍受细胞核的控制,因此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复制为: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基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由该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或母系遗传)

  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生物体的表现型(性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决定。根据是否可以遗传将生物的变异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前者仅由__________改变引起,遗传物质_______发生改变;后者__________发生改变,引起改变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_________引起的。囊性纤维病是由于三个碱基对的__________引起的。

  3、碱基的替换: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转录成的mRNA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该碱基构成的密码子也发生变化,分为两种:同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没有影响);错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不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有影响)碱基的增添(缺失):增添(缺失)的碱基后的氨基酸序列全部发生改变,对蛋白质影响最大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____期和减数第一次裂前的______期。

  2、基因突变若发生在_________中,可以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_________中,一般不能

  遗传。

  3、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生物因素;人为诱导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__________;自然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自发产生的突变称为__________。

  4、基因突变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___来源,

  是生物___________的原始材料。

  6、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_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__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7、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是在___________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的

  重新组合,二是在_____________期,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的交叉互换。8、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所以,基因重组是生

  物变异的___________来源

  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

  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而___________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的。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猫

  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__________引起的遗传病。

  3、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改变,

  而导致_________的改变。

  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________(有没有)同源染色体,它们在__________和___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部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别方法:一看细胞中染色体,同一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

  几个染色体组;二看基因型,同一种基因(同一种字母,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6、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诱导多

  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________的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7、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单倍体育种的过程: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_______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都是______________。第3节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常见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21三体综合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对普通人群随机取样调查(调查群体应足够大)。

  6、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7、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________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24条

  染色体的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______________。美国、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参加了这项工作。20xx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已顺利完成。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有大约___________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个。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5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心得05-11

骑鹅旅行记的读书笔记06-02

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04-25

骑鹅旅行记的读书笔记通用06-01

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通用06-01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优秀读后笔记04-28

《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范文04-28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读书笔记04-28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04-24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