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0-12-15 20:37:22 读后感800字 我要投稿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引导语:《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 山居笔记》中的一篇,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的范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一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

  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名,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二

  昨天与朋友相聚把盏,朋友是栾城人,带来他的家乡酒,名曰味道府。我觉得名字很有意思,朋友告知我来历,原来是纪念本地名人苏味道。苏味道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最厉害的是他是“三苏”的祖宗,这个历史可考。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苏东坡的,刚刚又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苏东坡突围》,所以就有了谈资,也有了这篇文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这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们欣赏苏东坡先生磊落不羁的个性,宏伟卓越的才情,却每每心痛其政事精明而仕途起伏跌宕,人生际遇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甚至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在“乌台诗狱案”之前,苏东坡的声誉已经如日中天,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为过。而在乌台诗狱案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四年流放黄州的众叛亲离、朋友的人走茶凉、莫须有罪名的累加,在这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的真面目。余秋雨大师与其何其相似,通过《苏东坡突围》,我们可以感受到被忌妒后的宽容、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人生蹉跎的无奈、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 这也许只能苏东坡才能给我们,也只会是苏东坡会给我们!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面对境遇变化时的豁达,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气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东坡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人生境界达到最高,那就是包容。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一生起伏跌宕,个性锋芒毕露,言语真情意切,词作大气磅礴,这样的苏东坡我们受益无穷。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三

  近日拜读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随他走进《千年庭院》,触摸华夏古国千年来那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触颇多。一篇《苏东坡突围》,更是让我感慨。一个在文学、书画艺术和政治才干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旷世奇才,在多少人虔诚地仰望他的时侯,却被一群心怀叵测的小人恶意围攻,身陷所谓的“乌台诗狱”案,招来牢狱之灾,倍受羞辱,查点丢了性命。然而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虽然有太后的极力庇护和几位仗义执言的大臣从中周旋,他还是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那一路的艰辛和所受的屈辱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关于东坡的落难,他的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啊,正是因为他才华卓著,文章太出色,名声太响亮,才引起了一部分卑鄙小人酸溜溜的嫉恨,于是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他,欲先除之而后快!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吧!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都不鲜见!因为他们才华杰出,超越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所以他们不被常人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容,常常遭人嫉恨暗算,就象东坡先生自己所言的那样“高处不胜寒”。所以他才会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孤独地走进了荒凉的黄州。所幸他在逆境中并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并且如作者所写的那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环境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他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关于这一点,余秋雨先生是这样写的:“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为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传世精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能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那“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豪放;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未酬的感概,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高诵吟唱,深深地陶醉于古典诗词的精髓之中!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之前的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使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贫寒之苦。他一生虽然不得志,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到社会的黑暗,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写出了大量揭露社会的黑暗的不朽诗篇,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并且他的诗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失意与苦难之中,没有沉沦,没有绝望,或寄情山水,挥洒人生;或潜心研读,著书立说;或揭露世事,抨击时弊;或金戈铁马,精忠报国。虽然他们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无不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也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人生价值!由此可看出,苦难也是一种财富。一种让智者更清醒,让志士更坚定,也让勇士更无畏的宝贵财富!

  生活在今天,真的很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人生价值?我在沉思。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03-17

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02-24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初中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10-31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10-29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02-13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字07-30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000字01-08

在线咨询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引导语:《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 山居笔记》中的一篇,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的范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一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

  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名,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二

  昨天与朋友相聚把盏,朋友是栾城人,带来他的家乡酒,名曰味道府。我觉得名字很有意思,朋友告知我来历,原来是纪念本地名人苏味道。苏味道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最厉害的是他是“三苏”的祖宗,这个历史可考。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苏东坡的,刚刚又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苏东坡突围》,所以就有了谈资,也有了这篇文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这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们欣赏苏东坡先生磊落不羁的个性,宏伟卓越的才情,却每每心痛其政事精明而仕途起伏跌宕,人生际遇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甚至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在“乌台诗狱案”之前,苏东坡的声誉已经如日中天,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为过。而在乌台诗狱案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四年流放黄州的众叛亲离、朋友的人走茶凉、莫须有罪名的累加,在这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的真面目。余秋雨大师与其何其相似,通过《苏东坡突围》,我们可以感受到被忌妒后的宽容、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人生蹉跎的无奈、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 这也许只能苏东坡才能给我们,也只会是苏东坡会给我们!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面对境遇变化时的豁达,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气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东坡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人生境界达到最高,那就是包容。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一生起伏跌宕,个性锋芒毕露,言语真情意切,词作大气磅礴,这样的苏东坡我们受益无穷。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三

  近日拜读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随他走进《千年庭院》,触摸华夏古国千年来那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触颇多。一篇《苏东坡突围》,更是让我感慨。一个在文学、书画艺术和政治才干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旷世奇才,在多少人虔诚地仰望他的时侯,却被一群心怀叵测的小人恶意围攻,身陷所谓的“乌台诗狱”案,招来牢狱之灾,倍受羞辱,查点丢了性命。然而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虽然有太后的极力庇护和几位仗义执言的大臣从中周旋,他还是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那一路的艰辛和所受的屈辱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关于东坡的落难,他的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啊,正是因为他才华卓著,文章太出色,名声太响亮,才引起了一部分卑鄙小人酸溜溜的嫉恨,于是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他,欲先除之而后快!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吧!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都不鲜见!因为他们才华杰出,超越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所以他们不被常人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容,常常遭人嫉恨暗算,就象东坡先生自己所言的那样“高处不胜寒”。所以他才会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孤独地走进了荒凉的黄州。所幸他在逆境中并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并且如作者所写的那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环境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他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关于这一点,余秋雨先生是这样写的:“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为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传世精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能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那“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豪放;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未酬的感概,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高诵吟唱,深深地陶醉于古典诗词的精髓之中!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之前的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使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贫寒之苦。他一生虽然不得志,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到社会的黑暗,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写出了大量揭露社会的黑暗的不朽诗篇,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并且他的诗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失意与苦难之中,没有沉沦,没有绝望,或寄情山水,挥洒人生;或潜心研读,著书立说;或揭露世事,抨击时弊;或金戈铁马,精忠报国。虽然他们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无不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也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人生价值!由此可看出,苦难也是一种财富。一种让智者更清醒,让志士更坚定,也让勇士更无畏的宝贵财富!

  生活在今天,真的很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人生价值?我在沉思。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