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作品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我想应该很多人都看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吧,那么你们喜欢他的那些作品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采纳。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我依稀记得当年是学过狂人日记这篇课文的,但是印象全无了,又或许是一贯的删减版吧,这次重读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亚于知道原来小时候学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磨出脚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点发现,那个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当然其实是千百年来少数没有的病的.人,鲁迅假借这个精神病的口说了很多话,例如吃人、凶狠、赵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说他疯了。可是《狂人日记》的开头是这样说的,那人得了病后来好了,还补了道台也就是当了不小的官,所谓狂人日记是得病期间写的,于是我被彻底震惊了,原来这个人曾经醒来过后来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鲁迅万难毁坏的铁屋子里又多了一个沉睡的人。他一定是故意睡去的,因为他发现醒着很累睡着却很舒服,他发现的一切都被别人说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己变得跟大家一样有病,于是乎这个人居然就能去补了个道台。
吃人不可怕,不要说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们也做过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现在中国最古来的典籍上,黄巢大军随时把随行的农民舂成肉泥当军粮,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起煮了吃,名曰福禄宴。这些虽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己说也许自己也吃过妹妹的肉,读到这里我算是真正领略的鲁迅拿笔做钢枪,他这话真的是戳到了每个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己不经意的时候或许也吃过人,只是自己没有仔细去想过。
狂人的下场是最好的,不但没死还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连那个吃了血馒头的也死了,鲁迅从不畏惧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许这世上本该有很多狂人,只是后来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肃杀之气,人类的许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矫情这病,我竟许多年没见过矫情这病了。林黛玉有择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断之泪,恐怕这矫情也算是冠绝古今了。欧阳修也矫情,听到刮风于是写了《秋声赋》。我的矫情病早被穷这种更强大的病给以毒攻毒给治好了,不过秋风瑟瑟我虽不会写秋声赋,写点读后感还是可以的。
《呐喊•彷徨》读后感
读钱钟书时,感觉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个透彻;读鲁迅时,又觉得自己像一尾死鱼,任他宰割。
细细数来,鲁迅的作品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记念刘和珍君》等等,而像《药》、《阿Q正传》等虽没有出现在课本里,但也出现在语文老师的必读清单上。高中时代,每次学到鲁迅总是头疼不已,大有古人摇头晃脑吟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还要听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更要记住此处“铅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作者悲凉的心境,那处“圆规似的腿”比喻形象,将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画的灵活生动,更兼通篇讲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祥林嫂的悲剧,讽刺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虽能对答如流,但并不能领会其意。有时厌烦他这个“刺头”,专写些愤世嫉俗的文章为难我们这些苦命的莘莘学子。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的。现在的社会消息灵通,各种闻所未闻的事扑面而来,人人不缺饭后谈资,且花样日日翻新,层出不穷,再大的新闻也如丢入池中的石子,扑腾两下便悄无声息,转瞬便被新的新闻覆盖,杳无踪影。吐槽是人人都要会的,可若要一针见血,语惊四座还必得向鲁迅先生学习,于是我决定重读鲁迅,好好体味下当年老师赞不绝口的辛辣讽刺究竟何如。
这次终于明白了自己往枪口上撞是何滋味。历史总是不断重演,生而为小民,现在的我们和当时的他们并无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担压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类死去,好拿他的鲜血来救自己的孩子,好比华老栓;有的人为了活下去抛弃自己当初的信念,只用挥霍无度来弥补自己日渐空虚的内心,比如魏连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双重打击,却还被认为是不祥之人,备受冷落,以致生无可恋,比如祥林嫂;有人以为自己和爱人冲破了世俗的牢笼拥有了自由的爱情,最后却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离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时感觉自己也像是那些蒙昧的小民中的一个,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寻乐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摆着悲悯的架子,然而听多了觉得无趣,总是事不关己,便毋自走开,有时也利齿如刀,随意评论一番,细细想来,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过新鲜血肉。而他的笔只是缓缓地刻着众生世相,从未说过苛责谁的话,可又仿佛该说的已经说尽,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烧着自己的脂膏,化一点莹莹烛火,渴盼有一两双混沌无神的眼睛能恢复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谓用心良苦,只是这样呕心沥血地踽踽独行,总是孤独彻骨。
我使劲裹裹,被他戳出几个窟窿的遮羞布还可用,书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钱,阿Q自有他精神的胜利,扑面而来的新闻依旧热闹,我仍可看戏似的指指点点,随意兴阑珊的人们一哄而散,便是读书时有过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阖上书的刹那,像狡黠的猹,从少年胯下钻出去,逃的远了。
读《呐喊》有感
第一次读《呐喊》,初识那些文字与段落,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跃立于眼前。随着情节的变化,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亳无遮掩的,赤裸裸的抛在面前时,我不禁胸口闷疼,阵阵恶心。
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继续去读这《呐喊》,再次的深入,我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他要用这毫无遮掩的现实去唤醒当时愚昩世人的觉醒。这呐喊是替当时底层未觉醒民众的“呐喊”;这“呐喊”是唤醒当时社会良知的“呐喊”。无论是《猫与兔》中的黑猫与小兔;还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更或是《阿Q正传》中的阿Q,他们都是弱小与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代表,鲁迅先生在用他们的故事呐喊,那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
《呐喊》中《药》这一篇,更是把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民众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文中夏瑜是唯一清醒的人,却被一群愚昧无知之人所杀。茶馆里的“看客”更是麻木无知,把夏瑜的死,做为茶余饭后打趣的话题;当闻到小栓儿他娘华大妈,为小栓烧的人血馒头的气味时,还不断赞到“香”,这所谓的“香”就是他们善恶不分,黑白不辨的最好佐证。 有人要被杀害了(夏瑜)有来围观称快的`民众;有想从中获利的刽子手;有好似看到救命稻草般的老栓儿,一个冷漠的早晨,一个“刽子手”受到欢迎的城填,愚昧至极。
鲁迅先生在用自己的笔来革命,他要用文字来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民众的无知,《药》一文中主要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连在一起就是“华夏”,鲁迅先生用心之良苦,唤醒民众心之切可见非同一般。
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即是鲁迅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的立场。
当我们面对深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时,我们不但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鲁迅先生用他的文笔,在旧中国的年代里践行着这一哲理。
读《呐喊》我读到了一代文人的,悲悯之心,大智之举,家国情怀。
《药》读后感
你们相信蘸了人血的馒头可以治病吗?我想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太荒唐了。但在旧社会这样的事情却时有发生,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啊!真是令人心痛。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药》。文中向我们讲述一个重病将死的华小栓,他的爸爸华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蘸过烈士鲜血的馒头,用来治疗小栓的病,结果小栓却不治而亡的`悲惨故事。
故事的发生,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的轻视与不在乎,令人觉得恐惧。一刀砍下去,一个生命就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中。生命犹如青烟一样,来的也快,去的也快。
生活在黑暗旧社会中的人们,他们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失了自身的判断,而那些革命者为了唤醒这些麻木的国人,不惜牺牲他们珍贵的生命,却被认为是疯子,傻子。烈士的热血白白流淌,换来的只是国人的冷漠。纵观古今,这些时代的先觉者,有多少经历了与夏瑜相似的命运。
读《药》这篇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则新闻。一个男子因经济情况不好准备跳楼,结果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围观,他们有的拿手机拍照,有的发微博,有的给朋友打电话邀请朋友一起来看跳楼,更有甚者,对着上面准备跳楼的人大喊,“快下来啊!”“有本事就跳下来!”……
麻木和冷漠,在现实生活里被活生生的演绎,此刻,我方才明白,为何鲁迅先生,会做如此绝望而又悲愤的呐喊。
追古思今,我不禁为国人的素质而感到深深的担忧,也希望通过自己微弱的声音,表达内心的呐喊。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作品中的名言名句12-13
鲁迅作品中名言和名句08-06
鲁迅的作品读书笔记(精选11篇)12-15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08-03
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的理解与辨析12-11
鲁迅的名言11-04
鲁迅的名言11-27
鲁迅的经典名言08-04
鲁迅的语录03-03
如何摆放插花作品-插花作品摆放技巧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