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2-11-07 09:09:00 弟子规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2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2篇

弟子规读后感1

  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读诵《弟子规》了,到四年级我就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诵了,但是爸爸一直到现在还是让我每星期背诵一次,以让我提高对《弟子规》更深刻的理解。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弟子规》的读后感了,现在已时隔两年半,我对《弟子规》也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更多的同学和有缘众生能学习并信受奉行这本经典。《弟子规》出自《论语》中《学而篇》的第六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主要讲了人们在家中乃至在外面的礼仪规矩和行为准则。

  《弟子规》题目的意思是:“弟子”:指要做圣贤弟子;“规”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总体意思是: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弟子规》中各章题目的含义:

  一、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孝顺父母。就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孝顺,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且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百善孝当先。”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应当要理解父母养育我的辛劳,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双亲。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疼自己爱自己乃天经地义之事,自己也要疼爱父母,我要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二、出则悌: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尊重师长、帮助兄弟。这一篇说的就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与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当我们在家里已经养成了对父母、师长、兄弟的一种恭敬、尊重的态度后,长大踏入社会,自然对周围的人也都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表现在外面就是以礼待人。一个懂礼貌的人,他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在家、在学校注意这一点。在家里,我应该礼让并亲近和友爱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我应该团结同学并多多帮助他们。

  三、谨: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说话处事要慎重,不可以放逸,要注意应有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所谓“谨言慎行”,古人认为言多必失,即使是应该说话的时候也要考虑再三,如果说话办事很随便,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行为方面,“谨”这部分的教诲可以培养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自制力,第二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是做事的能力。学会这三种能力,我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的品格,培养出了坚强的意志力,长大以后才能经受住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在逆境中奋起,才能挑重担、成大器。因此,我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说话做事要慎重、举止注意礼仪规范,并且要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

  四、信: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也就是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的人,古往今来在人世间是没有多少立身之地的。因为当人人对你说的话、办的事都产生怀疑时,你就无法在人群当中立足。在学校和社会中,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说话、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原则。“诚,百行之源也”。我曾经也是在妄语这方面犯下了错误,后来我通过学习经典了解到这是错误的。因此,我以后要去避免妄语,这样不仅在社会中有益,还不会滋生恶业。

  五、泛爱众: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的意思,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众”就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人类生活是以爱心为纽带,没有爱心,人类生活就太痛苦不堪了。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孝道,正是培养爱心的第一步,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决不会真心爱他人,所以只有当我们懂得了对父母尽孝道,才能把这份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爱一切人。这样由近及远,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扩大,进而延伸到爱护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有形和无形的众生。因此,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这种博爱的精神,广爱一切众生。

  六、亲仁:“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是讲择师。我们的学习要有进步,一是要有良师,二是要有益友。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和知识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共同进步。因此,我要向老师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认真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除了向自己班里的优秀同学学习,还要向学校里的优秀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要去发现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优点,并向他们看齐。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近朱者赤”,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但是“近墨者黑”,假如每天身旁都是品行不端正的人,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亲仁”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或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爱说脏话、喜欢欺负同学、喜欢打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我要先劝他们改正这些缺点,但是如果他们不改正,我就远离他们,以免受到他们的影响。

  七、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内容,前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修养品德的,是讲力行这方面,而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力行,这样力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我以后要在实践前六条后,“有余力,则学文”,学习过程中,首先,我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不断的向高目标要求自己;其次,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第三,要不断的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用实践再去检验自己的学习,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经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下面我把我非常有感受的列举一部分:

  入则孝篇: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懒,要勤勉去做。父母教育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并立刻改过来。

  我的感受:这句话是《弟子规》孝篇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很好理解。不过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是想做到并不容易。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以后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说的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不拖延,有错误立即改正。要把这句话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口意都要按这句话所说的去做。愿大家都按这句话来做,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

  2.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子女照料父母的时候,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我的感受: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大恩,所以我以后要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这些行为虽然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人的那种纯孝之心、知恩报恩的心。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长大以后,应居有定所、事业专注,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我的感受:在家里,只要出门就一定会跟父母道别,回家了要说一声“我回来了”。只要外出,就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什么时间回来,并且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到家。

  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使父母安心,不为我们担心,也是对父母的孝。因此,在父母面前,我们不要去抱怨,少说一些自己的麻烦,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4.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也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我的感受:当我们犯错误时,即使是小事,也要听从父母的批评,了解做事的道理,并在第一时间改正,不能无理取闹,不能任性,更不能哭闹,做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保证错误不再犯。我在没学弟子规的时候,也曾经犯过这类的错误,现在学习了经典,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改错,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一再犯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物品再小,如果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而且“偷盗”乃十恶业之一。谚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不及时制止,发展下去就会对品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我自己肯定不会偷盗,但见到别人偷盗也要尽力去制止。

  5.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即使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我的感受: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而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这样效果才更好。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方法,只有和颜悦色的与对方沟通,问题才会解决得更好。同时,对父母说话不能粗声粗气,更不能声色俱厉,那样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家庭的和睦,也需要有和谐的氛围,我要时刻注意和长辈平辈们说话的方式,这样才能一家人和乐融融。

  出则悌篇:

  1.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讲话要谨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我的感受:钱财乃身外之物,《道德经》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平时为了我们的色身,还是需要一定财物的,但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钱可以给更需要的众生。所以我不应该贪恋于财物。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把钱财看的太重,不要小气,我要学会与人分享。而兄弟姐妹之间不因为钱财而起争执,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父母也会安心,会更加开心,这也是对父母的孝。

  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我的感受:我们的每一位六亲眷属都深深的爱着我们,而在社会中,尊重他人是一种常识,尊重老师,尊重长者,是一种起码的礼仪常识。“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所以,我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要把自己的长辈和父母放在心上,为他人着想,并且要尊重我的六亲眷属和其他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叫人时,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我的感受:这是告诉我们,时时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当我们知道处处尊重长辈,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长辈交代我们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会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辈报告,让长辈放心。当别人交代给我们的事情都能从头至尾做好,有始有终,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别人看我们也顺眼,自然也就能得到长辈的垂爱和提携。我应该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谨篇:

  1.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日常饮食不挑剔偏食,适可而止,不要过量。

  我的感受:我们要珍惜食物:“粒粒皆辛苦。”在寺院里,我们食用斋饭的时候,首先要念诵供养词,用餐后还要求不可剩一粒米。因为这些饭菜有很多是善男信女供养三宝的,且浪费饭菜有损我们的福德。我要保证做到,每餐饭都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不剩饭,不浪费。

  2.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先请求允许。如果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用完了要立刻归还;别人借用你的东西,如果有,一定不要吝啬。

  我的感受:如果我们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来用,当主人找不到时就会生烦恼,很多的争执、冲突就是因为这些小细节没注意到而引起的。还有一些人出于好奇心,经常去翻别人的抽屉、柜子等,看看有些什么东西,这种行为一旦让人知道,将来别人丢东西了,第一个就会想到你。所以,不该我们拿的或用的,连动都不要动,以免招惹没必要的嫌疑,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小事而亏欠了德行。我应在向别人借用东西时,先确定好是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只有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3.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解释: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我的感受:这种专注的精神、细心的行为从小就要养成。这句话用在求学中也非常适用,平时的一言一行要谨慎,防范过失的发生。同时,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更要懂得尊敬别人、谨慎自己的内心。我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谨”成为习惯。

  信篇: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我的感受:《十善业道经》中,对于妄语的解释是说话不诚实、吹牛。因此,不诚信,不仅仅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还会遭来许多恶报。在诚信当中,我认为,承诺的说到做到、不让干的不干、遵守时间、遵守规则等等都是诚信的行为,我要做到不妄语,不积累恶业。

  2、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释:看见他人的优点善行,就立刻向他看齐,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心里先反省自己。有就要改正,如果没有就警醒不犯同样的过错。

  我的感受:这是很好的自省方法,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我们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而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了。《弟子规》里,有很多劝人为善的警句,例如,道人善,即是善;还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三字经里面第一句也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做放生,看到一个小姐姐在捞湖里的鱼,我过去劝她,把那几条小鱼放生掉。这种事情虽然小,但是在日常中行善可以积累福报,而在我们日常中所谓的“顺利”和开心的事,也都是通过前世积累的福报而转变的。我应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尽量减少自己的缺点。

  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释: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厉,奋发图强,努力赶上。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我的感受:《中庸》上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对德学才艺努力踏实去学习,努力增长自己的智慧;学到之后,关键是要力行,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到生活当中。知道自己有过失了,就叫知耻,知耻的人会勇猛改过,才会精进。

  而对于物质上的享受够用就好,不论是穿衣、学习用品还是书籍玩具,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跟人攀比,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购物上,而且很多喜欢攀比的人,看到喜欢的款式就买,得到后很快又厌倦了,就这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辛苦赚来的金钱都用在了这些奢侈、浪费、享受上,就会忘了学习。所以我要向父母和长辈学习勤俭的美德,不攀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让自己的内在不断强大。

  泛爱众篇:

  1.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我的感受:这样做可以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也可以巩固我们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尊,我们自己不想自尊、面子受到侮辱,那我们也不能够这样对待别人。如果把别人的短处、隐私揭露出来,这样做就跟人家结怨了,自己也把德行败坏了。我以后应该不去故意透露别人的短处,这样我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2.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进一步把善行提升。

  我的感受:《普贤十大愿王》中有一愿是随喜赞叹,讲的就是赞美别人善行的功德。如果是其他人也同时听到你的赞叹,他们也会效法这个善人,所以对所有的人都是好事。因此,能够常常称赞他人的优点、长处、善行,这本身就是行善,这是对大众的勉励,希望大众见贤思齐。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称赞众生的功德就是在称赞如来,我以后应多多称扬别人的善事。

  3.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到处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这是十分恶的一件事,这是十分大的过失。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我的感受: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十善业道经》有一善是不恶口。常常讲人家的过失、张扬人家恶事的这种行为,最开始可能是因为一念私心,要把别人贬低、打倒,久而久之习惯了,动不动就说人家的过失,可能说的时候就在谈笑之间,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是在造恶,就跟很多人结了怨,最后等恶报来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愿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亲仁篇:

  1.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我的感受:仁者心地清净,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他就不会有巴结人的念头,他所说的都是利益大众的话。利益大众的话不一定是好听话,所以一般人跟仁者在一起都觉得很难相处,对仁者也就敬而远之了。古人讲:“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忠言可能不是好听的,但是听了之后能够接受、照做就有好处,因此我们要知道,别人不敢亲近仁者,他就不能提升,我要多亲近仁者,要接受这些仁者对我们的教导和批评,这样我的品德智慧才能更快提升。

  2.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道德学问一天天地进步,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不肯亲近仁人君子与圣贤教育,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最后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我的感受:想要学业、道业有所成就,我就应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多去观察、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作为己用。同时,一旦找到了自己由衷佩服的老师,就要用至诚恭敬的心去依教奉行,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才能够受教。我要多多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余力学文篇:

  1.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此读书又有何用?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做,而不去学习圣贤教诲,那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执著自己的见解,违背了真理,这也是不对的。

  我的感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要做到不仅要学会思考、学会计划,还要按照正确的计划去做并去求证。

  2.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我的感受: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良好习惯。无论我们用了什么东西,用完之后,要记得随手放回原位,这样不论是下次使用还是别人使用,都知道去哪里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样做事情便会有始有终,有条不紊。我要爱护自己的书籍和文具用品,在把东西拿出来使用后,立刻放回原位摆放整齐。

  3.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释: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我的感受:这是《弟子规》的最后一句话,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乐观,很多事都能被改变。人对自己要有信心,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一生首先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有了目标、方向,再通过精进不懈地努力,成圣成贤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要有心,终有成就的一天。我以后遇到挫折时,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设立目标,永不放弃。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是儒学入门必学的一本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我们可以把《弟子规》当作七节课程,六节主课和一节副课。开头的《总序》是这七节课的大纲,也是这七节课的题目。六节主课就是《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和“亲仁”。这是我们必修的;而“余力学文”这门副课,则是需要在学好前六节主课的前提下,再去学习的。

  《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这部书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确实是每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起,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读后感现今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在今天当中,我们为什么要来学习《弟子规》,也就是这个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

  首先,我们就从总叙开始看起。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弟子规。圣人训。”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其次“首孝弟。次谨信。”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接下来我们再看“泛爱众。”这句。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除此之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

  而《弟子规》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他很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的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

  在同读完《弟子规》后感到很愧疚。孝。自己是否尽心做到?是否以对父母的恭敬心而对天下父母长辈?是否努力上进完善自己的德志?是否处处恪守自己言行,不让父母蒙羞?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孝,须用一生的精力去做才算完善。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12-28

弟子规的读后感09-19

《弟子规》读后感06-15

弟子规读后感06-28

弟子规读后感06-01

《弟子规》读后感01-07

弟子规读后感12-31

《弟子规》读后感01-05

弟子规的读后感01-05

★弟子规读后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