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时间:2023-07-21 14:04:54 弟子规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弟子规》有感[通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弟子规》有感[通用15篇]

读《弟子规》有感1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去孝顺父母,说明他有一颗善良、孝顺的心,而《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正是表达了这种中心思想。

  弟子规,说着简单,想做到却要花点功夫,孝顺是什么?是不是长大后有出息,不让父母丢脸,为了挣钱天天工作,没时间去看望父母,就帮父母买个大房子,让他们吃好,穿暖……这样做才算是“孝”吗?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声。其实父母最想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女陪在他们身边,让温暖随身相伴,关心并照顾他们,并不是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可以替代的。我认为这才是“孝”的一部分。

  读了《弟子规》,我受益匪浅,从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还莫属于这一句“冬则温,夏泽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我把自己与弟子规一比较,觉得自己与弟子规所说的差距很大。

  想起旧事,我就觉得脸红。冬天的时候,妈妈总在在我上床前,将电热毯加热,让我能直接感受到温暖。有时妈妈忘了,我还会抱怨着让妈妈开。夏天,天气闷热。爸爸妈妈总是将最舒适的地方让给我,我也不相让,我行我素。早晨上学,妈妈一次次地催我起床,我却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了。有时候,妈妈发火了,我还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觉晚了,才很不情愿的起床。比起弟子规所讲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现在想起我的那些行为,我的心里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弟子规,让我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本来,还以为拥有了财富,就可以给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才发现,不管是贫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并不难。

  朋友们,读读《弟子规》吧!也许,他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读《弟子规》有感2

  读了《弟子规》第五页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这是什么意思?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继续往下看,我看见了注释:“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关键在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为爸爸妈妈是生我养我的人呀!我的血管里,流的不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爱!换句话说,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身体里罢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么我自己让自己做的.事,我还会偷懒吗?所以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于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去看待,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充满爱,充满孝。

读《弟子规》有感3

  “百善以孝当先”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一句千古名言,这就是做人的根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啊!儿女的心怎能报答得了父母的恩情呢?这次我在学校的组织下读了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弟子规》。其中让我久久沉思的是八则孝这门学生主修的课。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几句真理是在我读《弟子规》这本书有着最崇高的位置在我心中,这就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迟缓答应;父母让你去办事的时候,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责备,要从中吸取教训。子女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他们安眠。

  岳飞是一个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也以孝闻名至今。他的母亲是想岳飞当上一名大将和要他精忠报国,所以她在岳飞的背上用针一针一针地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常提醒岳飞。古时候的刺青技术还没有现代的先进,想想要在背上刺四个大字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可岳飞就是为了一个孝字在背上刺上四个大字。

  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名将,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又有多少人会这样呢?别说那么艰苦的事吧,就是早上请个安,晚上侍候他们安眠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人甚至觉得说孝太俗气了,说笑还差不多。我们现代小学生就是忽略了这门重要的功课。

  有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你叫父母的时候,父母不能迟缓,做事要马上去做。对于父母的教诲还会顶嘴。

  父母照料你已经多时了,那你有没有试过照料回你的父母。他们为了你每天出去辛辛苦苦工作,令两鬓日渐增加银丝的父母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开始为我们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读《弟子规》有感4

  是怎样邂逅它的呢?

  早就听闻它的大名。那天,在电视上看到几个学术专家在争论青少年该不该读它,我对它产生了好奇;那次去书店,在书架上看到它,就随手那么一翻,不经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爱上它。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它与《三字经》一样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中讲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部试图揭示人生成长规律的书。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弟子规》上一些基本原则去做,那么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人。

  《弟子规》中一共有七则内容,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方面讲述了该如何处事做人的道理,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以德为先。平时对人对事的点滴感悟都在《弟子规》中都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由于这个学期学业忙碌,所以我只读了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章——《博爱无疆》,这一章篇幅虽短,但却给了我许多启迪。

  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是的,对待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民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满爱护之心,都决不存在私心,不论好与坏、贫与贱,都一视同仁。就像今年三月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后,中国放下了以往与日本的.各种矛盾,派出救援队帮助日本救灾。虽然国内有许多不理解的声音,但是许多普通民众还是先出了自己的爱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确,日本曾在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曾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但是那是他们的先辈犯下的过错,为什么要用他们先辈的过错来惩罚他们呢?难道一些刚出生的孩子也对我们构成了威胁?更何况,在汶川地震时,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像《弟子规》中说的那样,“怨欲忘、抱怨短”,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但应该忘记仇恨;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开创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与许多人一样,当听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样拍手称快;可是,当看到《弟子规》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作为同类,我们应该报恩忘怨,在大灾难面前同舟共济、偕手共进,世界真的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搅”。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没有空闲,就不要去打扰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我想,做人不也是这样吗?我觉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无事总是爱表示以下对别人的“关心”,可是他们的“关心”却让别人难为情,让别人的心理负担加重,我们应该知道“忽略”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关心。

  中国人是很讲人情的,遇到别人有事出于关心询问一下是一种礼数。但有些人却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别人的家长里短的一种好奇,然后歪曲事实到处去宣扬,以此提高自己在这一小圈里的威信,他们的做法却给别人的心里埋下阴影,让别人觉得特别反感。所以,有时对别人多一点“忽视”,不是冷漠,而是关注,别人还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读到了“爱众”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读完,在读到的弟子规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后我要按照《弟子规》中的准则去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时,就像在与古贤对话,在聆听圣人的教诲;读完之后,我们就会受到一场人生的洗礼,就会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气质得到一次更深层次的升华。

读《弟子规》有感5

  它还要求我们说话要文明,讲信用,与大家相处要平等博爱。读了《弟子规》,我受到很大教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迅速回答,不能迟缓,父母叫你做事的时候,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懒不做。

  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看书,爷爷让我下楼帮他拿报纸。我想继续看书,便随口回答道:“等一会儿吧。”爷爷见我不愿意,就自己下去拿了。

  听到爷爷关门下楼的声音,我随即想起《弟子规》上的.这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觉得非常惭愧,想到白发苍苍的爷爷每天帮我们买菜、烧饭,有时还要接送我上学放学,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推辞埋怨的话,想到这里,我更惭愧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更听话的好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6

  我喜欢的经典作品很多,有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清朝李毓秀写的《弟子规》。

  《弟子规》依据古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全文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共一千零八十字讲述了做人处世的准则。

  要说认识《弟子规》,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陪我看了一部关于传统文化论坛的光碟,光碟中的老师有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还有两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他们中有企业家,大学教授,医生,菜农,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大家都用浅白真诚的语言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变化讲述了出来,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使人非常感动。原来这些都是他们学习和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后产生的变化。我被他们真诚的语言,无私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所以我对爸爸说我也要学《弟子规》。于是爸爸找来了《弟子规》,我们一家一起开始了《弟子规》的学习并逐步落实。

  在《弟子规》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以前妈妈叫我,我听到了都懒得答应,经常惹妈妈生气,读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后,我就再也不那样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说开口说话,应该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至于欺骗与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这成了我和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守则,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长,因为我知道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负责,我和同学之间常常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弟子规》还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邻里兄弟之间要和和睦睦等等道理。

  我决心把《弟子规》中的道理更多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喜欢这部经典作品,因为我相信它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读《弟子规》有感7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古就是先贤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是我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宝,近日有幸拜读了《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1、入则孝。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成人,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光阴去报答。

  2、出则悌。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除了我们的父辈,在我们的一生中,给予我们很多关心的或许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对我们的兄长要恭顺,对我们的晚辈要爱护。

  3、谨而信。先贤告诉我们“谨”这个字,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养成对事严谨的态度,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冲动莽撞。“信”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4、泛爱众而亲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值得尊重个体,不要因为他的贫穷而瞧不起,也不要因为他的显贵而趋炎附势,要尽可能的关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5、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触的新鲜事物就越来越多,如今的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感触很深,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观念,我将把我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好公民。

读《弟子规》有感8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辈也能列举一二。我向来是不慕什么风花雪月的酸词的,但却深深欢喜着古人的'诗文。如同品尝一杯香茗,浅尝斟酌,缓缓入味。最喜的古籍当是《弟子规》一文,它虽不是长篇论述,却显精致,蕴含哲理。今有幸拜读此文,在此略发见解。

  今之世人免不得相交,世人有善恶之别,有娴雅粗俗之别,亦有风俗之别。八方异士相交,混迹于社会之间,最免不得冲撞口角,更甚者大打出手,拳脚相加。何必?《弟子规》有云:“言语忍,忿之泯。”世人皆不愿吃亏倒争得面红耳赤,有时退让宽容倒是更金贵的。待人处世贵在以德服人,重在亲善。不消说“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无论何时何处何人,都理应谨记一个“理”与“善”字。安定和谐皆是人人所向往的,国家亦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泛爱众》篇告之世人:处世间,人与人,应友善。四海之内皆兄弟,同是炎黄子孙,共承一脉,凡遇事先讲“善”,四方有爱,岂不善哉?

  中国者,方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也。国之大,欲昌盛,顺民心。核心价值观流淌心河,盛于各方,则国首要,讲民主,为人民。《弟子规》中一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此意教导国之领袖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有“事诸父,如事父”之感悟。在其位,谋其政。当摒弃“腐败潮”,事事躬亲力行也,弘扬正气树新风。最怕是,一富一贫两景色。政府应当表率行,即访民间,抓好扶贫是首要。国之心,装人民;国之顺,在领袖;国之昌盛,当靠人民大家。不可弄虚作假,不可贪污腐朽,不可只光喊口号便无行动,万万不可弃人民之不顾。国再大,也须领袖,慎行执权,谨“富强”目标,脚踏实地。此后昌盛,普天同乐,岂不乐哉?

  莘莘学子自当是国之栋梁,首要事,爱读书。学子读书,贵在自觉自立。读书若不力行,但学文,长了浮华,又何如?读书若只力行,不学文,任凭己见,却昧理真。《弟子规》中教导“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应当“勤”,博览群书深研究,理应抱有“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之悟。任谁皆须一番努力才能有所成功,倘一时不成,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加倍功夫后,终会见月明。学子们,当秉着一颗赤诚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人智有高低之别,绵薄之力当出。怀揣着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用才华全副武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人才强国,岂不壮哉?

  人民者,爱国也,敬业也,诚信也,友善也,萌理想之芽!

  社会者,自由也,平等也,公正也,法治也,绽灿烂之花!

  国家者,富强也,民主也,文明也,和谐也,结自强之果!

  人民,社会,国家,齐聚。共筑一个中国梦。

  愚辈之见,虽不高明,但也尽心焉尔矣。有感而发,万望不至一片批声。

  后记:

  昨夜有感《弟子规》,倾身奋笔枕上书。

  小辈在此诉衷肠,字字珠玑满腔血。

  核心价值驻心间,能人妙士领风骚。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读《弟子规》有感9

  早在几年前,妈妈就买了《弟子规》给我看,当时的我年幼无知,不懂其中的道理,只觉得漫画书很好看,漫无目的地随手翻看了几下。现如今,老师领我们深入走进了《弟子规》,学校发了《弟子规》读本,我已经被她深深迷住了,也终于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其意:作为一个学生,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其次要做事谨慎,为人真诚,讲究信用。看到这不仅让我很惭愧,想想惜日的自己是多么不成熟,作为学生我在学校没有认真学习,做事粗心马虎,在家更没有好好听从父母的教导,曾经还把妈妈给气哭过,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意:父母的'教导,必须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的训斥是有道理的,必须虚心地接受。而我却常常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吹过算了,一只耳进,一只耳出,从不放心上。做错事要受到父母的批评,我便会很不耐烦,甚至还会顶嘴,有时还会满嘴谎话为自己辩解,真是无地自容!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其意:长辈如果站着,我们绝不可以坐,当长辈坐下来了,吩咐我们也一起坐时,我们才可以坐下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而我却从一为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每次吃饭我都是第一个坐下端起碗来自顾自地吃饭,有时看到喜欢的菜就全部夹在自己的碟子里,不给家人留一丁点,真是太不懂礼貌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其意:兄弟朋友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可是想想在家里总是为了一些吃的、用的跟妹妹争吵不休,常常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惹得父母火冒三丈。爸妈一天工作已经很劳累了,我却还要惹事生非,这样的行为,真是太没良心了!

  再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做人要讲究信誉,诚实善良;做人要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是啊,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将来怎么能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呢?再读《弟子规》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想在今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以《弟子规》为准则,时刻鞭策自己,去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读《弟子规》有感10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当看到这几句话时,我们一定都觉得很熟悉。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规”。

  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之渊远。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在中国周边的一些文明古国也有一些传统文化历史,但都没有完整地记录他们的文化历史。唯有中国,文化历史渊远流长,从未间断过。

  以前古代人读书都是非常讲究的,女子不能读书,男子才可以读。而且除了读四书五经以外,不能读别的书。弟子规里面就有一句“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智。”。从这点来看,古人对于学习的书籍内容是非常重视的。要是在现代,读书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我们小学生就应该读一些“感恩系列”等心灵鸡汤系列的书或是“笑猫日记”等校园小说,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情商;还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让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怀大笑。

  说到“四书五经”,也就是古人科举考试所学习的书,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说:《孝经》、《千字文》、《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我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我觉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简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的所有内容,它告诉我们了许多道理。

  首先,做一个人,要孝顺,要孝敬父母亲人。我今天去听了弟子规的教育讲座,主讲人说了,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有使用权,它是父母的。就像《论语》里面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你遭遇了种种失意,朋友都离你而去,那么你还有亲人陪伴你。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所以可以原谅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错。你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陪伴你的亲人,用来还他们以前为你付出的.债。而且还要爱护兄弟姐妹,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结合中华传统的故事,那就要学习《孔融让梨》里发扬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规律,搞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别人看见你仪态很端庄,衣着也整齐,但一进你家,里面满地狼藉,而且你的行为一点也不礼貌,那么你难道还算尽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了吗?

  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么再亲的朋友忍你几次以后也会离你而去。

  除了上述着几点,还有一点需要我们做到:泛爱众,而亲仁。

  什么是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来分解开来理解: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众”则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来“泛爱众”就是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能因为这个人是佼佼者就只亲近这一个人,有时候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就嫌弃他,厌恶他,其实你厌恶别人时别人也觉得你不怎么样。相反,如若你亲近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人都公平对待,不巴结领导的亲戚也不认为其他人没有权力就远离他们,则会迎来每个人的喜爱。他们宁愿与你这样亲切随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愿意和那些有“关系”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过一个故事,两个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骗了另一个,而另一个为了捍卫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户纸,心甘情愿上他朋友的当。朋友听后很感动,为自己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来理解“而亲仁”,“而亲仁”的意思便是要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你便会学习他身上的好处,也成为另一个有贤德的人;相反,如果你亲近小人,你也会堕落成一个小人。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几点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你便可以开始学习知识,如果连基本的做人的素质还未达到,还不如先别学习呢。

  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是中国人。现在很多人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梁启超爷爷有句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让我们承担起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重任吧!

读《弟子规》有感11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好思想与坏思想,我们应当分清好坏,从而正确的成长。虽然在这个时代,科技很发达,但人们的道德素质却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先人的理念,扳正我们的行为。古人规定行为有专门的一部书叫《弟子规》。它是一部经典读物,归纳了做人做事的各项准则。

  《弟子规》共有七部分,分别是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问。可见,古人规定孝为首,学位最后。但今人把它完全倒过来,学文第一,剩下的几乎不排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入则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讲“教者,孝之文也。”教育从何而起?从孝开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看似简单的话,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孝,后面几项全不用做了。因为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会尊敬谁呢?如果连你父母的话你都不听,你还会听什么呢?你更不会听老师的,也不会与同学和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败类。可以说有地位、人缘好的人都孝顺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没有父母,都会虚无。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业。

  “悌”就是兄弟友爱。对自己的兄弟要让、爱。让就是谦让,爱就是友爱。古代有个人叫许武,他从小没父母,自己养育两个弟弟。把官位给兄弟,把家产给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坟前哭,说“我终于让弟弟成就了”。可见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谨”是对人们穿衣吃饭等的一系列要求、应:“冠必正,纽心结;袜与履,俱紧切”可现在有些社会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气。经典的作用虽然很大,但这些人就是不按经典去做,造成世风日下。

  “信”就是诚信,既指做事又指说话。“凡出言,信为先;做为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们善于溜须拍马,看人脸色,忘了“作与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说,爸爸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说:“我在班中不溜!”这就是“佞巧”。

  “泛爱众”总的.来说就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重要一点“人有能,勿轻誓”就是别人有才能,不要诋毁。有些人一看别人的分数超过他了,就用一切办法祸害人家。这就是“轻誓”。其实,《弟子规》中类似的内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写了冰山一角。

  说到“亲仁”,不客气地说,人都没有猪更亲仁,猪虽一生为吃、睡,但没有一头猪折腾另一头猪,也没有一头猪挖个坑把另一只猪埋了。可人有,可见亲仁是难得的。

  “有余力则学文”,现在人们都让孩子枉读书,为了工作。可先人读书是为了有更高的修养,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谁说的?孔子说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文化吗?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论无实践,不行。所以,盲目学文是悲剧。

  经典是成长的标准,只要按照经典去做,你的成长就会文明,让我们文明的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弟子规》有感12

  一、孝

  孝,乃中华之传统美德。而作为子女,首先我们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平时感到做得不错,可仔细回想,做得并不是经善尽美。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如何孝顺父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们成人的第一条。

  二、恭

  待人接物无不需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佛法里说,人有四“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父母之恩是孝;师恩是无私;而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无法正常的读书学习,无法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天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的结果。时常怀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师、同学、家人,对他们怀有恭敬之心,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世界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满和怨言,人才会获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温馨。怀有恭敬之心,是我们成人的第二条。

  三、谦

  为人要谦虚。“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这句话,猛然间我想到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而回到现代,我在偶尔间听到妈妈和小姨说,妹妹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是他家的司机,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亲。谦虚,真的是一种很美好的品质。谦虚,是我们成人的第三条。

  征服一座高峰,我们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一座高楼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砖的堆砌;一部宏伟的乐曲创作,需要每个乐章、每个音符的协调。同样的,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可以说,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而《弟子规》就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书。欲成事,先成人。

读《弟子规》有感13

  在学校的建议下,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弟子规》的书。这本书以“三字经”的格式,给我们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因为“三字经”的格式是一种古文,很多内容我根本看不懂,所以作者还给它们加了译文,并列举了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貌,让我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让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从中也让我受益无穷。

  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当自己有能力,可以为众人服务时,不可以只考虑自己而不舍得付出;对于别人的.才华,应该佩服并加以学习,而不可以嫉妒甚至毁谤。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值得我们小学生们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它教育我们人不能自私、骄傲,要学会谦虚做人,时刻想到为集体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拿我本人来说,我也特别想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幸运的是,我每天早读时有机会给同学们带读,看到同学们那么认真的神情真让我感到高兴。另外,我也要学会谦虚,多向那些优秀的同学们学习。你看,我们班上有那么多成绩比我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多同学有各种各样的特长,他们都比我有才华,我就要以他们为榜样,做到“人所能、勿轻訾”,虚心向他们学习,我相信我的成绩也一定会提高,表现也会更优秀的。

  《弟子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相信你读了也会终身受益的。

读《弟子规》有感14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的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程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要做到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让我颇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规》中谈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待。心,即是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顾父母。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到孝。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教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个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丧父,母亲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无依无靠。他的祖母见他实在可怜,于是就抚养了他,祖孙俩相依为命。李密长大后学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还得到了逵和荣的举荐。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体弱多病。除了李密,再无人能够照顾他的祖母。于是,李密推辞了逵和荣的举荐。一心一意照顾祖母。李密向我们展示了孝的伟大。

  今有孟佩杰孝母亲。孟佩杰是20xx年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孟佩杰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从此,孟佩杰担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数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亲。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孟佩杰向我们展示了孝的伟大。

  孝还体现在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刻回答,不能迟缓。现在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这种行为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父母亲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因为父母亲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没有体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事情的话,这种行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父母难免会老去,会离开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三年中,我们要做到守丧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亲会难过哭泣,会哀思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待去世的父母亲,就好像他们还在世一般,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还在身边,并没有离我们而且。

  我们要学会孝,要学会感恩父母。《弟子规》中也谈及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的诗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承地接受。作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长大了,父母也老了,我们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汉文帝刘恒就有替父母尝药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孟子曾说过“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由此可见,孝顺父母多么的重要。爱自己的父母,别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付诸东流,别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我们要时刻记住,“百善孝为先”。

读《弟子规》有感15

  暑假中,我在老师推荐下,读了一本名为《弟子规》的书,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为人处事也是有许多规则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规》一书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之道。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曾经,我总以为像《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书,全是小孩子看的,总觉得有些幼稚,自从看了内容之后,才觉得我曾经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无知呀!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穷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人生在世,品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从小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之后又教了我们“孝道”。

  曾经,我是一个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经常与父母斗嘴,经常跟父母打冷战,经常回家不叫“爸爸妈妈”,也不问好,经常让父母操心,总是抱着他们有一天会老还得靠我养他们的心态,总是认为他们养我是应该的,总认为他们很烦很啰嗦,总是埋怨自己家为什么没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条件,总是责怪,总是埋怨,可是当我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我错了,真的错了,母亲十月怀胎生我,然后养我,真的不容易,与他们斗嘴,打冷战,他们该有多伤心呀;回家不问好,他们应该有些失望吧?这时我又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一番话: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养我,只希望你以后能过得幸福……写到这里,眼泪早已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颗的从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里……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所在的家庭,当然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百万富翁还是贫民,所以我们不能埋怨父母,家里不富裕,那么就需要好好学习;因为父母给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朋友,学习《弟子规》吧?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可以使我们学会“什么是孝道”。

【读《弟子规》有感】相关文章:

【精选】读《弟子规》有感07-04

读《弟子规》有感06-12

读《弟子规》有感09-23

读弟子规有感08-31

《弟子规》读有感11-03

读《弟子规》有感06-08

(精)读弟子规有感07-04

读《弟子规》有感【必备】07-12

读弟子规有感【荐】09-26

读《弟子规信》有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