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现在才来说新红楼,未免太落伍了,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叫奥特了。
之所以如此奥特,是因为一直都没看过新红楼。这几年,翻拍风盛行,经典纷纷被挑战,四大名著更是成为影视制作人的宠物,三国,西游,我都相继看了几遍。唯独这红楼,我却很少去关注它,不是无心关注,也不是无暇关注,而是刻意不关注,原因说来有些悖谬,不去看,却是因为太喜爱他了。
因为太爱,所以不忍看,不敢看,也不愿意看。生怕自己倾尽所有的古典与浪漫情所怀挚爱的红楼,成为影视界商业化的产物,更怕那灵透过人、孤标傲世的林妹妹被某个时尚的美女给俗了。
从大张旗鼓马拉松式的选秀活动,到纷纷扬扬大惹争议的开播,新红楼在千爆万炒中历时四年之久,才和观众见面。也许是孕育的时间太长,使得人们的期望值不自主的高了起来,也或者是人们的恋旧情结在作怪,文字诠释的多样性已经由特定形象相对固定下来了,87红楼的人物造型、情态生活成了人们对古典美唯一的参考标准了,人们一时无法接受新形象的挑战。在公众挑剔的眼光下诞生的新红楼梦,一进入观众的眼球就被批得体无完肤,引来的骂声超乎想象。
虽然没看过新红楼,但是每每遇到有人议论,我还是喜欢插上几句非议之词,什么气氛太阴森啦,黛玉太肥啦,台词漏洞百出啦,还有昆剧的装扮不伦不类啦,凡此种种,诸多非议,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实在是网络上对红楼的声讨声太响了,久而久之好像我真的看过了一般,也一起不屑起来了。
这个假期,走亲串友,三五小聚的热闹依然与我无关,素喜清净的我又和往常一样的与家人为伴,电视为娱。许是电视看得多了,总是找不到喜欢看的节目,遥控器换来换去不知道怎么就停在了新《红楼梦》上了。
开始被吸引,是因为那个美轮美奂的片头,灵动的水墨,由模糊到清晰,粉艳的`花瓣漫天飞舞着,红楼梦三个字就在这样充满古典浪漫意蕴的背景下赫然推出。
序幕结束,我看到的正是黛玉焚稿,魂归离恨天的一幕。
说起整部红楼,我最不解的就是这一出,想黛玉是何等聪明灵透、才华过人神仙般的人儿,生不同人,死不同鬼,她的归去,该是怎样的草木同悲、风雨动容啊!可是原作中只一句:“当时黛玉气绝,正式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候。”
之后又补了一个尾巴:“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看87版红楼梦的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当时的画面我记忆犹新,黛玉在临死前虽带病容,但眼神透亮,言语清晰,周遭色彩明艳艳的,黛玉说完该说的话,就闭了眼。
后来年年重播,印象也越来越深刻。也许是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实在是太无限了,看完原著后,再看这一幕,总觉得遗憾多多,除了那首能让烛泪摇恨、秋风泣愁的《秋窗风雨夕》,其他从画面到背景以及演员的表现都觉得不能尽如人意。
但是新红楼里的这一幕戏,却拍出了另外一种韵致。
潇湘院内,阴风阵阵,帷幕飘飘。昏暗阴惨的灯光,时明时灭,闪烁不定,正如黛玉此时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香消玉殒。冷风过处,帷帐翻起,黛玉一张憔悴不堪的、神色迷离的脸在镜头深处逐渐清晰,又慢慢模糊。潇湘馆外的天空,阴云密布,远远的传来一声惨绝凄绝的呜咽……
这一边,烛影摇红,锣鼓喧天,宝玉的婚礼在暗夜里悄悄举行,满眼的大红色,却读不出丝毫的喜气来。
雨,是在黛玉烟气后才落下的。依旧昏暗的天幕下,飞檐青瓦,落雨如珠,只是已没有了看雨神伤的苦绛珠。
本以为时过境迁,太多的经历已经沧桑了自己的情感,再也不会轻易为荧屏上那些人造的故事动情了,可看到这样的画面时,我还是沉浸其中了,含着泪、微笑着想起很多酸辛来。
我不得不承认,新红楼在演员演技、舞美造型、场景服饰、道具灯光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旧版红楼,变得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尤其在拍摄手法,技术手段上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版红楼的很多缺陷,当然这得归功于时代的进步。
的确,新版红楼梦诸多的瑕疵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没必要拿出一个高倍放大镜来聚焦这些不足,而把美的事物缩小了,87版红楼从首播到现在,几乎每个寒暑假都会重播一遍,作为一个艺术经典,它已经定格了《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宝、黛、钗、凤、晴雯……的气质与喜怒哀乐就是这个样子,再也无法接受新形象的冲击了。
我也正是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下,一直拒绝去看新版红楼梦。直至这偶然的一瞥,方知自己因为一己执着和偏见,把新红楼拒之门外,又随波逐流对新红楼妄加批评,实在是浅陋。现在看来,对已有美好的认同和留恋,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它会让人止步不前,看不到眼前的美好。
当然,我只看了这两集的的一些片段,就在这里给新红楼翻案,却又忘了排除另一种可能:这两集在意境,氛围和场景等方面恰巧迎合了我的审美,若再多看几集,看出自己不喜欢的的细节出来,又将如何呢?
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影评。也许,只是因为《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才使得电视剧红楼梦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对于五彩缤纷的娱乐文化,如何思考,如何下笔,如何既做到见微知著而又不以偏概全,做到既不人云亦云又不吹毛求疵,这是写文评和影评的人需要深切思考的问题。
【《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相关文章:
《 红楼梦》读后感01-20
《红楼梦》读后感03-02
寒假红楼梦读后感12-02
2021红楼梦读后感11-30
红楼梦片段读后感11-08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10-27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10-09
写红楼梦读后感08-26
名著读后感红楼梦08-21
小学红楼梦读后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