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7篇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少儿版了,当时吸引我的不光是里面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里面那古香古色的插图。我想日后我爱上画画,喜欢工笔画也有一定的原因吧!也算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小时候看会有一种感觉,它似乎是一个长篇的言情小说,但直到现在已为成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在曹雪芹的笔端,《红楼梦》里有道不尽的荣华富贵,说不完的`世态炎凉的背后,更充满了对人性的诉探。
本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七情婚姻悲剧及琐事为主线,展现了穷途陌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每一次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读这本书时,小小的我便感动于那木石前盟,便沉沦于那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便爱上了林黛玉这个痴情、超凡出尘、柔柔弱弱的女子。可是,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依旧感动于那木石前盟,却在不觉中也信了这金玉良缘;对林黛玉的热爱也淡了,却欣赏起了那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宝钗!她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若是小时的我,可能会选择做林黛玉那样的人,但此时的我却更愿做宝钗那样大气、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只是最后她们的结局叫人潸然泪下,深沉良久。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在这片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轩之中,承载着多少离合悲欢,不知不觉我已经陷入这场爱情纠纷,那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细细品味了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钗的爱情为线索,四大家族的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在书中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我常常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落泪。宝黛的爱情是美丽而又凄凉的,是神圣纯洁而又被封建社会所不容的。
黛玉,清高孤傲,寄居人下,却不容许半点伤害抑或冷眼。她的才情是众多女子中最好的,每每吟诗作对,她的作品总会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宝玉,总是夸她做的多么多么好,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既道出了黛玉高洁的品质,也折服了宝玉内心对世俗的不懈,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黛玉葬花时吟的《葬花吟》被宝玉听见了,黛玉葬花时的哭声也被宝玉听见了,他的心很痛,很想安慰远离家乡,寄居人下的黛玉,可封建社会不允许他说出自己的心声,只能默默的时期飘落的花瓣,和黛玉一并葬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由于贾府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带着些许的柔情。同样那些女子真挚纯洁的品质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遭遇的不幸也启发着他。
“女人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子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是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宝玉平等待人的体现。在那个女子普遍不被重视的社会,宝玉是位先驱,他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宝黛的爱情从那“似曾相识”“心有灵犀”的一刻,似乎就注定了。他们都一样不追求功名利禄,都崇尚花前月下,逍遥快活的生活。黛玉从不叫宝玉看那些“圣书”,每每宝钗叫宝玉“你看看那些书吧!”宝玉都会以“好姐姐,你饶了我吧。”搪塞过去。他们一起看《西厢记》,一起说些那个社会不允许的“胡话”。他们的爱情是缠绵的,是为人所传颂的。
但太美好的东西,总会有消失的时候,宝玉疯了,黛玉卧病不起。最终在凤姐的提议下,宝玉和宝钗在黛玉死的那一晚步入婚姻的殿堂。场景甚是凄凉,以致雪娟对宝玉一直耿耿于怀。可当宝玉掀开喜帕的时候,“宝姐姐,怎么不是林妹妹,林妹妹呢?我要去找她。”宝玉又一次疯了,这次他从未清醒。
也许人们会为黛玉的死感到惋惜,但我认为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保持孤傲品质的最佳选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黛玉,这两个可怜的女子,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的让人心痛……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7
直到小学三四年级时,我还是不喜欢《红楼梦》。那时的我,更愿意将大把的时间花在《水浒传》和《西游记》上,更喜欢梁山水泊的壮阔无垠和齐天大圣的神通广大,单只看到《红楼梦》封面上那个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便将它毫不犹豫地丢了开去。
当孙悟空和梁山好汉终于让我百读生厌时,我跑去了爸爸的大书房,于是便看到了爸爸书架上摞在那里的好几种版本的'《红楼梦》,凑巧的是最上面的一套很旧,封面上也没有任何图案,便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拖了去。花费了些时日看完前四十回,我认为这本书看来倒也不大费事。除了那些那时读来极无聊的诗被跳过外,这确实是本有意思的书。即便是琐事,写来也颇为生动。于是一口气读完一百二十回,我对黛玉之死、宝玉出家颇感惋惜。
刚刚读罢,还没有与同学交流多少,便被即将到来的考试冲淡了,书也暂时被搁置一边。考试总和假期结伴而来,考试之后便是长长的假期,于是我重新捧起了《红楼梦》。我喜欢湘云的爽朗,赞赏宝钗的大方,怜惜香菱的苦命……同时,我也渐渐对黛玉产生了不满,不满她的小性儿,不喜她的多愁多病……
到了六年级,尽管时间紧了些,可我还是经常读《红楼梦》。渐渐地,我在黛玉的伶牙俐齿中看到了她的天真,也在宝钗的大方中看出了少女不该拥有的虚伪,我的心中更是充满了疑惑:八十回后的真正结局到底是什么?谁,才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六年级的暑假,带着大考后的轻松和满腹疑问我开始读一些红学论著,才发现从前所知所想不过沧海一粟。红学家们也各有见解,针锋相对。我不知所措地翻完了几本,心中却有了更多的问题。
又读了一些书后,终于恍然:其实在作者心中,金陵十二钗,每一个都是心血所聚;红楼人物,每一个都血肉丰满,有缺点亦有优点。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哪里像《水浒传》中好则一好到底,坏则一坏到家,仿佛天下好人坏人一眼便可看出。
无数人为《红楼梦》穷尽毕生之力,却仅求得皮毛。曹雪芹果然大家风范,令后辈望尘莫及。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红楼梦阅读心得11-03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09-07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红楼梦》11-18
名著红楼梦学生阅读感悟10-11
《红楼梦》名著学习心得12-27
名著《红楼梦》的读书笔记范文12-31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01-07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05-05
红楼梦名著读后心得11-04
红楼梦名著的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