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高中读后感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1
《红楼梦》一开始,就写贾宝玉的小厮各种顽劣,“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文中说“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又说“宝玉还有三个小厮: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这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乱嚷……”四个顽童把学堂闹了个天翻地覆,再对照他们那文绉绉的名字,总不免让人哑然失笑。
“茗烟”指的是茶上的雾气。古人有诗曰“白云堆里茗烟青”,宝玉亦曾写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可见无论是作者,还是宝玉,都恋恋于茶雾之美,只是这种极静态的雅致,实在安不到活蹦乱跳的茗烟身上啊。
锄药、扫红等等,自然更不能人如其名,但宝玉给他们起这些名字时,大概也没想着要名副其实,在那时,下人的名字由主子随意指定,主要用来体现主子的趣味与审美。
贾宝玉的小厮是这等锄药扫红的风雅,丫鬟的名字,就起得更为用心。袭人姓花,名字里有个“花气袭人知昼暖”的典故,贾政听了都摇头,骂宝玉专会这些“精致的淘气”。而晴雯、麝月、秋纹、碧痕等等,更是透着富贵小闲人的文青气质,一听就知道,背后有个专爱吟风弄月的主子。
就像琼瑶喜欢让主人公叫什么“梦竹”“慕天”“雨薇”“吟霜”之类,宝玉的小厮和丫鬟的名字,看似大雅,实则大俗,当曹公写下当初那精致又无聊的用心,脸上应有自嘲的笑容。千帆过尽,沧桑阅遍,再看那“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所谓风雅,真是不忍卒读,又令人感慨万千。
黛玉屋里的丫鬟出现得不多,除了一带而过的小丫鬟“春纤”,大丫鬟就是“紫鹃”和“雪雁”。两个名字都是偏正词组,紫色的杜鹃,与白色的大雁,这两种颜色皆与黛玉正相宜,这两种鸟,在古代,也都有着悲情的色彩。
杜鹃不用说了,杜鹃啼血,黛玉自己也有诗句,“洒上空枝见血痕”。“雪雁”的名字,我总怀疑是出自元好问的那首《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丫鬟的名字,暗示了黛玉恋情的结局,另一方面,是否也展示了黛玉的性情?老婆子们看不上宝玉,觉得他痴,会对着天上的鸟、地上的鱼喃喃自语,却不知,真性情的人,与动物有着更好的交流,豆瓣网同人人手一猫或者可以算是一个证明。
《红楼梦》里,最爱小动物的,除了宝玉,就是黛玉,她养的鹦鹉会学着她的口气念诗,她跟宝玉吵架,还不忘嘱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那只无情的“梁间燕子”,俨然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在怜惜落花之外,黛玉与宝玉又一心神相通之处。
据说紫鹃来到黛玉身边之前原本叫鹦哥,那时她是老太太屋里的一个二等丫鬟,其实不看介绍,单看这名字,就知道她在老太太屋里并不被看重。老太太最得力的几个丫鬟,名字全是“单纯词”——必须两个音节放在一起才能有意义,像鸳鸯、琥珀,袭人从前的名字珍珠,还有玻璃、翡翠,等等。这种“单纯词”念在口中,有琳琅之感,前后音节敲叩,似有金石声,也显示出贾母生命里华丽鲜明的色彩,配得上她在审美方面一贯的自信——她曾对宝钗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静。”她看不得宝钗房间里像雪洞一般,而她自己的屋子,则珠围翠绕,花枝招展。
贾母华丽,却华丽得不俗,她有一份自信撑着,相形之下,王夫人给她的丫鬟起的那些名字,就多了点笨拙与力不从心。
王夫人的丫鬟的名字,走的也是华丽路线,比如金钏、玉钏,再有彩霞,等等。与贾母的丫鬟的名字都是单纯词不同,王夫人的丫鬟的名字都是偏正词组,却又不能像黛玉的丫鬟的名字那样来得浑然天成,金啊玉啊彩啊,暴露了王夫人审美的极度贫乏,以及在起名字上面的敷衍潦草。最起码,她不像贾母那样,坚持过有审美的生活。
凤姐的手下人名字都俗,小厮就叫什么兴儿、旺儿,丫鬟就叫平儿、丰儿。我小时候看《红楼梦》,是从中间部分看起,不知道平儿是谁,单看这名字,实在引发不了丝毫美好想象。凤姐屋里人的名字,不求优美,但求顺嘴,外加意思吉利,这都是当家人的起名诉求。
所以她听见“红玉”这个名字就皱起眉头,张嘴就改成了“小红”。你别说,“小红”这名字比“红玉”顺嘴多了,透出凤姐的实用主义。只是,兴儿、旺儿、平儿、丰儿,这些名字虽俗,却像她作的那句诗“一夜北风紧”,俗得坦率,俗得利索,俗成一种无色无味的空白。一旦对书中人有所认知,倒可以填充进去更多的想象,曹公为她起这些名字,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可见得对她的厚爱。
薛姨妈家里人的名字也俗,却不像王熙凤的手下人俗得有味道,是一种市井草根的俗法,比如同喜、同贵,一看就是薛姨妈自己起的。《红楼梦》里,就这个薛姨妈最有烟火气,虽然与王夫人是亲姐妹,她却不像姐姐老是端着,她也慈祥,也嘴碎,丫鬟们都能在她面前撒个娇,叫一声“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她像所有的老太太那样,见不得家里人糟践东西,这与王夫人的爱面子死撑着的大家闺秀气质迥然不同。
这样一个俗气又可爱的姨妈,喜欢同喜、同贵这种名字不足为奇,但宝钗的名字不见得是她起的,也俗得可以,还有薛蟠,这名字明显起得太大,若命小福薄压不住,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薛家族人的名字也不漂亮,比如薛蝌,比如薛宝琴,都显得小气,我总怀疑这无形中暴露了曹公对这个富而不贵的皇商之家的不屑。
只是薛蟠字“文起”,跟他们家起名整体风格不搭,虽然这俩字没啥意义,但真不像那个会把“唐寅”念成“庚黄”的半文盲薛蟠的字号。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薛蟠,字文起,“文起八代之衰”,才发现这里面埋伏着一个小小的狭促,曹公这算是欺负薛呆子吗?有文化,真可怕。
《红楼梦》里的名字,大多都内中有文章,但相对于贾雨村、甄士隐、詹光、单聘仁这些巧用谐音的名字,我更喜欢丫鬟们名字里藏着的那份委婉用意,前者能立即让人会心一笑,后者却让人在许多时日后,恍然大悟。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2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3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4
读《红楼梦》实在姐姐的影响下开始的,半白话半文言的文字,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陶醉于书中文字间流露出的真情,感慨万分我刚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便被那些惠质兰心·。优雅。纯洁的青春少女迷住了。于是,我开始做一个梦,一个由绚丽到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的凄美。可是当梦醒了,心也就碎了。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丽的四月花的枯萎和凋零。
梦初
贾府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陋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有美丽的女儿国,而贾宝玉是这个红楼女儿国里唯一的的男性。而在这个小小的红楼女儿国短暂的几年中,却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贾宝玉在这里享受了很有限又难得的自由。
噩梦
噩梦,是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性格中有几分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中雪”。是当时社会贤德媳妇的标准。在爱里,贾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可娶谁做妻子,却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最后是含恨而去的凄凉结局。可她和宝玉的爱情却超越了一切,是灵魂的永恒。
贾府里还有一群少女少妇。被父母送牢狱般宫廷的贾元春,悲观绝望少年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她们都是“薄命”的,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同样的美丽·清纯,却又有同样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5
“你居然在读《红楼梦》!”这是我对朋友说我正在读《红楼梦》时,他们最常见的疑问。
我有些讶异,难道《红楼梦》真是洪水猛兽吗?但等我回顾以往,才发觉他们说的好像挺对的。
我一共读过三次,小学一次,初中一次,高中一次。而每次读的共同点便是读了之后还是不懂,却不想再读一遍了。
小学初读《红楼梦》时,我所看的版本是图书馆借来的半白半文的那种,且都是删减本。因为有删减,有些地方看得十分别扭,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颇显做作,反而令人觉得不伦不类。结果看完全本,只觉得莫名其妙——堂堂的.四大名著,讲了一些男女纠葛,情情爱爱,就像电视上八点档的家庭伦理剧一样,索然无味,不知为何竟与另外三本并称四大名著?
但对我而言,这段“浅读”,也确有收获。当然,这收获总还是幼稚了些——自认为枯燥的文字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书里那些美食佳肴,真可谓琳琅满目,有些更是闻所未闻,每次看一段都觉得肚子里的馋虫被勾了起来。一次,看病后的秦可卿,什么都吃不下,只吃得下杏花糕。这类糕点松软可口,咬下一口,便带着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久久不去,我不禁对此心生向往,就缠着母亲要杏花糕吃。母亲实在忍不了我的撒泼,随便拿了个馒头给我:“喏,你的杏花糕。”
初中时,偶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红楼梦》的白话本,比我之前读的厚了不少。于是我准备阅读这本小学时被我“轻视”的书。但这一次却不禁有些动情,读懂了一部分。我终于知道了这是一出“悲剧”,贾府表面的繁荣,不过是醉生梦死中由黄白之物维持的看似豪华实则腐朽的楼房,这些楼房总有一天会在时间的催化下轰然倒塌。
繁华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悲剧,就像一位豪门老人,虽然尊荣至极,却是病入膏肓。结局的悲凉总让我有些唏嘘。葬花的林黛玉如花般香消玉陨,翩翩美少年贾宝玉最后也出家了,豪华的“美人”团也死的死,走的走。曾经门庭若市的贾府,也成了一院空房。
我默然,《红楼梦》不愧为四大名著,一个家族的兴衰被作者写得传神无比,让人为其多愁善感,放下书本,不胜唏嘘。
于是那一次,我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读后感,至今还记得其中的这些句子:心情从高高的天空掉落在低低的大地,摔得生疼;我开始怀疑一切繁华的事物似乎都是表面,而内部已经腐朽了,似乎什么时候就要崩塌了……我的心似乎染上了忧郁而又悲观的灰色,我似乎沉迷进去了。
现在看来有些惊讶,也不知那时是真被感染了,还是艺术加工了。不过,以我的“没心没肺”,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一点。
如今到了高中,我再一次在图书馆见到了《红楼梦》,就像老朋友再见一般,想起以前的经历,手不由鬼使神差地将它从书架上抽出来——就像三年前那般行动。
与前两次心境不同,这次阅读,我少了几分天真稚气,多了几分成熟深沉。至少,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急风暴雨地怒吼了,人变得平静了许多。也因此,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我比较喜欢《红楼梦》的写法,尤其是它在人物刻画上的神来之笔不由得令人击节赞叹,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物在作者笔下被塑造得活灵活现,像泼辣的凤姐,柔弱的林黛玉,温柔的薛宝钗,又或是形形色色的丫环们,都有各自丰满的形象。比如语言,开口便将人摸了个底,又或是心理活动和细微的事都能挖掘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来。
这部小说对环境的描写,也是让我惊叹不已,就比如说开头写了贾府的繁华,过了几年冬天,却只有寥寥白雪和萧条紧闭的大门,这不由得令人触景生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五年的光阴,我读了三遍《红楼梦》,真觉得疲了,乏了,心累了。之后的人生可能等我更加成熟时,还会再读。但最近几年,我应该懂得放下了,应该好好读读自己的人生,好好读读后面的高考了。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6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7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8
夏日的傍晚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夕阳沉重的悬在西天片片薄如轻纱的云带中,摇摇欲坠,努力挥洒着他最后的一缕激情。门前的各色各样的花儿也都急匆匆地换好盛装准备出场:高挑的凤仙花杆上挤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花,嫩黄的花蕊柔柔地在暖风中招摇;喇叭花也一大丛一大丛蓬勃地浓艳艳地盛开……
我手捧一卷《红楼梦》,置身于一丛石榴花下,半卷书也被映得微红。一行行灵秀的文字把我引到一个纯美的世界:我和娇杏一起分享“偶因一回首,便为人上人”的快乐奇缘,和黛玉一起体味“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的凄凉意境,和宝玉一起聆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怨……
不知不觉,月光悄悄地洒满院子,屋前的空地恰似一亩方塘,那些竹枝松柏,也就忽然成了水中的荇藻,《红楼梦》悄悄融入水中,我,欢快地在水中逐浪……
评《红楼梦》人物 感《石头记》情怀
黛玉,我刚刚听到你吟诗,我就为之倾倒。从此,我在潇湘馆和你共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在竹子林和你共感“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在凹晶馆和你共诵“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飞”……唯一让我跺足叹息的,是你的多疑,动不动你就流泪,以至于你廊下养的那只鹦哥叫起来也“大像小姐平日唏嘘叹息声”,以至于迎春说你“终日泪洒青竹,那青竹终有一日也会变成斑竹”……
宝玉,你很会关心人,从丫头袭人晴雯,到小姐黛玉宝钗,你都体贴入微,你不喜做官,厌恶男人,说男人身上有“污浊之气”,让人又气又悲又好笑!也难怪,谁让你是那石头化的呢!
我只能叹息:真应了那句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红尘终了,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珍藏这段岁月。愿河那边的仙草,在看到蝶恋时想到青埂峰下的顽石,那青埂峰下的顽石在看到云戏时想到河那边的仙草……
赞曹公神妙笔叹世事多难料
《红楼梦》把我深深地吸引了,它就如一株含羞的嫩荷,静静地伫立在一池碧水中,静静地遥望天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荷的花瓣上闪光,时时扣动着我的心扉,如一颗明星悬在永恒的星空,散发着它永恒的光……
黛玉葬花,可悲可怜;宝玉作诗,出口成章;宝钗评书,精妙绝伦;香菱学诗,专心致志;湘云烤肉,妙趣横生……
可惜,最后都是一场空!
但我还是要感谢《红楼梦》,是她,赋予了我一种别样的情思,让我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让我悟到了一个美妙的哲理……
用《红楼梦》做航标灯,用石头记做方向盘,用情思做帆,用诗意做浆,扬起帆,划起浆,向着流星在空中溅落的地方,起航。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9
名著的海洋是宽广无比的,它积聚了无数作者的美好期盼,凝聚了他们智慧的精华,名著诠释了古老的历史,叙述了当代的文明,更伏笔了美好的未来。了解名著,让我带你走进红楼。
人们往日所了解的《红楼梦》,可能仅仅以为这不过是一部古代的爱情小说吧!可是,这些红楼梦中人,体现的却不仅仅只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了。
黛玉初识宝玉那会儿,宝玉便有着一种贵族的高雅,却也从他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那种贵公子惯有的那种纨绔子弟般的放荡不羁。
想那贾雨村判案徇私情,仅因仗势权贵,便徇私枉法,不顾草菅人命,只一心想攀龙附凤,只图私利。这不就是权贵惯有的“权利”吗。
刘姥姥进大观园,想当年的富贵荣华,如今却食不果腹,不得已只能到荣国府来攀点亲戚。看到荣国府繁华的景象,不由得觉得等级的界限越来越大。让她觉得处处不如人,自觉得很卑贱,所以说话做事都处处留个小心。
想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露出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的那种等级观念,和官官相护的那种丑恶的嘴脸,无不让我觉得曹雪芹写这篇文章的用心良苦,他严重鄙视那些所谓的权贵,他为老百姓着想。批判了那些以为有了权贵而自以为可以只手遮天的人。
大观园里,人们题材吟诗,黛玉,宝钗,首当其冲,各不相让,虽是以文会友,却也夹杂着不少火药味。她们拼的是才华,争的却是除了爱和丫头们玩,就会乱花家财得贾宝玉。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曹雪芹刻画的人物,用词生动典雅,把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像那贾宝玉,无非不是个浊世佳公子,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富家女子,柔弱如风中柳絮,而薛宝钗则体现了古代女子的不同的一面,她聪慧,美丽,多情。全然与林黛玉不同。
故事的结局并不如人们想的那样美好,曹雪芹手下的荣国府,逐渐由兴盛到衰败,无不体现了他那种对民主社会的强烈追求,以及对在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人们的深切同情。
黛玉的逝世,宝玉的出家,宝钗的无所适从,多么悲惨的结局啊。然而在我看来,最悲惨的全然不是他们,而是那些终日劳苦,却不得善果的人们。他们辛苦劳作,换来的却是那些财大气粗人们的践踏,我为他们感到不值,更为他们感到悲伤。
走进红楼,你会看到另一番不同的景象,社会,并不单纯,我多么希望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能够像作者所希望的那样。没有等级观念,没有贫富的差距。那样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这一定都是你们我们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吧。
我希望人们都能够走进红楼,看看曹雪芹手下的荣国府,看看他所描绘的封建社会大家庭。我想你们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社会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吧。就像曹雪芹所希望的那样。不要让再一个红楼梦出现在我们的社会里。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10
我最喜欢的小说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走进《红楼梦》你会发现《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走进《红楼梦》中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10-27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14篇)11-18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14篇11-18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15篇)10-27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15篇10-27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5篇07-28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汇编14篇01-10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集合14篇)01-10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集锦14篇)01-10
红楼梦高中读后感(通用14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