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1-01-13 11:17:21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历史《红楼梦》的序言。今年国庆,我终于如愿所偿,买到了这本:大部头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述了王、史、贾、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认为“女子是用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而“男子是用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反映出了贾宝玉眼中的封建社会。他憎恨当时的尊卑有序和男尊女卑。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同情奴婢和下层人物。这种放纵不羁的性格也为家道败落后出家做了和尚做了一个铺垫

  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在偌大的贾府中,除了贾宝玉,一个可以让她相信的人也没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吐血身亡。

  薛宝钗,一位看似老实,却在贾府中学会了圆滑。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善于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众生。”这句话讲述了王熙凤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圆滑、见风使舵的人。是她用“调包计”使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婚姻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让我为林黛玉、贾宝亮以及薛宝钗感到惋惜。也使我为当年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而感到愤怒。

读红楼梦有感3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5

  成长是一支歌,由于不共的声调跟旋律,拆配成了一首欢乐动人的歌。

  ——题记

  每集体都有本人写的书、生命的光辉取黯淡胜利的喜悦,失败的苦楚皆是书中永恒的主题。

  翻阅自人的躲书:每一次的成长,每一次的变化,每一次的倾心一动,都让我思潮翻腾。

  幼读《红楼梦》,唯独其人物俏丽美丽,尤其爱好那看似娇滴滴的林黛玉的打扮;少时读《红楼梦》,刚涉世不久,则爱看那圆滑与浪漫,看那黛玉“荷锄葬花”我见犹怜,还明白的记得她的一句凄美的诗句“凉月葬花魂”,宝钗艳压群芳,免是无情也动听,一首“恶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得满堂彩;现读《红楼梦》,则看那宝玉和黛玉的恋情哀剧,让我潸然泪下,恨宝钗在偌大贾府中干得八面玲珑,还顺便迎上让紫娟感伤的陈物??????

  从一个小性命呱呱降地到青春的足步络绎不绝,阅历了15个年龄了,旅途在变化,口灵在变更。固然还只是一个15岁的孩童罢了却成长了许多,变化了很多。在书的大陆面,写谦了我对从前的回想,铭记了尔对将来的迩念,是它让我成长,让我变化:让我从一个俏皮的孩童变成了一个深厚的母孩,让我从一个不懂理结替何物的孩童变成了一个盼望得到懂得的父孩,让我从一个想爱却不敢爱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敢爱敢恨的青春奼女??????

  旧事的淌光里,红了樱桃,绿了琵琶,让我们笑得残暴,因为我们晓得成长在改变。过程中,有一个漂亮的青春明点在不停地闪耀??????我想,“变成变成”,或者就是改变、成长,两者稀不可分。不仅身高转变了,思维见解也改变了,成长,因变化而精彩!

  在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很爱书中刻画仙境的句子,若有若无、云雾飘渺、富有诗意,实的令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到,完整沉迷在息者的优美的意境之中。书中宝玉的毕生,黛玉的终生,先前都充斥诗意与欢快,起初却变得凄凉,但都很精彩因为——新意。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故事是“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家拟菊花题”。在成长中,忽然碰到了伏诗社这样的事,既文雅又有新意,切实是精彩。黛玉又提出讫个别号,更为乏味,什么“蕉下客”“潇湘妃子”“ 蘅芜臣”等。望着瞅着就好像和他们在一起说说啼笑,默叹他们的文采与诗意,尤其黛玉的诗。忍不住说上二句:“偷去梨蕊三分红,借得梅花一缕魂。”巧而有新意,不仅让成长更添精彩,还能让我富有诗意,敢于立异呢。

  在当初的成长中不古己这样的闲情劳致与优雅,青多年又没有时光,总以为成长很无聊,不精彩。是呀,所谓学习是孩子的本分,教生要尽力学习。但我们能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咱们要擅长从成长中发明欢喜与精彩,往咀嚼它。我们也要敢于翻新,发明没成长中的新意,去感触它。

  太阳普照大地,灿烂辉煌,那是金色的源泉,向着我们的山峦,倾注那活力蓬勃的生命之光。抬飞大家的幻想,编出从彼的成长的歌,变幻与新意随同着这支歌,使它更加精彩、更加灿烂辉煌。

读红楼梦有感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7

  而我的看法却不同。

  凤姐的出场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中,哪个女子敢如此大胆?

  虽然,这不符合古代女子的形象。但是,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昵称,可以说是一种爱称吧。说明当时封建社会的女子都在一定程度上,羡慕或说是向往着“凤辣子”的这种大胆作风。

  即使大胆,她也不似宝玉般疯疯癫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对于她的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去世后,尤氏有病,不能料理丧事,于是凤姐临时转会宁国府,转会期一个月。王总教练上任伊始,一顿板子打了一个老队员先立威(凤姐的坏名声,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些事得来的吧!)可是这里有矛盾了:手狠,得罪人;手软,难治家。怎么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先立法,依法可也,不依则罚。凤姐的行为同样的不怕得罪人,同样的执法如山。这是别人病了,她代劳,比别人做得好。后来有一回她病了,她一个人的活要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来干。这么看来,凤姐是不可缺的。

  有人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又有人说凤姐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而我想说,一个女人家要管宁国府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没有心机、没有城府,如何管理?

  李纨曾说了句有玩笑性质的话,“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这句话,其实对凤姐真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判。可凤姐的心机也不仅仅是用在“财”这一个方面。还有她“见风转舵”这个特色。“见风转舵”在现在来看,可是个褒义的词。它是形容一个人懂得察言观色、懂得调动人际。凤姐就是这样,她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有时,竟又觉得她是一个心理学家。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像黛玉出场,刚进贾府,

  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凤姐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又如,宝玉和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缺的是什么,二话不说,放下银子,让这些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少爷小姐们闹着玩,真是个疼爱弟妹的好嫂嫂。

  说到这里,又发现了凤姐的一个优点,跟宝玉黛玉

  小姐比起来,她更懂得什么是更重要的。整天吟诗作画,虽可以陶冶情操,但那只是败家的前兆。如果,不论后来,一开始就没有凤姐打理这个财务,我想,贾府早就坐吃山空了。

  话题回到疼爱弟妹这里,凤姐不仅疼爱弟妹,她还十分孝敬老人。人人都知道,凤姐‘爱财如命’,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但是,她在跟老太太玩牌时总是故意输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老人的高兴!老太太最喜孙子宝玉,书中也说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有事没事就摔玉,正经书不好好读,整天跟胭脂水粉混成堆,哄老人不如哄黛玉。就这样,宝二爷如何能让老太太高兴呢?但是,凤姐呢?她最了

  太太的'心思,有事没事就把老人逗乐了。正所谓百敬孝为先。

  古有‘七出’,嫉妒和无子也在其中。我们要说,生活在封建宗法关系中的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为了子嗣,即使三妻四妾也是冠冕堂皇,无往而不合于礼。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如凤姐,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屈服。凤姐在为人处事上,有时虽有些极端,但是大多时间还是处于冷静情况下的。要说尤二姐的死,我们也只能去怪那时‘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了。

  所以,凤姐作为贾琏的妻子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抓不到什么把柄,来指责她,至少跟贾琏相比,凤姐比贾琏强得多。“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在“协理宁国府”当中,她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从客观来说:她既是一个支撑贾府的顶梁柱,又是一个挖空贾府的“大蛀虫”。但,所谓人为私而私。人的一生怎么无错呢?凤姐到头来也自食其果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但我仍是喜欢凤姐,她的光彩四射,风情万种;她的快人快语,风趣幽默;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这样的熙凤,到了现代,无疑是个女强人之类,可惜啊……

  我之所以把文名取为《如果》,只是为如此的凤姐感到惋惜,如果,凤姐在现代。结局还会像那时如此惨痛吗?她的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看来,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因素吧……

读红楼梦有感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

  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

  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

  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

  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据考究,最初出现时间大约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即使价格昂贵读者仍争相购阅,那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后,1971年出现了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即传阅至今的《红楼梦》。

  虽然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已久,并被一代代读者广泛阅读,接受。然而,仔细研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统一,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

  拿语言艺术来说,前八十回明显高出后四十回许多。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部分诗词歌句以及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以及“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二回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三回对王熙凤,黛玉,宝玉的体态描写;第四十五回黛玉仿《春江花月夜》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然而,在后四十回却很少看到语言上的突出与闪光之处。虽然可以用情节发展使然来解释,但仍不能掩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言创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前八十回的语言更加流畅且“口语化”,后四十回虽然也表现出极力使语言往“口语”上靠,但却使得语言显得十分僵硬。

  就人物来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这反过来使得情节上的不连贯更加凸显出来。

  拿“贾政”来说,其对宝玉的态度前后差距甚大。在前八十回中,贾政对宝玉可谓是冷漠甚或是厌恶,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如第十七回中,宝玉大观园中题对额,虽然宝玉题的词都很好,贾政对他却十分轻蔑并时而恐吓,虽然含有“谦逊”之意,更多的却是对宝玉的厌恶。后四十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好转,就同平常的父子一样相处。显然,从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上是不衔接的。

  在思想上,《红楼梦》前后一百二十回也是曲折的,僵硬的。按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来安排,后四十回的情节应该是:贾府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后最终没落,而不是柳暗花明,不是“沐皇恩,延世泽”。另一方面,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比后四十回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出《红楼梦》创作思想在前后一百二十回上是不一致的。

  ……

  如此种种,可见仔细比较起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差异与差距的。

  其实早就有学者发现了诸此种种差异。胡适先生早于1921就年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但读者们早已适应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因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在把它切割开来了!

读红楼梦有感10

  今天我再一次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与书里其中一位主角王熙凤亲密接触,让我真正品味到一个人怎样做人,才能被别人所尊敬;一个人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但最后却落到被后人所耻笑,我的灵魂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又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腐朽生活画卷。

  《红楼梦》中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不同人物有着不同命运,活灵活现,其中王熙凤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与别人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两面性,她擅长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之计,挑唆秋桐与尤二姐互斗,自己却展现出大度的一面,退居其外,最后是二人双双去世。这显示出,王熙凤足智多谋,有策略,有心计,在处理大小事务时,井然有序,圆滑应对,深得长辈喜爱,也难怪伟人毛主席曾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但是在施展策略与心计时,我认为还是要按道德行事,不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为人要有诚意,要懂得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错的,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做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会亏待一个人,也不会过多地奖赏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十分阴险狡诈,但是说实话她的聪明才干却让我佩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脑中同样蕴藏着令人钦佩的策略与心计。不是吗?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率兵前往阳平,可阳平的大部分士兵都已出去打仗,只留下了五六百人,于是他就在情急之下,让士兵在城门口排好两路纵队,而他坐在城楼上,弹起了古琴,沉着冷静,琴声不乱。两个小童在他身旁站好,城门打开。司马懿到达之后,看见了这一场景,怀疑孔明肯定在城内布下了陷阱,立刻调转马头,回魏国去了。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疑心病很重的这一缺点,布下“空城计”,救了阳平。可后人却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与心计上闪烁着善良的金光。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为了顾全大局,虽然两者都十分聪明能干,虽然两者都是有策略与心计的人,虽然……尽管有一万个相同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多少快乐,善良的策略与心计能给多少人带来温暖,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这些小学生就要从中吸取营养,给王熙凤的策略与心计穿上“善良”的外衣,然后移植到自己脑中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10篇)】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我读《红楼梦》有感11-12

有关读红楼梦有感02-28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2-23

【荐】读红楼梦有感02-07

读红楼梦有感【精】02-06

读红楼梦有感【热】02-03

读《红楼梦》有感【热】01-13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1-13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