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读《红楼梦》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一部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映衬着中国古典艺术殿堂的光辉;洋溢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里,才华洋溢的林黛玉,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泼辣能干的王熙凤,乖巧伶俐的薛宝钗……个个栩栩如生。牵引我进入《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学内涵。
曹雪芹笔触下的《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黛玉那种多愁善感、高傲任性、追求自由的性格却是对封建社会束搏人性的有力回击!
自黛玉初到荣国府,宝黛之间就似曾相识。原是因为黛玉是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下凡向宝玉报甘露之恩。但黛玉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怜、自卑的人,使两人之间时时有隔阂。黛玉的这种自怜、自尊的性格在黛玉葬花时就袒露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在葬花时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会像这凋落的花一样孤独衰落,无法释然,便潸然泪下。世俗之人无法理解黛玉的思绪,在她自怜而又多愁善感的心里却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在诗社中不甘为末,脱颖而
出也映衬了黛玉的才华横溢。
宝黛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宝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
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
倚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出幽香,或喜或悲,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经典的文明,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2
漫天书海里,《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星,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我也一样。书中,既有迷人的风花雪月,又有人情冷暖,但一行行的文字中,又包含着无数的辛酸!
翻开书页就为我展现了一座奢华的贾府:雕梁画栋的房屋,辉煌的大观园,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秀丽如画的小桥流水……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其中,就住着一个人——林黛玉。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她本是林如海的女儿,只因母亲去世后无处依靠,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所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愁善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多岁便能做出长诗,并结下诗社,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的才华谁也看不见,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病床上伤心欲绝地痛哭,还是挥泪而亡了。贾府也随之败落,从之前的“金满箱,银满箱”到最后的陋室空堂,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啊!
《红楼梦》,看似在刻画贾府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实则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贾府为什么会败落?罪魁祸首是谁?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是封建礼制?或许都是吧!否则,林黛玉不会死在病床上,贾宝玉不会出家,史湘云不会不知所归,迎春不会受辱而死……一段段、一曲曲的红楼悲歌,有谁知道?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让人手不释卷!
读《红楼梦》有感3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和欣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等一切优秀的传统技法。并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悲剧。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埋黛玉的花,救花救蝶,文清补皮毛,鲍芹造雪,黛玉烧文稿等。这些也都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的浮图、诗意的眉眼、聪慧的表情、深邃的笑容、动人的垂泪、脱俗的品味和天生的文采,这些都是作者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修养培育出来的结果,她那充满诗画的特殊魅力始终荡漾在十二钗群里,东方文化的芬芳也就此散尽。曹雪芹真实再现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读起来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可能是德、笨、善、恶、公平、正直的。不仅贾宝玉、林黛玉是把作者的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放在一起的主角,就连臭名昭著的人物王力可凤姐也没有把她全部写坏,而是在可憎中夹杂着一些可爱,从而表现出各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形成迷人的现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艺术描写,揭示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一些不成文的、没有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读《红楼梦》有感6
大观园中最素洁的地方非蘅芜院莫属了。院中无多余的花草,只有从西域而来的种种香草;院内也不过是雪白一片,最亮的也只有那土陶瓶里的几朵野菊。她本为一小姑娘,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稳重。她是香的,亦是痴的。
薛宝钗她有着令宝玉看呆,令黛玉不及白皙皮肤。她也很美,只是她得美少了些黛玉的俏皮,多了些她独有的冷漠。她与香有着莫名的缘分,她生病时有冷香丸为她带来的冷香,她住的院子里有独特的香料。宝钗她的香,不同于那些胭脂俗粉,她是一种夺冠群芳却又令人感到冷漠的香。她所抽的花名,是牡丹。而她也被众人称为如牡丹般雍容大气的宝姐姐。只要有这位宝姐姐在,诸位大观园中的姊妹亦都信服于她。只因为,她从不会拒绝任何人的请求,无论那个人是长辈,还是丫鬟,或是一直把她当眼中钉的林黛玉。
薛宝钗笔名“蘅芜君”,而她也能被称为一名真正的“女君子”。她有着君子的才华,一个“东风卷的均匀”使人夸赞;一首螃蟹诗,让黛玉烧诗,令宝玉撕诗!她有着君子的气度,知道湘云拮据,替她承办螃蟹宴;得知邢岫烟当掉了衣服,又用自己的钱,将她的衣服赎回……几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有过宝钗的恩惠,如此之气度,《红楼》中也只有她一人。她有着君子的智慧,凤姐生病期间,她的妙招不知挣了多少银子;黛玉说错话时,她也只等人少时方教育她……她的智慧,让黛玉敬重,也让众人信服!她拥有一颗八面玲珑晶莹心,让人不得不被她征服。
而她终究也被金玉良缘所迫害,只能独守空闺。她可以与那些小姐一样抽泣,只可惜她是一朵博学敬重的牡丹,她就算再难过也必须将苦咽在肚中。她的一片痴心,却被宝玉所践踏。她太可怜了,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懂她的知己!
我多想再让几只蝴蝶飞过,那样她就能再多“快乐的美”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一系列件。总体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
读《红楼梦》,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与宝玉如此情投意合,但若不是黛玉这病,也许宝二奶奶便不会是宝钗。
可惜两人痴痴念念,如此苦等了几年,却换来一场空,这便更让数多年轻人怀疑爱情,怕黛玉与宝玉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当时封建社会是同意三房五妾的,若黛玉不嫌弃,其实可以给宝玉做二房。但,也地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在被焚烧的手稿中已全化为灰烬了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诗,其实已经表明了《红楼梦》难以读懂,特别是宝黛两人的最后结果,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啊!
也许当你成家之时,也还未必能读懂“那一片痴心,却换来一场空”这一现象。
为何这般痴心,苦等,换来的还是一场空?可在这其中不也曾尝到过甜头吗?未必定为一场空。
读《红楼梦》有感8
书,是人类通往成功的道路;书,是清新的风,吹散我们心中的忧愁;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最美好的!
我是一个不常看书的人,但是只要我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它就“完”了,我一定会把它“吃干抹净”。这不我找到了一本好书,这书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自从二年级就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这本书,我才从书架上拿下了满是灰尘的它,只见书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要是灰再厚一点连书上的“红楼梦”三个字都看不到了,我吹了吹书上的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红楼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插图。哦!原来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啊!我认真的看着,可是脑子里连他们的名字也记不住,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一个人物关系结构图,果然,有了这幅图了解内容就简单多了。
我渐渐沉浸在书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林黛玉,学着她的语气说话,那声音娇滴滴的,我听的都头皮发麻,但是不能太有意思!后来,妈妈发现了我只看书,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就每天放学后在家门口等着我乖乖的把书上交后再去写作业。但妈妈还是机灵不过我,后来我每天放学后就急忙狂奔回家,给妈妈来一个出其不意,放下书包拿出书就冲进厕所,一呆就是半个多小时,每次妈妈都会敲敲厕所的门提醒我快出来,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掉进茅坑里了?”我听见了,面上很糗,只得从厕所出来。
这时候,妈妈跟我说每天下午我作业写完就可以看书,我高兴极了每天下午赶紧写完就抱起书来看。妈妈告诉我,看书要手里拿着笔,看到好词好句,重点句子要画出来。按照妈妈的方法,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似乎是我看书的证明。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最可怜的不过是迎春了,爹不疼娘不爱,丈夫还对她家庭暴力,性格逆来顺受,但她也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她而努力奋斗,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她一直在努力也在一直被抛弃着。
看了这本书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社会的腐败,让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这惊人的变化使我震惊。
《红楼梦》不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它还是一部沉重的历史,记载了人间悲欢离合。
读《红楼梦》有感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架上这本《红楼梦》,直到我十岁这年,才被我重视起来。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读《红楼梦》有感10
说起四大名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辛酸血泪史。
按十二钗手中判词就揭示了十二个女孩子的命运,其中一首判词,让我记忆犹新,书中这样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皇粮,我相信读完这首判词,大概就知道是谁的命运了?文中所说的是迎春,迎春在书中戏份少,这个人物命运很可悲,意思是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迎春事事事谦,最终被虐而死。
我觉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在校园中受欺凌或是辱骂同学或自己应该勇敢的说不,并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当然也不要做校园中的小霸王,告诉生活中的孙绍祖不要欺负人,也不要像迎春一样,事事谦让,卑微又懦弱,不懂得拒绝别人,任由他人的摆布,就像让人在手中摆弄的娃娃,还记得元宵灯谜内一章吗?迎春的灯谜谜底是算盘,从中我们可看出她的命运,算盘就是任由他人摆布,让人玩弄于指尖的玩物罢了,《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她的无可奈何,也看出那个朝代的悲哀。
这本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原著:子系中山狼,选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见第五回)这里的“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红》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见第七十九回)。
到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般蹂躏,说什么“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见第八十回)。从这里可看出孙绍祖的忘恩负义,所以曹雪芹称他为“中山狼”,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去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让心为自己指引方向。
读《红楼梦》有感11
《红楼梦》的第七十二回写到了丫鬟鸳鸯和平儿的密谈,王熙凤没了精气神,并猜测她得了“血山崩”,这也预示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
书中人物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而是世故圆滑,口齿伶俐的“凤辣子”——王熙凤。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因为贾府规矩严而处处小心行事,但王熙凤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于自己的举止毫不在意,性格张狂而不失礼。书中对她的衣着描写也极为详细,开场便是荣华富贵的样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细致到发簪,发钗,玉佩等配饰,有形有色,“螭璎”、“银鼠”、“朝阳五凤”和“百蝶”等直接写出了形,而“豆绿”、“大红”、“石青”、“翡翠”具体的表现了颜色深浅,在短短的几个词组中,不得不令人佩服曹雪芹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以及随后描写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和“丹唇”清晰简练地刻画了一张美人脸,正如《诗经》中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神妃仙子”就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凤姐虽在黛玉初来贾府时迟迎,仅用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挽回了尴尬的局面,紧接着又夸黛玉像贾母嫡亲的孙女,这也顺带连迎春姐妹们也一起夸了,更是顺承着贾母,讨贾母的欢心。口齿伶俐,世故圆滑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也没忘记黛玉的母亲病故的事实,转念为伤心,但是贾母一怪她,她又马上转悲为喜,反应十分机警,就像为了贾母演出来的,在悲与喜之间来回转换,见风使舵,游刃有余。
所以她年纪轻轻便做了贾府的掌权人,打点着贾府的上下,接手宁国府之后,凤姐命仆人们集合时,给他们一个个定了职责,但是有仆人迎送亲友来迟了,凤姐命人拖他出去打二十棍子并革了他一个月的钱粮,由此可知凤姐的严苛,也知道了凤姐能够有条不紊的办成大事。
当刘姥姥作为只是祖上认了亲,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又不常来拜访的亲戚,说道有难处时,支支吾吾的,凤姐就毫不犹豫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出手阔绰表现了她的好体面,同时她也精通人情世故,展现了贾府身为大户人家的风度与经济实力,为贾府做足了门面。
刘姥姥再进大观园,刘姥姥与凤姐一群人在互相用花打扮时,凤姐往不知情的刘姥姥头上插上一堆的花,又在吃早饭时与鸳鸯把刘姥姥的筷子换成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还教刘姥姥说调侃自己的话,又诈她说小巧的“鸡蛋”(鸽子蛋)是一两银子一个。凤姐对刘姥姥多次捉弄,只为了拿她来取笑,但用过饭之后就对刘姥姥说:“你别多心,刚才不过大家取笑儿。”就解开了凤姐与刘姥姥的误会,所以凤姐也是个善于交际的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出自宋朝戴复古《寄兴》,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精明一世,却过分算计。
自从凤姐知道丈夫贾琏在外偷娶尤二姐,凤姐就心生妒忌的苗头,接到家里来之后,尤二姐需要的头油不给,贾琏外出不在,凤姐就设计使尤二姐曾取消订婚的事情闹大,散布谣言,贾府上下对尤二姐颇有偏见,凤姐还不满足,尤二姐原本已经有了身孕,凤姐还对她撒泼,不过令凤姐没想到的是,贾琏又娶了秋桐,但是就算尤二姐与秋桐联合起来反对凤姐,又有谁能敌的过权高位重,口蜜腹剑的二奶奶,于是凤姐又心生歹意,要借刀杀人,借庸医胡君荣之手谋尤二姐腹中胎儿的性命,先前晴雯就被这个庸医害死了,凤姐是府中掌事的,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随后凤姐为了洗清在这件事上的嫌疑,就故作贤惠的样子骗取了贾琏和众人的称赞,承诺如果尤二姐再得一子就吃长斋念佛,但是王熙凤是坚决不会善罢甘休,又教唆秋桐去气尤二姐,尤二姐想不开吞金自杀。
这一切都是王熙凤从中作梗,谁能想到有着精明头脑的凤姐竟是这样的蛇蝎心肠,再后来的林黛玉病危,凤姐对贾母的一番言辞,更是让贾母的重心放在王熙凤有意撮合的宝玉和宝钗的婚事那,黛玉的病情也因此加重,就连黛玉世逝时,府中的人大多都在欢喜,并认为給宝玉娶妻能“冲喜”,在这其间,凤姐等人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说明封建礼教对她们思想的残害之深。
书中对王熙凤的判词本就预示了她的结局:“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在一片冰山上的雌凤,显得凤姐岌岌可危,若冰雪消融,贾府落没时,第一个受害者便是王熙凤,秦可卿夜半托梦,告诉了王熙凤贾府落没时的一条出路,但王熙凤在梦醒后完全不记得,将之抛至九霄云端,她死后自然没有人知道此事,但是不管有没有王熙凤的补救,贾府也必然灭亡,虽然她将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但终究只是图个体面。
宁国府被查抄时,凤姐的重利盘剥的事情也就此败露,又被查到了贾府账上不仅没有一个子,还是亏空的,此时凤姐知道在贾琏心中的形象轰然倒塌后,便开始哭泣,自己认为的精明,大度,不过是玩弄权术,利益熏心,好面子,如今颜面扫地,众叛亲离,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也知道贾府将要落没,便把自己的女儿巧儿姐托付给再次前来的刘姥姥。
赫赫有名的凤辣子便带着自己的一世风光和闯下的祸悲惨地谢幕了,黯然地走下人生的舞台。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13
语言含妙道,处处藏玄机。——题记
《红楼梦》中人物取名的艺术十分具有特色,对此书的内容或是人物的命运皆有暗示。
“甄士隐”意为“真事隐”,“贾雨村”意为“假语存”。即为真事被隐藏了,而假语存焉。有反应当时社会趋炎附势,因一己私利而满是虚言,以权势掩盖事实真相,颠倒是非之意,暗示书中的内容。
“甄英莲”意为“真应怜”,起初她幼时被拐子拐走,长大后先后被卖给了冯渊与薛蟠二人,引得争分出了案子。可以说是暗示她一生悲惨,令人怜惜。而“娇杏”意为“侥幸”,她本甄家丫鬟,偶因当初一回眸,雨时得意便成了人上人。
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形式,读起来,也让人浮想联翩,猜测其中暗藏的玄机,也是一番滋味儿,妙不可言啊!
“金陵十二钗”中对金陵姑娘的判词在后续情节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为后暗藏伏笔,或是暗示后续情节的发展。即便没详细去写,也可在这判词中悟得一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前三个字倒着念即为“林黛玉”,前半句暗示着贾宝玉对林黛玉心中的牵过。而后半句则是薛宝钗的判词,“雪”与“薛”谐音,暗指她的结局冷落凄苦。
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可谓是恰到好处。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既为朴素而不失端庄典雅,也映衬了她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则用了大量的笔墨,既为十分华贵,扮相古怪,与众人格格不入,同样映衬了他叛逆的性格。
对于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亦是十分贴切,每个人皆有每个人的特点。
刚接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与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一阵大笑,人还未到,她的笑声以传入众人耳里了。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高,及她自身张狂的个性。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时,凤姐拿其取笑,其中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哟哎哟”地笑着,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她体弱的特点。
其中还有众多诗词歌赋,作者也以诗词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大增加了这部著作的文化底蕴,也可体现出作者文化功底之深厚。
黛玉葬花吟一曲《葬花吟》,千肠百转间,令人黯然神伤。明写花,实则写人,是黛玉对身世的感叹,也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之性格与她诗人之气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自言满纸荒唐,可却处处暗藏玄机。四大家族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恰恰能够反应当时社会的势力。写尽世态炎凉,终是大梦一场空。
读《红楼梦》有感14
满纸的荒唐言,写就了一部传世经典,一把辛酸泪,流尽了晚清的兴衰,多彩的世俗。
三年前
只若初见、初读,有太多的不解,这样一本传世名著,有着太多的感动,太多的热闹,太多的悲凉。
记得刘姥姥,记得贵族豪门的丑恶的笑声,惊叹曹雪芹先生的笔墨,惊叹这一传奇的神韵,会随着“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我也会“咯咯”地笑,刘姥姥满载而归,心中又多了几分慰藉。元妃省亲,再次看到大观圆的奢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佳木怪石,竹林掩映,那种热闹,仿佛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绝之感。
两年前
流逝的时光带走了太多太多的记忆,手捧《红楼梦》,再次遨游了经学的殿堂,除了繁华热闹,还有朦胧的青春。
那黛玉,她宛如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的倾国倾城,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病柳扶风,暗暗影现出红颜薄命的不改宿命。她悲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她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情,伴着贾府的张灯结彩,走到了尽头。
恍惚之间,她的清丽淡雅,她的不依世俗,她的叛逆,都映在脑中有了无限遐想。
一年前
好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回味,有着太多眷恋。
不像往常,曹先生的笔法令我神往,黛玉的身世令我感伤,这次的诵读,我看到了豪门贵族的丑恶。当年元妃省亲的奢华,留下了太多的深思,衰败易见。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让我深恶痛疾。字字看来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寻常,曹先生的毅力,顿时又让我万分敬佩。
三会《红楼》,读出了太多太多。次次的品味,渐渐地成长。
“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传世的《红楼梦》,伴我成长。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现在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上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等等。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 凤姐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家,真是凄惨呀!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8-05
读《红楼梦》有感11-13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读红楼梦有感高中11-21
读红楼梦有感作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