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热门】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曹雪芹用尽毕生才完成这篇巨著。书中以贾、王、史、薛四个封建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主要描绘了林黛玉主、贾宝玉的爱情之悲和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之悲。我掩卷而思,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后来家破人亡。无奈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因而常以泪洗面。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出生时又带了一块玉,因此从小娇养着长大,与黛玉两小无猜,黛玉也对宝玉有情,只是王夫人和凤姐从中作梗,使了偷梁换柱之计,宝钗嫁了宝玉,黛玉就在宝玉成亲的那时魂归离恨天。宝玉实现了他曾与黛玉许下的誓言,出家做了和尚,宝钗守了一辈子寡。
《红楼梦》的悲是多方面的。封建大家族衰落的悲,黛玉离世的悲,宝玉出家的悲,宝钗守寡的悲,乃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人生的悲,都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的痛处。
《红楼梦》的悲更在于无论从谁的角度看,都是一场悲剧。贾、王、史、薛四个大家族全都败落了;凤姐弄了一辈子权,最后反而死于此;元春纵然做了贵妃,也在宫中困了一生;迎春误嫁中山狼;探春被迫远嫁;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林黛玉从前是个多娇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每次与宝玉拌嘴,与姐妹打闹,恰是她真性情的体现。可她虑得太多,把什么都放在心上,又是个悲观人物,不管是黛玉葬花,还是平日作诗,基调总是悲的,也就暗示了红颜薄命。可怜黛玉去时,身边只有几个服侍的小丫头和李纨一人。黛玉的去世也揭示了封建时期父母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毒害之深,读来又想起她曾与宝玉的快乐时光,泪早已止不住地落了。其实,与其说是王夫人、王熙凤、贾母等人作主娶了宝钗害了黛玉,不如说是那个年代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死了黛玉。
其实,《红楼梦》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呢?曹雪芹生于清朝的一个世族大家,锦衣玉食地长大,后来忽逢变故,家道中落,曹雪芹一下从云端跌入了泥滩,造成这一切的不也是那个年代害人不浅的封建制度吗?于是他有感而发,将自己置身于贾宝玉的视角,呕心沥血,用一幕幕虚构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根源所在,令人深思。
同时这本书也歌颂了黛玉和宝玉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两人之间青梅竹马、纯真无邪的爱情必然是难能可贵的,只可惜两人终究是不能走到最后,成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宝钗守寡,凤姐宾天,元春薨了,惜春做了尼姑……于是《红楼梦》就以这样的悲剧结束了,曹雪芹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封建社会的变迁史。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奇书,“悲”字贯穿全书首尾,令人潸然泪下。
读《红楼梦》有感2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人觉得林黛玉哭哭啼啼,不解人情;有人觉得贾宝玉女声女气,不求上进;还有人觉得王熙凤心狠手辣,不懂温柔。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的是我眼中的宝玉、黛玉和宝钗的故事。
宝钗从出场开始就招人喜欢,她性格开朗乐观,知书达理,相比林黛玉之下,更受欢迎。她有一个小金锁和宝玉的通灵玉是一对儿,大伙都说这是金玉良缘。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林黛玉她也有一块玉,她的玉上刻的字和宝玉的才是一对,所以宝玉初见黛玉的时候才会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尽管大家都说这对金玉良缘是一段好的姻缘,但是我觉得这段“金玉良缘”却是一段悲伤的缘分。在红楼梦这书中,作者一开始就布局,从贾府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在引导着这对“金玉良缘”,特别是在贾府家道中落的时候,为了攀附其他三家名门世族,其中薛家和贾府最熟,贾府上下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在明知宝玉喜欢黛玉的情况下,骗宝玉娶薛宝钗,导致黛玉伤心过度,病情加重,在宝玉婚礼当晚就死了。黛玉的死对宝玉有了很大的打击,宝玉至此一蹶不振,一言不发,慢慢地颓废了,最终出家为僧,远离世俗。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的描写宝钗最后的结局,但是因为黛玉、宝玉的爱情让宝钗这个婚姻一开始就铺上了悲伤的色彩。最后,因黛玉的死也注定了宝钗和宝玉没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我对宝钗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宝钗总能用自己的方法让人感受到快乐。可是我又觉得她有点可怜,因为她所有的行动都是被人安排好的,她只能服从,从来都不能自己选择。
除了宝钗,《红楼梦》中每个人的结局都不一样,可都是悲伤的,我不知道是因为那个年代造就的,还是因为人物的性格造就的,最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林黛玉,她是多么有才华,又美丽,又心思细腻的一个人,她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却活成了一个悲观的人。也许是封建社会的缘故,不能让一个女孩子敢爱敢恨,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我想如果他们都生活在现代,或许她们都可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了。
读《红楼梦》有感3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农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一个大群体,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产物。在新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很响亮的名词是“三维教育”,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可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所谓的剩余劳动力都挤进城里务工,老人和孩子被留守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然而也有个别家长并没有不得已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意负责任,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红楼梦》中的贾敬就是这样一位家长。
贾敬是宁国府的长房长孙,他应该享有世袭爵位,可他既不愿意担族长重任,也不愿意教育子女,就连世袭爵位也传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却一心向道炼丹去了。
在母亲早逝,父亲出家的原生态家庭中,贾珍和贾惜春的成长过程都是畸形的。在他们俩的生活中,贾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缺席者。没有他的教育和引导,贾珍一味追求享乐,丝毫不顾及承担的家国重任和做人的道德底线。他奢靡无度、荒淫无道,在膏粱锦绣中,过着极其纸碎金迷的生活;没有他的疼爱和呵护,贾惜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少女该有的天真烂漫,变得冷漠和孤独。
常言说,父亲的三观,决定着孩子的品行和人格,有贾敬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贾珍的品行和人格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他的品行和人格又影响了儿子贾蓉。贾蓉在贾珍面前唯唯诺诺,但是在伦理道德中却与父亲如出一辙,他们不仅仅败坏了宁国府的伦理纲常,而且还带坏了整个贾府的风气。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贾惜春更是缺少父亲的关爱。按理说,惜春是宁国府长房嫡出的千金,应该比元春在荣国府的地位还要高,但只因缺少父爱,她一点都没有安全感。虽然在贾母的庇护下成长,但“寄人篱下”的身份让她感到自卑,形成了一副孤僻冷漠的样子,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主动参加诗社,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只想着出家为尼。
一个缺失爱的人,是不会去爱别人的,惜春对自己身边的人一点都不维护。在抄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室内被查出了“男人的鞋袜等物”,知道情由后,连王熙凤都不再过问了,可她却不放过。她对旁人的冷漠是对缺失父爱的有力回击。
感情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也是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以说是一种情感储蓄,到一定时间,孩子也会还给你,甚至是加倍偿还。同样,父母对孩子爱的缺失,也会换来孩子对父母的冷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贾敬去世后,贾珍虽然给他办了风风光光的丧事,也哭得死去活来,但他绝对不是打心眼里悲伤的,只是做给别人看而已。在父亲丧期,贾敬聚众赌博,又伙同儿子贾蓉与尤氏二姐妹鬼混。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贾敬教育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
家,应该是一个最温暖的地方;父亲,应该是一个男人最温暖的称呼。而对于贾惜春来说,家就是会拖累她名声的污点。父亲,只是一个陌生的、没有温度的名词。在贾敬去世后,惜春连他的葬礼也没参加。你缺席我的成长,我就缺席你的老去。假如贾敬尽一点点父亲的责任,给儿女一点点的疼惜的话,贾珍不至于如此不堪,惜春不至于如此冷漠无情。
“养不教父之过”,贾敬一点都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滋养,看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只能我行我素,在茫茫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糊里糊涂,没有章法。
父母的爱,是原生态的,是一个孩子不应该缺失的。谁剥夺了他的父爱和母爱,就是扼杀了他该有的被爱的权利,一个连被爱的权利都没有的人,是很难承担起爱人的义务的。希望每位父母,一定要爱孩子,让孩子在爱中长大,受到爱的滋养,他的人生才会是健全的。
读《红楼梦》有感4
从《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年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成了人们熟悉的人物。人们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对王熙凤又爱又恨。打开《红楼梦》,就是打开了一个熙来攘往的人物世界,而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位主人公。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两个人想做“变性手术”,一个是探春,另一个就是宝玉。究其原因,正如宝玉自己所说的那样:“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叛逆,但在宝玉看来,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了。并且他只求过那种随一心一所一欲的生活,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善美、假恶丑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他才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潘知常教授曾美名曰:“贾宝玉是中国的第一个‘亚当’。”从某些方面看,宝玉的这种性格反应了人性解放、个性自一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泪美人”林黛玉赚取了读者太多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黛玉的生活是爱与美的世界,从至纯至美的“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她非常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她的多愁善感也借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至。
林黛玉的才气的确过人。但是她不知道当时社会需要“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赏风月、做诗词不过是贵族小一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更别说让女子自一由恋爱了。所以宝黛的爱情虽然天真、无邪,但却注定是一个悲剧。敏一感多病的林黛玉也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和对尘世的悲怨,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掉陷渠沟。”的誓言。
薛宝钗则是一位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天资聪颖的她知道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无论怎样反抗,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所以她养成了一种罕言没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他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几乎得到主子奴婢所有人的肯定。她不仅人缘好,才智也高,以为典型的“女夫子”。但是,她明白“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便经常把自己的才干掩藏起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夫婿身上。无奈,贾宝玉无论如何也停不下她的话,所以,在议婚的时候,她开始低头不语,后来暗自垂泪。可见,贾宝玉也不是她理想的人选。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以反抗封建思想为主的人物和故事,批判了封建统治集一团一的无能。也许,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禁止发行的《红楼梦》在今天是这样的红火。
读《红楼梦》有感5
说起四大名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辛酸血泪史。
按十二钗手中判词就揭示了十二个女孩子的命运,其中一首判词,让我记忆犹新,书中这样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皇粮,我相信读完这首判词,大概就知道是谁的命运了?文中所说的是迎春,迎春在书中戏份少,这个人物命运很可悲,意思是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迎春事事事谦,最终被虐而死。
我觉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在校园中受欺凌或是辱骂同学或自己应该勇敢的说不,并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当然也不要做校园中的小霸王,告诉生活中的孙绍祖不要欺负人,也不要像迎春一样,事事谦让,卑微又懦弱,不懂得拒绝别人,任由他人的摆布,就像让人在手中摆弄的娃娃,还记得元宵灯谜内一章吗?迎春的灯谜谜底是算盘,从中我们可看出她的命运,算盘就是任由他人摆布,让人玩弄于指尖的玩物罢了,《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她的无可奈何,也看出那个朝代的悲哀。
这本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原著:子系中山狼,选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见第五回)这里的“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红》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见第七十九回)。
到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般蹂躏,说什么“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见第八十回)。从这里可看出孙绍祖的忘恩负义,所以曹雪芹称他为“中山狼”,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去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让心为自己指引方向。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它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心事。
我们可以在其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哀伤,甚至在最悲伤最茫然的时候,它就如同佛经一样,会给予你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当头棒喝。
父亲的去世让我对生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有了更大的困惑。面对生死,尤其是亲人的去世,很多事情是无法想通,也想不通的。
心里有很多东西都交杂在一起,悲伤的、无措的、茫然的、不愿相信的,就像身处在两个时空的交界一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会有这种交界的感觉,在“人还在”和“人不在”的两个世界间游移。
理智会告诉你“人不在了”,可感情会告诉你“人还在”;自己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人还在”,可是身边不断安慰你的人却分分明明在说“人不在了”。
我想亲人去世的时候,人大概都会有一段时间处在这种交界中吧。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一梦,那一梦中,有令人唏嘘的爱情,也有那往日兴盛的荣、宁二府一夜衰败令人感叹的世事无常。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间则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这一梦中,有一人,如同出尘白莲。在那座华美的大观园中,或许,她没有薛宝钗的贤淑端方,姿容端丽,没有王熙凤的泼辣阴险、行事果断,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是那个爱哭多愁的林妹妹,那个嘴上不饶人的顰儿,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她同宝玉一样,至情至性,这样的她,让人怜爱。
也曾听闻有人说“林妹妹,太过‘做作’,太过高傲,嘴上不留情面,不大讨喜。”但于我而言,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却是让人心疼的。六岁丧母,不得不寄居于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可谓是寄人篱下。仍记得,她初入荣国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谁又能想象一个六岁大的小女孩活得是多么谨慎小心!放到现在,六岁,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时光,而她却要如此谨慎小心!那里人人笑脸相迎,谁又知道那笑面之下藏这一颗怎样的心呢?又加之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才会形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情,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疼呢?
都道顰儿的嘴是一把刀子,她用尖刻的言语刺向她所不满的一切。就像那次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身边的李嬷嬷拦宝玉吃酒,让黛玉帮忙相劝,当时黛玉便道:“我为什么要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给他酒吃,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她这番话让那老嬷嬷如何敢再劝,这一拦,便是把薛姨妈当外人,那老嬷嬷又怎敢再拦?她这张嘴,让人又爱又恨,可也正因为这张利嘴,她才可以在这污浊的大院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不似宝钗那般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她有着属于她的高傲,她就是她,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黛玉有她的高傲,亦有着独属于她的才情。谚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而林黛玉的才,与情相连,才,因情而生,情,因才而现。在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结起的诗社中,黛玉释放出了属于她的光彩,她作下的诗,尽诉她心中的悲欢与哀愁,那样的她,是完整的。那一首首诗中,尽显属于她的才与情。就如那日同贾母吃蟹赏菊时,那一首夺冠的《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随后吃蟹时,宝玉随性做了一首诗,黛玉见后亦起兴作了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她又自觉不如宝玉所作,便闹着要烧了它作诗时的她是真实的。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黛玉的灵魂,带着特有的才情,带着她的高傲,而这一切,是她会与宝玉相爱的原因。
谈黛玉,就不得不谈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宝玉,贾府的二少爷,贾老夫人的宝贝,那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那个对家族的丑恶腐朽和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与黛玉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与“贤妻良母”规范丝毫不沾边的黛玉的原因。但于黛玉而言,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她一不贪图他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他的门第地位,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泣花葬残红,心曲题罗帕,那一曲《葬花吟》出自她心中,爱难得,怜花伤己,坠落于淤泥,纵使自洁又该归向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吟,她将落花葬去,感花零落,亦伤己未来,不知该归向何处,将来终归有无可寻觅之时。她心中忧愁,尽诉与这一吟中。她还为宝玉心曲题罗帕,她的情,给了宝玉,她心中的爱,给了宝玉。在这深宅大院中,她能信任的唯有宝玉与她从家中带来的小丫头紫鹃,宝玉是她在这黑暗之中一点微弱的亮光。她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是知己,是爱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但终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那夜,整座贾府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她独自一人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外面锣鼓喧闹,只是,她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紫鹃陪伴。而另一边,宝玉还沉浸在可以娶到他心心念念的人的喜悦中,却不知,那喜会瞬间化悲。黛玉强撑着,焚毁诗稿,终呕血而亡。在他成亲当日,她去了,用她的生命殉了爱情,发出了对现实最后的控诉。
这就是黛玉,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女子,那个满腹才情的女子,那个用一张利嘴刺向她所不满一切的女子,她不爱与世俗同流。她有她的愁,她有她的爱,她愿为了心中的爱而喜,而悲,而泣,而亡。红楼中,这样的女子唯黛玉一人尔!
读《红楼梦》有感8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花费毕生心血完成的。它内容丰富,词句优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个暑假我也亲自领略了它的风采。我感受最深的是全书对人、菜、诗的独特描写。
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说王熙凤,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她的狡猾、聪明和随机应变。在写王熙凤时,曹雪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八面玲珑”这个词。还有弱不禁风,猜疑心重的林黛玉;小巧玲珑,十分懂事的薛宝钗。曹雪芹利用整段或整篇文章来突出人物在说话、行动、举止方面的特点,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菜——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这本书中,对许许多多的菜肴作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单一道简单的茄子的描写,作者把它写与 100 多只鸡一起炖,要经过 200 道工序,结果炖出的茄子美味无比。这当中曹雪芹竟然能把每一道工序写得清清楚楚,由此看来,曹雪芹还是一位伟大的“美食家”呢!
诗——出神入化的境界。《红楼梦》这部书中的诗璨若繁星,每一首诗作,那优美的诗句,那奇妙的境界让我沉醉不已。我最喜欢《葬花词》,我为词的意蕴、主人公的命运和作家的匠心独到家所深深的折服。
暑假中我阅读了《红楼梦》,不但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课外知识,更让我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更激发了我热爱祖国,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祖国文化的热情。
读《红楼梦》有感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声韵妻惋,诮魂醉魄的歌声从电脑中飘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曲子飞到了那镜花水月艇的伤痛里。在初读u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了情有独钟,有哪—种
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在《红楼》中,最美好的也最令人感概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爱情○从小H拍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俄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熔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而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先生的惊世才华,那凄凉柔媚的薜花词,即使是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曜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公贻歌款,又是女性的悲剧。我是个感性的人,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难道门当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雅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我不懂,但我只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在天堂相遇。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著作。这本书细致入微而又气势宏大地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间世界,是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如今,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领域,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有人说,"红楼梦"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问题,还有人说,"红楼梦"是写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我想,这本书中也不乏封建礼教与等级观念吧。记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回中,众人在刘姥姥头上乱插了一头花,见着刘姥姥的蠢样,大家笑的前俯后仰,看到这儿,我感触颇深。难道作者仅是为了写大观园的闲情雅致吗?我想更多的是对贾府人玩弄他人,亵渎生命的暗讽,对当时达官显贵们居高临下,为虎做猖的社会现象的揭露与鞭挞。作为一名读者,我感受到封建社会浓重的等级观。而刘姥姥的刻意卖弄,让我看到了当时小市民人格的卑贱,以及对金钱的伏倒与追求。这是社会走向极端的象征。
读完《红楼梦》,我们能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命运,我们还能看到强大的封建家长制压抑不住的自由思想的萌芽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反映。《红楼梦》称的上一部文学杰作,还因为有真正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虽是一部小说,却不是简单的说故事,更注重描写。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一部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映衬着中国古典艺术殿堂的光辉;洋溢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里,才华洋溢的林黛玉,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泼辣能干的王熙凤,乖巧伶俐的薛宝钗……个个栩栩如生。牵引我进入《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学内涵。
曹雪芹笔触下的《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黛玉那种多愁善感、高傲任性、追求自由的性格却是对封建社会束搏人性的有力回击!
自黛玉初到荣国府,宝黛之间就似曾相识。原是因为黛玉是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下凡向宝玉报甘露之恩。但黛玉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怜、自卑的人,使两人之间时时有隔阂。黛玉的这种自怜、自尊的性格在黛玉葬花时就袒露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在葬花时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会像这凋落的花一样孤独衰落,无法释然,便潸然泪下。世俗之人无法理解黛玉的思绪,在她自怜而又多愁善感的心里却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在诗社中不甘为末,脱颖而
出也映衬了黛玉的才华横溢。
宝黛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宝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
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
倚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出幽香,或喜或悲,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经典的文明,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14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读《红楼梦》有感15
中国四大名著,部部精彩绝伦,值得回味。但是我最喜欢的要属红楼梦了。看完红楼梦,我很感慨,感慨他们曾经的无忧生活,感慨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看完《红楼梦》,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我思考了很多。或许人生本来就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完美无瑕,也不可能一生平平顺顺,事事如意,这就是人生。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8-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11-13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精】读《红楼梦》有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