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热】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9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以赋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灵四大名门贾、王、石、薛从鼎盛到衰落的故事。用大观园的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路尽头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沉的情感风格和浓厚崇高的思想背景,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画面、建筑石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值得学习的是诗。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家都用白海棠作诗,他们的诗一首比一首好,特别是林黛玉的那句“偷梨核三分白,借梅花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的很好。还有薛宝钗的那句话,‘白天好好打理好容貌,盖好门,手里拿着骨灰盒装满青苔盆。”“惜貌盖天”让人觉得白海棠贤惠端庄。还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大家唱的菊花诗也很精彩。其中潇湘之侄《咏菊》“云末写霜,舌香月。“特别漂亮。作者能写诗就够好了,能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写诗就更好了。他的诗那么美,那么有内涵,真的很神奇!值得学习。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好的词汇和句子,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2
前几天我填了一个调查问卷,里边有个问题是:你最喜欢的老师上课是怎样的?我这样回答:
两类。共同点是对所授课程非常有热忱,讲课非常精彩。
第一类是尽职尽责,讲课思路清晰,准确透彻,让人印象深刻。爱之深,要之严,责之切。举例:上学期教我们《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林碧英老师。
第二类是讲课投入,有感情,尊重学生的选择,用精彩的内容打动学生,让学生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做一个安静的听众。举例:上选修课《红楼梦导读》的濮擎红老师。
确实,上红楼梦导读这门课,我非常享受,一节都不愿翘。可能我比较奇葩,对公共政治课和选修课这些别人认为的大水课,我都特别认真地去上,课后也会花时间了解课程相关。也不是我对本专业的课程不喜欢,必修课我也愿意去学得很棒。如果真的喜欢,我觉得两不耽误。
上了濮老师的红楼梦导读课,深刻了,客观了,全面了,细致了。
变得更客观,我觉得不是分清了善恶,而是读懂了人心,开始去体察一个时代、体察一个人。我一直没有去给宝玉下一个定义,也不愿相信这样一个闺阁良友会有多少现实生活的影子,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偏爱,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以为这是天性使然,就如他儿时抓阄选择了胭脂表现得那样。然而那个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很科学的依据,小孩子本就对颜色比较敏感,喜欢颜色鲜艳的物品。但是听了濮老师的分析,我有点明白他了。听见柳湘莲说“你们东府只有门口两个石狮子还干净些”时,他面露羞愧;往来于丧吊庆贺的交往中,他并不是不经世事的.少年,通过小厮或者别的什么人之口,他也会知道“爬灰的爬灰”是什么意思。他的见闻并不少,就是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下,他才说出了“和女孩儿在一起,才觉得干净,和男人在一起,就觉得浊气逼人”的蠢话吧。当环境催逼自己去无奈接受的时候,原本的初心便低到尘埃里去了,而宝玉为众人发声。
更加细致,当是受到了老师讲的“一僧一道”专题的启发。以前从未想过,这和尚道士在整本书的谋篇布局中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可细细去看,还确实有些讲究。和尚度化的都是女子,道士度化的都是男子。女子又往往为男子所累。比如「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这回,通灵玉恢复了灵性,姊弟俩也就都好起来了。87版红楼里这一回我看得莫名其妙,前面众人哭得死去活来,好像主人公都已经危在旦夕了,剧要演不下去了似的,突然把镜头拉向远处,然后换几个场景,暗示过去了好几个月,一切都风平浪静了,宝玉好转,该贾芸探病了。如果不看原著,实在不明白这一段是在干什么。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拍“双真进贾府”的场景,也许因为时代限制,虚的场景拍摄难度比较大。我觉得如果就这一段翻拍的话,双真和石兄的那段对话应该是相当有意思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3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是的,湘云的确憨。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本很玄妙的书,让人百读不厌,从不同角度去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这个原因,让这本书遍布大千南北,老少皆知,人人皆爱,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必读的经典。
作者曹雪芹翻阅历史,绞尽脑汁编写了这本书的前80章,是那么绘声绘色。高鄂又续编了后40章,却不如曹雪芹的80章动人。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有两位――曹雪芹和高鄂。
我最欣赏书中的贾宝玉了,他心地善良,叛逆多情。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在默默地自责,对金钏充满了抱歉,却不知是王夫人要将金钏卖出才自杀。他不给自己找借口,不推卸责任给别人,默默地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尽管不是他做的。回想起那件事,我真后悔……
由于我是课代表,数学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8给组长收齐导学案,并交给我。我向八个组长通知了,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才交了2个组,我心慌了,这次匆匆忙忙去催。这又收了3个组,临近放学又去催,一共收了6个组。老师第二天问我情况,我吞吞吐吐地回答:“收了六个组,还……还有一个组没交。”老师严肃的反问:“你怎么不去催啊!”我把责任都推卸给那两个组长:“我早上就跟他们说过了,他们到下午都不收起来。”老师看了我一眼也就草草了事了。我好羞愧,就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明明是我自己不及时去催,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难怪它这么出名,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爱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回味这本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不知何时,我喜欢《红楼梦》的字句之间寻找园中人的无奈与悲哀,追随那一个个华丽却伤情的背影!
潇湘妃子之林黛玉——————总不知,今夜飘落的花瓣谁来埋葬?只怕有了这景,却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婉绝。飘落于树下,旋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世的泪。如今,也只是随花飞到天尽头,终换了个花去人亡。
蘅芜君之薛宝钗——————她是端庄的,她穿着“不见奢华,但觉淡雅。”她在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一方面抱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循规蹈矩地过着生活,一步步走向封建礼仪给她挖掘的坟墓,宝玉终究钟情于黛玉,只留下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生。
贾府贾宝玉——————他,玉树临风、面如桃花的富家公子,从小在女儿堆中长大。他与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最后,也只是“焚书断稿”、天各一方。一场无言的结局,一个悲剧……
曹先生引用了宝黛之恋的悲剧,批评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这也恰是宝黛之恋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读后感6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红楼梦读后感7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亲族为环境,以环绕事关贾府家事好处的贾稀玉人的生活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紧张斗争为经过主线,以贾稀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部实质意义,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亲族没落过程的具有活力描写,而深刻地揭发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形态种种黑魆魆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形态已经到达"运终权尽"的季世,并走向全部被灭的历史发展方向。
《红楼梦》以领导权贵社会形态为核心图画,非常真实地,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密谨慎,人物具有活力,语言优美,这个之外还有一点表面化的艺术独特的地方,值当后人品尝,检定。
笔者充分使用了我国书写艺术,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览了一部社会形态人的生活悲剧。如贾稀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如今人物刻画上,如林黛玉飘摇的影子,诗化的容貌,智慧的神色,深刻含义的微笑,感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致,萧洒的文才……这一切,都是笔者依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修养培养出来的,因此使她在十二钗的各种美丽芳草中始末荡悠着饱含诗情画意的特别韵致,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重演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如同作品中的人物同生存中的人物同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稀玉"不能说贤,不能说愚,不能说善,不能说恶,不能说堂堂正正,不能说混帐恶赖,不能说伶俐才俊,不能说卑俗等闲",令人徒加述评。不止贾稀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笔者人格美,神魂美,理想美的主人翁是这么,甚至于连王熙凤这么坏名声昭彰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令人厌恶"当中交织着某些"令人喜爱",因此表达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事物样子,形成性情"迷人的真实"。
笔者特长经过那一些看来非常等闲的,起居的艺术描画,揭示出它所蕴藏的非凡的领会艺术品的美意义,甚至于连一点不了文的,史无记述的社会形态习性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具有活力的描画。
《红楼梦》在思想内部实质意义和艺术技法方面的卓然业绩,不止在国内变成"中国小说文学难于征服的峰巅"。并且在国际上也遭受很多国度学者的看得起和研讨,有法国述评家赞美说:"曹雪芹具备普鲁斯特敏感的视线,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悉和重演整个儿社会形态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有经验。”
红楼梦读后感9
这是在烟雨如画的金陵人家,这是在繁华富贵的荣国府邸,生活着这样一群古色古香,各具风韵的女子们。举手投足颇具大家风范,一颦一笑尽显魅力典雅,与那大观园中争奇斗艳的花朵们交相辉映。
那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除了黛玉又会是谁?纵然是从未读过红楼的人,也必然知道这样一位弱柳扶风的林妹妹。对她的认知却也仅仅停留在病态美这个阶段,再无深刻的性格上的了解。更有甚者,不过以为她目无下尘,一心全在爱情身上,成天一哭二闹三上吊。谁又知道她真正渗入到骨子里的清高本不是孤傲,她因为家室对别人产生的正常戒备之心原不是多疑,她总是没有世俗女子对于封建礼教的不折不扣的信奉,相反,她是憎恶的,乃至憎恶整个封建社会。即使是寄人篱下在那样的大家族,她仍然靠着自己的尊严与坚强做着渺小到不起任何作用的反抗。
以此说来,“占花名”一出中她抽到芙蓉签也就不足为奇了。且说水芙蓉,人人知道它的别名便是《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若说不食人间烟火,有那不同俗流的风骨,非她其谁呢?仍记得初建海棠诗社的第一次作诗,我还颇不服气她的诗没有夺魁,诗里有这样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种玲珑别致的构思,大观园中又有哪位姐妹可以与之媲美?且再找个更加鲜明的例子吧,仍是海棠诗,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便是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有些俏皮毫不在乎,风流别致,另一个是闺阁中安分守己的淑女,含蓄浑厚。当然站在李宫裁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是站在宝钗的战线上,毕竟都接受过同样的教育。再说木芙蓉,却也是恰到好处,文人常形容它是风露清愁,这不正是黛玉的最重要的气质么?
被誉为群芳之冠的牡丹,自然花落宝钗。这点我也是丝毫没有异议的,黛玉虽美,虽愁,却不曾有过这种包容一切,大局为重的胸襟与气度。不考虑感情因素,最能担当大局,最适合做宝二奶奶的人选定是宝钗。虽然觉得自己的各方面与黛玉都是极为相似,可我并不是那么极端地厌恶宝钗。她的人生态度其实更加积极和阳光,即使她的心中也有许多不少于黛玉的伤感,可她选择了释怀。
曾经红学史上有个轰动一时的'理论,叫做钗黛合一论,讲其实他们两个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世是有极大的共同点的,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刘姥姥游大观园一说中写道,宝钗的屋子一片雪白,这只有一种可能,宝钗已经参破了尘世,懂得了一切,所以才不会去计较,去坦然地接受长辈们给自己命运的安排。我并不觉得她像世人所论的世故圆滑,或许她对姐妹和长辈们是发自真心的爱护与尊敬吧,黛玉是真性情,而她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我想,若说对于黛玉是一种发自真心的怜惜,而对宝钗,只能是叹服。
红楼梦读后感10
轻轻地放下,心中不免有些感伤。外面飘洒着的秋雨,似乎也有了红楼中的那份柔情。只不过,主角早已不在。。。
静静的夜,夹杂着雨丝,好像也不是太孤独,朦胧中,我仿佛听到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怨,香消玉损的葬花之歌。红尘中静静倾听,回过头去默默品味,处处都是红眼的唯美忧伤。而她,黛玉,潇湘妃子,却铸就了这一部感天动地的千古之恋。冢泣残红,却总是花谢花飞花满天,花消香断无人怜。前世的”甘露之恩”,你将一生的眼泪回报,可曾想过是否值得?或许,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你得到了他的爱,虽然短暂,却是那般的纯净。我知道,你一直小心翼翼的在那富贵奢华的贾府走好每一步,敏感,多疑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安全。你不会成为宝钗,因为,你的自尊心不允许,即使高傲独自一个人在角落流泪,也不会卑微的向别人摇尾乞怜,这便是你,孤傲中多了一份说不出的感觉。一个宝玉,便能让你起死回生,一个宝玉却也让你归恨离天。焚稿时,泪已经干涸了吧。雨,在下着,我拭不干共鸣的清泪。黛玉啊,你弱柳扶风,凄怨后的.笑靥如花,终究敌不过狂暴强权的偷袭。”寒塘渡鹤影,冷月照诗魂”又怎能诠释?只希望这泪能化为甘泉的露水,滋润你那早已枯竭的心。千年之后的你,依旧恬淡纯净,少了份高傲,多了份笑靥。眼泪中,我幻想着那时的美好…
雨停了,不再哭泣。寻找着另一个可怜儿,为他送去一份温馨。衔玉而生的你,似乎注定了与众不同。”任凭弱水三千,俺只取一瓢饮”终究负了。百鸟和鸣,你欲走上彼岸的仙山,走向林妹妹以泪水浇灌的灵界仙珠,那里,有你的相思人,那里,朵朵白色的云纱是她飘然起舞的霓裳,你想追寻”金玉奇缘”又岂是玩话,无奈中,一曲相思泪洒天,叹只叹,病潇湘临终前都不知此中真情;泣只泣,金玉良缘不过是泥土的空门。”你若死了,我便做和尚去”,一个笑话却见证了你对她的爱。冥冥之中,我苦笑着,悲伤着,为你们纠缠了一世,两世,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为你们祝福着,一生挚爱,夫复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神瑛侍者,只恋木石前盟。
风摇枝叶,雨泣残红,雪欺衰草,深院锁玲珑,你抚视着屋里的一切,再不寻他。”终究走了,他应该走的”苦笑中,泪,滑落,为自己的凄惨,更为自己的卑微。即使是更多的锦衣玉食也难以掩饰你此时的黯淡无伤。但是在外人前,你依旧笑靥如花,掩饰着你无尽的哀伤。你,无疑是红楼中最悲戚的一朵花,谁能敌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才气?只是娇滴的女儿终究淹没在封建的阴谋之下,一抔净土终究掩不住落花的叹息…
秋雨停了,泪干了…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谢淑明)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让我最关注的,是小说里的人物。每每被感动或被启发的,都是作者塑造和勾勒出来的人物,而作者借助这些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人性和人情。
我们来一起看看书里面的三个人物:
比如作者在塑造薛蟠这个人物时,他交代了这个人物的出生,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是贾宝玉的姨表亲,是富可敌国的皇商家族的独生子,而父亲早逝,所以大家就不难理解这样的薛蟠可以纵容手下的家仆为了抢得香菱,打死冯渊,也不难理解薛蟠天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可是,作者又塑造了薛蟠另外一面,在尤三姐死后,书里这么写:“这时,薛蟠进门,眼中尚有泪痕”,这个无恶不作的少爷,自有他善良动情的一面。
作者塑造的贾雨村,这个人是书里的一条线索,通过他的出场和描述展开《红楼梦》的故事。贾雨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在他住在葫芦庙卖字为生时,他就以他的诗文以及谈吐,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格调。他不看重金钱,甄士隐赠送五十两银子资助他进京赶考,书中写他“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而他和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一见钟情并修成正果,也体现了贾雨村有情有义,这是有骨气有性情的贾雨村。贾雨村利用给黛玉教书,通过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交往了贾政,通过贾政的关系成功出任应天府,这又是运用关系的高手贾雨村。到了应天府,第一桩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在听取了门子的介绍和建议后,他放下法律草菅人命,这是官场里深谙平衡中庸之道,缺少原则的贾雨村。而为了杜绝后患,贾雨村最终把门子赶出应天府发配远方,这又是心狠手辣的贾雨村。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刘姥姥(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王狗儿的祖上和王熙凤的祖上是连宗)。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大观园的自鸣钟面前,在各种丰富的官家珍馐佳肴面前,刘姥姥体现了她的知识缺乏和贫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贫瘠,让大观园的少爷小姐夫人丫鬟们,像看怪物一样看待刘姥姥。可是,刘姥姥自有着富贵人家不具备的旺盛生命力。在她的女婿面对经济困境怨天尤人的时候,她提醒女婿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可以用的资源和关系。一旦机会出现,刘姥姥又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笃行,一步步,靠她在风里来雨里去所培养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成功跨进了周瑞家,进入贾府,见到平儿,然后见到王熙凤,一步一步,将她给女婿王狗儿的建议变成事实,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困境。这种逆境里的求生能力,是清傲的妙玉看不见也学不来的。
这三个人物,薛蟠身上有恶少的习气,但又有人性的善良。贾雨村有文人的清高,又有入世官员的圆滑刁蛮。刘姥姥有着乡村的贫瘠,但在她身上又有着务实世故的老到成熟。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在大观园里可称得上是美女如云,可她自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美。清秀,优雅,还有些许孤傲。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论文学修养这自然不输给众姊妹。其实林妹妹也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只是她很少把她的热心,和善摆在桌子上供大家赞赏罢了。 我一直很佩服她的文学修养。先暂且不说她的诗作,单是平时说话那一语双关的词句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么含蓄又丝毫不减语言的效力妙语也就只有她才能说的这般动人。她的《咏白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联想丰富自然,堪称是佳句。她的诗总给人一种风流别致的美感。但也有深沉悲伤的。《葬花吟》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道出了人生青春的短暂,对未来时光无限的忧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唱出了高洁的志向,不屈的性情。每每读到这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瘦弱的女子独自站在树旁轻声叹息,落花纷纷扬扬的和着她的泪花一起飘落。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见解是高于这个社会的,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可惜没有人去重视。只有一个宝玉和自己是知己。在这样的社会里又怎能让这个高洁的姑娘得到幸福呢?而这一切又岂是她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可悲!可叹!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没有人能否认她的美貌,很少有人不折服于她的才情,但总有一些人说起她的性格就用小心眼儿、刻薄、娇气来形容。我认为这有一些不公平。人们总会忽略她的身世,她现在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一个孤儿,这是对她最真实地评价。我们还能要求她做到毫不设防的去关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吗?权势之争、家中亲人之间的争吵、主子和仆人之间微妙难言的关系等等,谁能保证这一切没有给她原本敏感的心带来负担呢?想想那个乐于教香菱学诗的黛玉,那个待紫鹃如同姐妹的黛玉,那个性情率真的黛玉。她的坚强让人感动,她的爱情和结局让人心痛。不是吗?
红楼梦读后感14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当我合上书页,人去,楼空,青山依旧,夕阳残红。细细咀嚼书中那岁月的故事,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在一曲红楼的陪伴下,凝望,成长……
亲爱的红楼梦,是你,一点一滴地教会了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红楼梦读后感15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谨以此句献给林黛玉。
当看见残花落尽,碎了一地的哀愁,我便回想起油墨书香里韵致缠身的她。
我看见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见的她不是行事惹人恼,而是强烈的自尊心。
往往在思考,不懈的努力终究在为了什么。黛玉告诉我,为的是自己,为的是自己的自尊心。我不曾寄人篱下,不懂黛玉如何小心行一步路,小心说一句话,我只知道从她口中掉落的文字不是别人眼中的尖酸刻薄,而只是维护自己,不愿受伤害的自尊。黛玉不在意宫花的美丽,却在意人们对她的在乎,哪怕是再美的花儿在她心里也已不足惜。甚至无法想象倘若是自己,该是怎样的一种滋味。我不是谁,不会伟大到不在乎别人对我的不在乎,所以,黛玉告诉我一样,要做到最好,给自己理由抬头,然后微笑。
我看见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见的她不是乞人怜悯的流泪,而是真实的自我。
黛玉爱落泪,哀怨自己亦或贾宝玉。有人说她惺惺作态,为了摔玉而哭;有人说她无中生有,为了猜忌而哭……可是,谁又曾看到这落泪后的真实呢。她可以在难过的时候流泪,用眼泪自怜;她可以在生气的时候流泪,用眼泪解气。我心醉于她的真实,把一切的情感表达出来,纵使这种种与泪水融在一起,落出眼眶,却落进我们的心里。复杂的生活让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要怎么活的真实,无论是难过还是开心都把自己伪装的很好。黛玉告诉我,记得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让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打乱我们的年轻而又单纯的心。
我看见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见的她不是含泪病逝,而是完美的离开。
有多少人在意多完美的结局,却往往忽略了过程。乘在城市的公车上,偏头看向后奔跑的风景,它们离开的速度是有多快,快到不睁大眼睛它们就已经与我擦肩而过,等到到了终点时,回过头去,多希望是没有遗憾,因为把那一切已经尽收眼底。黛玉最后离开了,谁说她是悲剧的含泪逝去,她很幸福不是吗。她有贾宝玉对她的真爱,也有紫鹃对她的悉心照料,更有史湘云的坦荡相对……黛玉的离开,很完美。旅途上的过程往往胜过目的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从来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在哪里,会活的怎样,但黛玉告诉我,要看尽现在的每一道风景,不让那些美好消逝在指缝。
我看见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曾经,我也痛过恨过怨过放弃过,但是我想我要,像黛玉一样,活的漂亮。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读后感《红楼梦》09-02
《红楼梦》读后感11-10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11-19
《红楼梦读后感11-14
《红楼梦 》读后感11-19
《红楼梦 》读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