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7 13:02:45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红楼梦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选)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上下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发光发亮的名著不计其数,但我认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属于清朝时的《红楼梦》。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染着他的读者,使人感动,叫人沉默。

  作者曹雪芹,在我看来他一生是凄惨的。少年时父亲被革职,全家北迁,生活贫困。后又流落到北京西郊,家徒四壁,爱子重病,却因无钱医治而身亡。在这无奈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人生百态,体会到世态炎凉,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名著。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篇以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题的悲剧。但在我看来,它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通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来写这个看似和平安宁,实则早已暗潮汹涌的贾府,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文学人物,比如泼辣有心计的凤姐,老实懦弱的迎春,天真伶俐的晴雯,以及那位可笑的刘姥姥,但让我最难以忘怀又沉思良久的'女子,莫过于黛玉和宝钗了。

  薛宝钗,出身于豪门世家,所以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以及圆滑处事的为人。她对宝玉有着朦胧的爱情,所以最终他才愿意假扮黛玉嫁给宝玉,从而导致林黛玉死亡。当她在游玩时无意撞见两个丫头在密谈时,她为了脱身,居然可以把问题全部丢给黛玉,足见她的心计和城府。她劝宝玉去博取功名利禄,学习应酬世务以便飞黄腾达,可是宝玉一向是厌恶那些官场腐败之人,自然不悦,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她与宝玉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她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保育思想上的共鸣者。但是她的才干、能力以及出生都是最适合当宝玉妻子的人,而且贾薛联姻也可进一步扩大贾家势力。所以贾府的人为了自身利益,用一记偷梁换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

  相比薛宝钗,黛玉的家世就略显清寒了。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早期丧母,随后父亲也身亡,寄居在贾府中,所以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的性格与宝钗截然不同,她不会刻意讨好别人,不懂世故,她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当她听到宝玉要娶宝钗时,气急攻心,最后身亡。但她和宝玉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时代的背叛者,有这思想上的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贾府人的自私,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在这两个女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人的性格会决定她一生的结局。宝钗能干,她成为宝玉的妻子,黛玉清高,成为了宝玉的恋人。如果将角色互换一下,那三个人都不会幸福的。

红楼梦读后感2

  本书开篇就借以神话传说,解释了这部传世之著的原稿来源。女娲补天时多出来的一块顽石,在一道一僧的帮助下下凡体验人间、过数世历劫后将此经历刻在自己身上(因为自己就是石头)。后被求仙道人在遍访寻山中发现,抄录下来又历几世,传至“曺雪芹”其人增删。最后著为此作。书名也变更过多次。这种起笔,多少让我们小时候刚捧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也是一部神话西游记。

  本书大篇幅内容严格来讲,不过是一篇现实生活中曺公在家道落迫时回忆小时候的青春时光,却假借写成了远古时代的神仙下凡历劫修炼篇。这种“假借”的手法一是造就了神话与现实中的`虚虚实实,除了开篇,文中后面很多细节都透露主人公与12金钗与神话的命运关联,二是将整个著作的中心思想升华到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一场空梦的惜叹。曹公的本意使用神话,就有如现在的“本故事纯属虚构”来规避文字狱。但巧用了神话,书中“贾宝凡”的一生旦夕祸福,都显得理所当然,冥冥之中来自上天的安排。

  对生命的理解,佛家道家思想在本书开篇之作。一首“好了歌”,一个“甄士隐”人生快放,就一回,就重复讲了两篇中心思想,两次相同的人生轮回。“甄士隐”在本篇中第一回都完整经历了繁荣、丢失女儿、火烧舍屋、悟道出家。与后面100多回篇章的“贾宝玉”人生结局相同,避免了一场关于主人公结局的红学研究。当然,不仅仅是第一主人公,在第五回曺公对12金钗也做了人生大结局判定,称为“判词”。后40回的章节续写,虽然措辞写法上与曹公明显大不相同,但结局仍然保持与“判词”一致。

  “判词”内容的解读,仍然不失为红学爱好者们的兴趣之一。而且这种写法,也比较少见。通常很少见到一部作品,主人公还未上场,人物性格命运结局都已经全盘托出了。后面仅仅只是细节人物事件上的验证。所有,即使目前仍然对后40回的狗尾续貂不满意有分歧,但对人物命运的结局大都盖棺定论。

  红楼梦为什么读不下去读不懂?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情节太多却没有波澜壮阔。第二,伏笔隐晦太多。即使在有影像的今天,写几回情节恐怕都想不出来如此细腻的情节,人情世故,礼节,等级制度,说话艺术,有情有义,以喜衬悲,从第一回到最后一回,“穿针引线”的情节用拍电影的手法来讲就是“近景”、“蒙太奇”、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人情世故和礼节,成为“成年人”读懂这部书的最大感悟。

红楼梦读后感3

  人们大都是喜欢圆满的,所以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要给彼此深爱的两人一个长相厮守的美好,给每个邂逅一段绮丽的后续,给每一个默默守护着爱情的痴心人遇到一个同样深情的爱人的机会。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残缺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圆满结局呢?许多时候,你看到的开始有多么美好旖旎。它的结尾就有多么凄凉荒芜。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不圆满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成了永恒,记忆中存留的,都是美好。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离散,读过后心中总是泛着难以言说的疼痛感。这就是悲剧的力量,越是美丽的事物,毁灭时越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最让我心疼和遗憾的是“两个玉儿”的有缘无分。明明是天造地设的木石之盟,最终却一个芳魂归天,一个遁入空门。

  从前总觉得黛玉和宝玉应该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毕竟黛玉死前的凄凉以及那句未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但现在我觉得“两个玉儿”如此这般的结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先撇去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及门当户对不谈,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生长在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彼时正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常以甘露为其灌溉。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便在警幻仙子案前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跟着下凡去,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所以说,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是一场悲剧。

  且换个角度来看,黛玉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与她那多愁多病的身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时不时还会耍耍小脾气,即便才情过人,又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但到底少了点宝钗的温婉大气、通达世事、她更适合恋人的角色,作为恋人,她时不时的'小脾气可以看做是爱情中的调味剂,男人或许还会享受女友不时的小别扭。可夫妻是要朝夕相对的两个人,当最初的热烈渐渐蹉跎于岁月,两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也可能被扩大化,贾宝玉纵然再爱林黛玉可面对她不时的小心眼终究也是会厌倦的吧。更何况贾宝玉是孩子一样的性格,相较于“林妹妹”,“宝姐姐”才会更加包容他。所以说,林妹妹早早的逝去正是美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黛玉的美成为了永恒,所以她成了贾宝玉心头一颗永远去不掉、一拂即痛的朱砂痣。得不到的从来矜贵。

  所以,留住烟花初放时的绚丽就好,这样才耐得住后来的寂寞收场。

红楼梦读后感4

  说到中国著名文学,每个人都肯定会说是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而这四本名著每一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每个名著作者都十分会使用语言,浓缩了其他书容纳不了的知识文学语言,让世界都纷纷称赞,而这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乃是中国文学之最,想必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耳融目染,闻名千里了。

  在世界上创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大组织,在《红楼梦》中,他虽然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也没有《西游记》那么有想象力,情节波荡起伏,但是《红楼梦》却一直在文学之巅。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否认在《红楼梦》中的语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形容,媲美的,十几年来,还是没有什么文学巨作比得上这本《红楼梦》现在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能说没看过,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只看了一点,所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渐渐地,全是科技,没有曾经的书香,没有曾经的.礼仪,礼仪之邦的名字也渐渐淡忘。

  在整部《红楼梦》中,全程都是以荣府与宁府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的爱恨情仇(额,这词用的不一定好)为一条线索,来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这本书中浓缩了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文学文化,服装文化……等各种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中包含了最少186中中华美食的介绍,等丰富的服装文化,在书中许多人,作者都十分细致的描写了穿着长相,从侧面推广了我们的中国古装,而在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深意,要让人们慢慢摸索,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其他书那样读一遍就说自己读完了,在这本《红楼梦》中,读第一遍,懵懵懂懂记得些情节,读第二遍,熟悉了全文思路,读第三遍,还有点意思,读第四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或许有时候你觉得《红楼梦》如天书一般无聊无趣,情节平平淡淡,但是这本书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风平浪静,内地波涛汹涌。”

  或许在这么多书中唯一看不懂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如果你仔细摸索,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奥秘。

红楼梦读后感5

  一个人,有八十岁,这八十年的路,一年就只能走一年的,要是你一年走了八十年的路,后面七十九年,你还走什么?

  贾宝玉十九岁在高中举人之后就出家了,这不得不令人叹惜!

  他人生第一错就是生在女人堆中,睡觉有丫环陪,穿衣有丫环穿,吃饭有丫环端着,喜笑怒骂也有丫环在旁边受着。等到后来,结婚和宝钗睡觉,完成人生开始进入成年的路程和旧式封建婚礼的落幕,他人生也就如此完结了。他口里见人就痴呆的总笑着“是了。”一切都尝试得不厌其烦了,女人包括婚后的生活,对他来说再没有新鲜感了。哎,谁叫他生来,就把胭粉抓在手中,从小就把女孩搂在怀中。

  为他牺牲的女人们还不少嘛,不看破红尘还能怎样:

  第一个,让他破了男孩身的`袭人,是典型的封建伪道士,虽不令他讨厌,但是王夫人调教的标准封建旧女人的典型,他鼓劲吗?可惜宝玉出了家,袭人的千秋美梦破灭了。

  第二个,还了他一生眼泪的林妹妹才是知他、懂他、爱他、有同病可相怜,有同心等相结,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意中人,不想因贾母、王夫人和琏二嫂子误了。把他一生的梦都破了。他怎不能心恢意冷,万念俱灭。

  还有为他死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和其他一些受害的丫环们,也是相似的命运。

  他第二错便是生在红楼之中,是整个社会都仰慕的有地位、有金钱、有美女的家庭里,他是未来家权和享受,荣华和富贵的中心。有贾母宠爱、母亲鼓劲、女孩们都羡慕的大观园绝种好男人。为了他,人人都生出那繁华世界中的美梦,左右了他的人生。他有自由吗?他有真正的幸福吗?在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安排下,后面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繁华过后是孤独,烟花散尽是落寞。他第三错就是从小没吃过苦,对幸福不会有追求或者说盼望。因此,在暮鼓晨钟下了却一身,不免是一种好的结局。

  不然象林妹妹的死,和薛宝钗的苟且,惜春的出家不离家的不彻底,他会选择嘛!

  抛开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我如是说。真是,曹雪芹的太虚幻境,本是就是幻境。找原因还得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追求一种永远都在追寻的理想,才不致于在人生中失去目标,生活才有想头盼头。

  人生一步有一步的走法,一站有一站的追求。不要一生来就看破红尘,看到死。

红楼梦读后感6

  在这一回中,写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情景。书中写道,周瑞家的由于要回复王夫人,而王夫人恰好在薛姨妈处,于是周瑞家的便来到薛姨妈处,见王夫人与薛姨妈详谈甚欢,便来到薛宝钗屋里,而此时的薛宝钗正在屋里与丫头描花样子呢,可见此时的薛宝钗已将全部心思用在家计上。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其实薛宝钗给人的感觉便是冷的,不知是药的作用,还是她本身就是冷的,她不像林黛玉那样用自己的心去生存,而是使劲压抑自己。而这种世事洞明的冷是可怕的,这也是贾宝玉对她敬而远之的原因了。

  林黛玉病了,贾宝玉总是很关心,立刻去看,而薛宝钗病了,贾宝玉却是派丫头去看,自己以读书着了凉为由不肯立刻前去。

  而这时王夫人听到有人说话,便问是谁,周瑞家的便进去交代自己的差事。有时候,我也在纳闷,一位青春靓丽的千金小姐最后居然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人世间的温情,出家为尼,有人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孤僻,其实不然,同她玩的智能儿虽然是个尼姑,却是个多情的尼姑,这在后来还要提到。而这次智能儿来贾府是她师傅带来的`,她师傅独自留下她与惜春玩。惜春母亲不详,只知道她是贾珍的妹妹,从小在荣国府长大,估计母亲也是很早去世,而父亲却成天与那些道士混在一起。

  然后周瑞家的便来到王熙凤家,那一阵笑声让我们感到此时王熙凤与贾琏正是夫妻恩爱时节,贾琏对这位娇妻可谓百依百顺,即王熙凤判词中所说:“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从”,于是周瑞家的给了王熙凤四支,王熙凤让平儿拿出两支给秦可卿。

  正当二人准备回去时,偏偏出现了宁国府管家派奴才焦大送秦钟回去,而焦大偏偏醉了,在外面大骂。而焦大的醉骂让我们从那高高的围墙外面看到了整个贾府的腐朽,“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这句话让我们想起冷子兴的话“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而焦大的悲剧让我想到了许多开国功臣的悲剧,这也正是焦大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7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说到这人人都略知一二的《枉凝眉》,自然会联想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在阅读了这部不朽之作后,不免有感而发。

  《红楼梦》这一本书中的人物繁多,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角色也都是个性鲜明。说起全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人物,自然非林黛玉莫属了。她自小体弱多病,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令人止不住的产生怜悯。黛玉在元妃省亲时为潇湘馆所题的一匾一诗,让我觉得与其他姐妹所作的大有不同,字字句句都表现出她非凡的文学天赋。平日里,黛玉的几首诗词也同样使人啧啧称奇,令我佩服不已。但是,黛玉的性格有时太为娇弱,有时又太有心计,很是极端。比如遇到任何不好的事儿她都会躲到一旁止不住地哭泣,多愁善感,宝玉来劝,还把气撒在他身上。有时,看似弱不禁风的黛玉还会用冷言冷语讽刺她看不惯的人,使得别人满肚子的.怒火,她却暗暗得意。可以说,林黛玉有着优秀的才干,但从她身上,我们同样应该明白,不能时不时就挖苦别人,别人表面上不说,心里对你的印象却会一天天变坏。

  在《红楼梦》里,主要讲述了贾府由鼎盛时给低贱的戏子泼钱,到被治抄家而一步步走向衰败。造成这么大反差的原因实际上有很多,外因是他们家一些违背朝廷的事败露,一方面是元妃的逝去,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则是贾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不免使我想到了现如今所说的“富二代”。这些“富二代”大多数只会依赖家庭,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平庸者占很大比例。他们整日在父母打拼出的美好生活中过日子,对社会根本没什么贡献。而只有极少一部分“富二代”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继承父业,或自己拼搏,大有作为。还有一部分人就很像书中的贾宝玉,明明有一身的才干,却整日放纵自己,不思进取,只知道一味地玩乐,自己白白葬送了一份原本可以很美好的未来。

  由此可见,不论父母给予我们的是好还是坏,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才可能真正有所收获。并不能沉溺在奢华富贵的生活中,也不能抱怨于清贫困苦的条件里,只有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阅读《红楼梦》,你一定会沉醉于曹雪芹构造的红楼梦中人的故事里,感悟一份属于自己的红楼之梦。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身为小女子一枚,最喜爱的名著当然是红楼,因为里面的许多细节性的描写和敏感心态大部分是从一个女子的心态出发的。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9

  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思考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了解了大半。她是一个很温柔、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她那么谦逊,温柔,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相互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金钱、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题记《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

  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有多达900多个的人物,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

  这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和荣国府宁国府的兴败为线索。本书的描写非常细致,可见本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的心血。其中有关于林黛玉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黛玉寄人篱下生活的不易和谨慎。就以她初至宁国府时的描写为例,“他近日所见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这一小段的描写可见林黛玉的谨慎、自尊,也正是因为这些,林黛玉在宁国府才会那般小心,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却因为她本身的性子与此格格不入,所以她才会过得那么艰难,最后有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奠定了她死于屋中的悲惨结局。

  又说贾宝玉,虽是出身富贵。受尽了宠爱,却终是落了一个出家为僧的结局。最终与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不得再见,也是可怜。悲痛到了极点。看破红尘,出了家,可能也是他最好的结局吧。回忆起他初见林黛玉的风流潇洒,不禁有些许伤感,曾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传,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那是多少女子心目中的意中人?被多少女子当成心中的朱砂?却被情所困,被那残酷的封建所摧残,最终为僧,不知引发了多少多情读者的.伤感。有多少人因为他的爱情不如意,家道中落而伤心落泪。

  读完一整本《红楼梦》,心中感触颇深。不禁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回答为“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我认为生死相许并不痛苦,最为痛苦,最让人承受不了的是生死离分,阴阳两隔,死者或许是解脱者,生者才是最伤神的人,而贾宝玉偏偏活着,忍受着日日思人之苦,同时也承受着家族的压力,可谓到了一定的极限了,不禁让我心疼,曾经玉面翩翩的公子,竟落魄至此,心酸不已,久久不能回神,依旧沉在伤神之中,或许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红楼梦读后感12

  “又感红楼深深梦,叹是孰能为谁情。”一本《红楼梦》,竟能让人捧读再三,这本书究竟有何魅力?这个暑假,我细读了一遍《红楼梦》,深深地被它那无穷的魅力所吸引。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批判了封建上层社会的黑暗,以及揭露了贵族子弟的骄奢淫逸,给人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封建末世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一道护官符,显示出了四大家族的滔天富贵。然而四大家族的子弟却大多只是斗鸡走狗,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他们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就欺难霸女。还和官府串通一气,使得他们逍遥法外。这显示出了封建末世的黑暗、荒诞。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歌颂了人性的解放,唱出了一首爱情的赞歌。“一个是阆宛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贾宝玉和林黛玉,志趣相投,个性相似,初次见面,两人便心头一震,“倒像是在哪见过一般”。在风光旖旎的大观园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朝夕相处,有时虽然也吵吵闹闹,但没次争吵过后感情都会更加甜蜜,正如贾母所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但天下终究没有不散的宴席,宝玉最后被迫娶了宝姐姐,而林妹妹在一声令人心碎的:“宝玉,你好”。声中魂归离恨天。“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尝”。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们唏嘘不已,无比惋惜。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写出了古今的'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曾经霸占两条街,楼阁如云,僮仆如雨,拥有良田万亩,富可敌国的贾府是那样的不可一世,可就在转瞬之间,就被滚滚红尘给淹没了。元春死了,贾府失势了贾府被抄了,大观园空了,黛玉病逝,宝杈守寡,迎春被夫家虐待,探春远嫁外邦,惜春出家成了尼姑,王熙凤被休会了娘家,贾宝玉成了邋遢的乞丐。《红楼梦》不仅预言了封建社会的末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荣辱兴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可仍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去品味,去追寻……。

红楼梦读后感13

  缓缓的合上那柔软的书页,坐在椅子上,慢慢的回味着书中的种种情节,心中感慨万千。

  红楼梦真不愧称为一部19世纪的奇书。诗词,歌赋,医学,建筑……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故时人谓之“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地位可见一般。

  正如王国维评价一般“《红楼梦》一书与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读完此书后,心中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萦绕在心头,无法消散。书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情节,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无疑是其中最令读者感兴趣的。

  封建社会有怎能容忍这种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能反对,而他们二人却敢于在封建的潮流中逆流而行,不可不谓勇。但个人的力量终究太过渺小,他们最终失败,天人相隔,宝玉最终也是与那二人同行。黛玉大抵是作者笔下的女性的最高价值。

  封建社会的吃人在这本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宝黛二人的悲剧亦可谓封建社会的.悲剧,只要封建制度存在一天,这样的悲剧便会一直发生。书中的种种悲剧,皆由此制度而生。

  晴雯在病中被逐,不久去世,四儿因于宝玉同时生日,亦被赶出贾府,种种不平等的现象,皆由此而作怪。呜呼,人与人之间为何要分此三六九等,仅仅因为地位的不同便又是一番境遇,心中的悲伤,无法明了……

  封建社会终将消失。强如史王贾薛又如何,终究不过几代变家庭破碎,试想开头时贾府之繁荣,贾政兄弟在朝为官,贾元春被纳为妃,大观园之繁华,谁又能想到结局时的种种。

  元春得急病而死,黛玉病死,贾府被抄家,贾母去世,四春的结局皆可叹惋,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衰落下去。封建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此时的封建制度也已经快到穷途末路了。

  黛玉冷月葬花魂,谁能知其悲,晴雯带病被逐,谁又能知其伤,宝钗圆滑,最终也只是“金玉良缘终身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终究只能是一场悲剧……

  红楼梦,一场梦,个中的滋味恐怕只能自己去品味了,一梦千年,前世今生,终成空,这本书终究还是悲剧,唯有淡淡的悲伤留在心中……

红楼梦读后感14

  记得小时候我就开始读《红楼梦》,但一直没有读进去,体会不了当时的社会。在这个假期里,我又一次的翻开了《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贾府是个官宦家庭,出现了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但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羡官场,只是全天与府中的小姐厮混。美如天仙的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姐,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心高气傲、才情过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有情人却难成眷属。最后,林黛玉含恨病逝,贾宝玉挥泪出家。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他们的可悲。

  说到这本书,可能多数人脑海中在第一时间会想到“王熙凤”这个人吧,我对她印象很深。作者用极其细腻的描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大家都俗称她是“凤辣子”。

  还有个情节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刘姥姥游大观园。刘姥姥前前后后共进了三次,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进打秋风二十两,二进赚吃赚喝拉东西,三进救巧姐。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刘姥姥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成过亲,到贾府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和一些钱的援助,度过了难关。第二次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了王熙凤,而且很快就见到了贾母。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活动内容非常丰富。第三次,刘姥姥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巧姐,最后带了好多东西回去,临走时,平儿还帮她雇用了轿子,后来,她得知贾府被抄了,又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 ,结果她卖了房子凑了钱,赎了巧姐,将她带到乡下了。

  一百位读者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魅力,它将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话题。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身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6-12

《红楼梦》 的读后感11-07

《红楼梦》读后感11-10

《红楼梦读后感11-14

《红楼梦》 读后感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