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题记是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不过,会有人看懂,只不过,时间未到罢了。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面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贾、史、林、薜四大家族的兴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并称红楼梦中的“绝代双骄”,她们一个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两姨表妹,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一个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个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贾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从小当男孩养,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可见她的.教育不在于诗书文章,在于管家理事。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是描述王熙凤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真可谓八面玲珑。
服侍贾宝玉的女子花袭人也是一个我较为喜欢的人物。她处事细致,把宝玉照顾得特别周到,对宝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个大姐姐一样处处护着他。
大家应该还记得,书中还有个叫史湘云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乐观,使得许多人都很喜欢她。在贾府,湘云的人际关系特别好,她和宝钗一样宽容、有涵养,和黛玉一样灵秀,而且她特别爱笑,这一点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欢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是一个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并不怎么样,对贾母有欺骗之过,把宝玉喜欢的丫鬟晴雯赶出门后,撒谎说她变坏了。而且,王夫人总怕漂亮的女孩会夺走她的儿子。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环,王夫人刚一发现宝玉和金钏儿说了几句话,就觉得是大事,把金钏儿赶了出去,致使金钏儿含辱投井而死,后来又用同样方法让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许多无辜丫鬟。王夫人这位母亲做得太差。
总之,红楼梦的人物可谓千姿百态,往深一层含义说,反映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清晰的看出社会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处理这些问题,才不至于像贾府一样,到最后“荣华富贵一场梦”。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红楼梦》是一部感人的爱情小说。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共演绎了一场在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的动人爱情悲剧。本小说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失去双亲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谢玉而生、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但是,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王熙凤有了掉包计,使贾宝玉误娶了带黄金锁的薛宝钗,林黛玉消玉殒,从此贾宝玉看破红尘,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 篇6
我们的一生都不一样,在我读了《红楼梦》之后,才知道每个人的人生是多么奇幻多变呀!林黛玉的人生是悲惨而又无助的;王宝生的人生是美好又悲惨的;王熙凤的人生是泼辣又狡诈的;薛宝钗的人生是巧妙的……
《红楼梦》;又称为《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当代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那就一定要读了《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是介绍林黛玉进了贾府后,贾府从京城大户直到沦落发生的故事。
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告诉我一个道理:林黛玉告诉我做人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告诉我:做人不可以太狡诈,要不然别人都不敢与你交友;贾宝玉告诉我:做人要珍惜每一分不的荣府中,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她的聪明能干并没用用在好的地方,而是害了许多人。所以这个一世强人的王熙凤结局却十分凄惨,身陷牢狱之中,遭到丈夫的抛弃,得不到女儿消息,气火攻心,终于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女强人在寒冷的牢狱中随着一滴滴鲜红的血液结束了她辉煌而又悲惨的一生。昔日那风光的'王熙凤死后却连一个棺材都没有,只是用一张破草席卷起来扔到了乱坟场,就连这破草席也是她生前为了讨贾母欢心而接待的刘姥姥拿来的,虽然不是真心接待,但终究是帮了刘姥姥,所以刘姥姥非常感激她,最后还收养了她的女儿巧姐,这应该是她最后唯一肯帮助她的人了。而这个最后唯一帮助她的人是因为王熙凤对她有恩,如果王熙凤不处处与人为敌,处处害人,那么她应该也就不会有这样凄惨的下场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中,对于像王熙凤一样手握重权的人,应该正直做人,友善待人。不做贪污,犯法的事,不要成为当代的“王熙凤”,因为你所犯得错事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你的下场会比王熙凤还要严重。
而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做到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我们要努力学习,正直做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红楼梦有感 篇7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
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
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读红楼梦有感 篇8
偶然翻开《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来来回回,隐约听到娇弱的喘息声,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丝憔悴却依然迷人。她落泪是因为她难过。只有放纵的哭过,笑容才会更灿烂。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泪光。
常有人说黛玉“小气”甚至“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以至于失了分寸,我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所以,在她心情不好的某个瞬间,她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了分寸。而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只会被她狠狠的驳回,却是无心的。不是因为不能接受宝玉的问候,而是太难受。于是她只能用诗来发泄她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每当读到她的诗时,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好刀刃,深深地插入了读者心中,让人有种窒息的幻觉,只觉得无形中让人掐住了喉咙,挥之不去的伤感。只能极不情愿的放下书,慢慢地让人平静下来。记得她的《素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犹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我合上书,想要把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红楼梦有感 篇9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为背景,讲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凄美又动人,还把许多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深有感触。
先说男主人公贾宝玉吧,我觉得他十分可怜。他与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窦初开而后彼此相爱。可是他们纯粹的爱情,没有得到祝福,凤姐还狠心地使用调包计欺骗贾宝玉,使他娶了薛宝钗为妻,导致最后有了贾宝玉循入空门的悲惨结局。
女主人公林黛玉因母亲早逝而一直寄宿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里她结识了贾宝玉,她一直很关心他,可以说她是整个大观园里最爱贾宝玉的人。她很聪慧,绝对是大观园的姐妹们公认的诗才最好的女子。她多愁善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得知宝玉娶宝钗的她悲泣身亡。可怜啊!这对彼此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没能成眷属!不过说句实在话,要是一开始黛玉就好好养病,保重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么多愁绪萦绕心中,贾母倒有可能同意她和宝玉的亲事呢!
其实,我觉得薛宝钗才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顺应者,她的沉稳乖巧博得老祖宗的喜爱,虽成为了宝二奶奶,但又有什么用呢?她没有被宝玉珍爱过,他没有经历过真诚的爱情,虽然她也爱宝玉,而且经常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但宝玉对功名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宝钗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她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读完《红楼梦》,我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并在心底为他们感到不公平。但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还是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吧!
读红楼梦有感 篇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完美无疑地将红楼梦写作意图展现出来,红楼梦在我眼里是四大名著中最为传奇的一本书,它将人间的人情世故、人民的柴米油盐、男女的真情、封建礼教的冷酷无不一一展现出来,让人读完,眼中不禁隐藏着几滴清泪,心中不禁隐隐酸涩……
很多人或许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着黛玉、宝玉、宝钗三人辗转反侧的复杂爱情故事,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曹公在红楼梦里向世人传达可不仅仅是一段苦虐的爱情故事,这未免太俗。曹公表达出了贵族生活的纸醉金迷,奴隶阶层的辛酸可怜,封建礼教之下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
红楼梦宛如一樽醇厚的女儿红,初尝时,心中瞬间充盈着它的独特酒香;待神情微醺时,身若置于红楼之中,不舍分离;而后你大醉之时,心若随黛玉而去,一点点地沉浸在他们的爱恨情长之中;大梦初醒之时,心中不禁酸涩苦闷。当真好一杯女儿红,好一本红楼梦!待我遨游完红楼世界后,心中只为黛玉宝玉的爱而不得而悲愤,为那时“该死”的封建礼教而怨恨,心中顾不得其他了,我仿若成了一个悲天下之凄苦、悯人世之不幸的“圣人”,心中无限悲愤埋怨无处发泄,只得在这儿倾诉出来,还望诸公且听我一言,如若哪里不对,还望多多包涵。
红楼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若今日从方方面面来说,怕是用三天三夜都不能把开头说完。但当我读完红楼时,萦绕于我心头唯有黛玉、宝玉、宝钗二人悲剧爱情让我自陷其中,无法自拔,今日我便将从这三人说起吧。
曹公在这三人选择第一个出场的便是黛玉,她自小无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身体孱弱,却生得一副好面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正是曹公心中的黛玉,可见黛玉其人如何貌美了,也正是这样的一副好面貌方得宝玉一见倾心。黛玉与宝玉乃是前世仙缘,今日报恩的缘分,宝玉前世乃是神瑛侍者,黛玉则是受神瑛侍者日日灌溉之恩,今世来还恩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因思恋凡尘而投生贾府之子贾宝玉,绛珠仙草则随他而来,投生与林府之女黛玉前来还恩,光是这前世仙缘就注定了黛玉与宝玉恋情经天地之验证,最终却败于封建礼教之下。比起与其他女子之不同,宝玉更看重黛玉不为世俗所侵染,这一点就连宝姐姐也不能相比,书中有证“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也不是。”书中借袭人的话说明了宝玉不喜别人劝他念那些程朱理学的书,讽刺那些一心只在仕途的人为禄蠹,可见有多不喜别人劝他随波逐流,下文他有说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见宝玉视黛玉为知己,与旁人不能可比。
黛玉因自小无母亲,从小就有敏感谨慎的性格,在贾府更觉得无依无靠的,唯有宝玉才能给她一点慰藉,黛玉比起宝钗仿若一朵隐隐带刺寄人篱下的蔷薇,常常竖起保护自己的刺以作自己的保护罩,因此许多人不喜黛玉,黛玉性情冷僻,才情却让众人佩服,一首葬花吟惹得宝玉更我见犹怜,如痴如醉在这红颜凋残的凄苦之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藏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绝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啊!黛玉虽是个性情孤僻,常常会自艾自叹的人,但对宝玉却是真情相待,除了我上文所说她不劝宝玉“上进”,但也更对宝玉倾覆所有,第十八回,黛玉偷偷帮宝玉作诗,黛玉是何等人啊,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如若帮作诗一事被当时贾妃发现,只怕是个欺上的罪名吧,而那时宝钗却是稍稍提醒宝玉“绿蜡”之意,而这时宝钗仿若成了黛玉般谨慎,而在这段,曹公将黛玉描绘甚是灵动,像把黛玉另一面展现了出来。而在第四十四回,宝玉祭未拜死了的金钏早早离府,众人到处寻找,唯有黛玉知道宝玉去哪了,可见黛玉是最了解宝玉的人。这几点就已经知道黛玉是宝玉精神上的良配。
前言黛玉是下凡还恩的,那眼泪流完了是否会归去,曹公早早埋下了伏笔,见四十九回,黛玉道:“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心痛,眼泪却不多。”可见曹公从一开始就设下黛玉宝玉不能白首偕老的结局,黛玉还完了眼泪就会离去,而在黛玉的死去方式,高鹗则用了焚稿断情这一诗意化的方式奠定了黛玉宝玉悲剧结局,让人可悲可叹,“玉带林中挂”也终得了应验。
但黛玉与宝玉不能达到可喜的结局,其中最大的阻碍也是宝钗。宝钗可谓封建道德模范世人所倡导的良妇,判词“可叹停机德”正是描绘的是宝钗,“停机德”借用了一个典故,指一妻子见丈夫不认真读书,一刀划破自己纺织的布说,你若是不好好念书,我就与你决裂,故称停机之德。这被世人所倡导的妇女道德,在宝钗身上处处得到体现。可最终宝玉也未能与宝钗长相厮守,这与宝玉的叛逆性格息息相关,宝钗受封建礼教之荼害,即便日后成了她朝思暮想的“宝二奶奶”,但在婚后她与宝玉的生活并不快乐,她一味劝说宝玉“上进”,企图将宝玉拉进封建科举之中,成为追求仕途的“禄蠹”,但这一点使得她与宝玉渐行渐远。或许宝玉与宝钗可称得“三观不合”,最终导致了二人的`悲剧结局。宝钗也是倾国倾城的面貌,却未能让宝玉动心,宝钗行事深得众人喜欢,行事处处谨慎,她送礼连赵姨娘一屋都能想到,可见其人行事多么圆润。她比起黛玉那朵蔷薇,她仿佛就是一朵芍药,落落大方。可她未像黛玉待她那般充满敌意,比如牙牌令那节,黛玉随口道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就让宝钗留意了,随后她悄悄劝说黛玉少看杂书,但也说了几句“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几个字,不过捡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听了只得垂头喝茶。可见宝钗循规蹈矩,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便是“蘅芜君”,可未有它的悠然潇洒。宝钗最后在宝玉悬崖撒手之后,抑抑而终,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
宝玉在于这二人的选择上,心里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心里不屑于众人的“金玉良缘”。可奈何他们生于贵族家族中,身上背负着壮大家族的责任,曹公将“吃人”的封建礼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将深受封建专制礼教荼害的人的悲剧人生大大方方的摊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那时的人可悲可叹。
但我读时,却亦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比如为何平日慈祥和蔼的贾母会抛弃一向疼爱的黛玉,允许狸猫计这样荒唐的事,让宝钗嫁于宝玉,贾母性情的转变让人措手不及,这或许是高鹗所疏忽的。还有一点,宝玉婚后似乎与宝钗好一派和气景象,待黛玉死后,宝玉的痴已无处可寻,对黛玉的痴情更很难提及,难道这是高鹗所想表达出来宝玉的心其实已随黛玉而去,此时的宝玉已受封建礼教的荼害,早已成了众人所认同的“行尸走肉”。或许高鹗终是未能是曹公的知心人,也未能懂得曹公的红楼,因此世间红楼的版本多姿多样,而曹公后四十回的草稿何时能重见天日,无人可知。当真应了那句“绝唱之书必经绝世”。
因此《红楼梦》被誉为古典优秀小说实至名归,一本红楼向我们讲述了爱情之凄婉,倾诉了封建礼教之残忍,吟唱了时代之繁荣与古朴,但更处处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小说竟能包罗了中国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了建筑、饮食、服装、家具、诗词曲赋等各个领域。怎能不叫人叹服啊!
最后,我想说读一本红楼,品世间之情憾,思凄婉之时代。身处当今太平盛世,心念中国传统之文化,好一个曹公,好一本红楼!当真可喜可悲可叹。
读红楼梦有感 篇11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正因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正因在这背后,只是正因她太在意宝玉了,正因爱的深、爱的切,因此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刻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正因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我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我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正因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生命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红楼梦有感 篇12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一代文星的陨落,一部绝世巨著《红楼梦》随之问世!就如同后世研究红学的人们所讲的“文星虽陨落,西山仍悲怆。”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将为后世永远铭记!
《红楼梦》一部精工细描的绝世之作!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境读出不一样的境遇!《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绘都那样的深入人心,让后人百读不厌!而它的作者曹雪芹,用他一生的遭遇,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缩写在这本绝世之作中!读后让我感慨万千——"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我们的霑儿哥一语道破了他的悲欢命运!
《红楼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一生的境遇。我常想:如果他的人生一帆风顺的话,或许这世上不会有《红楼梦》。悲愤出诗人也好,末世出才子也罢!事实就是这样,几经家变,注定了他要走这条艰难而伟大的道路。我们怜惜文星的悲欢命运的同时,也感恩命运的安排,让一代文星为后世留下了这一万世流传和铭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我们的霑儿哥,虽英年早逝,抱恨而终,但他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境界。那种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别去怨恨命运的不公,命运既然安排我们经历一些人和事,必然是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多麽的人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逆风而行,学会成长!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我们的人生应该更明朗,而不是颓靡不振、继续阴暗!
读红楼梦有感 篇13
一本《红楼梦》在手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停留在“香菱学诗”一节,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对这一节留有印象。细细读罢,闭目沉思,禁不住对林黛玉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不是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一番,让学生“闻”而生畏,而是颇为随便地对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短短数语,便总结出了作诗的基本常识,既强调了要领,又消除了香菱学诗前对诗的神秘恐惧,一下子就把香菱引进了艺术的门槛。
听了黛玉的话,似乎茅塞顿开的香菱轻松地言道:“原来这般规矩,竟是没事的',只是有奇句为止……”针对香菱的话,黛玉又因势利导,指出作诗立意要紧,倘是意趣真的,词句修饰不妥,也使得的。在这里黛玉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香菱对诗的感悟引向深一层的艺术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诗歌理论的讲解,还是指导香菱阅读欣赏,她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次,香菱对黛玉说:“王维的五言律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有情。”黛玉听后,首先对香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予以肯定,接着又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香菱完成了从抽象理解到具体感知的学习过程。
如果说,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故设屏障,善于拨开迷雾,探幽发微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林黛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香菱步步步入诗歌艺术殿堂,则不愧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师。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06-14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07-20
读《红楼梦》有感【精】07-20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6-15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