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啊红楼,你教我如何放得下你!
——题记
读罢红楼,心里不免有丝丝凉意。是为了荣宁二府的败落?还是为了红楼佳人的香消玉损?这似乎都有一点吧。但是这不是全部。从一个女生的角度分析,我知道这是嫉妒。
话说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孤僻和叛逆,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如此美丽的人儿布满泪水的眼里却只看到宝玉。他对宝钗的不满和刻薄,却又看出她的爱是多么深刻而任性。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的才气无人敌,每每与姐妹们吟诗作对,她总是才压群芳,让我好生羡慕。
这厢还有一个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在没有读这本书前,大家都在对她指指点点,他的横刀夺爱,他的自作多情,令人唾弃。可当我读这本书时,对他却没有一丝讨厌。她很通情达理,也心思周密。面对他的悲剧,只能说是他爱错了人。“金玉良缘”最终没有战胜“木石情缘”宝钗只能守着空房含泪相等。他没有林黛玉的任性和孤傲,大家闺秀是他的写照。他没有林黛玉的娇羞和娇弱,通情达理是他的性格。或许当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建议宝玉选择宝钗。
但是不得不承认宝钗的痴情是一厢情愿的。宝玉的心里从没有过他,可她依旧无怨无悔的嫁给了他,造成自己一生的悲剧。他如此固执,落得一生以泪洗面的下场。
再说一下那个罪魁祸首贾宝玉。我对他特别没有好感。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男子汉气概,倒是一副娇滴滴的样子;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坚强,倒像女人一般天天掉眼泪。这样的`他为什么还会使那么多女人为他倾倒?我难以想象。他的怪癖,他的任性或许跟他的玉有关,他的性格与黛玉如此的相像,我难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女人,也更读不懂宝玉。贾宝玉啊贾宝玉,是什么让你如此受欢迎?或许你的真情才是我所欣赏的吧。
《红楼梦》是一本难懂的书。读这本书,必须抛弃一切杂念,真正走进那个没落的年代。我被这可悲可叹的故事吸引,如此痴迷。
红楼啊红楼,我如何才能放得开你?这场悲剧令我心酸,如何才能让这一切变更?
我想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我经常听到这句话,随着慢慢长大,我也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越来越喜欢读书。
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毕业时,对我说:“以后,要做一个书香飘逸的女孩子。”当时的自己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还是坚持读书,希望在某一天自己的身上会有书香散发。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最名的,可是,文绉绉的篇章一大堆,自己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唯有《红楼梦》,从最初的插图拼音版到现在带有注释的珍藏版,说起来也算读过一本名著了。
自己与红楼梦的接触是由一张图画开始的。
在漫长的时间河里的某一个支流里,自己偶然看到了一张红楼梦的海报,那是一张黛玉葬花的插图。
黛玉飘逸的长发,白嫩的脸庞,古代女子特有的柔情,随风飘散的花瓣,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卷。画中黛玉微垂的眼眸,流露出悲哀与忧愁,那双眸子,至今我都还记得,忧伤之中包含着许多的故事,使人怜惜,更使人想了解她眼里的故事。
于是自己开始了“红楼之旅”。
一开始读红楼梦,只觉得人物很多,是一本记录家族里的事情的书。
再一次读时,便有些思路。书中以贾,史,王,宁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荣府与宁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了解故事的大概后,自己又被曹雪芹老师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十分的华丽。
比如书中最初对贾宝玉的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气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十分精致,似乎都可以想象出他的样子。
我觉得,不管自己读多少遍,都不能揭开这本书神秘的面纱,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是相连的,或是有暗示,有玄机的,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我想,当一个人读了很多的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学习了很多知识后,便能散发出书香,成为一个书香飘逸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前六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这一段印象很深。
刚刚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离开父亲,只身北上,投靠外祖母。虽说外祖母是因为心疼黛玉,才执意接她入贾府照顾,但对当时的黛玉而言,外祖母是陌生的亲人,从未谋面,只在母亲口中听到些只言片语,心中自然十分忐忑,谨小慎微。
“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小心谨慎地打量着一路所见,后与外祖母及舅母、众姐妹、嫂子相见,“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也体现了黛玉的谨慎。
后与宝玉相见时,宝玉见黛玉也没有玉,只自己有,生气要摔玉,众人忙哄劝住,读到这里,我就在想,一路小心谨慎的黛玉该有多自责啊。
果然下文写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听蒋勋老师讲解才知道,林黛玉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就又佩服起她来。
到贾家这样规矩森严的'大家族,礼仪、言谈没出半点错,着实厉害。
十二三岁的我还是抗拒走亲戚,不知道要说什么,老是躲在妈妈身后的扭捏害羞的小孩子,对比之下实在佩服黛玉。
后文中讲林姑娘经常暗自落泪,自己看时觉得确实让人觉得厌烦,但想到她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不免心疼。
记得我上高一时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开学前两周特别兴奋,新环境,新朋友,到第三周开始疯狂想家,白天上课,同学说说笑笑,不觉得。到晚上睡觉时,就从枕头底下拿出全家福,默默流泪。
想黛玉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到全然陌生的环境,着实令人心疼。再看黛玉常常暗自落泪就多了些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4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5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红楼梦》读后感6
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是呀,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世态人情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体复杂的生活画面,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的《葬花词》让我流连忘返:“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中我感受到了林黛玉的悲伤,从“怜春”“恼春”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纠结,她的思念,她的无奈。《红楼梦》中这样的经典诗词太多太多了,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让我印象深刻。读第一遍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觉得刘姥姥很土,连镜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却说:“你只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意思,却没有深深地去体会,你每读多一次想法就会更深入一层。”听了爸爸的话,我重新捧起书本,再次去感受这些优美的文字。当我第二遍读到:刘姥姥道:“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回家去慢慢吃罢。”和刘姥姥一下子摸到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姥姥唬了一跳。猛想起:“常听说富贵人家有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吗?”等到句子时,我再笑不出来了,总觉得心里仿佛装满了什么东西。当我读第三遍时,渐渐明白了:刘姥姥的代表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她的种种看似可笑的行为,恰恰折射出了贾府也就是封建贵族的奢侈腐化。曹雪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鲜活的社会画卷!
让我们一起共读《红楼梦》吧,去品味古典名著的风采神韵,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去与名家对话,去享受思想洗礼!
《红楼梦》读后感7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我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应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异常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明白,一但自我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细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那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证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我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我也保护自我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完美的憧憬与感情,但妙玉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8
少有人不知道红楼梦。
十年半生,一本书,三个字,《红楼梦》被赋予了多少美而深重的意味,才叫人们在它问世以来的两百多年里一直苦苦追寻着其中的奥妙。它早已在中国文学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盘虬的老根支撑起起一代人心中的文学世界,我们无法想象,若是失去了它,那该会出现一副怎样松散而空洞的模样。
能被人们视之为珍品并世代传承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它被人如此追捧的理由。而这本书中又有太多太多叫人们喜爱和难忘的地方,这些自然都是理由。
单就从字句上看,曹雪芹的语言细腻而精致,不仅勾画出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角色,更是赋予了他们灵魂。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一颦一蹙,音容笑貌都像在眼前展开,眼中映出字句的同时,便能与他们同喜悲。而那些像是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又丝丝缕缕地都牵扯在了一起,叫人非得想破头脑才能抓住边缘一般。书中的世界虽是构想,细节的描绘却又无不现实,就如曹雪芹在书中写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若不是自己曾在人世红尘中翻滚过几圈,在富贵贫穷里来往过一回,又如何能有这般深刻的领会?
再者言,红楼梦给人带来的震撼,不仅在于人们对书中角色上所寄的情,更在于对整个世界变幻无常的规律的`感叹。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都免不了在这尘世中尝一尝苦与乐,也同样能理解社会与凡人的力量悬殊。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客观存在,似乎并没有推动书中的故事,却实是那从头到尾千丝万缕的线中最重要的那一根。真事隐,假语存。荣宁二府的荣辱兴衰,仿佛也都要圆满地划个终结,而此时的红楼,也已不知换来了我们多少的心潮澎湃。世间的富贵荣华之处,破落荒凉之处,人情世故与爱恨嗔痴,都在这和着血泪的笔墨下被推到了顶峰。
虽然红楼梦没有结局是一个令人喟叹的遗憾,可这也同样给红楼梦带来了缺失的美好。我们所能从红楼中看到的有这么多,而看不到的看不懂的又有更多,如此人们才能够在它问世后的这些年里,对那仍没续完的后四十回产生无尽的幻想。
我没有办法评价红楼,只能在她面前保持谦卑与尊敬。
《红楼梦》读后感9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杯具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杯具,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杯具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10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的色彩,并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况且贾府家大业大,势利之人与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己亦深深地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己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所以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就让黛玉感恩在心,却又不免伤心自己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置身于人影婆娑的大观园,她却是只身一人,能当做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所以她只能冷言冷语地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黛玉之死不仅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失望。她注定是不幸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喜欢她的孤傲冷艳,清高脱俗,才情满溢;喜欢她的一尘不染,率真纯净,多情婉转。一个款款而来的女子,为芸芸众生步入凡尘。她的清泪都源自那份纯净,所以喜欢她所有的娇嗔怒笑。
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追逐着现实的理想抱负,眼前有太多灯红酒绿,耳旁有太多喧嚣嘈杂,心里有太多浮躁不平。转过身去,总希望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的追逐;总希望有一张张笑靥如花,细语如丝的.真挚面孔,真诚透彻。于是将心中那些隐着的但是蔓延灵魂深处的期望精彩地编织起来。因为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因为许多丢失了纯真的灵魂,也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的坚持。
所以说曹雪芹用黛玉那一双纯粹微蹙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这茫茫世界中的世事变迁。
《红楼梦》读后感11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这本书以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贾府由富贵显赫走向没落衰败为次线,深度揭示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当然,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的一众闺阁女子。
无论是别称蘅芫君薛宝钗的稳重平和,还是风辣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贾宝玉的至情至义在这本书里都写得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入贾府,谈吐间皆是风姿;黛玉误剪香囊,那患得患失的思绪又跃然纸上;黛玉葬花,那多愁善感的女子让人不惜畅然;黛玉焚稿,那份痴情让人泪目。她的身世,注定他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她的寥落忧伤。在大观园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可以倾诉的知己,她曾对宝玉芳心暗许,却没能和她结为夫妻。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默、才艺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蓉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她曾无奈“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回燕子大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梦断有谁”,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的感人、凄凉而又快乐,而且题目也别出心裁,红楼是指富贵,意思是一切富贵不过都是一场梦,暗示荣宁二府兴荣盛衰,既点明了这本书的中心,也总结了整本书,当然,这本书的诗更是多的不可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黛玉的诗更是让人落泪,怪不得有很多人都来研究《红楼梦》。
我也曾想在府中过富贵生活,也想想当个文人墨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开头在好,梦想在好,不去努力,终究是场梦,还可能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就如同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一样,能考全县第一,很多是跟他的努力有关,他如果像有些同学一样,不愿写作业,爱玩手机,就不会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难以直言而又怕不被理解的衷曲。
《红楼梦》读后感12
对于我来说,《红楼梦》精雕细琢的绝美文字不是最吸引我的。最吸引我的,还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以悲剧收尾的凄美爱情故事。
儿时的贾宝玉是林妹妹最可爱的宝哥哥,是宝姐姐最心疼的宝兄弟。
宝玉曾经说过:“任凭若水三千,我只娶你一人。”
这是宝哥哥在桃花树下对林妹妹最真挚的承诺。那天,宝哥哥的脸很红,林妹妹的心有一种心动的感觉。这便是曹雪芹笔下最真挚的感情。
黛玉与宝玉的两小无猜在宝钗看来是一根刺,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双眼,狠狠的刺痛了她的内心。宝钗与宝玉的亲密是黛玉心中的一个死结,让她感到透不过气。
黛玉、宝玉与宝钗在大观园中一起成长。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宝玉对黛玉的.呵护有加,宝钗对宝玉的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宝玉的丫头袭人看在眼里,只是她没有想到,宝玉对黛玉的用情竟是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为她终身不娶。
当宝黛钗三人长大后,迎接他们的不是灿烂美好的未来,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噩耗。
宝玉与宝钗的金玉之婚,对于黛玉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原本身体就虚弱的她,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在宝玉与宝钗成婚时,黛玉撑不下去了,终于在幻觉中亡故了。
当宝玉看到身着凤冠的不是黛玉,是宝钗时,他明白了,原来所有人都在骗他,他愤怒,他怨恨;当宝玉得知心爱的林妹妹早已亡故时,他吃惊,他像孩子般号啕大哭,尔后又疯疯癫癫。
最后的最后,宝玉醒悟,决定遁入空门,终身不娶。宝钗则是独守空闺,直至老去。
在《红楼梦》中,我最心疼的莫过于黛玉和宝玉这一对苦命鸳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一个从小被人溺爱、开朗阳光。他们相爱了,却被当时不人性化的社会传统所拆散,导致两人阴阳两隔。
心碎,黛玉葬花;心碎,宝玉痴望;心碎,宝钗痴爱;心碎,宝黛钗……
《红楼梦》读后感13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1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低吟着的这悲凉诗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诵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惨结局,以及其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为清代的曹雪芹所著,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族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作者曹雪芹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把事件描绘的淋漓尽致;对情节把握的炉火纯青,令我钦佩不已。
记得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怀着一种压抑的情绪,对它的兴趣也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王熙风的心狠手辣都使我厌烦,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可通过最近的细细阅读,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有了更深远的寓意,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这本书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有豁达大度、雄心勃勃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也有心直口快、开朗豪放的史湘云,其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贾宝玉。他善良正直,拥有一颗主仆平等之心;他平易近人,对待别人友好和善;他自由不羁,敢于挑战封建社会的制度。
这本书的故事件件耐人寻味。从《宝玉摔玉》中,表现出他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黛玉的痴情。从《黛玉葬花》中,揭示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如履薄冰的生活;以及像落花般漂泊无依的命运。从《宝钗扑蝶》中,说明了她栽赃嫁祸的恶毒;追求爱情的勇气;遇事不乱的冷静。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深刻的思想,透散着醉人的感伤。不禁让我想起冰心的那句名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激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杯具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当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杯具,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我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能够选择,那么,死于悲痛,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