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红楼梦》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喜欢看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他的书房里“捣乱”,找几本认为不错的古典名著来阅读。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浏览:毕竟当时的我才8岁,只会看那些插图,是看不懂它的内涵的。可也就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让我爱上了古典名著阅读。
8岁时,第一次翻开了《红楼梦》,那微微泛黄的书页,似乎被我的前人翻阅过很多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人物的图片,画上的女子,明眸皓齿,胜似天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脑海里留下了《红楼梦》好看的印象。
10岁时,初学文字的我再一次看见了《红楼梦》,咬着手指头,却怎么也读不懂。繁琐的字体,枯燥的文字,让我理解了《红楼梦》的含义,那就是:乏味。
13岁时,偶然间听到同学在讨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对他们所说的情节没有丝毫的印象。回到家里,我在书架的最上一层找到了它,可它早已被尘土遮盖了模样。坐在窗前,我带着疑问翻开了它,第一页,仍是那些女子微蹙黛眉的.模样,我冲她们微微一笑,便扎进了《红楼梦》的海洋。这回,我用我这13年来学到的知识读“懂”了它。在这里,我明白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也气愤林黛玉不敢爱的软弱,更惋惜她郁郁寡欢,泪尽命绝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憎恨王夫人等人扼杀他们爱情的残忍。这一切,让我明白封建是多么可怕,甚至有些庆幸自己生在了二十一世纪,不用囚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中。也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才能和男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分享知识的快乐。
14岁时,应老师要求赏析《红楼梦》,这一次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开始羡慕作者的才华横溢,把人物刻画得如此传神,宛若真人站在你面前一般。想象力还那么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让我不得不叹服。
如今,我15岁了。再一次坐在窗前,拿起《红楼梦》,不知道又会对它做何诠释。不过我相信《红楼梦》一定能给我全新的感受,让我体会到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如果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何不尝试着去体会一下《红楼梦》的意味悠长呢?
红楼梦,梦断愁,情字何解。
两情悦,终不守,阴阳隔绝。
《红楼梦》读后感2
打开中国文学瑰丽的宝库,寻求古典小说璀璨的明珠,我们找到的最夺目的一颗依然是《红楼梦》。轻轻地走进大观园,静静地聆听那旷远的“红楼”之声,在一个封建大家族崩溃的坍塌声中,我分明听到了一曲凄美的女性赞歌。
阅读《红楼梦》,置身于一大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中,我体味着她们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哀,更叹服于她们的多才和美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亮相之后,黛玉就成为整个红楼梦中最耀眼的角色,她虽然不像以往才子佳人中的“佳人”那样完美无缺,但在她纤弱的外表下,在她盈盈的泪光中,在她谨慎的举止间,我看到的是不甘于命运,不屈于家族权势,努力争取幸福的刚强灵魂。“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是那样的娇弱,更是那样的多才多艺。言谈顾盼之间流露着一个女子的聪慧,她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彬彬有礼地周旋于外祖母、舅妈、哥嫂、姊妹们中间。“多愁善感”却反抗坚决,寄人篱下而又不卑不亢,她的敏感不正体现着她的聪颖吗?吟诗、作画、绣荷包,无一样滞于人后,如此多才的女子,怎能不引人赞叹?
“山中高土晶莹雪”的薛宝钗一走近我们的视线,我们就被她举手投足之间的气质所震撼,她骨子里闪烁着高出流俗的光辉和大家闺秀的气度与风范。虽封建正统思想严重,然而依然掩盖不住她超出男性的精明和睿智。她没有身为小姐的蛮横,对下人向来体贴,她虽不能说是八面玲珑,却是左右逢源,颇得亲人喜爱。贤淑美好的她又怎能不让人由衷赞美?
说到王熙凤,“唯权是逐”、“唯利是图”、“凶狠机诈”是我们对她的印象。她行凶作恶时,自然引起人们愤恨、憎恶。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这位贵族家庭中的内管家,她的才能、机智、诙谐和欢声笑语以及对宝玉及诸姊妹的关心却并不让人反感。我们很难想象,红楼梦缺少了“凤姐”,大观园里有多少笑声不再荡漾。
还有善良的平儿,温顺的'袭人,豪爽的史湘云,刚烈的尤三姐,严正的探春,冷谲的惜春,柔顺的迎春,孤高的妙玉,俊俏的晴雯……这众多的体现着“人”的闪光,辉煌着人的价值的青春女子,用她们的泪水酿成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奉献于封建统治的祭坛。即使是悲剧,却也多了几分壮美。于是,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废墟上,崛起了一枝美艳的女性奇葩。
合上《红楼梦》书卷,我依然沉浸在这部巨著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聆听着一曲女性华美的赞歌,耳边依然回想着宝玉诚恳的话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红楼梦》读后感3
读罢《红楼梦》,我对作者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整个社会缩影在一个大观园里,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感情为线索,打造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巨著。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我。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著作,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时间之久,足以见得其价值。此书表面上是讲大观园中的生活与宝玉、黛玉的爱而不得。但我认为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如第97章,宝玉在封建家长的掉包计下娶了宝钗为妻。黛玉得知后便一病不起,含恨而终。宝玉在考取功名之后,也带恨出家。宝钗最后只得孤独终老。他(她)们三人都是受害者,被封建社会的思想所迫害。在这种封建迷信下,让三个本可以更幸福的人,最后都以悲剧结局。两个毫无情义的人,因为一句“金玉良缘”被锁在了一起,真是可笑。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单纯的描写宝玉和黛玉悲凉的爱情,更是在讽刺当时封建思想,诉说包办婚姻的.弊端。
我忍不住拿《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作比较。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没有了包办婚姻。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封建迷信更是几乎没有了!曾经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会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很多不好习俗的约束。比如古代的“三从四德”“裹脚”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毫无人性的习俗。而现在的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有什么男尊女卑。法律上也出了许多保护女性的条款,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直线上升。可这仅仅是我们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依旧是像《红楼梦》里一样男尊女卑,所以他们的发展更是落后于我们国家,他们国家的女性甚至于不敢在晚上出来,因为抢劫、枪杀,实在太危险!他们国家保护女性的条约又实在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国家几百年前的社会风气。
看完这本书,我的眼泪涌进了眼眶,我的心中充斥着无限的伤感与悲哀,我感叹旧社会的封建,为《红楼梦》中“受害”的三人感到悲哀。同时我很庆幸,庆幸我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庆幸我生在这安全的中国,而不是带有男尊女卑的偏执思想的国家。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不受控制的直流,泪水如春雨般多而密。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有了极大的感触。1000人对这本书的想法就有1000种,各个年龄段的人看完这本书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经历过的事还是太少,看不穿这部著作。我会继续拜读这本书籍,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5
走进红楼深处,感受到的是那一段段凄美的女儿梦;走进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儿花。她们天真.清纯.美丽却也暗藏悲婉.寂寞.凄清。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她是林黛玉,一个似水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举一动,美得如同天仙。“两弯似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是那个为情而泪,为情而死的痴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的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的痴。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但她葬花的那一刻,她的情也随着那花瓣一起埋入深土了……他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凄美……
她是薛宝钗,一个不见奢华,惟觉淡雅的女子。她也是看重爱情的,但她看重的早已不是一份单纯的爱情了。她宛如一朵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人”她和许多红楼女子一样梦求着一段金玉姻缘,她努力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她宽容隐忍善解人意,却不料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她的一生终究是悲哀的,“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她的'一生,终究是不幸的。她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哀情……
她是史湘云,一个坚强而又阳光的女孩。但是她看似阳光的背后,却是悲伤的,她自小无父无母,由叔婶养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她却依然阳光豁达,乐观开朗。“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借寸阴。”但就在这样的性格下,依然无法阻止她命运里的悲哀,她虽嫁了个如意郎君,却不料命运还是一部悲剧。她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悲情……
她是王熙凤,一个强势而美丽的女人,对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丈夫贾璉却也是柔情的。她本该在柔情中幸福,哪曾想又是一段荒诞的婚姻。丈夫的花心让她的强势再次爆发,最终却也落个悲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刚烈中生存,却也在刚烈中死去。他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悲催……
梦回红楼万声叹息。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那光鲜亮丽的是一段悲情,那一个个女儿梦里,让我看到了一声声叹息。
红楼女儿梦、女儿情、女儿心,谁人能解?
《红楼梦》读后感6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7
一个可悲的女子,韶华未尽,却化三分流水两分尘;一段可叹的爱情,花落人亡,才知侯门一入深如海;一代传奇的王朝,固步自封,终是山河破碎雨打萍......
其实,这段爱情本就不成立。
从阴阳相生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乃是太阴,经典的,黛玉葬花,正常人谁干的出来?贾宝玉也算不上是“男人”,也不是他的错,毕竟天天泡在女人堆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这样因缘巧合下,不正常的人凑到了一堆(这让我一个正经的大阳光男孩看得极其难受),柔柔弱弱的爱情,动辄破灭,这让我意识到,一股来自男人的阳刚对这个世界有多么重要!
再者,林黛玉是寄人篱下,又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其实就叫不守妇道,据我所知,在封建社会,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孝敬父母,相夫教子,据说还要织布。林黛玉恰恰相反,恃才自傲,舞文弄墨,拈酸吃醋,经常生贾宝玉的`气。在古代就是不守妇道,尤其是在大家族里,就很不。好,尤其是林黛玉人际关系不好,没人说媒,在古代婚姻,说媒妁之言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是私奔。(详情请见《诗经·氓》)然而贾宝玉,他。。。唉,猪队友,不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曹雪芹大人专门说了宝玉命不该早取,薛宝钗颇有城府,给她足够的时间自然就能淘汰掉林黛玉。
但这段破破烂烂的爱情放在现在来讲,却是很甜美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爱情最重要的是一起成长。吵来吵去,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分分合合中便是成长。就像只有林黛玉把泪流干了,宝玉才知道怎么安慰她,在现在再看,或许这才叫美好。
小说的次线是封建王朝的衰败史,四大家族,就是封建王朝的缩影。拿贾宝玉他家来说,贾家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就,然而繁荣昌盛过后,逐渐败露富家子弟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内部矛盾不可开销。《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全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贾府内部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这时贾家的辉煌已经不在,府内时以花天酒地、斗鸡聚众赌博为乐,本是最清净的大观园,到头来也是一片腐朽,这也正应了《易经》中的一个道理,亢龙有悔!
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全方面的经验之谈,一本书,便是成长的开始。
这就是一块石头带来的传奇。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读完它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它极度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的丑态以及对当时的痛恶。书中不断地细节和刻画描写了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 在《红楼梦》一书中,共刻画了二百多个角色,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
首先是贾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丁,他从小就被祖母,母亲所溺爱,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儿们玩乐,不顾正业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够被他的父亲贾政所喜爱。
大观园里的人虽心灵尽是肮脏险恶,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可最终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笔下尤为突出的一项了,她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大家说她是小肚鸡肠,可谁又能知道,自从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就注定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万分。她时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一不小心说错或者做错,就会惹来旁人的嗤笑。寄人篱下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小肚鸡肠的样子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她为人处世显得精明又能干,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可即便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终究也得不到宝玉对她的青睐。
探春是书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儿身加庶出,让她注定就有很多的意难平,她性子高雅,创办海棠诗社,又体贴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让她始终存在着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赵姨娘对她的不作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谈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面色苍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着贾宝玉的到来,可她没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却是心上人将要成亲的消息。她病情恶化,奄奄一息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绢,和自己的眼泪,血全部都统统烧光时,真是叫人垂泪涕泣。她那里烧去的哪是她的诗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钗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落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9
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题记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线,以“木石前盟”为因,“绛珠还泪”为由,展开叙述。以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体现当时社会的腐败等等。具玄幻色彩,集饮食文化、建筑美学等等于一书,极具鉴赏价值,可谓是历史巨作。
其中很多角色都是耳熟能详了罢。且说林黛玉乃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之一,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故决定倾泪以还之。也就有了“神瑛灌溉”、“绛珠还泪”之说以及后来的红尘之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位比西施还美的“病里佳人”模样。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喜哭,其中也寓意着故事的`结局终是个悲剧。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与李清照有几分神似,却又略胜几分。在写菊花诗中,她所作的《咏菊》以“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新”而一举夺魁,她的诗极具有她自身的个性。“满纸素怨”“难解愁心”便是她自身性情和命运的寄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俯身葬花,泣吟一曲《葬花吟》,此诗以血泪凝成,字字发于林黛玉的内心,是怜花,也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是写花,也是在写自己,情抒发得尽致淋漓,全诗如泣如诉。
她是一位情感清晰的女子,毫不遮掩,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喜怒全表现在脸上。皆觉得她尖酸刻薄,清高孤傲,全府上下唯贾宝玉一人知她。
贾府上下除贾宝玉外都觉得她不若薛宝钗端庄大方,善解人意,讨得人欢喜。可谁又知薛宝钗喜怒皆藏于心,不表于色,更令人难猜真实呢?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亦是她的心慕之人。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叛逆的形象,但实则是一个敢于反抗当时社会,反对科举,不喜约束的一个形象。他可以说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
曹雪芹出身豪门,少时的他不喜仕途经济,后因一些原因家道中落而一蹶不振。因深感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故有了这集文学艺术、儿女情长于一书的《红楼梦》。
故事的开始,就蕴意着结果的悲剧。皆言金玉良缘好,谁知木石前盟情长?“木石前盟”终是不敌“金玉良缘”?实则不敌世态人心。
《红楼梦》读后感1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低吟着的这悲凉诗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诵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惨结局,以及其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为清代的曹雪芹所著,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族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作者曹雪芹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把事件描绘的淋漓尽致;对情节把握的炉火纯青,令我钦佩不已。
记得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怀着一种压抑的情绪,对它的兴趣也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王熙风的`心狠手辣都使我厌烦,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可通过最近的细细阅读,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有了更深远的寓意,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这本书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有豁达大度、雄心勃勃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也有心直口快、开朗豪放的史湘云,其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贾宝玉。他善良正直,拥有一颗主仆平等之心;他平易近人,对待别人友好和善;他自由不羁,敢于挑战封建社会的制度。
这本书的故事件件耐人寻味。从《宝玉摔玉》中,表现出他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黛玉的痴情。从《黛玉葬花》中,揭示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如履薄冰的生活;以及像落花般漂泊无依的命运。从《宝钗扑蝶》中,说明了她栽赃嫁祸的恶毒;追求爱情的勇气;遇事不乱的冷静。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深刻的思想,透散着醉人的感伤。不禁让我想起冰心的那句名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啊红楼,你教我如何放得下你!
——题记
读罢红楼,心里不免有丝丝凉意。是为了荣宁二府的败落?还是为了红楼佳人的香消玉损?这似乎都有一点吧。但是这不是全部。从一个女生的角度分析,我知道这是嫉妒。
话说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孤僻和叛逆,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如此美丽的人儿布满泪水的眼里却只看到宝玉。他对宝钗的不满和刻薄,却又看出她的爱是多么深刻而任性。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的才气无人敌,每每与姐妹们吟诗作对,她总是才压群芳,让我好生羡慕。
这厢还有一个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在没有读这本书前,大家都在对她指指点点,他的横刀夺爱,他的自作多情,令人唾弃。可当我读这本书时,对他却没有一丝讨厌。她很通情达理,也心思周密。面对他的悲剧,只能说是他爱错了人。“金玉良缘”最终没有战胜“木石情缘”宝钗只能守着空房含泪相等。他没有林黛玉的任性和孤傲,大家闺秀是他的写照。他没有林黛玉的娇羞和娇弱,通情达理是他的性格。或许当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建议宝玉选择宝钗。
但是不得不承认宝钗的痴情是一厢情愿的。宝玉的心里从没有过他,可她依旧无怨无悔的嫁给了他,造成自己一生的悲剧。他如此固执,落得一生以泪洗面的下场。
再说一下那个罪魁祸首贾宝玉。我对他特别没有好感。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男子汉气概,倒是一副娇滴滴的样子;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坚强,倒像女人一般天天掉眼泪。这样的他为什么还会使那么多女人为他倾倒?我难以想象。他的怪癖,他的任性或许跟他的`玉有关,他的性格与黛玉如此的相像,我难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女人,也更读不懂宝玉。贾宝玉啊贾宝玉,是什么让你如此受欢迎?或许你的真情才是我所欣赏的吧。
《红楼梦》是一本难懂的书。读这本书,必须抛弃一切杂念,真正走进那个没落的年代。我被这可悲可叹的故事吸引,如此痴迷。
红楼啊红楼,我如何才能放得开你?这场悲剧令我心酸,如何才能让这一切变更?
我想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13
有人向你借钱,借不借?借多少?
借钱可谓考验当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第一杀手,想和谁绝交,就朝他借钱。因为说好的三天还,三天后不仅钱没了,可能连人都不见了。当然,也有帮人与危急之中、知恩图报。《红楼梦》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刘姥姥因年成不好,没钱过冬,思索一会,能跟贾府王夫人祖上连过宗,便来到贾府“打秋风”。
负责接待的是代理大管家王熙凤,凤姐实际上根本没听过有这么一门亲戚,关系又远且很久没走动,突然上门来借钱,怎么办?在线等,急~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这里凤姐先去请教长辈王夫人,搞清楚关系;然后说了很多台词,一用于寒暄,一解释为什么给钱。因为开口之前凤姐已经确定这钱是要给,但是又不是那么容易给。
第一层,亲戚间本来应该照应,但是关系比较远亲戚,不走动不大知道;第二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家里也有难处。第三层,既然开口来一趟,再难也不能让你空回去。
二十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红楼梦》中二十两一共出现21次,其中跟贾府有关的有:刘姥姥这次借得二十两;贾母给宝钗、王熙凤过生日拿出来二十两;螃蟹宴一顿花费二十两左右;贾瑞去世,贾赦、贾政、贾珍赠银二十两;赵姨娘兄弟去世赏银二十两。
可见二十两对贾府来说或许是定例,适用于一般性的`随份祭祀。螃蟹宴借刘姥姥之口,说明二十两够庄家人过一年的花费。
对于借钱,借不借、借多少都很有讲究。数目不多且对于被借者有足够余力,可以施与援手,毕竟帮人也是帮己;在借钱行为中,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对于借者,刘姥姥并没有因为贾府豪门大户,就觉得理所应当,不久就用瓜果蔬菜作为回报,最后更是救凤姐女儿巧姐于危难之中,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人穷志不短的品行,才是给那种总觉得“你弱你有理,你强你应该”的人狠狠一个耳光。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一个微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三代人由盛转衰的生活,还大胆指责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了这个家庭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而且暗示了这个家庭所属的阶级和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法所塑造和喜爱的主人公,都是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人。同情和珍惜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批准。
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剪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绝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7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