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我喜欢看四大名著。《水浒》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义气,什么叫兄弟;《三国》让我领略了各国领袖的风采和豪情;《西游记》让我明白了正义和快乐;但我更爱读《红楼梦》爱那大观园的美景,爱看那主人公吟诗作对的闲情逸致,更加喜欢书中的几个人物。
林黛玉-------知识渊博,与世无争,喜欢她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脑海里都是她带着伤感憔悴的容颜,她那葬花时的'身影时时在我心里荡漾,让我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大说大笑;不拘小节。她和林黛玉的身世一样,但没有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己。她总是乐观快乐,爱说爱笑,敢作敢为,所以她让我喜爱。
贾宝玉--------玉树临风的富家公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女儿堆中长大。在当时封建腐朽社会中与薛宝钗结婚后,发现自己钟情于林黛玉,留下独守空房的薛宝钗自己去当和尚。其实我还喜欢许多的人物,如:刘姥姥,凤姐-------。
这几天我读着《红楼梦》每每读到佳句,我就喜欢的很,读到伤心处眼泪连连。《红楼梦》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2
讲“石头记”的通灵缘源,以及甄士隐一家的遭遇和遁世随仙游,引出那神秘的一僧一道。可知曹雪芹的思想观念中包含着深厚的唯心、宿命内容。而道家与释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这些唯心宿命算是可以让失意者接受现实的一种解释,人们只好借此麻痹和慰藉自我,使内心的.痛苦得到一些缓解;二、这些观点不妨害得意者(特别是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还可以被当作有效的控制手段。
讲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谐音“侥幸”)因当年的偶然回盼,居然弄出一段奇缘,嫁给贾雨村做二房,后来又扶正,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由此可见,漂亮美眉多给别人几个微笑和眸盼,不仅是对他人的福利,而且是大有可能让自己也受益。
讲薛宝钗出场,比林黛玉“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不禁感慨,何谓“情商”?什么叫“人缘”?其实就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洞察体悟别人情绪的能力。
红楼梦读后感3
我和大部分认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出家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离开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天是无法改变的,老天说这样,你不能那样。可我觉得,贾母那是不相信宝玉,不相信黛玉。不然为什么要这样——活生生的拆散宝黛俩人。这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还有三本我想着以后我一定会慢慢看完,细细去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4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5
假期里,我读了《红楼梦》。其中,我最为喜爱的是《刘姥姥游大观园》。
这章节主要写了贾家的乡下亲戚,刘姥姥和孙子板儿来大观园住了几天,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快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在吃饭时和鸳鸯的对话。
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乡下人家说的,但却引来无数欢声笑语,曹雪芹把众人欢声笑语的.场面写的更是淋漓尽致。
刘姥姥对的对子更为滑稽,鸳鸯说:“左边‘大四’是个人。”刘姥姥回答到:“是个庄稼人罢。”鸳鸯说:“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回答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说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回答到:“一个萝卜一头蒜。”鸳鸯说:“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回答到:“花落结个大爱瓜。”宝玉笑得直倒在地,合拢不上嘴。多么幽默的风趣语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刘姥姥在给大伙讲笑话的场景!
当然,被称为“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还有许多故事,如《奢华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凄惨红》《愈是多情愈斟情》等等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故事。可看了这么多遍《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还是《刘姥姥游大明园》。朋友们,你们喜欢吗?
红楼梦读后感6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著名清朝作家曹雪芹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记得很小就开始读《红楼梦》,那时,印象中大观园里的打打闹闹是一本《红楼梦》,总之,这本书只记录了贾史王薛世家的兴衰史。
可再仔细品读,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俗气的故事,这故事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凄惨。
有着世外仙资的林黛玉,才华出众,却多愁善感。母亲早逝,她只得寄人篱下,与贾宝玉情意相投,怎料来了个宝钗,拆散了他们,黛玉最终也含泪而终。如果她自幼是个健康快乐的姑娘,那故事的结局定会改写。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可我不这么认为。在这背后,也只因她在意宝玉,她的心太细腻,宝玉却体会不到,于是她只有用诗发泄内心的情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黛玉,《红楼梦》中其他女子的结局,又何尝不令人叹息呢?
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
晴雯仅十六岁,被迫害而死;
香菱儿时被拐,最终魂返故乡;
妙玉被人劫持,途中又不从遭杀;
红楼梦,又如人生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梦里是荒唐,戏外是荒凉。
正如小说本身收尾之词: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7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8
看着荣国府欢天喜地、温馨祥和的一幕,不得不使人想起独处深宫的贾元春来了。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谁不想在家人身边,共同掀开新的一年呢?谁甘心失去天伦之乐呢?府中,有伶牙俐齿的凤姐,慈祥和蔼的祖母,还有许多贴心的.好姐妹,谁都不愿意离去的。可是现在烟花满天,爆竹声声时,贾元春正受着寂寞的煎熬。
或许宫中的条件比贾府更优越,但这毕竟是物质上的丰厚,一个人吃饱睡好固然重要,但若能在精神上,感情上绚丽多彩,做人也就有满足感了。
我看完这两回,觉得原先认为《红楼梦》是无聊文字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红楼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且反映了一个大家族中面子和自尊的捍卫。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得了二十两,可她不服气,在李纨、探春二人前使性子,说探春做事不顾及他人,我想探春也太可怜了,掌管贾府,做出来的事却遭人反对,整天负气,少不了伤心流泪,可她并没有打掉门牙往肚里咽,硬是倒出自己一肚子苦水,挤出满脸眼泪,然后照样做她的工作,在贾府中,确实少不了精湛的“演技”,这不,赵姨娘气呼呼地走了,连凤姐也夸探春能干呢。
红楼梦读后感9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实在是梦一场。打开《红楼梦》,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凉。她,让我深深震撼。一对柳叶眉,一双碎星眸,我隐约感到她娇弱的喘息,脑中浮现出她伤感的容颜。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弯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的过了。”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书中主人公之一——贾宝玉。宝黛二人在我看来都是浪漫柔情的人,可最后的结局却是宝玉与宝钗成亲,黛玉闻讯吐血而亡。而当贾宝玉掀起大红流苏盖头才知不是意中人黛玉时,悲痛欲绝,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和尚。
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果真是噩梦一场。玉体易损,红颜易老。前途未知,不如早点放下恩恩怨怨,温一壶酒,沏一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就像《红楼梦》,到头来也可能只是万念俱空。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正如故事里家族的'兴衰一样,我们只有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尽自己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过去成为遗憾。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故事中的贾府里山珍海味,琳琅满目,让人羡慕不已,都说贾宝玉生在了这富贵温柔乡中,可也正是这“温柔乡”断送了他的一生。可想而知,这荣华富贵也是一把利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争名逐利之事屡见不鲜,都说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这眼睛一红,心就黑了。做人做事,只有不忘初心,才方能始终。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红楼梦》写情,却给了世人许多道理,今日看来,用三年时间邂逅一本《红楼梦》,也算值了。
红楼梦读后感10
终于连听带看,一个半月,终于走完了,2400多页,也是难得。目前读完的唯一一本四大名著,读完最后,感觉意犹未尽。整个文章,一边上百度,一边看其他人评诉,才慢慢有些头绪的,起初想的是去大观园看看,不了解此书原委,定是和看个热闹无异。第一,之前以为刘姥姥只有一次大观园之行,结果漫读才知道是三次,而且每次都和贾府的运势相佐,挺有意思的。第二,终于把各个丫环是谁的.搞的有点明白了,而且对袭人,紫娟,鸳鸯,五儿,宝蟾,还有几个唱戏的官儿什么的搞清了点状况。之前除了平儿,基本上没印象。第三,才慢慢体会到贾母是个厉害角色,之前以为是死之后,家道中落,之后才晓得不是这样。但是后二十回感觉吧,把贾母写的太弱了,毕竟经历多怎么可能遇事就是哭,感觉前后的文辞还是水平差距大。一是文笔,而是人物设定,和情节构思。第四,巧姐,我之前以为很悲惨,其实是个好结局。第五,本来以为贾家从此一蹶不振,没想法最后又回复如初。很多东西还是要系统的,慢慢品位才能明白很多原委。好书,有空再读。
红楼梦读后感11
看过《红楼梦》,才会明白原来女人是如此哀婉动人,这样仪态万千,这样楚楚可怜,这样冰雪聪明……曹雪芹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
豪迈如史湘云,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聪慧如薛宝钗,也有花间扑蝶的雅气;也惟有幽怨如林黛玉,才有掩埋落花的`闲情。《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是水做的女人的深刻含义。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善于交际、果断坚决、处变不惊还是值得今天的女性学习。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做尤二姐,被男人金屋藏娇是很难有好结局的;也别模仿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尤其在你一无才情,二无美貌的情况下,千万别学贾惜春,懦弱无力,一走了之,要做个有胆识的女人;更千万别学尤三姐,为个柳湘莲、为个所谓名节便抹了脖子,这个世界上好男人多得是,也许一个更出众的男人正在不远处等着你呢。
总之,书,可以使空虚的心灵得到充实,也可以使狂躁的灵魂趋于安静。谁泛舟书海,谁的人生之舟就不会搁浅……那么,就让我们在书籍中间,享尽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吧!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千古的书籍,其中讲述的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没有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惊心动魄。
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可以受到数以万计的广大民众的喜欢呢?我觉得,因为它所讲述的是一时代人的爱恨情仇吧。
书中的他,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不肖子。这个人随心所欲,集万千荣华为一身。但他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叛逆的性格”使他不同于普通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样的优裕生活呢?
即使如此,如果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比作大棚,那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其实,我们应该做一棵野草,如春天的野草一般,像贾宝玉一样,做一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只雄鹰,翱翔天空的雄鹰。
当我从书中看到那个流芳千古的才女,仿佛感觉到她的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出令人津津乐道的含泪葬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和林黛玉一样,读尽四书五经,玩尽琴棋书画呢?
我想,她那的好书精神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一个多愁善感,对万物保持着怜悯之心女孩,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如她一般有着一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对万物保持着爱的心呢?
读黛玉,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只懂琴棋书画,安静的坐着的“傻子”,我们要做做一个遇到了老人,会去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傻子”。
读《红楼梦》让我十分受益。从书中每一个人物间,似乎都能窥视到自己。愿我们如林黛玉一般聪慧,薛宝钗一样优雅,贾宝玉一般随性,宝黛一样天真!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我部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传奇色彩的人物,《红楼梦》讲的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到衰,当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里面的人物一个个刻画的栩栩如生。
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当中的宝贝,老祖宗最为宠爱,林黛玉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小姐,但是她的身体却弱不惊风,就因为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因为这样,林黛玉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看了他俩的真挚爱情,我为之长叹,哎。。。!
我还觉得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也很精彩。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却被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甚至连死都没有墓碑。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用珍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个鲜明的对比,把故事衬托的更加精彩。
不过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了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我转黯然泪下。
自从看了《红楼梦》我对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人员感到悲哀与无耐。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
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封建社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而衰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暴露出了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以及那不可协调的内在矛盾。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多愁善感、心思细密的林黛玉;贤淑善良、恪守礼教、工于心计的薛宝钗;性格泼辣、见风使舵的王熙凤;极爱脂粉、平等待人的贾宝玉等。这里面,我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因为她的父母虽然先后去世了,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贾宝玉一起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赐的圣上所赐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却被她残忍地拒绝了。
林黛玉的故事有:初进荣国府、夺魁菊花诗、重建桃花社、黛玉葬稿断痴情等。
看了《红楼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做到人人平等,不需要等级阶分。因为人人都是一样的,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就要接受同样的待遇。我们要做到的是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适应自己。
《红楼梦》这本费尽曹雪芹二十年心血的著作,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是空前绝后的,书中的知识与哲理包罗万象,这样完美的一本书,难道不值得我们再三阅读吗?
红楼梦读后感15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一部让我终生难忘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情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因王夫人等阻挠,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最终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让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特别是读到第二十七章:薛宝钗出嫁这一章节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章节的大概内容是:宝玉以为是和黛玉成亲十分高兴,但却不知是和宝钗成亲。在洞房里揭开盖头才知道那是宝钗,他难以置信旧病又复发了。在宝玉娶宝钗的时辰黛玉死了。最后宝玉哭得死去活来。
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古代“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一个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一个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一个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这怎么看,都是意难平啊!
在看到大结局的时候,不知为何书上湿透透的。我难过,黛玉死了;我难过,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我难过,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这本书也让我悟出一句话:“甜言蜜语人人爱听。”像宝钗那样的人越来越多了,自私、虚伪、心机……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7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4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