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因为要考试,最近总看些“忧伤的”《近现代史》和枯燥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理性主义把我浪漫感性的一面欺压得都快要跪在地上。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认为学文学的人和他的文学还是得回归人的一面,回归有眼泪和慈悲的一面才好。而在我看来,最具悲悯情怀的依然还是《红楼梦》,故而索性先丢开那些经卷,慢慢地品悟几章《红楼梦》,好好的找一下自我,回顾一下初衷,以免让自己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那一类人。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崇敬,是因为它总能给你鼓励,给你直面一切的力量。好多人说《红楼梦》不适合少年人看,因为其中有一些少年人不该看的东西。我一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并没看到什么不该看的东西。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带着怎样的目光去看一部作品,那部作品就会给他展示怎样的力量。在大慈大悲者的眼中,没有恶魔,在恶魔的眼里,同样没有慈悲的立足之地。谁都不会认为,曹雪芹写的只是纸醉金迷。我们相信,在富贵温柔,繁华如梦的表面下一定掩盖着作者不愿明说又不能不说的痛苦。
那么,这痛苦是什么呢?
好多人都在猜测,好多人都在附加。说他是批判封建的先锋,说他是揭露黑暗的勇士。可是我觉得,这都是我们以功利的态度对作者本意的强力歪曲,曹雪芹写《红楼梦》之初,绝不是为了批判或者揭露什么,他只是坦诚的把自己写出来而已。至于说作品中确实有对封建的展现,那也仅仅是展现而已,——这不是作家的不作为,反而还很难做到的“无为而为”,也只有这样,才是对人世的尊重,才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
同是悲剧的形态,希腊人说,“不要出生,如果已经出生,那就赶快死掉吧!”而《红楼梦》中展现的却是“世间虽磨难万千,但是,既然你来了,那就努力地活着吧!”
对,就是要努力地活着。这是一个人初读《红楼梦》很难感悟到的。在我们看来,能将庞杂的人物关系、华丽的文采、凄恻空濛的爱情故事齐聚的小说就已经足矣传世千年而永垂不朽了,所以我们很难再分出心思来看看它别的地方。因此,那许多渺小但坚韧的人就往往被我们忽视。
但是,读者可以忽视,作者不能。他于心中深知,每个人活着的不易。
第九章至第十章,可能很少会有人注意到有金寡妇这么一个角色(即便她出现在章目之上)。当她的儿子受了宝玉的气(给秦钟磕头)而回家抱怨时,她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你又争什么闲气?好容易我望你姑妈说了,你姑妈千方百计才向他们西府里的链二奶奶跟前说了,你猜得了这个念书的地方。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哪里还有力量请得起先生?况且人家学里,茶也是现成的,饭也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件鲜明衣服。再者,不是因为你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如今你要闹出了这个学房,再要找这么个地方,我告诉你罢,比登天还难呢。你给我老老实实的玩一会儿子睡你的教去,好多着呢。
而金荣也是能忍气吞声,回房睡觉。第二天干什么呢?仍旧去上学。
联想我们自己,哪怕是在学校有一丁点儿不快,爸妈就会插着双手,横眉怒目地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可金寡妇不能,别人是生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侯门大族的贾二爷,而自己只是一介草民,好容易凭得一点薄的像纸一样的面子才讨了几口残羹冷炙,怎么能因为一点无关生活的尊严丢了吃食呢?杀人还不过头点地呢,磕个头,不算什么!
记得小红吗?那个因为宝玉的名字要有“玉”而不得不改掉自己名字里的“玉”的女孩。她总在寻找接近宝玉的机会,希望通过他来改变自己。在大多数女子对自己的身世无能为力的'时代,她是坚韧的,她绝不让自己的生命毫无色彩,就算结果无法预料,她也在所不惜。可幸的是,她后来跟了凤姐,走向了“权利中心”,她做到了。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容易让人发现的还是刘姥姥。第一次读到,就给了我就印象深刻。作者写她进荣国府的囧态时,我便明白其中的的深意。不是我天赋异禀,有多么神通,而是我对此有过切身的体会。小时候,我跟奶奶走过一家亲戚,他们姓什么我已经忘了,但当时那种手脚都没处放的不安还依然铭记。原来进门是要拖鞋的?原来吃饭是要用公筷的?原来螃蟹也能做成菜啊?哦,我都不知道。
后来,我发誓,再也不到那亲戚家去!尽管他们对我很好。这样看来,刘姥姥比我是强多了,她可不止一次在贾府进出呢!
世界上最自作多情的人就是读者,他们总觉得他所关注的那些角色是作家以他为原型写的。于是,总不会忘了把自己跟作品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看到黛玉,就希望自己是贾二爷;看到凤姐,就想到自己的老婆;看到贾政,就对自己说,“哎,我才不要成为这样的人,除了他怕的人,谁都怕他。”而我,看到刘姥姥,就觉得我是他身边的板儿。
可能,大多数人只关心荣宁二府或者四大家族的兴衰,没有太多去在意那些小角色的生活。但不得不说, 真正让人懂得生命的可贵的正是这些小角色。
地球是圆的,谁都不是中心,谁也可以是中心。我们要的做没有太多,仅仅是努力地活着,保持生命力,同时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得明白磕个头不算什么,杀人还不过头点地呢!
《红楼梦》读后感2
c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好处。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感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忙,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这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我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是那里没有她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她能够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我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我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我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我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我的心,自我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我,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我?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我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一曲,惊梦百年。温茶凉书,纵是书墨三干也不足为喻。而恰似王国维所言:“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书中的每一人,每一景,何遽不若卓然的主体?我欲于前人抒怀之罅隙,撷我最喜之人,捕捉二三事,抒全心之感。既掩卷,予以为史湘云及集人间至美,恍若人间惊鸿客。各位且看她是何等的——
无邪
朗日高照,清风拂袖,湘云如顽童,眸藏岫玉,盛满光华潋滟的笑意。纵然家道渐衰,身世坎坷,即便权贵世界的老花眼难以看惯钟灵毓秀的生命,湘云的身边依旧清歌笑语连绵四载,看罢荣辱唱舒怀。她的无邪,宛若山涧中皎净清透的融雪,一颗虎牙,一斛笑意,澄澈如斯。
读着《红楼梦》,看着湘云,我忽而想起《末代皇帝》中的一个场景:溥仪最后一次回到皇宫,不是眷恋昔日的繁华,而是到皇座下寻找旧日藏匿的蝈蝈笼子——繁花尽褪后唤醒的,竟还是心底的无邪。李卓吾曾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世相纷呈中不迷失荒径,以稚子之眼观物,以赤子之心察情,无邪始终,精心收纳此人间之至美,岂不快哉?
孩子们终会长大,可就算浮游人际,辗转四方,也别弄丢了这份至美——年年岁岁,天真无邪。
无忌
戒防甚严的'大观园,因有湘云的无忌无畏漾开旖旎的涟漪。她扮作男儿,俏丽中杂染风流隽逸,好似任疏狂趁年少的公子,俊朗逸仙。霜凝之时,芦雪亭篆烟染铜樽,蕊雪雀跃娉婷,而她任青衫绣成深碧,只一心在这琉璃世界中割腥啖膻。如其所愿,"是真名士自风流。”待到春光绰约,她又于酒暖花深间一壶醉清昼,欹倚凉石,枕簇芍药,天光云影,空水澄鲜,唯听见梦中人犹作呓语,亦有几分意气飞扬。
曾听人感慨,若少年无忌,老年不悔,人生何等圆满。可见无忌之美好珍贵。若无忌,便能从容应对红尘颠倒千秋寂寥;若无忌,便能将三干浮华皆付指间逍遥。倘若史湘云看见今有人在维护正义时噤声瑟缩,在捕捉理想时无奈地摊开将伸未伸的手,在心头眷念面前欲说还羞,她是否会不解,是否会嗔怪?
东曦既驾,少年风华,定当走一趟无忌之旅。想起曾在读罢刘再复先生曾说的"该说就说,该笑就笑,该骂就骂,一声声就像故乡林间的蝉鸣……全是天籁"会心一笑——
人间至美,无忌不悔。
无隔
前些日子在《人间词话》中读到"无隔"一词,顿时萌生出对湘云的思考——她是书里书外的雅俗共赏,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或许这便是曹公将海棠赋予湘云的缘由。无香的海棠不似空谷幽兰清冷,不似国色牡丹富丽,却自古以来与世人多了几分亲近,肆意的花姿灿若烟火。
人们素来喜爱林潇湘之孤高清丽,薛蘅芜之玲珑处事,而我偏以为史湘云身边别有洞天——红楼梦中至美的女子自然怀揣着至美的性情。
那么,我们作为行走世间真实存在的人呢?
无论是处于庙堂之高,还是行于江湖之远,无论我们是谈笑鸿儒还是往来白丁,我们都不应忘记无隔之美。依我一己之见,每个人都该如一卷行书,既不会潦草难认伤人心,又不会严谨端方而至于无趣,水墨卷轴下,是力透纸背的书写,一笔一字银钩铁划。
窗前茶香袅袅,水雾绕腾,窗外行云流水,曲水流觞。直抒胸臆的脱口而出,直陈风物的潇洒率真,江南塞北的携手遥济,均是无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写人性之清新,咏情怀之真诚,沁人心脾——
无隔相待,何等美好。
无双
记得湘云蘸毫融墨,落笔气象开,少顷和韵海棠诗二首;记得她清秀中透着剑气,笔端游龙,在菊花诗上落下“枕霞旧友”四字题款;记得她落落清癯,顺睫低吟柳絮词;记得她在芦雪庭以墨为缰争联即景诗,一举揽下诗魁宝座;记得她与黛玉同游凹晶馆,才情流动,摇曳星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能醉倒落花前,荒嬉狂涓,率性无惧;也能端坐磐石上,吟诗度曲,焚香啜茗。看似信马由缰,却又能"致虚极,守静笃”,然这丝毫无冲突之感。何也?
“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木心如是说。可谓诚哉斯言。反差极大的风调出人意料地糅合在一起,却彰显了人格的张力和气度的不凡。
那由这无数个体构筑的泱泱中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袤阔土,既容下了塞北大漠掷地有声的羌笛胡笳,也酵成了烟雨江南喁喁情长的吴侬软语;琴瑟箫管,既能演绎阳春白雪,也能谱成下里巴人;再如书法,运笔由心,外化于形,刚柔并济,忽而纤秀凛利,忽而书写恣意;又来看那画卷,这一隅是太古积雪,孤清沉寂,那一角是野鹤行空,狂傲难缚,桀骜不驯;看此时白衣公子温润如玉,遥指千军,顷刻间已倚马仗剑,浴血轮台;瞧那俏丽佳人今夕巧笑嫣然,明日已登上九五之尊,千古女帝何等霸气……
人格的张力,物性的多元,此乃我华夏之非凡气魄——
人间至美,天下无双。
红楼大梦,厚重的书页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砚盈鼻的玄香?金陵女子的音容笑貌,世家大族的盛衰荣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铺卷抒怀,而我也于此,暂且借了红楼梦中史大姑娘的颦笑言行,感一回人间瑰丽旖旎的至美风光。
我殷切期盼每位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别忘了留意枕霞旧友之至美,更别忘了多加思考,我们应怎样守住这些小美好。
千里之行,俯仰之间,不乱于形,不惑于心,坚守至美,追求本心。
愿每一人都能秉持无邪,葆其天真,宛若孩童;
愿每一人都敢与无忌,风华正茂,从心所欲;
愿每一人都心存无隔,偶值林叟,谈笑无归;
愿每一人都勇追无双,充盈人格,成就不凡;
愿每一人都欣于感悟“人间至美枕霞来”,与余同好,以此共勉。
《红楼梦》读后感4
闭上眼,浮现在脑海里的还是那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部《石头记》道出了中国女子千年来的苦痛宿命,也艺术地刻画出众多鲜活而美好的形象。芹溪一把辛酸泪,流过百年韶光,传至今人手中,依旧滚烫灼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红楼梦》无疑是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艺术的海洋里,《红楼梦》堪称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诞生于18世纪的伟大文学巨著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智慧,历史上甚至有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记载。
《红楼梦》以宝黛的悲惨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面貌。想当初,宁、荣二府真可谓“金满箱、银满箱”宁荣两宅占了大半条街,丫鬟、老妈妈都有二三百人,可自从贾元春病逝,宁荣二府的面貌就大不如前,先是荣国府矛盾重重,再是薛蟠在外生事入狱,继而是贾家三姐妹的相继离去,最后是贾宝玉的出家为僧……《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跌荡起伏,由繁荣昌盛到衰败而落魄,这不仅仅是作者曹雪芹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更是以宁、荣两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及风气。
故事中的几位女角,也是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晴雯和鸳鸯。
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在大观园中,能与黛玉相媲美的只有薛宝钗这一人物了,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薛宝钗在大观园里深得人心,人人都认为她贤惠大方识大体,薛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的菜单、戏谱全都是按照贾母的喜好来说,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薛宝钗这一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一个妇人形象,与林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众多丫鬟中,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吧。“心比天高,身为。”这是作者曹雪芹为晴雯下的定义。晴雯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她不仅美丽,而且有尊严。大观园里女子漂亮的多了,但晴雯的漂亮有他的个性,她漂亮的率性、泼辣,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勃勃有生气,没有丝毫的病态,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但是,她的美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被亵渎的。她努力维持着做人的尊严,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她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病中勇补孔雀裘。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这些事例中无不透露出晴雯的胆大心细。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晴雯挽着头从里屋冲进来,一把打开箱子,抓住箱底尽情一倒,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一个率性、泼辣、干脆利落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为这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产生的怜爱之情。
大观园上上下下四百余人,主子只有三十多人。在众多的家奴之中,大多数的奴婢,尤其是奴隶们,不过是为主子而活着的“会说话的工具”。主子们可以任意的'驱使他们,决定他们的命运。但是,这样的环境之下,也蕴藏着反抗的火种。鸳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鸳鸯的性格表现是平静的。她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她都能泰然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情,她都想得周到,办的妥当。她的精明和良好的品格,使她成了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一个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也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丫鬟之“王”,更为贾府上下人等所尊敬。贾母的日常起居,她侍候的事事周到,样样体贴,无微不至。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她还想着一点子: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就她“可靠的人”。鸳鸯还是一个极其忠心人,在贾母死后,她也随之而去,真令读者肃然起敬!
最后还是回到宝黛二人的悲剧爱情上来,从开篇到剧终,我相信,大家无一不为宝黛二人感到痛心,但设想一下,如果宝玉娶了黛玉,而林黛玉却在新婚之时香消玉殒,红事变白事,宝玉必定经不住打击,或是吐血而亡,或是面有呆傻之状,贾母也将因此引发重病,结局太过戏剧化。即便林黛玉不死,那今后是否又重演了一回《红楼梦》?因此,《红楼梦》既迎合了“金玉良缘”的传说,又留下了一个凄美,耐人寻味的结局。
合上《红楼梦》我已经不再把它当名著来看待了,它是一部历史,一部难懂的历史,这样的一部凝聚着二十四史的小说,恐怕已经是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峰,无人可以超越了吧!即使有那什么多的红学研究学会,也不会参透其中的奥秘,就让《红楼梦》永远这么神秘下去吧!
《红楼梦》读后感5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好处。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感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忙,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这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杯具,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杯具。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杯具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个性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之后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礼貌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此刻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必须”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有时光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贴合上方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杯具,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但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述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样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构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好处,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好处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透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
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比较。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我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以前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述,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述。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杯具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述,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杯具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我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红楼梦》读后感6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娤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很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罥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7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点曹雪芹绝对不同意。
红楼女子个个美丽,这不是他们的特别动人之处,个个有才华,这才是曹雪芹要讲的重点。
大观园里起诗社,颇有兰亭雅集之韵,这里面最耀眼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论文采,二人不分伯仲,不同在于林黛玉的生命里,诗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于薛宝钗却不尽然。黛玉的文字全部是个人生命的表达,宝钗的诗作无一例外是经世致用的指导。黛玉夺菊花诗魁,宝钗就来一首咏螃蟹绝唱。黛玉的《葬花吟》一字一滴血,宝钗的《海棠诗》几乎可以作为人生坐标。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薛宝钗的柳絮词就是她个人价值观的直白表达。二人合体共用一词一曲,双双登顶女主宝座。论外貌神韵、综合素质实力,其它的人物都要逊色一筹了。这里面的核心支撑就是二人在文化上和众人的距离。
红楼女子第一梯队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之所以是第一梯队,恐怕二人文化上的优势是重中之重的。
再看第二梯队,这里面的人物包括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和妙玉。
元春同样才华横溢,血缘上,她是宝玉的大姐,文化上,她是宝玉的启蒙老师。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的文采把靠文化吃饭的那些个酸腐相公们秒成了渣。小说老是在讲宝玉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一副草囊饭袋的样子,这一回算是贾宝玉的正传,给他平反了,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罢了。读者正叫好,元春省亲夸完宝玉果然是进步了之后,就将他的题联一一作了修改。这里至少有一个用意就是为了表现元春的文采是高于宝玉的,如此也就呼应了小说开篇说: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小说虽然没有突出探春的文学才华,但她在书法上的造诣在众姐妹里是最好的,尤其是她的理家之才还有家国情怀,那个年代对于女子的称谓加个“小”是很正常的,但探春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她是实实在在的“大女子”。探春赢得人的敬重,就得益于她的“才具”。
史湘云在文学水平上是可以比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她得曹雪芹偏爱,实在没有给她什么像样的缺点,十二钗里,她的读者缘极好,几乎没有谁讨厌甚至不喜欢这个姑娘。海棠诗,探春做得稍有吃力,宝玉干脆弄了个磕磕巴巴,湘云一来轻松两首,把宝玉都惊呆了。每次诗会,史湘云都是最积极的那个,她和黛玉中秋联诗,黛玉每有奇句,她必定要压一头才罢,读者却不会认为她要强,只会觉得她太爱作诗还有这样的活动,而且更突显她性格的可爱。湘云最出彩的几处无疑都是她大展才华之时。
妙玉是十二钗里的异数,妙玉是黛玉的一个分身,高洁孤僻比黛玉更甚,文采上,她只有一次展示,就是76回的中秋夜联诗,她对黛玉湘云的联诗给予了认可,却认为太过悲戚,于是妙玉续诗将此诗气氛来了一个大反转,由悲戚转为岁月静好了。妙玉面对黛湘完全是长姐对待小妹的态度,很有长者训导幼者之感,而且黛玉湘云对妙玉十分的佩服,说我们守着这样的诗仙却不自知。妙玉列十二钗第六位,是因为她完全不是四大家族之人,感情上,她与宝玉的关系比前几位也远得多。
十二钗里的第三梯队是迎春、惜春,迎春善弈,惜春的笔墨丹青是最好的。虽说二人在诗词上比不上姐妹们,也没有什么大才干,但是每次诗社,迎春惜春定韵做裁判,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不行的`,加上黛钗湘探等人太过光芒万丈,显不出罢了。
巧姐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小孩子不细说,凤姐不识字,曹雪芹写她所费笔墨超过黛玉宝钗,而且她的出类拔萃的治家能力哪一个不佩服,就因为不识字,她就落到了第十位。李纨是能作诗的,只不过文采略逊,李纨孀居能入列十二钗,她出身书香绝对是她的加分项。论美丽和头脑清醒,秦可卿在十二钗里都是佼佼者,但对于她文化学识,根据她的出身,大概率和凤姐差不多,而且秦家也谈不上书香。秦可卿在私德上有失,对于她的学识曹雪芹一字不提,甚至不给于她文化上的认可。
金陵十二钗的排位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和宝玉感情纠葛以及血缘的远近为标准。可是曹雪芹可能是潜意识,更可能是故意,让贾宝玉用心的程度,就是这个女子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为依据。金陵十二钗的排位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水平的排座次。这在《红楼梦》所处的那个物化女子的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读者读红楼,对于读书爱书和不读书不爱书的女子,曹雪芹所给的待遇截然不同,延展到小说里,体现在贾宝玉所敬所爱的程度与之一脉相承。
《红楼梦》读后感8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9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看湘云、黛玉、宝玉、宝钗一块嬉戏打闹,很开心的场景。湘云是住在黛玉房里的。宝玉是晚上不想走,早上早早的就来,比丫头还要早,很殷勤。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写黛玉之睡态,俨然就是娇弱女子,可怜。湘云之态,则俨然是个娇态女儿,可爱。真是人人俱尽,个个活跳,吾不知作者胸中埋伏多少裙钗。
贴心的给湘云盖好被子,她睡觉不老实宝玉之前就知道的。之前湘云来时,是和宝玉一起跟贾母住的。黛玉醒的那么早,睡眠一直都不太好吧,也是病因之一了。
宝玉就着湘云洗过的水洗脸,觉得自己同姐妹们没什么分别。不止是袭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岁不是小孩子了,不应该再那么亲密,该有所顾忌了。宝玉沉溺在亲密的关系中不可自拔,原先情同手足,而今为什么要有隔阂。
单单是编辫子,就这么多步骤,头发怎么绕,镶什么饰品。辫子上丢了一颗珍珠,黛玉打趣他说送别人了,宝玉不答。真是丢了的话,宝玉是怕解释了万一说了错话,又惹得黛玉生气吗?还是果真是送人了。
袭人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了,找不到一样的珠子,只好另配了一颗。我想不是丢了,宝玉和袭人都知道这颗珠子的去向,不想说出来。也是小事情了,不必去深究。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已,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
宝钗察言观色的能力当属一流。和袭人说话,“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在袭人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她的品性,高明。宝钗很能抓住细节,见微知著,深不可测。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俊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庇贾琏
袭人的劝解多次无果,她也累了。宝玉还是一脸无辜,不知道做错了什么。袭人的劝诫他早就忘了。丫鬟们都知道是什么事情,唯独宝玉,还觉得委屈。宝玉是真的不明白,袭人不愿再多说,免不了误会。
生活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他知道我的意思,我觉得他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他没有,故意和我作对,气愤在所难免。把话挑明难吗,挺难的,很多话说不出口,或是不想再说。人的普遍想法便是错了是你的,对了是我的。
叫去吃饭是暂停矛盾的惯用手法了,来一件不得不去的事情,把当下欲燃的矛盾搁置下来,冷却了就容易处理了。袭人、麝月自然是不记挂什么的,宝玉一肚子埋怨正没处诉,蕙香来的不是时候,就拿她指桑骂槐了。
小孩子确实是会记仇的,一定要报复了。我小学时候就会记仇,有的记得长久,有的得了些好处第二天就忘了。宝玉就是处在小孩子和大人的分界面上,青春期,过渡期。
宝玉身边都是机灵人,就他一个呆呆的。四儿想尽办法让宝玉对自己产生好感,日后好有重用。贾府里的下人,哪一个不是想往上爬的呢,只晴雯、鸳鸯算是个例外吧。宝玉也不想听袭人她们的劝说管教,拿出主人的架子,对这些姐姐妹妹又显得无情无义,难为了宝玉。何教宝玉是重情不重礼的人呢?
《南华经》的这一段,似乎是说把一切规则破坏,抛弃一切知识,从而重新建立,归于美好。宝玉也在生气,毁了这些人,袭人、麝月、宝钗、黛玉,才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宝玉第二天就好了,其实原先半天就好了。
宝玉生气又和好,常有的事情。宝玉“不知悔改”,实际上他是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袭人的劝诫早就忘了。气急的时候总喜欢联系到死亡的`事情上来,袭人最怕这个的。黛玉来找宝玉,以她之口批了一顿宝玉,极为合适。
下一段故事开始。女儿生病,凤姐大动周章,感觉过于小心了,医生都要留在家里十二天不让走。
庚辰眉批:一部书中,只有此一段丑极太露之文,写于贾琏身上,恰极当极!
贾琏气血方刚,连小厮都不放过。至于多姑娘,贾琏前怕狼后怕虎的,少不了小厮中间调和,偷偷摸摸的就成了。多姑娘大概是见识过宁荣二府男人最多的了,手段高明。形容贾琏的样子,太形象生动了,那种欲望,入木三分。
细心的平儿发现了证据,贾琏软硬兼施。凤姐对贾琏了如指掌,一语中的。贾琏怕的不行,“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使眼色儿”,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凤姐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贾琏的事情了呢,故意这么问的,给她打报告的人可多了。
如果凤姐已经了解了,也可能是没有证据,没有把柄,不好说什么。凤姐应该是不知道平儿发现了端倪的,虽然凤姐的一句“傻丫头”,好像是在提醒平儿自己已是了然。
其实头发收在平儿手里,她也会处理掉的。凤姐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上是一绝,在处理平辈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身上,就不如平儿来得圆滑。
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
贾琏只是嘴上逞强。倒也说出了他的苦楚,凤姐的控制欲。平儿是忠心耿耿,凤姐说“正是没人才好呢”,意思是我不在,你和贾琏就可以做些好事了。平儿是被凤姐冤枉了,“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指的正是多姑娘的事。
贾琏只当自己是个看戏的。
《红楼梦》读后感10
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读书,总感觉同样是心灵的交织和精神的解放,我宁可去球场打上几个小时的球,也很难踏踏实实坐在一处安静地读一本好书。在读书方面我可能比起大家要欠缺的很多,但是慢慢地我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记得刚上研一的时候,张老师向我们推荐蒋勋细说红楼梦,张老师说自己一直在听,感觉蒋勋说的红楼梦给他的感受颇多,后来去二七厂实验有时搭乘张老师的车,张老师都会悠悠的放上那么一小段。
说到这,似乎耳边又飘来那悠扬的二胡声。既然读书不行,听书兴许会成为另一扇通往智慧之源的窗户,经过一个多学期断断续续的听讲,任务式的听完了前四十回,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蒋勋老师讲的几个有趣片段,引人发笑的事情,其他也记不得什么了。所以,这一次我结合着蒋勋老师写的《蒋勋说红楼梦》,一边看着一边听着,感受红楼梦带给我的经典。
在开始之前,我读了蒋勋老师的自述,我发现我从来没有以这种想法去看待事物,但细细品味的确是这样的道理。他说人生看起来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在不同的年龄读,都会有不同的领悟。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红楼梦》的每一章、每一回都可以单独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待。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小说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的名字叫做“甄士隐”。《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名字常有谐音,甄士隐,就是将“真事隐”藏了。对于作者来说,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在隐藏里包含着对活过的人的爱恨,他已经超然了,他要留给活着的人一点点可以活下去的安慰或者鼓励,有一种厚道在其中。
第一回借着甄士隐这个角色连接一个神话故事,甄士隐在做梦,“梦至一处,不知是何地。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一僧一道似乎永远是性灵里的一些提醒。人做梦是因为在现实里逃避掉真实之后,会面对性灵里的真实。一僧一道是要了结一段“风流公案”。和尚笑着说:“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这里面神瑛侍者指的就是贾宝玉,绛珠草就是林黛玉的指代。
接下来林黛玉说了一段非常动人的话:“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这种非常现代的小说写法,写到人世间的.深情,非常动人。读到这里我也明白了林黛玉为什么总是无缘无故为贾宝玉落泪,宝玉爱她她哭,宝玉对别人好一点她哭,宝玉被妈妈赞美她也哭,她一生的眼泪,就是要还给这个人。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疯了,但是宝玉觉得他懂。有神话里的前世深情,才有以后这人世间的“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甄士隐在梦中牌坊上看到的对联。这个人叫甄士隐,他是真的,但后来出场的所有人物都是假的,贾政、贾宝玉、贾琏,在真与假两个字上做文章,真事隐去了,而“贾雨”是假语的谐音,“村言”就是街谈巷议小说的意思,贾雨村受甄士隐帮助,来家中做客窗外识得娇杏,两人眼神交流示好。后来贾雨村努力当上了林黛玉的家教,认识了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贾政。最后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进京赶考,一句“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带过了贾雨村的离开,甄士隐应验了一僧一道的话,女儿走失,家里失火,最后只能到乡下栖身。一天偶遇一跛足道人,口中念着这一回最重要的《好了歌》,甄士隐开始领悟,随之解注《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儿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袍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我反复听了蒋勋老师的解释,很精彩,其中暗示小说中不同角色的下场。《红楼梦》的第一回,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现实故事,最后都终结在“好了”这件事情上。神话本身是要历劫情缘,现实当中也让你看到一切的东西就是过眼云烟。甄士隐梦一醒,看到的就是现实世界。接下来,他又看到跛足道人,又进入神话世界。整部小说中,梦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一直在交错。“了”是结束,“好”才有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11
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骚客也颇爱红楼,张爱玲就曾经说过,人间三恨,最恨红楼无尾。更有清末文人邹弢与其友许伯谦誓不共谈红楼的趣事。
在红楼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展开的爱情悲剧。爱不爱谁,贾宝玉做了坚决的决定,“都道是金玉良言,俺只念木石盟”,但悲剧的产生就是宝玉爱谁和最后娶谁这两者的不一致性。
在这个悲剧中,林妹妹魂归离恨天,薛宝钗看似是这个故事最后的“胜利者”,众人均有同情弱者的情绪,也因此让她被更多的人不待见。因为她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因为她的城府颇深。
可是,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过去也曾天真烂漫过。她苦心教育林黛玉不要看杂书时,就曾经说过,“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她因一个碧玉佩教导岫烟时,也如是说:“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过去是没有这般工于心计,也是像少女般淘气、爱打扮。她的工于心计,倒不如说是一种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表现出来的四平八稳。
我们可以想象薛宝钗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逼迫自己成长的。父亲突然间撒手人寰,淳良的母亲日夜以泪洗面,鲁莽的哥哥一应经济行事,全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聪敏且有责任心的闺中少女,迅速成长,以期待为亲人分忧解难。所以,在这群大观园的少女中,只有薛宝钗认得当票,知晓次残人参的制作方法。她早一步看透了世间繁华的虚无,看尽人心险恶的世俗。所以,也只有她能写出讽刺世人毒辣的《讽和螃蟹咏》。
如果撇开心计不讲,薛宝钗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娶妻当如薛宝钗。”相对于林黛玉的飘逸、不真实,薛宝钗的气质亲切,安分随和,温和娴静,体贴贤淑。她的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纵览群书;善于女红,手艺精细鲜活。同时,她的外形也是非常靓丽出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在她羞笼红麝串时,连宝玉也看住了。
那么,薛宝钗到底有没有爱上宝玉呢?看她在比通灵时不经意间纵使金莺微露意;在宝玉的注视下羞笼红麝串;在平常,款款提醒宝玉勿饮冷酒,适时适当地给与宝玉诗书上的帮衬。特别是在宝玉大承笞挞之后登门赠药,大有深意,隐喻言中,那种娇羞怯怯管弄衣带的姿态,一番绵绵情意不问可知。更不用说在绛云轩情不自禁为他绣鸳鸯了。
所以,文章一开始,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视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聪明灵秀的女孩自然能够悉晓对方的心思,所以黛玉初始认定宝钗心里藏奸。二人的情景象极了三国中吴蜀联盟初期的瑜亮之争。聪敏较宝钗不会没有意识到黛玉的步步进逼,她一路稳扎稳打、以攻为守、广结善缘,更在后来兰言解疑癖,成功化解林黛玉对她的敌意。
在完成“钗黛合一”之后,薛宝钗面对感情也是非常矛盾的。她并不似林黛玉似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宝玉或喜或忧。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将自己的爱恋控制在封建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她的爱恋分为两个部分:起初,她恪守本分,将自己的心思收拾起来,接受命运为她安排的选秀事宜,我甚至愿意相信,她是真心祝福两个玉儿的;在选秀失利之后,她不动声色的实行金玉良缘。
宝钗是在宝玉和黛玉已经情真意切、耳鬓厮磨之后才来到贾府的,她和她胸前的金锁,只是起到刺激那一对恋人的爱情火花更加绚丽的作用。虽然作为后来出场的薛宝钗,在感情上失了先机,但是在后阶段,对于金玉良缘她是志在必得的。因为,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不过是身体力行,践行“联姻”,让贾府和薛家关系的更加紧密。所以不得不说,薛宝钗是生活的强者,连对待感情,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其实,在感情上,无所谓对与错,薛宝钗就是那么明媚的女子,贞静温娴。她更多层次上是为了家族,用柔弱的双肩担起生活的重担,甚至于自己的爱情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才敢酝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一生也是悲剧。她悲剧不在贫寡终老,而在于命运为她安排的爱情,终究还是不能属于她。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每当我读至此,都会为她悲惨的命运深感痛恨与惋惜,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屑努力,是多么的崇高而伟大啊,却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让她手无寸铁、无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决书”。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牺牲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虚假的时代,有很多对夫妇都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钱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感到悲痛之时也会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的爱情世界是真实的。
《红楼梦》读后感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3
选文围绕宝玉挨打一事展开,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起因:一是由于宝玉不愿与“禄蛊”贾雨村扯淡,并为投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五内摧伤”“垂头丧气””因而被父亲贾政数落了一顿;二是由于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琪官)平等交往,惹恼了忠顺王爷,王爷派长史官向贾政告状,激起了贾政对宝玉这一“无法无天”行为的怒火;三是贾政庶出的儿子、宝玉的异母弟弟贾环,出于嫡庶间的矛盾和嫉恨,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企图非礼丫头金钏儿,才使她赌气投井自杀的,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贾政下狠心要痛打宝玉这不肖子孙。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经过:一是贾政下狠心要打死宝玉。先不准任何人向里面报信,再逼着小厮们狠打,又自己亲自狠打,最后还说,为了不致“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要勒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二是王夫人苦苦哀劝,先劝后哭,数落中想念死掉的长子贾珠;三是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大骂儿子贾政,平息了风波。第三部分,主要写宝玉挨打后,贾府上下来探望宝玉的情形。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四个人物:一是袭人,她是宝玉的贴身丫头,她精心照料宝玉,细心探察宝玉挨打的原因;二是薛宝钗,她先送上治伤的丸药,然后安慰宝玉,在安慰中暗送爱情,并劝宝玉改悔;三是林黛玉,她见了宝玉只有哭泣,最后怕被凤姐撞见,慌忙从后门逃走;四是贾宝玉,写他伤痛中仍细心想到别人,且表示:“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该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通过文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来把握。
贾宝玉。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拼命钻营、贪赃枉法的“禄蛊”;他同情丫头金钏儿的悲惨命运,因金钏儿的投井自杀而“五内摧伤”;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蒋玉菡平等交往,互赠信物。这些都说明他不愿走勾心斗角、昏暗污浊的仕途经济道路,蔑视封建礼教,渴望自由、平等,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虽然被打得遍体[伤,但对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仍无悔改之意。当父亲要打他时,他急于寻求保护伞,告知老太太,不过是权宜之计。逃过这顿打,他仍将我行我素。打他的过程中,他知道求饶没有用,故“只是呜呜地哭”。而他从痛楚中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不过为那些事,问他作什么!”他并没有在毒打之下屈服,他对前来看他的黛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表明他对已经选定的生活道路绝无改悔的坚定决心。另外,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宝玉对黛玉的一次真正的心迹袒露,话中的“这些人”说的是蒋玉菡之流,指的却是包括与林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情感,这话林黛玉也听懂了,认可了。在这之前,林黛玉始终是那么别扭,又要探贾宝玉的口径,又不让他把话说明,贾宝玉一旦把真情表露出来,黛玉就觉得受了冒犯,大生其气。但从此之后,黛玉便平静下来,再也没有闹过别扭。这一点,体现了作家曹雪芹对中国伦理文化、中国历史社会深刻的经验和解释。
薛宝钗。在选文中,她比黛玉先来一步,“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接着”她命袭人“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可见其细致周到。问候了宝玉一句“这会子可好些”之后,她便切人正题:“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又回到她先前劝宝玉读书入仕的老路上。她心疼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出于少女的娇羞,“心疼”二字未能说出口,“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宝钗问起宝玉挨打的原委时,袭人转述了焙茗的话,说是因薛蟠“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蛆”。不料宝钗说:“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这番话语使宝钗性格中绵里藏针、心存主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林黛玉。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伤心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己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己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
作者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贾政、王夫人、宝玉、宝钗、黛玉、袭人等人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红楼梦》读后感14
每当我们想到爱情,便一定会想到《红楼梦》中,或深婉凄绝,或荡气回肠的爱情,感动着一辈又一辈的读者。
(一)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在那个庭院深深的大观园中,美景无数。可在我看来,这些景物似乎只是为了黛玉而生,这一辈子只为宝黛做铺垫,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只有黛玉才属于大观园,也唯独有她,才配拥有宝玉的爱情。
大观园里,就如冷子兴说的:“安富尊荣者居多,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外人看来富贵,其实在这一片荣誉下,贾府已经显示出了严重的危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漏一点缝隙,才能让自己不受一点伤害。
别人皆如此,更何况本性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呢?她本应该安安稳稳地做贾母的外孙女,不受一点尘世的污染。但命运弄人,老天偏偏让她与神瑛侍者前世相约,今生报恩,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的灌溉之恩。如此,他们便相爱了,却爱得如此含蓄,而且彼此并未表达自己的心思,真是“热恋中的人都会变笨”,他们的爱,连王熙凤这个不识几个字的人都能看明白,就如《红楼梦》二十五回写道:“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简单的一句话,竟说出了两人至死都没说出口的话,多么真实!
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黛玉,一些人说她小性儿,尖酸刻薄,但我却认为,她这是真爱、细心的表现。爱到深处,心里便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两个人的世界,因此,每当别人说到金玉姻缘的时候,她自己爱情中的自私之心便显现出来了,无论是她用剪子剪坏亲手为宝玉做的香囊,还是每每和宝玉耍脾气,闹小性儿,都是她真爱宝玉的表现。只凭那颗心,便知他们爱的深沉,直到死,也难消除彼此的爱。用一首我自己写的《点绛唇》评价黛玉极恰:
轻挑妆奁,菱花镜里形容瘦。愁断清秋,竟难掩风流。性本清高,终究世难留。世难留。小径香幽,独把花来嗅。
就算是绝世美人,面对这没有结果的爱,又能奈何?
(二)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在这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真是“老天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但我们永远不要忘了,在这些风光的事情之后,永远有一些人,在映衬着她们。
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梨香院里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十二个戏子正在演习戏文,被从旁经过的黛玉听到,正是《牡丹亭》,黛玉听后,不觉为之倾倒。谁说只有小姐们懂得风花雪月,我看越是底层的人,越能接近自己的心灵。
还记得宝玉那天在大观园蔷薇花架下,看见画蔷的'人是谁吗?没错,正是龄官,她和贾蔷的爱,细微而伟大。贾蔷花了一两八钱为龄官买了一个会唱戏的雀儿,没想到,龄官却以为贾蔷故意买了来笑话她:
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它来打趣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而一心想让她解闷儿的贾蔷,并没有想到这个,立刻把笼子打开,将雀儿放了生,说是免免龄官的病,又把笼子也拆了。宝玉看到如此,不免抽身走了,贾蔷一心只在龄官身上,也不顾送,倒是别的女孩子送了出来。贾蔷之情,竟令多情的宝玉也自叹不如,回到怡红院,叹道:“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戏子的身份,在旧社会低贱得很。宝钗生日的时候,贾母等人令龄官上前,众人都说这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这人就是黛玉。而事后,黛玉却说:“我原是为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原是比一下,也会玷污了自己的身份。身居大院的贾蔷不会不知道这个,而他却毫不顾忌,依旧去爱,并爱得伟大。
后来,十二官散了,龄官不知去了何处,贾蔷后来也消失了。不知他们二人是去了仙境过美好的生活,还是一生漂泊,却拥有真情。无论怎样,此二人都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来爱彼此。既是这样,又何必在乎结局呢?
(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怡红院里,存在这这样一个人: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乌乌的头发,挽着个鬏,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这是小红,原名林红玉,因为要避黛玉的讳,遂改名叫小红。
有一次,贾芸来找宝玉,恰巧宝玉不在,便由小红来告知。小红看到贾芸后,得知他是“本家爷们”,将他“下死眼盯了两回”。作为一个丫鬟,如此之大胆。之后,又故意将自己的手绢留给贾芸,此时,贾芸终于知道小红的心思,从此,便陷入了爱恋之中。后来,她的机灵善辩被凤姐所看重,让她去了自己的住处,当了一等丫鬟。即便如此,也没有挡住贾芸和小红爱情的道路。
爱情虽是如此热烈,但在前八十回里并未描写太多。据红学家考证,曹雪芹亲笔后四十回,描写了小红二人在贾府败落后,经常救济宝玉宝钗夫妇二人,此情此意,真是令所有红尘中人敬佩甚至是羡慕。
一辈子荣华富贵,还不如爱情来的真实。或许只是在那一瞬间,就会立刻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不管是谁,一生是贫还是富,但都不能缺少情感的滋润,一旦没有了,就像田地没有了水的滋润,干涸得要命。
就像《红楼梦》中的人物,谁能说他们的生命中没有感情?即使是严厉凶狠的凤姐,在巧姐失踪之后,也是着急的要命。也许,人性中最脆弱的地方,是在最危难的时候才会体现的,而曹雪芹做到了,他使得古代社会中各色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可能也是《红楼梦》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的原因之一吧。
一部《红楼梦》,写尽多少儿女情长。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简介
贾母王夫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李纨准备游园东西,刘姥姥上大观楼缀锦阁观看了一番。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
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刘姥姥夸惜春能干。
贾母领刘姥姥先来潇湘馆,刘姥姥误认为是公子书房。来到蘅芜苑,贾母夸宝钗太老实,要为宝钗收拾房子,叫鸳鸯取东西来放。在藕香榭吃酒行令。刘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黛玉行令时无意说“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词曲。
红楼梦第四十回读后感
贾母得知刘姥姥来了大观园,边让人留住她,在秋爽斋设宴招待.参加这次宴会的除贾宝玉和板儿外,都是女性.贾母特别让人搬来一张小楠木桌子给刘姥姥用,让她靠近自己的桌子坐着.贾母带着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桌.薛姨妈是吃了饭以后过来的,只靠在一桌子旁吃茶.王夫人领着迎春、探春和惜春姊妹三人一桌.饭前,王熙凤和鸳鸯商量,想捉弄一下刘姥姥.鸳鸯便把刘姥姥叫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她一席话,还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并叮嘱刘姥姥“别忘了”.刘姥姥答应着:“姑娘放心.”
入座后,刘姥姥先是拿起王熙凤和鸳鸯早给她预备好的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感觉沉甸甸的不伏手,便说了一句:“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大家知道是王熙凤和鸳鸯在捉弄刘姥姥,一听都笑起来.不过这“一 笑”还比较平淡,曹公雪芹先生在此没有多注笔墨.
接着上菜,一个媳妇端来两碗菜,王熙凤专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到刘姥姥的桌上.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这一喊,众人先是吃了一惊,不知刘姥姥说这话是啥意思,接着大家都回过味来,知道是鸳鸯提前嘱咐了她的,是凤姐和鸳鸯在捉弄她,于是,“上上下下便哈哈的大笑起来”.
上一次刘姥姥拿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和他家的铁锨相比时说的那句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这次的`笑着真真是“一笑而过”.而刘姥姥在饭前说的鸳鸯教她的那句话,“上上下下便哈哈的大笑起来”,作者在这一次的笑上作了细致地描写,每一人的形态栩栩欲生,跃然纸上.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嗳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群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当刘姥姥用那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家万里的鸽子蛋吃时,只觉得那筷子怎么也不听使唤,因没见过鸽子蛋,便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此时大家刚刚住了笑,听他这么一说,又笑了起来.这时贾母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琥珀就在贾母后边给她锤着.刘姥姥夹蛋时,因那鸽子蛋发滑,筷子又重,怎么也夹不起来,好不容易夹了一个,伸着脖子刚要吃,那蛋偏又掉到地上去了,便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就没了.”这时“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
这一段,作者把设席排座位时提到的十个人中的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薛姨妈、王夫人、探春、惜春的笑态都作了简洁而具体细致的描写,合卷闭目,如临其境,那场面宛如一幅笑的画卷.
作者这一段笑的描写,十分经典,令人百读不厌.奇怪的是,席间的两个重要人物薛宝钗、迎春又是如何笑的呢?我读遍前前后后的文字,始终找不到二人的笑态描写,对那薛宝钗不但没有笑的描写,吃饭的整个过程中也不过在设席安桌时提到一句“贾母带着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桌”,其他整个吃饭过程再未提及.贾母这一桌中,贾母、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各有各的笑态,唯独这薛宝钗不知如何笑法.而王夫人那一桌中又唯独没有对迎春笑态的描写.是作者漏掉了,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薛宝钗和迎春同宝玉、黛玉等人不同,特别是薛宝钗,为人处事较为世故,如果在这里出现一个笑得前仰后合的薛宝钗,便会与全书中的薛宝钗的形象发生冲突.那迎春生性怯懦,事事小心,又与“笑”字相去较远.所以,我想,这段描写里没有宝钗、迎春二人的笑态,不是作者的疏忽或遗漏,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正是“不写之写”.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1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30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3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3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