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08 08:45:25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4篇(荐)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4篇(荐)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身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比如那一梦红楼,梦魂中是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或许世上有太多的繁华,衬托着有些人的落魄,命运是公平,或许下一秒钟繁华就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继而来之的富有,可谁又知这不是一场循环,环着每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中就是这种联系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人,都太贪恋人间烟火。在众人物之中,林黛玉最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她错就错在太清高,让谁看得都难受,或许还有种说法,就是林黛玉清高了许多年,最后却贪恋红尘,以至于亡命,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看得和她一般清高,殊不知身边的人有谁可以对人间烟火无动于衷?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算赞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安排,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那一场太虚幻境中便已明了。因为贾府太繁荣,繁荣得让人看着眼红,而她们,贾府里那些姑娘却并不适合享受这种繁荣,在繁华面前,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要受人约束,可却在约束中荣华富贵,享受仙境般的待遇,更可见想要得到的得到了,可另一件东西却会被取走。她们更适合在乡间纺织,和普通少女一样逛集市、采山花。可惜她们生的太美,太不平凡,在命运面前她们真的无动于衷,她们受命运的摆布,却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我曾经喜欢过一句话:信命,但不认命。命运是受人指控的,如果贾府没有当年的那气派繁华,也不会衬托着被抄家之后的失魂落魄,或许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因病而终,谁知道这不是忽然的变化造成的?这就像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刚经历过寒冰刺骨的人,怎能再经得起烈火焚烧?也就是昔日的人儿太跋扈,落魄之后回想起昔日,才会难受。《红楼梦》里的人,病死的那些,估计大多都是心病,才会没人能医治。

  或许《红楼》只有一次,有些人含冤而死却无怨,有些人伤心至死却无恨,有些人熬过了落魄的时候寿终正寝,有些人本就平凡所以有属于自己安乐的一生。最终一切结局,都归在“红尘烟火”这四个字上,贾府像《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由盛而衰,和人对红尘烟火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落幕,有些人贪恋钱财,因而不得善终;有些人因贪恋红尘,死得让人心疼;有些人看破世间烟火,才会出家为僧;有些人则不食人间烟火,却因清高和高调死去……

  人世间的繁华,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贪恋烟火的程度而决定的,或许这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对于烟火,节制的人不会善终,贪心的人却只得一晌贪欢。世间烟火,或许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可却不能太自主,烟火不得不食,可却不能贪心不足。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看完红楼,心里酸酸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是为了摧毁荣宁·贰负的家庭吗?美女的香味是不是消失了?还是骗世界的投机者的名字?好像每一种都有一点点。但我总觉得还不止这些。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我突然明白了,那是嫉妒。我隐隐的开始嫉妒宝玉。说来惭愧,但是看到无数美女无缘无故的缠着一个纨绔子弟,又有几个男人不难过呢?

  说起来,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是宝黛的红粉迷恋。在红楼梦中,这两个人的爱情是最纯粹的。从两个小猜测,青梅竹马,到长大后谈恋爱。曹公简直是推波助澜,让读者觉得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爱情故事。它的出现如此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外表是那么纯洁无瑕。但是不合时宜的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独特的叛逆孤僻的性格和对世俗的鄙夷,使她处处脱颖而出。花前读西厢记,没有任何忌讳;不喜欢花言巧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崇尚真情,淡泊名利& hellip& hellip这一切都让她像一朵莲花,永远执着于她那份纯洁,那份像碧玉一样纯洁。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她,我最欣赏的是黛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黛玉一向反对姐姐们饮酒赏花吟诗,总是才华横溢,很有意境。无论是少年听雨歌的诗词,我都想长生不老;或者落雁归南的苍凉,花的温柔可以解决语言的幽感;都体现出她优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的是黛玉的感伤和孤注一掷。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和忧伤。即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红颜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心里暗暗答应,但总是得不偿失。于是她无奈到了天尽头,那里有一座小山,哀叹香巢已筑于三月,梁间燕子无情,哀叹花满天飞,红香残破,谁有怜惜,终有一缕香魂随风散,哀叹夜不梦的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懦弱是悲剧的原因,不如说是封建社会中以袁春为首的.封建集团用罪恶的责任轨迹无情地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写,那么我就能感受到一个失去心爱之人的痛苦。地狱之火在我身边燃烧,让我的心灵停滞不前。不是痛苦,是爱。当血泪四溅的曹公转身面对可怕的历史时,他怎能不发出荒诞的话语,含着苦涩的泪水叹息?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看到黛玉死于抑郁症还是那么难过。但读完之后,就听甄印石说起桂兰·齐放。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本经典名著,讲述了发生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主人公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性格叛逆又真诚的贾宝玉。通过讲述他两人的情感,命运多舛的路线,来描写贾府的由盛转衰的故事。

  《红楼梦》虽然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却不止是写爱情,而是将整个封建社会的风貌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故事中去,通过对一些日常设计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大观园中已金陵13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仇,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没落。

  想当初,贾府是那样繁华,有权有势,但最终都逃不过物极必反的命运,历代王府过于强盛的势必会衰落。从政治上看,是对皇帝专制集权的一种威胁,所以衰落是必然的。在贾宝玉出家做和尚时,贾家得罪了皇家而被抄家,四大家族走向末路。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叛逆人物,是对循规蹈矩的婚姻的抗争,同样也是对社会封建的一种斗争。但是无可否定的是,少数人的'力量肯定是战胜不了封建社会的强大背景,最后两人只能阴阳两隔。

  这本书中其他人物,也个性鲜明,描写得当,情节起伏,作者作诗,表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底极高。本书不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大事。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儿女情长,事态人情。曹雪芹手法细腻,人生阅历广大,对吃饭的讲究,每道菜的做法和名称都娓娓道来。严格的规范和礼数,似乎都在写自己平生的过往,隐在心中的感叹,感觉人生似乎做了一个虚荣的梦,过去的一切就一下子烟消云散。本书是在写贾府,但又似乎在写曹雪芹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书中人物就写的像真的模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林黛玉是个,“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无论是离别仇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怅然泪下,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又有同情心的聪明敏感的女子。说话可能有些尖酸刻薄,其实都是她对丧母之悲,又寄人篱下的一种孤单寥落之苦的不甘,贾宝玉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稻草,而今他又娶了薛宝钗,心疾加上身体本就不好,便一命呜呼西去了。

  贾宝玉是通灵宝玉的化身,他不喜诗书,不想考取功名做官,不想混迹于混浊官场,因为他不喜欢封建礼教束缚。

  最终贾府败落,亡的亡,走的走。

  《红楼梦》终究是一场梦,历史走向不过也是必然趋势。“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在古代,说到豪杰,一定会想到刘备。他虽然没有出众的武艺与才华,但是他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了一番事业(甚至还当上了大哥),我认为史湘云可以算是女中的豪杰。她用自己豪放的性格改变了一般人对封建社会女人的看法。史湘云女扮男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她最后比较幸福的结局(据说和宝玉成为白发知己),可以体现出这个女中豪杰用自己爽快的性格改变了自己在这个悲剧世界的命运。

  史湘云最有名的就是她女扮男装。全文她有三次女扮男装,其中有一次极为经典。薛宝钗回顾着史湘云以前,宝钗说:“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带子也系上,猛一瞧,活脱儿就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椅子后头,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忍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史湘云独特的性格特点。她和林黛玉不同,史湘云总是能让身边的人笑起来。这一种感染力会使她非常受欢迎。虽然她没有父母,但是可以想象愿意照顾她的人也应该不少。看来她能够平安长大不是靠运气的。

  还有一个经典片段就是史湘云在第四十九回中割腥啖膻。那个时代的女生都要非常注重自己的吃相。而且她们的主食是面食和水果,一般很少会吃肉。但是史湘云在第四十九回吃肉的时候,活像一个男孩子。林黛玉笑话史湘云吃烤鹿肉,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我认为“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最好的刻画了史湘云的形象,她是红楼女儿中最具有名士风度的一位。她“襁褓之间父母违”,境遇比黛玉更为凄惨,但我们很少见到她哭哭啼啼,而更多的看到了她对生活爽朗乐观的一面。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但很多人相信,史湘云最后利用了自己爽朗的性格战胜了红楼梦所有金钗悲惨的命运。史湘云生下来时候的环境比林黛玉惨,但是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有一句名言“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我认为即使贾宝玉最后和林黛玉成功结婚,以林黛玉悲观的性格,他们也不一定会是一对快乐的夫妻。

  史湘云这个角色为红楼梦这个灰色的悲情故事,添加了许多的色彩。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当红楼梦醒时分,恍如折翼的天鹅,不复洁白的飘逸;当红楼梦醒时分,好似断芯的红烛,永无明艳的堂皇。短促的人生真似划破夜空的流星,绚烂中途却终会平复。难道这只会留下美好却空无的祝福?

  落幕似乎是终究的结果,但是在落幕前我们又可以怎样表演呢?只是像黛玉葬花似的,感伤惆怅不顺,最终把自己困在旅途中的一座“潇湘馆”中?还是像宝玉一样,不羁,无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爱,敢恨,敢抗争。我,作为这枯死,又复苏,在这满园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更普通的杂草,特有自己的看法。说“杂”是由于并无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己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见证过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谁主沉浮的,总会感慨万分——眼前一切的功名财富成就终会成为土灰,永远保值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能力、实力。依赖外在扶持的,永远只能是这园中的昙花,美不美?很美,只是灿烂来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得你收起得意的笑容。当然,另一种结果就似园中最不起眼的铁树,辛勤终身,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在绽放前,人们不会在意,但绽放后却会让人们大感惊异:“喔,那还是它吗?我为何从未想到它会如此美丽。”是的,同样是短暂的,但仿佛带来的惊喜更持久,也更会被人们所铭记。

  那生命终究应像昙花还是铁树呢?是凭借沃土、清波、暖阳早早地绽放,绚烂得太容易,颓败得太迅速?还是只身一人,独揽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积蓄力量,绽放得太刻骨,幸福得很长久?我会选铁树作为楷模,不是只因为自己是草本植物。还有,作为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层感受到于铁树心灵的沟通,耳熏目染,崇敬于它甘于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难忍受的寂寞,数十年磨砺只为出鞘时似惊雷划破长空。

  在铁树坚硬芒刺似乎无法接近的内心中,又有几人知道埋藏一颗坚守者美丽的打动诗人的红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风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又有谁知孕育着用自己的努力绿遍江南岸的雄心?

  对,蝉虫在黑暗中努力数十年也可“金蝉脱壳”换回一个夏天,让世间芸芸众生倾听它的歌。每个弱者都有自己的逐鹿中原的一个英雄梦,每个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鸣惊人的好机会,每个奋斗者都知道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换天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何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茎。遇烈火,逢暴雪,惨败中难免。但是烈火会平息、暴雪会消停,但是草是不会停止生长的。只要坚持着,再次积蓄实力。春天,我及同道的你都会再次冲破泥土束缚,重新拥抱阳光、蓝天下的任驰骋的大地。

  终于,驱散红楼上未消的富丽堂皇的外在依靠,落得个闲云野鹤,自相努力向苍穹。唤醒陶醉于花花世界的沉睡的灵魂,勇当个鹏程万里的好人才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走进红楼深处,感受到的是那一段段凄美的女儿梦;走进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儿花。她们天真.清纯.美丽却也暗藏悲婉.寂寞.凄清。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她是林黛玉,一个似水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举一动,美得如同天仙。“两弯似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是那个为情而泪,为情而死的痴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的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的痴。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但她葬花的那一刻,她的情也随着那花瓣一起埋入深土了……他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凄美……

  她是薛宝钗,一个不见奢华,惟觉淡雅的女子。她也是看重爱情的,但她看重的早已不是一份单纯的爱情了。她宛如一朵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人”她和许多红楼女子一样梦求着一段金玉姻缘,她努力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她宽容隐忍善解人意,却不料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她的一生终究是悲哀的,“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她的一生,终究是不幸的.。她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哀情……

  她是史湘云,一个坚强而又阳光的女孩。但是她看似阳光的背后,却是悲伤的,她自小无父无母,由叔婶养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她却依然阳光豁达,乐观开朗。“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借寸阴。”但就在这样的性格下,依然无法阻止她命运里的悲哀,她虽嫁了个如意郎君,却不料命运还是一部悲剧。她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悲情……

  她是王熙凤,一个强势而美丽的女人,对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丈夫贾璉却也是柔情的。她本该在柔情中幸福,哪曾想又是一段荒诞的婚姻。丈夫的花心让她的强势再次爆发,最终却也落个悲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刚烈中生存,却也在刚烈中死去。他的女儿梦,留下的只是一段悲催……

  梦回红楼万声叹息。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那光鲜亮丽的是一段悲情,那一个个女儿梦里,让我看到了一声声叹息。

  红楼女儿梦、女儿情、女儿心,谁人能解?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曹雪芹在《石头记》里只用了简单而又另人费解的文字描述了可卿的家世和出生背景: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弃婴,小名唤可儿,大名兼美,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便配与贾蓉为妻。这是极不符合贾家这样一个重血统讲权位的家族娶媳妇的规范的,况且宁国府贾蓉已是三代单传,婚姻岂能儿戏?

  仅凭美貌绝伦,“形容似黛玉若宝钗,但无黛玉之病体,可比宝钗婀娜”也是万万不可能再宁国府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的。而她却是“上能尊敬长辈,下能亲近下人,四处周全的圆圆满满,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作者大写特写了秦可卿的葬礼,透过庞大的场面和慎微的细节的浓妆淡抹,以及她所用的“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棺木,表现其身份的不一般。诸如此类之繁华,并非贾蓉媳妇一角所能承担。

  再看其闺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伤过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得联珠帐”,曹翁用极力夸张的描写展现可卿的尊贵、奢华,种种诸如此类的刻画,可以肯定她绝非仅仅是养生堂弃婴。

  《红楼梦》中史湘云有句诗云“双悬日月照乾坤”,刘心武老师认为,这句话暗合当时的政治局势,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是康熙朝废太子“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

  这样一位长得袅娜纤巧、性情风流的奇女子,哪里去寻?很多人唾弃秦可卿,最不齿的便是她与公公那见不得人的爬灰。旁人歪解红楼,给秦可卿出墙的红杏提供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窃以为,根本无需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位奇女子,婀娜多姿的形态下一定隐藏着一颗忧伤彷徨的心,是那么的迷人和令人爱怜。她多情的外表下暗藏这无助的彷徨,更令人心碎,被绚丽包裹的情伤,比暗淡之伤,更令人感动。

  她得聪慧才智,她的温柔平和,她得怜贫惜贱,十二金钗中独她一人,大观园里也独她一个!女人命苦在于天妒红颜,一个痛苦的`人的背后,一定经历过阳光的背面所折射下得阴影,可以想象到命运在这个多情的可人儿

  身上留下的一道道印记。今天人群里又有几个人能与秦可卿匹敌?红脂银粉的背后是一颗空荡荡的心,宝马别墅的背后仍然是一颗孤寂高傲冷漠的内心。

  乱花渐欲迷人眼,纷乱的世间里越来越多的女人迷失着自己。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月暗夜深,星子泛点点微光。远有大观园,蓦见红楼影。

  ——题记

  我倚在暗金漆红木椅上,眼波微动。玻璃桌上平摊着一本书,那书名人人皆知、耳熟能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的确饱含辛酸泪,但我不觉得满纸荒唐。仿佛云雾缭绕,我感触极深,沉沉睡去。烟气倏忽泛黄,渐渐晕成一张泛黄的相片……

  黛初醒

  初现好像有神力——我于现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说如一缕风,而不是他们的同类,虽有触感,却悄无声息。

  怀望街那头,墨色石阶旁,荡一湖春水。素衫的清秀少女被侍女搀扶着上了岸。略显稚嫩的面颊上,竟多了一丝与年纪不相符的、抹不开的愁容。蓦然回首,黯淡的双眸深不见底,像在微微酝酿……

  黛玉,谁都不知道,可我知道,你在思念远去的故乡……

  钗头凤

  我飘渺着随在黛玉身后进了大观园,拜见了众多姐妹婶娘,尔后王夫人来了。我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她,不知心底怎的生成一股厌恶——我不待见她。浑身上下都摆出阔气的样子,脂脸上堆起笑容,那副笑容说多假有多假。她拉起黛玉的纤手,抹了一把泪,言语间尽是惋惜,我张了张嘴,无声地喊道:“黛玉……她……”她还是少接触为好。可黛玉毕竟是不谙世事的`少女……这之后,王熙凤一步步露出尖牙利爪,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居然不怕缺德事做多了不会有好下场吗?那毕竟是好几只亡魂。

  之后的诗社成立,生涩的太极图诗题,只有你,薛宝钗,端庄持重、淡漠自律,是一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是最典型的封建淑女。我徘徊于大观园许久,有时会呆呆地望着你读诗作赋,却愣是没读懂这人。像镜中花,似水中月,竟猜不透你的心思。直到夜已深,风已静,花已眠,人不寐。我无心睡去,才探入宝钗心境,却瞥见那牡丹丛中有一点幽兰。似如梦初醒……这才明白。

  你才是那个怅望夜空、寂寞肠断的人。

  应叹息

  我在贾府待了有多久?一年,两年,还是更久?

  宝黛的爱情,是我看过朝暮之后,红颜憔悴的花落人亡。依稀间,也曾看见那白鹤过寒塘的孤影,黛玉葬花时,那残月之冷清。那瞬息的繁华与一时的快乐,也验证了“盛宴必散”的俗语。原应叹息,这或许是曹雪芹最叹惘的……

  终有一天,我亦离开了。身后是人去楼空的大观园,曾经的奢华在一夕间灰飞烟灭,白茫茫的大地,不知为何那么干净。

  我如梦初醒,翻阅着书籍,一下子全部看透,全部弄清。

  一沓黄纸,几点青墨,成就的是一场红楼秋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谁是谁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谁是谁性命的轮换,上辈子的尘,现在的风,数不胜数,悲伤的精魄。

  ——题记

  你出世在封建社会一个逐渐慢慢没落的家中中,但是封建道德和世俗功利性却没法对你造成危害。你的爱像遮盖着晶莹透亮的莉花与飞雪流星,纤尘不染。因为爸爸妈妈的'陆续远去,使你迫不得已寄住在你的外婆家中――声势显赫的荣国府。

  殊不知,无依无靠的日常生活,让你看看尽大家丑恶嘴脸,世俗凶险,使你寝食难安,眼里含着泪。因此你自矜自身重量,当心防备,用坦率和光芒维护着自身的天真,不掉入世俗,你用比较敏感、骄纵的独特方法来抵抗封建道德的拘束。

  你始终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美得让人悲伤,美得超然物外。你不是公园里一朵牡丹花,只是潇湘馆里的一株竹林,刚毅、纯粹;你不是荣国府里的表小姐,只是荣国府里的潇湘妃子,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你的才气不许薛宝钗,诗词名句挥洒自如。你是否还记得你一直在海棠诗社创建之初“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尘”的妙句。亦无法忘记你“偷回来梨蕊三分白,借得红梅花一缕魂”的绝响。以后,你曾复建桃花社,又夺冠军菊花诗。万般容貌,千般才华,全是装点你淡泊绝俗性情的多多的花束,使你更为倾国倾城。

  你是一个敏感多疑的女子,因痛惜飘飘洒洒撒落的桃花运,你独倚花锄,悲吟《葬花词》,为花落建冢。

  你是一个痴心的女子,你本是圣界的“绛珠仙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殊不知,为报上辈子“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你放弃了自身的高雅真实身份,毅然投入尘世。

  但是,花团锦簇,三世情一朝定;花落成冢,半世泪什么时候尽?你为情为之,也为情而亡。你执着地追求完美着自身的感情和随意,可你却并没发觉,你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最后,谁的眼泪或是为晴雯流尽了。二行高冷的泪无音地滑下,在深夜里飞舞,飞舞,最终凝固。你怀里着对爱和自然环境的怨忿,始终地离开,完成了你的承诺:“质本洁来还洁去。”

  赏读《红楼梦》,读取的是一种世间百态的红楼遗梦;殊不知读你,读取的是一种傲气,一种贞节,一种淡泊绝俗的气场。

  历史悠久的童谣再一次传来,发黄的书册又现光泽度。我还在驾鹤西去追寻你的芳踪,却只追忆到无尽忧伤与无可奈何。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苦雪烹茶,临月梳妆。拂去一身喧嚣与浮躁,共话一瞬拨走弹指岁月的弦,卷起一角书页追忆往事,只为觅寻千百年前斩不断理还乱的缘。

  浮世为笔皆成愿,离散离别漫旧卷。欲取那天上月赠之香消玉殒于繁华竞地的潇湘美人——林黛玉,透过清浅的纱帘,我端起袖子,目视其容,内心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悔否?”。书中有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便是林黛玉,黛玉天性清高孤傲,且容颜昳丽。如此生得标致而清灵的人,应当是与繁世同存百年,但奈何天意弄人,她入了那百家之首的贾府,最终落得泪尽而逝的下场,可谓悲凄。这般凄苦的结局,黛玉心中是否悲鸣,又是否悔恨?她曾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亲手将落花拾进锦囊,建花冢,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有着诸多忧愁的女子,我想她该是心有些许悔罢。而隐于《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千转的念想被打落成一片杏花香,充盈了岁月,濯洗震颤的心灵。风吹叶林万里,仿佛又见那“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薛宝钗,若说林黛玉的.美清如芙蓉,宛若仙子的脱俗倾城,那她的美便是淡如牡丹,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恰似应证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心无风露清愁,不喜伤春悲秋,她不会望花开花谢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宝钗早已融入封建世俗,但她却又始终希望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所谓的礼教为宝钗觅得“良人”贾宝玉,却未曾想那竟是她一生悲苦的开端,宝玉出走,她苦守贾府不得始终。这样的凄凉,早些时候已有征兆,《柳絮词》一词便可见,“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本是无根之物,命运掌握在风雨中,纵使飞上青天,也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飘零罢了。宝钗就似这柳絮一般,陷于家族命运的挟持下,而那借“风”而上不过是她心底对挣脱命运,争得自由的渴求。

  踩碎所有的月光,踏破隔岸琼瑶,抬头看到风起青萍,北风凛然书写千秋万载,吹星辰烙印在我心上。恰似朦胧月下绰约人影,《红楼梦》生来便是书写匆匆不止又饱含遗憾的相遇,其韵之美凄,何妨古今千百年,顾盼生姿仍潋滟。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红楼梦读后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