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22 08:56:2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4篇[优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4篇[优选]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翻阅四大名著,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其中,只有《红楼梦》令我情有独钟。

  可能是《红楼梦》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野性,充满着刀光剑影;不像《水浒传》里那样尔虞我诈;不像《西游记》里那样充满童话色彩的情节。而《红楼梦》所上演的是一出唯美的人间悲剧。

  书中所塑造的林黛玉这一形象,让人不禁产生“赞叹其才情,哀怜其悲情”的态度。林黛玉自觉凄凉,寄人篱下,于是自幼便养成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性格。然而这时因为她不肯轻易信任于他人,她将自己所有的内心感受都寄托于诗词之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中属于自己的安宁境界。就这样,出现了黛玉的“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有了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心中无限怅惘。

  但这“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凄美最终还是难逃香魂离天的结局,难以被当时社会的世俗之风所接纳。在书中所建立的“女儿国”之中产生了许多这样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生悲剧。

  再看看作者曹雪芹吧,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他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六十年,成了烜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来却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万分贫困。《红楼梦》一书就写与他凄凉困苦的晚年。当他写这本书是,已是贫困到了极点,妻子孩儿也得跟着他苦捱。

  曹氏家族由兴转衰,更是一出悲剧。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也着实令人心酸,走进曹雪芹,走进他的凄美世界。读《红楼梦》,让我们仔细品味这部空前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暑假里,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捧着《红楼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夕阳的余晖散落一地的碎金,我独自走在幽深的小巷,脑海浮现那个朦胧细雨中透着丁香气息的女子。纤细的倩影在淡雅的油纸伞下略显忧郁,回旋曲折的旋律透着一丝浅浅的凄美。坐在庭院中读一卷书简,吟一阕伤词,思一段往事。清淡茶香在唇齿间化开,苦涩伴着回甜。轻轻用手翻开这本带有淡淡墨香的书——《红楼梦》。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群美丽的人儿。《红楼梦》那个如紫色烟雨般的梦,将随流水一般清清郁郁。华丽的背景,唯美的情节,终究残碎成片,留下一个悄怆幽邃的结局。或许曹雪芹笔下的文字是浅淡的,但从中蕴含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只有真正懂《红楼梦》的人才明白。感悟,品味,了解她,是一种享受。

  或许他们的爱情是以凄美的结局终而落幕,红坐淡然,心儿碎,梦似飞。还记得那片泛黄的纸上,贾宝玉与林黛玉读《红楼梦》那一幕。正值仲春,朵朵桃花映人红。他们坐在一块大石上,“一个阆苑奇葩,一个美玉无瑕”,专注手中的书。这时候几片淡粉完整的桃瓣如蝴蝶飞落在书页上。黛玉淡抹一笑凝视宝玉,两人相视一笑。唯美的背后是一对苦命的恋人,或许只要这样默默看着对方就足够了。“风吹过,叶儿落,谁人知我心,回首默凝千百回,只叹过去烟飞散”在不经意间轻轻写下这行字,送给他们,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完美,抑是只有残缺才值得回味。

  清冷的窗旁,我在残月对月下独斟,不经意间多了几份惆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丝久久萦绕在心头。宣纸上一张张倾城绝世的笑颜,仿佛诉说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风韵。是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曹老笔下的十二钗宛若镜花水月的浮影,唯美得不似人间。他们个性鲜明,美丽动人。或淡漠寡言,或文采斐然,或知书达理,或活泼可爱。纸扇后凝粉的容貌等着我去寻觅。梦回千转,回首间,抓住的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中的境界。里面还有许多聪慧与美丽并存的丫环。如袭人,鸳鸯,晴雯等。但是毕竟出生卑贱,天生丫环命。就拿晴雯来说吧,一个忠心效主的丫头,最终还不是落了个病死的下场。她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糟践,被遗忘。倘使她们像宝钗一样,可能结局就不会“凄凄惨惨凄凄”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与奴隶吧,但她们努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古朴的紫檀小楼中,独倚垂帘的女子,在杏花雨下静抚古琴,气质如兰,道不尽久久缠绵思绪。流沙般的韶华,最终也将花颜老去。久久凝噎这些美丽聪慧并存的人儿。在樱花散落的季节中,抚着粉白的花瓣独自惋惜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深深的雨巷中,泛一叶小舟,吟一段宋词,再伴上那悠长连绵的笛声。喜欢那个冰清如玉的“美人灯”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满。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是曹老妙笔下一个多情傲世,蔑视世俗的奇女子。只有当桃花片片似烟散落时,谁有她素白裙,淡泪痕在花谢之地,忧然将桃花埋葬,她感叹花的命运“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你知是谁”却不知是自己在葬悲。我欣赏她的清高,她的傲骨,她的淡雅。这样一位女子,在茫茫人海中又何从寻觅。

  除了黛玉,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心中,是那个土里土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朴实无华。还是多情似水的贾宝玉,对林黛玉那份痴情不改。是精打细算的王熙凤的聪明圆滑,还是知书达礼的薛宝钗的典雅大方。从贾府的兴盛到衰败反映那个年代的封建与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仅如此,还需深入了解。或许《红楼梦》就是那红尘烟雨里神秘的梦。令我们永远为之神往。

  终于,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轻轻合上书。这时,学到很多。当悠扬缠绵的笛声再次响起时,我也释怀了。读一本好书,品一个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文: 星星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骂!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而今一切都已成空——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的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宝黛带之间凄美的情丝化为虚无,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尽。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忧哉,恨百代家业只凋零。红楼兴衰,世间百态,人间离合,便是曹雪芹倾注一生的血与泪记录的。那被记录下的凄美的文字成就了旷古无今,悲情凄美的《红楼梦》。

  谈起《红楼》,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晓?《红楼梦》倾注着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比较高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小说从四大家庭清末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及衰的过程。曹雪芹以他细腻的笔触,悲凄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历史长卷。他所写的贾府繁荣似锦的日子,可能有反映康熙盛世的意思,但作者亲自经历了自己家族的没落,深深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书中也暗示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衰败的道理。

  就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所写一样,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也为后来家族的没落埋下伏笔。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并不可逆转,小小的一园不可能避免着另一爱情悲剧上演……

  那一年,那一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一位水一般的姑娘怀着一颗忐忑的,期待地走进了为她一生所牵的大院深宅,遇到了命中的他。她多愁;他多情,从此,她在这深宅里植根他的身边,她的心,她的情,都被他牵绊。她是黛玉,痴痴葬花,他是宝玉,痴痴恋她。

  其实曹雪芹对黛玉,是充满怜爱与惋惜的,“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这样的女子上天不知如何创造,但是,真实中这样的一个女子,身世却异常凄凉。自幼丧母,不久又丧父,父母双亡的她无奈寄人篱下。在别人眼里,她黛玉是幸福的,贾母,王夫人对她疼爱至极,宝玉视她为红颜知己,她对宝玉有情,宝玉对她有意。可又有谁知道她的苦楚?本与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却因宝钗而缘尽。她只是失了父母的孤女,不比她,有母亲疼爱,哥哥护着,她只是有着那满腹的才华和那段青梅竹马的牵绊。她的心,为宝玉愁;她的泪,为宝玉而落。

  可是,纵使她为曹雪芹所怜爱,她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她与宝玉有着青梅竹马的牵绊和两情相悦的情丝;也终究敌不过世俗的`婚姻,终究敌不过那为“冲喜找玉”而将新娘换成宝钗的做法。她回到自己的院子,因积郁的愤怒,一口刺眼的鲜血喷到地上。在自己所爱之人和另一个女子的良辰吉时,这个水一般的女子走了,化为虚无。

  在常人眼中,黛玉或许是尖刻,多疑,柔弱的。更有甚者,认为黛玉太过任性,自己造成了这一幕牵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更需宝钗这样贤静庄淑的人。而在我看来,她却是在柔弱中带着几分刚硬,似翠竹一般不屈、刚毅。她在金陵这个灵秀之地,绚丽的绽放,又在金陵这个腐朽之地,无声地凋落。上天注定她比较终要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腐朽的贾府已无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自己的绛珠仙子。这应是她比较好的选择。

  曹雪芹的一生同这《红楼梦》中二为主人公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自己的血与泪。只是同样,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这又何尝不悲?可这也并不妨碍人们对《红楼梦》的痴迷和喜爱,在红楼之梦中,看到贾府的支离破碎,看到黛玉为情心碎,不禁感慨万千:

  红楼倾倒,碎了梦,亦碎了心。心碎,情碎,梦碎,惟凄美长存于世,牵挂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

  我觉得红楼梦很好看的,希望大家多看一下。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一部从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名著。儿时,不愿品儿女情长,懒得念胭脂红霜,导致最后只记得雍容华贵的服饰,精致奢侈的屋舍,还有宝玉黛玉等几个名字。学时,只粗粗了解个别内容,无耐性、心思品读原著甚至影视剧,自然无法从旁物表象中触及到那种怜惜赞赏、感叹哀伤,所以浑浑噩噩学了半生,依然不知作者何以痴,痴所何,更谈不上解其中滋味。

  第一次知道红楼是四大名著之首时,心中犹豫片刻——不解其有何资质能被称首,但也没有任何质疑之念头。红楼似一深不见底之潭水,人人可见,人人可品,至于了解之深浅,所见之奥秘,因人而异。

  如今,我算是粗略了解了完整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小说前半部分除了黛玉及甄家的悲惨遭遇外,其余皆是洋洋洒洒的权势之便及尊贵和谐。后半部分读到探春出嫁那一节时,我便管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原应叹息”中,看似高贵无比的元春背负着家族的兴衰使命,忍受着与亲友分离的孤寂,身处的是不得不独自面对权势纷争的险恶情境。迎春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最后却落得个替父还债,委身嫁人的下场,这样一朵恬静的`春花被残忍折枝,却也无处伸张,只能在无尽的苦痛中郁郁而终。探春聪慧能干,纯真率直,在王熙凤因病放权时积极改革,欲使贾府如活水般运转起来,可在那个男儿无能的环境中,她哪有时间哪有机会一展身手呢,最后还不是被权势利用,就那样被随便拿来赠予强兵以求和解,不知等待她的是多少悲苦与折磨。探春远嫁当日,只有平时咋咋呼呼的生母赵姨娘泪流满面,这或许就是作为探春生母的小人赵姨娘的唯一善意,也是探春命途中该有的唯一牵挂吧。惜春,不问世事,一心只求清净,想要逃避那个纷繁杂乱的环境,但生于其中,长于其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清净,最后贾家衰败,惜春流落街头,以化缘为生,算是完全解脱了,可能偶尔想起贾府的种种,但落叶飘零,风过无痕,静静地平凡地活着,所到之处未尝不是片净土。

  四春及红楼中的其他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被上天赋予生动美妙的灵魂来到世上,但无论当权者,还是小姐、丫鬟,命运皆由不得自己,她们坚强悲壮地开满“大地”,任凭风吹雨打,除宝玉外无人怜惜,最终无奈凋零,鲜嫩的残瓣随泥淖深陷渠沟。“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的映射晴雯是芙蓉花仙,清纯明媚,而前世为绛珠仙子的黛玉似能掌管万花或为万花之命叹息,所以才有“葬花”一举。之前黛玉因无法确定宝玉是否为知己而以泪洗面,后面宝玉受命在外,众花渐渐凋零,黛玉哭的是心疼,是牵挂,是悲伤,是无奈,是惋惜,是无助......

  众女子中,除了机敏聪慧、纯真善良、主动追求幸福的小红,也只有宝钗和袭人似乎有一个好一些的结局,但仔细一想,名利为重、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的她们,在那万物皆散的时候,素来怜惜女子的宝玉都没能深情地望她们一眼,这其实是再寒心不过的了,她们属于尘世,也能存活于尘世,无关清洁。

  湘云,黛玉的反面。对于不尽人意的世事,我们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委曲求全,以乐观求一生机,电视剧版湘云的结局刚好证明了这一点,家族衰败,她不得不用仅有的乐观委身于钱权风月之地,此时的湘云肉身虽在,但灵魂却不复当初,空持一具躯壳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人静时再默默拭泪。这何尝不是映射着我们?想跟爱的人平淡清净地生活,想以琴棋书画为伴,却不得不追求钱财物质,权利名誉,攀比、心机、虚荣渗透了生活,这是乐观?!

  对于小说中的男人,我实在不愿为它们任何一人敲写一字,人类所有的恶习,人性所有的弱点都在它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红消香断无人怜,但在理想世界中,我们可以努力一点,赏习黛玉的才华,怜惜善良可爱的人,待到飘零那日,做到无所谓风向,不叹息过往,足矣。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那年人间,好不热闹,风起风落,门庭若市的贾府之中,来了不少女子,偌大的贾府之中,多了一丝灵动,是是非非便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以及那一抹悲哀。

  芙蓉泪

  还记得宝哥哥说,女人是水做的,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泉清流。你是那一泉活水,流入了这贾府。初见,你黛眉轻皱,一双杏眼掩不住风波,青丝垂鬓,好似水出芙蓉。那一天,你迷晃人眼,晃走了你宝哥哥的心。你一生多泪,那泪,诉说着你悲苦的一生;那泪,你又给了你挚爱的宝哥哥,一生一世,你不曾遗忘,也不曾拥有。还记得,你在那沁芳闸边,拔弄芊芊细手,埋葬着那片片落红,也埋葬着自己的真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水边你吟出了自己的心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在水边你看透了自己的末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水边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不是不曾喜欢,而是不能相爱,世间至苦,莫过于此,此生的到来,不过是为了让你看透世间的污浊。你是芙蓉,宛在水中的芙蓉,聘聘婷婷,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可怜你洗了一身的清洁,换来了一世的灵动,却在你宝哥哥迎娶娇美娘的时候,你落下你最后的泪,回到了你的仙境。你知道,你一生的落泪,只是为了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罢,就这芙蓉泪,你拿去吧。

  梅花染

  在这胭脂缭乱的大观园内,你如那靓艳寒香的梅花,静静地开放着。大观园的花花世界,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来没有人见过你眼中的泪光,是因为金钗步摇换做了拂尘吗?花花世界之中,你执着的追求那一方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忘了凡尘,成为了自己的“栏外人”。青灯古殿,你日日与古佛相伴,时光渐去,唯有佛经记下了你的虔诚,你凌霜傲雪,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淡宁。读尽诗书,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难守自己的清白。“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可笑,自己一生傲视凡尘,到头来,却被贼人掳走,也许这都是命吧。白雪飘零,点红成梅,“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你与诗书佛经相伴一生,为何迎不来自己的幸福?煮一盏温暖的香茗,旧年时的故事,就像那清澈的'泪,遗落在不曾记起的地方,淡淡的禅机之中,隐隐是落寞的苦涩。拾级而上,栊翠庵外的石阶早已长满了青苔,长亭步廊,也不见当年之净。而你,却忘了回归。佛像早已蛛网四布,木鱼也早已沉默,佛经再也悟不出丝丝禅机。可能,自是来于红尘,而归于红尘,可能这也是一种圆满吧。

  牡丹情

  芳华尽谢,唯有你,依旧等候着属于自己的情。冷香丸的清芳让人着迷,哥哥的不务正业,让你不得不绽开笑颜,款移莲步,做别人的大家闺秀。你不爱花不爱粉,你只是想平平淡淡的,却不得不步步为营。杨妃戏彩蝶,背后亦是孤独的,可能,没有人真的懂你“任是无情也动人”。人人都说你配牡丹也是绝配。是啊,群芳之冠,也为你最为动人吧。你也是爱宝哥哥,和颦儿的爱比起,你的爱更为小心翼翼而又步履如冰,你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到极致。在这大观园内,你只有静静望着他,渴望着他那一丝丝的心动,但终是无望守候。你“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起黛玉风露清愁的出水芙蓉,你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触手而即。可怜你嫁入府中,却赢不来心爱之人的一片真心,等来的只是宝哥哥弃尘出家的消息。泪,在那刹那芳华落了下来,每一滴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你的真情,是爱,还是痴。你终于知晓,原来自己的婚事,竟是这般无赖,也罢也罢,就让这随风而去了吧。

  花魂竟去,独留贾府在人间矗立;掩卷沉思,红楼儿女的梦成就了最美的篇章,里面亦是孤独的痴情。仰天长啸,谁奈我何,只愿下一世,你我都不再孤独。

  爱,是一座城,

  你我都是在城中的人,

  只是,你我都爱得太深,爱得太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把《红楼梦》合起,却感到心中气愤难平,“曹伯伯,如果让一个人让黛玉开窍,她一定会与宝玉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的!只是当时的社会毁掉这一段爱情罢了!”曹雪芹眯上眼睛,哈哈大笑起来,“那就让你去劝劝她吧。”他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转身离开……

  凉风习习,丝丝沁人心脾:缕缕细雨,是可怜的黛玉在暗自垂泪?我推开贾家大院的大门,往日的辉煌已化为乌有,只有那山坡后的花冡依稀可见,黛玉啊黛玉,痴情的你是否怨恨宝玉?

  潇湘馆——

  “林姑娘,宝二爷为何送两条破手帕给你?”我不解地问道。你羞涩地莞尔一笑,不语。我知道问也是没用的,只好作罢。夜晚,我看见你的窗户还透出橘黄色的灯火,不由心生焦虑,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轻轻敲开门,却见你一脸的羞红。只见旧手帕上题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林姑娘,二爷可对你是一往情深呢!”我故意逗你,你却愁眉苦脸,“只可惜我是生在父母双亡的不幸家庭,又有谁能替我谋划这门亲事呢?我又何尝不想与他......”说到这,你竟然心生悲凉,轻声抽泣。“姑娘,既然两情相悦,为何不去勇敢地争取呢?贾母会为你做主的!”你的脸上浮上一层红光,却很快黯淡下来,把目光移向窗外,“我始终不是贾家的人,如何使得让贾母替我提亲?罢罢罢。”

  你又提笔写下: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黛玉啊黛玉,从这时起,我就觉得你和宝玉的爱情最终只会以悲剧结

  束,你的怯弱,无情地斩断了你与宝玉的未来,如果你能更加勇敢地去争取,或许你们现在就不会阴阳相隔,或许你就不会郁郁而终,或许你们会更加幸福。黛玉,你可知道只要你能给宝玉一个肯定,他一定一定会全力以赴,你们就能冲破封建世俗的枷锁,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当然,前提是你能向前迈进一步!

  沁芳桥的花冢——

  我扶着你慢慢行走着,或许你想起了与宝玉的往事,叫我去拿手帕来,我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开。回来时,却见傻大姐在一旁哭,你的脸一阵苍白,毫无血色,我知道,宝玉要迎娶宝钗之事已被你所知,残酷的现实使你一病不起。黛玉,你的心是悔恨还是怨恨?

  黛玉床前——

  “姑娘,别相信那些闲人的话,二爷如此重病,怎能成亲呢?许是那些丫环拿来开玩笑罢了,别坏了身子!”我劝道。尽管我知道是你自己的一念之差,使你陷入如此悲痛的心情,但我还是不忍让你这样伤心。无奈,你只是笑笑,一阵猛烈地咳嗽,竟咳出好多血来,也因此一病不起。“姑娘,你为何不去亲自问问二爷?或许,他也是有苦衷的!与其这样猜忌又不知真相,还不如问个清楚明白!”我着急地说。“何必问,最后只会更加伤心罢了。”你一脸的伤痛与凄凉,清秀的'脸庞滑下一行行的泪。我想说什么,但也知道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对于忧郁、寡欢的你,我能做的只有陪着你流泪。你病了,贾家的人都没来看你,以往对你的那些好,都只是看在贾母的脸上,才惺惺作态。这样的世态炎凉,也正在消减你对世间的留恋,没有了生的希望,就已经注定你将不久人世了。但是,黛玉,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你活着是为了别人而活吗?不是的,是为了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自己掌握!就算宝玉淡忘了你与他之间的情意,凭你的才气与气质,哪怕找不

  到能与你吟诗作赋的好伴侣?如果你真能这样想,或许你不必落到如此场景!黛玉,我为你感到惋惜与哀叹啊!

  当我想好好地劝你,我却觉得我与你越来越远,我知道红楼梦的一游已经结束,就算我再怎样地想改变你的想法,也无法改变你的性格。黛玉,我真的很为你感到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在四大名著里,我最不了解的就是红楼了,通常看到一些红学评论,都不敢随便多嘴,今天看了小水叮铛转贴的《为什么要争宝玉》,实在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若有不当之处,诸位请多多指教。

  叮铛文中明确指出,宝玉是荣国府的当然继承者,这个观点是错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继承制度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父亲的爵位等不可分的东西是由正妻的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的主要部分也都由他一人继承,其余兄弟只能分得一小部分而已。(您说不公平?我也觉得不公平,不过总算有明确的规定,比一笔糊涂帐要好些。)如果嫡长子不幸先死了怎么办?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所得,若他没有儿子,才轮到其他的兄弟,按先嫡庶,后长幼(女的不算)的原则顺次排序,冠军通吃,亚军没份。您可别小看了这规定,它可是封建社会能够存在两千多年的基石之一,历朝历代对这一点都是大力维护的。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再看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顾名思义,荣国府是荣国公的府第,贾赦(宝玉的伯父)继承了先辈的爵位和财产,成为第三任荣国公,并拥有荣国府的所有权。若贾赦去世,荣国公和荣国府的继承顺序是:贾链(贾赦独子),贾政(贾赦之弟,宝玉之父),贾兰(贾政嫡长子贾珠之独子),宝玉(贾政嫡次子),贾环(贾政第三子)。也就是说,宝玉在继承顺序中只排位第四,这还不算贾链随时可能生儿子(生一个他往后挪一位),忘了,贾赦也可能生(一样在他前)呵呵。在正常的情况下,贾链会有儿子,贾兰也比宝玉年轻,所以宝玉永远没有机会取得荣国府。祖母疼他,只不过多给他一点私房钱罢了。至于他姐姐是贵妃所以对他有利就更可笑了,元春是宝玉的姐姐不假,可她不也是贾兰的亲姑姑吗?贾兰从小没父亲,元春对他难道不会多一份同情吗?退一万步说,元春要帮宝玉,她能怎么帮呢?封建社会的铁律她一个妃子是改不了的,除非要她怂恿皇帝治贾链,贾兰的罪,这,可能吗?所以,再次强调,当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贾宝玉要取得荣国府,是接近不可能。

  至于为什么有几个人看上了宝玉,非嫁给他不可,呵呵,我小人家对红楼不熟,不好瞎猜,能肯定的.是,绝不是因为他是荣国府的继承者。

  读了《红楼梦》之《鸳鸯抗婚》这一章回,首先感动我的是鸳鸯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无论是哥哥嫂嫂的劝说,还是贾赦老爷的威胁,她都一律反抗,不妥协。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知道自己是处于低下的地位,敌不过恶势力的,也逃不出恶势力的手掌心。但是就算是死,就算是削发为尼一辈子不嫁人,她也要抗争。她不愿意向恶势力低头,也不愿意想趋炎附势的小人低头。她要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她要遵循自己的意愿,她要抗争。

  再来看看邢夫人,鸳鸯的哥哥嫂嫂等人。无论是尊贵的主子,还是低下的奴才,他们都认为贾赦看上鸳鸯,是鸳鸯的福气,是喜事。都一味地劝这鸳鸯攀高枝。他们何曾考虑过鸳鸯的想法,他们都惧怕贾赦,都迎合他的喜好。因为他是老爷,是尊贵的主子,是有势力的人。所以,那些人就趋炎附势,逼迫着鸳鸯要低下头来妥协。

  在那个年代,有像鸳鸯那样敢于抗争的人,实属少见。但是,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不要说抗争了,有不少人却是主动自愿去当第三者的,甚至于有些第三者还很嚣张。对于这样的现象,真的看不下去了,我们也得反省一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三者越来越多,是我们这个社会认可了吗?还是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习惯了,已经麻木了呢?而第三者呢?是由于金钱、地位等的诱惑吗?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因此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仅正因它在资料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样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超多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一样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完美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透过不一样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但是,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用心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透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爱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对比。“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爱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美好。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己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同,以致最后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己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后形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悲剧。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快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最后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红楼梦读书笔记_最新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9-16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09-17

《红楼梦》的读后感06-10

红楼梦读后感05-30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的读后感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