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28 10:30:00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在读《红楼梦》之前,就从课本上知道了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所以下意识里感觉书里描述的应该都是写大气恢宏的场面,后来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作者对那些华丽的场面服饰描写纵然不少,但大多描写的都是些家常小事和人们之间的往来和摩擦,人们往往会因为些琐事而争吵、勾心斗角,一开始我确实有些失望与不解,细想恍然,古今中外那些称得上名著的书籍,大都是宏观上以大的背景作为框架,而其中的内容则以人物的具体言行和环境等描写作为内容填充,通过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细细揣摩,我们能够借此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想对后世的我们传达的东西,名著通常会有些响亮的称号,却不会有很高的姿态,它是贴近人民的,描写、表现人民的,或许正是因此,才会被称作名著,而《红楼梦》无疑是其中翘楚。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随着其中的人物一一出场,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开始编织逐渐成型,偌大贾府,其中种.种建筑也一一出现。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府,其中的'主子家仆,人数众多,建筑也是众多华丽,可是后来随着贾府的不断衰败,那张人物关系网上的人物逐渐减少,建筑也是只留下外表的华丽内部被逐渐掏空,最终,贾府中人物只剩下寥寥几人,那座华丽的建筑更是摇摇欲下最终轰然倒塌。红楼梦中的“梦”字,说的或许就是一场浮华富贵梦吧,梦的最终结果,是要醒的。

  最终结局虽是一场梦醒,但留给我的,确实无穷的精神宝藏。

  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知己难遇,所以分外值得珍惜,正如当初的俞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离世,破琴绝弦谢知音,而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最牵动我心绪的,贾宝玉原是赤暇宫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受他浇灌之恩的绛珠仙草,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渡劫的时候,绛珠仙子决定同他一起下凡,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眼泪都还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是个悲剧,但是我真的对此感到深深触动,“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一个女子该痴情到何种地步,才能说出这句话呢?因为封建的种.种束缚,导致了林黛玉注定的黯然神伤最终为贾宝玉流干了自己的眼泪。虽然他们之间是悲剧结尾,但是个中过程的确是打动人心的,林黛玉因为自己的境遇,难免内心敏感多疑,爱耍些小性儿,对贾宝玉更是如此,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冷言冷语,种.种讽刺的言辞总是笑脸相迎,安抚讨好,一开始我对此也是不明白的,贾宝玉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就算是喜欢女子,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难道就因为这些就能如此百般容忍林黛玉的小性子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和许多女子玩的都很好,但湘云、袭人和宝钗等人,她们终究是不懂贾宝玉的,不懂他到底内心想要什么、不懂甚至不赞同他的离经叛道,但是黛玉明白,他们心灵相通,由此互相吸引,振奋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的更加深厚,因为种.种封建束缚,他们不敢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贾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会因为他哭红了眼睛,宝玉更是因为一句黛玉要走了的戏言,眼前发黑吐出血来,曹雪芹先生内心的那种追求,赋予了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之间的悲剧,也饱含了处于那种时代的无奈。

  清末,那个时代,封建男权无疑是达到顶峰的,当王熙凤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他人。,甚至在咒骂自己早日去死,可是当王熙凤闯进去的时候,她也只敢去和那妇人厮打却不敢多指责自己的丈夫一句,封建男权,即使泼辣如凤姐,也不敢有所冒犯。而贾母无疑是很疼爱凤姐的,这也是凤姐能够在贾府站稳脚的最大靠山,但贾母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明里暗里地偏袒自己的孙子,她根本上并不认为贾琏有错,封建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从书中的点点细节中,我们对那个时代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了。曹雪芹先生用笔的深厚功力和辛苦努力该是最大功臣了,在自己贫困的晚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那是需要何等的执着与毅力才能做到的事。“十年辛苦不寻常”至今红学会仍在对这部作品进行不断的琢磨研究,还有哪部作品,能做到这种地步?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更是值得人细细琢磨,《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

红楼梦读后感2

  曹雪芹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他或许是今生注定要写《红楼梦》不可,上天将写《红楼梦》的重任交给了曹雪芹。一个奇怪的梦、一块石头,将传世不朽的《红楼梦》带给了我们。它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文学水平最高、最值得一读的名著作品。他的文化价值可以称得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它不仅将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对封建社会风气的厌恶、蔑视抒怀的淋漓尽。中间还穿插着贾宝玉、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波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李纨……在他们身上,曹雪芹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把《红楼梦》写成带有奇幻色彩,扑朔迷离的大家之作。

  单说他的“谐音法”,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还有甄士隐的女儿甄香玲,原名“甄英莲”,本是书香墨一族家的小姐却因一次上街游玩成了薛蟠这个花花大少掌中的蹂躏之物。“甄英莲“就是“真应怜”。从文章开头就为结局作了铺垫的曹雪芹可谓是“深谋远虑”。

  文章中更吸引我的还是它楚楚动人的诗词。“水滴涟漪终消散,木记轮回恋此生”。“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这些诗,以及诗句中包含深奥的寓意,是我的笨笔乃至现在红的发紫的偶像作家郭敬明都写不出来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诗词造诣。虽然我们现在没什么科举,但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学,不学怎么续写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无懈可击。《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运用工笔描绘的技法,既求“形”似,又求“神”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如果我能巧妙地运用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有他这样的诗词造诣,我想我也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一本厚厚的书。

  可惜的是,如此完美的一本书是没有结局的,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花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虽然诸多版本的后八十回层出不穷,但多多少少与曹雪芹的原意不符,或许他写了后八十回,或许没写,谁知道呢?没准是他故意要让我们欣赏这个“断臂维纳斯”。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认识来续写、想象这个后八十回。

  不妨我也写写这大结局?让曹雪芹看看我写的结局是否堪称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3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的一系列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家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醉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惨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初读《红楼梦》是觉得很深奥,看不懂,说以我就连续看了几遍。在我看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开始懂了。《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在《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们离红楼儿女们的故事是多么遥远。我们淋浴在党的'春风中,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发奋图强、努力向上学好知识,将来做个国家的有用人才,为国争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可想而知她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

  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中不孝的罪名。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对精神爱情的高度赞扬。后来宝玉中举,宝钗怀孕,可他却遁入空门,说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作者坚定崇高的爱情观。宝黛的爱情是个大悲剧,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也是个大悲剧,曹雪芹对两者结局是矛盾的,但无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历史正因为这样而继续向前发展。

红楼梦读后感4

  独倚桌前,茶茗飘香,翻开漫卷诗书,历经《红楼梦》之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叉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各具特色。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身世显赫的.封建大家庭,却是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这样的勇敢与顽强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上所不可比拟的。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更何况是在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呢?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是个不折不扣的时代英雄。

  关于贾宝玉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贾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为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林妹妹”,十分有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的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正无端招开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诬陷宝玉逼成了金钏儿。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贾宝玉的性格为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多数人认为是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风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读完《红楼梦》能让我领悟到人间的辛酸与丑陋,当然也有像贾宝玉那样美好的善良的灵魂。让我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启迪我们在现在的时代潮流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踏实做人,不重蹈覆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宝玉这种平等待人与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问世间有多少人清心寡欲?其实这一类人也很少,也包括我自己也有也被功名利禄迷惑的时候。尽管宝玉玩世不恭,但我们仍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踏踏实实的踩好人生每一个步伐,直至走向成功。

  也许世间有时会像宝玉所经历的封建社会那般,但我们也应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贾宝玉那样同污浊的世间对抗,活出纯真的自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的尾声令我们的心里有些许悲凉与感慨万千,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弱,只是在一刹那之间让人感叹不已,《红楼梦》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它所展现清朝四大家族兴盛衰落的社会史,既有社会百态又有人情冷暖,是研究清朝社会各阶层的最佳脚本,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认真活好人生中的每一分钟。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记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风景,供人们慢慢品评,细细回味。

  多少次读红楼,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华的大观园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却隔绝了许多院外的污浊,当院外的黑暗势力一点点的侵入院内,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开场。林黛玉的潇湘馆,十二女伶的离乡怨,薛宝钗的恨无缘,直到贾宝玉悬崖前撒手离红怨,无不让人泪落沾襟。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抚秋难耐,她的海棠诗技惊四座,冷风敲窗时引出了秋窗风雨夕,在水边付出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读西厢,情愫暗生,那是她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两方旧帕,几多情思,那是她为自己的爱情做斗争。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躯担起爱情的希望,但大观园的高墙是她的障碍,没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托。一则“调报计”让黛玉在忧伤中孤独的死去。正如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再风中打着转却不肯入土,最终还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运。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宝玉和别的姑娘共下一盘棋,她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了无数次抗争却失败了,太虚幻境才是她的净土,潇湘馆里弥漫着她生命的芳香。

  薛宝钗博学多才,她知晓许多风土人情和古今故事,虽然她也留居贾府,却有这幺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处处留心观察,“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她的处事态度。金钏儿被王夫人逼死,事后王夫人心中不安,宝钗冷酷地说钏儿是失足落水死的;在贾母给她过生日时揣摩贾母的心思选戏选食……宝钗的这套处世态度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她劝宝玉多读些仕途经济为日后获得高官厚禄做准备,却让宝玉对她愈发方案。宝钗空有一副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最终落了个独守空房的悲惨命运。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是《红楼梦》中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势力人物。嗜钱如命的王熙凤为了自己的私利,私扣仆人月钱,敲诈丈夫贾琏,谎骗尤二姐,此外,王熙凤因利益关系对自己的亲人呈现出不同的亲疏,足以证明她的自私。王熙凤的大肆挥霍最终导致贾府走向衰落,为应对贾母八十大寿不得不变卖府中物品;因还不起一名暴发户的五千两白银而将探春远嫁;王熙凤药方中的二两人参无法供应……王熙凤一生用尽心机,最后却是凄厉的死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好读书,最喜欢和姑娘们在内帷中厮混,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她和黛玉共读西厢;受到父亲毒打后仍不忘安慰黛玉,为晴雯撰写祭文……他和黛玉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封建家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只有捍卫封建制度的宝钗才配做他的妻子。宝玉生性叛逆,偏僻又乖张,他蔑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钟爱和怜悯女孩,钟爱她们的纯洁美丽和过人的才智,怜悯谈们的不幸遭遇。他寻求的爱情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却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是一起普通人的悲剧,而普通人无法避免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在那个世态炎凉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会的根源,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和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尽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一个个鲜活的红颜,或纯洁善良,或有着几分才华,又一个个被成年男子所扼杀:李纨年轻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自尽,可卿含冤而终……这样的红楼,是为那个黑暗社会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大观园女性的怜悯。那样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只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温柔富贵乡,有勾心斗角,又凶狠残暴,在这个烈火焚烧的世界里塑造了大量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不被世俗所污染,而是用高洁的姿态去面对黑暗,让我们看到了那世间生命的觉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风景依旧,曹雪芹用他那带有墨香的笔和锐利的笔尖揭露了黑暗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写尽世界种种生命的风景。

红楼梦读后感6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它的语言特色、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早已被人透彻解读。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读这部作品,我发觉最让我受益的不只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从人物性格中所管窥到的人生。像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性格尺度与人生轨迹的关系,都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

  倍受瞩目的人物之一便是林黛玉。她才华横溢、心思细腻,但她也多愁善感、爱使小性、自尊心过强,以致于郁郁而终。说起她的性格,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这些画面: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

  当宫花送至林黛玉处时,黛玉正在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只言片语间,黛玉那过强的自尊便一览无余,殊不知她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不合心意,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不免感受她过强的自尊导致的极度细腻与多愁善感。

  其实这过度的自尊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便已然显现,那时的她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用过度的自尊像刺猬一般保护自己记忆受伤的内心。可以说,黛玉的一生就是被这自尊所累。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所以大家与她交往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触痛了她那根绷得紧紧的心弦。

  自尊心可以驱使人不断进取,但任何事都需把握好度,过度,则事与愿为:冷漠、狭隘、孤独、失去朋友……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一个则面,我得到启示。

  我们班的苏同学就是林黛玉的翻版,她尽管学习成绩优秀,又多才多艺。可在她稚嫩的脸上总看不到灿烂的微笑,在她周围没有玩伴的`嬉戏,没有朋友的祝福,整天孤零零地单独穿行于校园。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想接近她,平日里你想多看上她几眼,她就要担心个半天;生活中同学们想帮助她,她却觉得那是同情与可怜,同学们的真心诚意往往被拒之千里之外。慢慢地,她就成了一棵孤独的小树,没有太多的言语,没有多少欢笑,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装在了套子里。这样一棵孤树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风儿稍猛,就有可能被折断甚至连根拔起。

  同在屋檐下,作为同学的我,真的很替她难过,因为极强的自尊,让本该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且要背着这样沉沉的包袱行走;因为极强的自尊,让那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却整天愁眉不展、多愁善感!

  在替她难过之余,我也试着去与她多交流,企图能让她改变些什么。那次,她不小心,脚被桌角划伤了,同学们都围过去安慰她,可她不耐烦地说:“你们别来同情我,可怜我!”同学们无趣地散去,我陪在她身边,轻轻地跟她说:“其实同学们也是关心你,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声谢谢,这样不会伤了同学间的感情,自己也会被大家接受,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快乐,你不仿妨试一试吧。”我多希望这对会带来点影响。

  人活着需要自尊,但希望我们能好好掌控,一旦失去平衡,将会扭曲我们的性格,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将悄然而逝,给人生抹上的是一层灰暗的色彩。

  自尊需要有度,性格又何尝不是呢?每个人性格各有不同,这不同的性格构成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群。但掌控好性格的尺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拥有一个健康大气的性格,才能换来一个幸福灿烂的明天!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之巅峰,便涵盖了所有小说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文字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纯熟精妙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百态。

  《红》用一种带有玄幻色彩的开头,巧妙地设下了由一块石头引发的三世恩怨。小说处处有伏笔,例我们初看宝玉出世时,不要那金书玉帛,不要那兵戎铁马,偏生选择了女孩子家家使用的玩意儿,便可粗略猜出他的性格。

  小说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惊叹,单是黛玉进贾府这一事,就把熙凤等人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王熙凤,作为古代社会的女强人,有着精美绝对的容颜和狠毒足够的心肠。而她,也是间接导致贾府腐败的原因之一。要说贾宝玉身边的女子,且不谈那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单是他的丫鬟,袭人就足够了。袭人长伴宝玉左右,似乎是最懂得他心思的。我想她定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婉约的女子,哪曾想曾在一本评析上,看见她是那尖酸刻薄之人,从她的名字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一说袭人是因为姓花,宝玉取自花气袭人知骤暖)。我心底也疑惑,不知究竟该给她下个什么定义。只是从心底,并不厌恶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子。

  薛宝钗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自是花了大量笔墨在她身上。她出身优越,大方得体,知书达礼,无一不彰显着一个完美女性所应有的所有特征。她生得珠圆玉润,她眉目含情,怎奈如此佳人美景,却得不到宝玉的真心怜爱,便是平白娶了这位美人儿,也百般不愿。

  是的,有因才有果。贾宝玉无法接受宝钗,是因为心里已有了一个林黛玉。黛玉瘦弱,不似宝钗丰腴,却另有一番风味。她双瞳如剪秋水,乃至见宝玉一见,便不由得给她取了个颦颦作为字赞美她万千风韵。然,黛玉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多疑、善妒,常常讽刺他人,言语之间充满了一股清傲之味,仿佛就是那冬日里一株梅,高洁傲慢。这仅是我个人拙见,并不能遮掩她的种种光芒。她才华过人,完全颠覆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好胜,她骨子里带着一份叛逆。她偷看被禁的《西厢记》,她是曹雪芹笔下无与伦比的女子,她勇于突破,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仿佛就是天上那一只落单却又倔强飞翔的雁,永久地飞翔。文坛不会再有下一个林黛玉,不会再有这样一个美得令人以为从天而来的女子,怀揣冲破禁锢的'心,守候着自己的爱情。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想要改变封建社会制度的美好愿望。只是小说的结局不免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红楼梦》里佳丽无数,我最喜欢的要数史湘云。她也有着如黛玉一样的家世背景,却不如她叛逆,但也不成日悯人悲天,暗叹自己抱怨他人。她豁达,她乐观,她不拘小节。她可以是醉卧芍药倾众生的美貌女子,也可以是身着男装的率性孩子,也会是巧妙对联的枕霞旧友。喜欢她,更是因为她的才情,喜欢她说的抛书人对一枝秋。

  而,前期营造的美好氛围被一点点打破,黑暗的社会与人情世故终是没有放过他们。贾母纵是疼爱黛玉,也狠得下心。宝玉与宝钗大婚当日,她一人独守病榻泪尽而死。我想,她死前,一定带着对宝玉无尽的怨与爱,惆怅地离开。只可惜红颜薄命。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对这本名著的解读也各有不同,从我一个初中生的角度来看,除了宝黛的爱情主线以外,这本书对社会的批判也有所感受。我想,我从这本书得到的,是不要墨守成规,要冲破别人给予你的牢笼,努力去挣脱那些羁绊你的,为自己的未来所争取。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的状况,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

  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在作者笔下逐渐成形,每一步都蕴含伏笔,每一件事都不是空穴来风,最后的结局,既是没有放过书中的人物,也没有放过读者。我们的心情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起起伏伏,最后如同一块石头,砰然落地。于是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很久,我都无法明白,我们究竟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倾国倾城的貌,那多愁多病的身,那美玉无瑕,那阆苑仙葩,也终会成梦,一场千古流传的红楼之梦。

红楼梦读后感9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读后感之袭人莫轻看作文总之我就是喜欢音乐,想当明星;想起来都觉得美、觉得甜。红领巾浮动在她的胸前,艳艳的。红领巾,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黑板上老师留下了满满的笔迹,扔掉笔,懒散地戴着度数并不高的眼镜盯着白色的数字游戏,游戏的规则太复杂,而我必须要去读懂。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红楼梦读后感11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与苦闷。这就是我喜欢读的一本书——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然欢宴虽好,终有散时。散,本不可悲,怕只是酒中欢笑太真太纯,悲欢相去甚远,到底让人沾襟。总角之忆,喜笑盈间,便是凡夫俗子回想起孩时之喜乐哀愁亦会感叹不舍,何况曹雪芹这般顿悟了并忆之如水思绪强人。孩啼时代便会听得出生时的祥瑞,虽不及攀龙附虎,终还是有些异样的。想及于己,真也有儿时之闻,十五六七也真真把它放与心间,及长便知每家子皆有那些祥瑞的,现在想及也不觉彼时愚蠢,倒觉记忆可爱无邪至极。我想曹翁之笔下宝玉便是他幼年常闻之祥瑞的映射了,总要去摔那祥瑞,恐是悲叹命运终了甚落于始发吧。

  尔后便是童年趣事,儿女相伴,一点也无关男女之事的。嬉笑结社,床第之言,想及怎不叫人心生温暖,乐极而叹。

  世上最无奈的'事,莫过于女儿出嫁,女儿嫁了便要受男人这般浊物玷污,变为女人,就不觉好了。这便是书中常有的思想,心中所想定是儿时常记挂脑中的,写及十二钗,只觉有赞美之意,虽有熙凤之贪等不好的意思在里面,然那终将是人之常情,远不可归于歹,故十二钗便是所有不坏之习性的集合,便是史湘云没有城府的,看了最惹人喜爱,若要娶妻度日,则另当别说,若要以文会友,则又另当别说。总之无一不好,怪不得那宝玉要作养脂粉,是不是雪芹少有所遗憾呢,要借宝玉之口表达。

  红颜薄命,本意不是咒语,只是红颜配上薄命方能引人悲叹,倒是作者爱如此,所以红颜也便薄命了。只是雪芹先生只写了红颜之可怜,这便是后文一命接一命的呜呼,是远不如留着欢颜在的。未尽倒也不然,未尽里面不是尽是美好么,我看是永恒之美好。红楼一文雪芹我想是终了的,续了好似不永恒的。续也就罢了,可怎将个个都写死了,从小丫环到老太君,都死了,不寒人。合该是要散的,又何必去制造美好?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高鹗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明晓其之苦衷似的。她自小双亲逝去,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地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地成熟了,更何况在那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到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再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红楼梦读后感12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因此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仅正因它在资料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样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超多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一样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完美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透过不一样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但是,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用心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透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3

  初读《红楼梦》时,已在看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之后,看电视剧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看得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只记得大观园中的女子们个个美如天仙,身穿绫罗绸缎,彩带飘拂,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羡慕极了。就连大观园的丫鬟们也是锦衣玉食,犹如小姐一般,想想要是我也能在大观园中当个丫鬟也是很好的。当拿起《红楼梦》一书品读时,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所散发出的魅力,一旦捧起来读时再也难以放下。慢慢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更为书中精彩描写片段而深深折服。会自然而然地读,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是发乎本性地读,随性随缘,自由自在地读。

  读《红楼梦》,似真似假,似虚似幻。隔着烟云,淡淡的,如梦如幻。隔着水声,轻轻的,玄之又玄。尽管这只是虚构的故事,只是好像水中月,镜中花的一场唯美的梦幻,读的人却更愿意把自己置身在这场梦幻之中,一起游历。悠然自得,乐在其中,不知是仙里梦里。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为林黛玉的悲情而唏嘘,为薛宝钗的沉稳而赞叹,为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而感慨。曹公的人物刻画如此生动,仿佛这些个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到副册的伏笔描写,到后来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外貌描写,以至于到后来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性格特征的显露,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鲜明地再现了读者眼前,甚至那举手投足间也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逼真。

  纵观《红楼梦》中的人物,每个女孩都是那么可爱,与众不同。林黛玉手扛锄头,一曲《葬花吟》不知唱碎了多少人怜香惜玉的心?一向沉稳的薛宝钗拿着扇子捕捉蝴蝶,身腰轻闪,香汗淋淋,把个未成年的少女贪玩的本性就这样勾勒出来,一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唯美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勇晴雯病补雀衣”,那个争强好胜,美丽妖娆的俏丫头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能显露出每人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看到了大家闺秀,看到了纨绔子弟,看到了村妇,看到了达官显贵,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第二次读《红楼梦》,就想品一品栊翠庵的梅花雪,想尝一尝贾府腌制的茄鲞,想敷一敷宝玉兑制的.茉莉花粉,也想试一试那滋阴补气的燕窝粥,更想置身于大观园中,看亭台轩榭,赏秀山明水,一览翠竹青萝、芭蕉海棠,听嗔莺咤燕……

  所有的繁华在书中陈列,可悲的是最终都化为烟花,灰飞烟灭。万种风情都化成了万种闲愁,流水落花,无语怨东风。嗟叹,再华丽的人生也只是一场过往!莫不如做个平平淡淡的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实而无风无浪,安然静好。

  淡然人生,返璞归真。超越自我,找到真我,活出真性情,方能自在解脱。这也可能是曹公最终的本意吧!到头来,无非都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今再读《红楼梦》,我学会学习林黛玉婉约风流的文笔,欣赏史湘云灵慧韵致的诗句,喜欢薛宝钗温婉厚重的诗风,也佩服香菱的聪明好学……

  黛玉那句“孤标傲世携谁隐?”不仅说出了自己孤傲高洁的风骨,也悲叹了自己孤单可怜的命运。宝钗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把一个大家闺秀稳重端庄的身姿喻现出来。史湘云的“隔座香分三径路,抛书人对一枝秋。”更是香音袅袅,韵味无穷。妙语连珠的要属林黛玉了,李纨也夸黛玉的诗句风流别致,更胜一筹。

  品读《红楼梦》,寻找一种不同凡响,清新淡雅,超然物外,豁达自然的心境。在红楼里做一枕虚幻梦,在心底与红楼欢欣,与红楼惆怅,与红楼叹息,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情趣。

  一部《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给世人带来唯美的感观,浪漫的追求。以奇特的视角,别致的笔风,不一样的结尾,让这部巨著千古不朽,世代流传!

  如此经典名著,少之又少,虽然我对书中所深藏的博大知识也只是略读皮毛,但我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钟爱《红楼梦》的。一生中,总有些令你回味的话,总有些令你喜欢做的事,总有些让你丢不下的牵挂……谁会让你这样魂牵梦绕呢?《红楼梦》做到了!

红楼梦读后感14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15

  文: 星星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骂!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而今一切都已成空——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红楼梦读书笔记_最新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9-16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读后感《红楼梦》09-02

红楼梦读后感05-30

红楼梦的读后感06-01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的读后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