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10-28 08:00:31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花开花落,花开满天。谁怜惜红色的芬芳,你埋花时认识谁?试着去看看春天花朵的凋谢,那是美死的时候。春天一过,我就不知道是不是花落人亡了!”

  水女人有水的感觉,黛玉,你把所有的悲伤都聚集在你的眉毛上,用眼泪。三月,所有的花都盛开了,你却用锄头轻轻地把一朵桃花放进锦囊,把一片青春的碎片连同你的眼泪一起埋进了土里。你唱得轻声细语,你的诗总是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一缕忧伤,淡淡的,却伤感到骨子里,开不开,剪不断。

  前世界情绪

  红楼梦是你今生的创伤。

  你是前世的一株深红色珍珠仙草。你徘徊在死亡的边缘。有了沈英侍者的浇水,你可以延年益寿。当他要去世界上散步时,你也会变成一个女性身体跟随。世界嘲笑你的愚蠢,嘲笑你的愚蠢,但谁知道,洒在你身上的露水已经渗入你的心,成为你沉重的承诺,这意味着一辈子的回报,一辈子的等待

  现代命运

  遇见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巧合。如果我认识他几千年,那次会面是徒劳的。

  你离开了平静的生活,走进了豪华的大花园。好衣服好食物,贵重的器皿和宝物都不能平静你多愁善感的`心。黛玉,你追求的是悠远祥和的生活,就像潇湘堂的竹影。在这座充满世俗气息的深宅大院里,你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就是在这个花园里,你今生遇见了他。这一瞥就像千年的思念,未知的情感缠绕着你的心。也许爱的根源就是生命中的那一刻。深情千年,几次绕线。

  梦的记忆

  往事的花瓣一朵接一朵地落下。是你的心随波逐流而去,是你对他的爱充满了隐藏。

  他走进你的生活,让你寂寞的心海多了一条你在乎的船,挥动你的心海。他欣赏你的芬芳和孤独。他理解你的悲伤和泪水。他成了黑暗中游荡的阳光,你成了他不可或缺的肋骨。从那时起,在这个宏伟的花园里,有一颗心可以紧紧依靠你。你可以一起吟诗、画画、嬉戏、看花木下的西厢。

  你的爱情就像一个清泉,没有任何污染,但面对世俗和封建势力,你只能烧掉手稿,打破迷恋,流干眼泪。屋外的笑声呼唤你内心的寒冷。红色充满了无情的地方,眼泪是你内心唯一的温暖。你的愚蠢是为了什么?你害怕你害怕你,直到最后一颗心死去。凡人世界尽头的界线被打破了。你还在犹豫什么?烧掉旧手稿,不是为了毁掉你和他的记忆。打破迷恋,不能打破手上的爱。最后?只有我想快点死,但我不能用你所有的眼泪洗心革面。当你死的时候,你低声说“宝玉,宝玉,你好…”

  黛玉,你的生命代表着最凄美的悲伤。叶子一般随风升起,盘旋,然后消失。当你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以前的甜蜜爱情后,你选择了带走记忆,留下牵挂。春天的花落了,人们埋葬了它们,枯叶落了,没有人收集它们。

  爱情引领红楼梦。带着泪水,你可以回到过去的世界。往事如梦千年。玉泪醒来,人的灵魂破碎。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细品红楼,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她,多愁善感,却对宝哥哥情有独钟;她,体弱多病,却在骨子里有着一份傲气;她,虽从小寄人篱下,却有着冒犯不得的自尊。

  “黛玉”,人如其名,她总是淡施朱粉,一身青绿衣衫,更是显得她瘦骨如柴,一脸忧伤表露无遗。太多的时候,她是孤寂的。晚春时节,桃花凋零,这可人儿又触景伤情,为之抽泣起来,许是认定自己不久后亦会如此罢?她孤身一人,扛着花锄踏出闺房,悠悠地走到林中,将收集的残花瓣儿从囊中轻轻倒入挖好的坑中,把着锄头一点点将它们掩埋,泪珠顺着消瘦苍白的面庞滚落,滴入土中,连同忧伤一并带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识红楼,我并不喜欢黛玉。她的争风吃醋令我厌恶。我曾将她比作玫瑰,身上带刺,总把好人伤,使得气氛尴尬至极,她却没事似的。后来我明白了,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势必要受人脸色,可她的自尊心令她坚强、孤傲,一味地在别人话里挑刺,也并非她所爱,只是她早已习惯于保护自己。

  我欣赏黛玉对宝玉的万般痴情。前世,她是仙人悉心呵护的一株绛珠仙草;今生,为报恩来寻宝玉,一心为他牵肠挂肚,得来的却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每每读至些处,我便替她婉惜:黛玉的结局太过凄惨了。她一直恶疾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弥留之际,众人为她沐浴,还未完毕,只听得她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宝……宝玉……你……你好……”便一丝不挂地躺在了桶里,停止了微弱的呼吸,当老祖宗闻讯赶到时,已剩下一具冰凉的尸体,惨白的脸上,眉头依旧紧缩着,即使魂魄归西,她的`傲骨仍存,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在病榻前,含怨烧去了所有的诗稿和那块令她珍惜的手帕。空气中,那焚化成灰的诗稿已不成形,但淡然飘忽着黛玉曾用过的墨汁香味。

  我钦佩黛玉的诗情才气。潇湘馆的陈设令我顿生敬意,当初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挨个儿地参观各个屋子,步入潇湘馆时,满屋书香气息,无锦罗帷幔之类装饰,只有文房四宝齐摆案台,不觉赞叹:“这许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吧?”只见老祖宗闻言笑答:“哪里的事!这是我那外孙女的闺房。只不过她好吟诗作赋,不兴女红罢了。”黛玉即兴作诗的能力可谓了得。贾元春从宫中回来探亲,临走时给众人出了题,黛玉提笔写下几篇妙文,得到好评,又为宝玉连作几篇,更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实黛玉何尝不是自由的象征,她不愿受那封建思想的压迫,语带讥消,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她虽多愁善感,却是体现出她内心的纯洁,她轻声哼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娇小柔弱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一袭青衫盈盈前进的。

  品完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我早已落泪轻泣。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自古离愁谁怨多,一世红尘了此情,可恨我无缘相遇,只得后世自行悟。多愁善感林黛玉,聪明过人薛宝钗,爱恨情愁无处诉,只留千古诉佳作。云翳散,只因顽石一颗,惹起这不朽姻缘。无怨离愁,一曲歌尽《红楼梦》。”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过结局的悲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中举了红尘,薛宝钗夜下挑孤灯以及贾家的衰败萧条。

  我也曾抱怨过曹雪芹的狠心,为何不让黛,宝二人终成眷属,而让他们终归阴阳两隔,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纯真的爱情吗?

  放下这本书,却难以忘却颦儿的泪,颦儿的笑,颦儿的悲,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娇袭一身之病”更显得她如此弱不禁风。

  她本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奇女子。她有“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聪颖,凹晶馆月下苦联诗的寂寞,至今历历在目,她的才情无人能比,令数万人垂怜倾倒。但细细品来,那一句句感伤的词句,背后却又有多少的泪水,惹我轻唱低吟。

  三月,花开怒放,满天飞舞。那黛玉却用锄将那绯红的瓣儿,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这芬芳的'香冢之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不懂黛玉的词句,但在这此词此句之中却领悟了她内心的苦涩。

  好一个怡红公子,好一个潇湘妃子。他们本该长相厮守,最后却被贾母的一言落的阴阳两隔,可却不能空凭怪罪,只怨他们本生无缘。回想起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愁,真是不忍以襟拭泪:宝玉初见黛玉时便要摔玉砸玉:那年夏天把袭人当做黛玉又说了好些私心话儿;紫鹃的玩话便把他弄得死去活来。然黛玉却也如此矣:宝玉挨打,颦儿偷拭泪;黛玉探宝玉,叫门不应,黛玉伤心落泪;凤姐设奇案,颦儿迷本性,宝钗成大礼,黛玉断痴情。哪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终。我无不感叹他们的爱情悲剧。真是应了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只因今世有梦,梦中人影蹉跎。寒塘闲来渡鹤影,冷月忙去葬花魂。可怜此人无处诉,只留哀怨病一身。自知生命不久矣,忙却衣襟拭泪干。或喜或悲终不好,只是难忘情中人。可怜,可怜,一曲了却《红楼梦》。”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你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啊?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部杯具,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杯具,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杯具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所以,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可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可是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明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明白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明白在每次99。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日,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仅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包含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杯具,经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当灭亡,可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杯具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是也仅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翻一本《红楼梦》需要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两个字:悲剧;看一本《老人与海》可能会牺牲出游一周的乐趣,看完这本书通常我们只记住了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读一本《边城》务必会使人耽搁各种游戏玩闹,读罢总是会浓缩成一个字:美。于是我们在“高中生必读书目”的大力鞭策下被成功地培养成了奶牛,吃的是很多块草地上的草,挤出来的是奶,而且是一样的奶。

  执着地看完了还不算完,我们身上还肩负着历史使命,要将“剧透”的任务传承下去,于是我们写读后感。用《红楼梦》做例子,很多人都写了《红楼梦》的读后感。每个人都或开篇或总结地说这是一个悲剧,于是我很讶异。为什么都说这是个悲剧呢?这些读过《红楼梦》的人内心是有多么悲剧,才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一致地看成了悲剧。是因为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薛宝钗守活寡了?但是我觉得就这个结局未必是悲剧。林黛玉冰清玉洁了一辈子,终于要离开这个脏陋不堪的世界了,为什么说这不好呢?贾宝玉就不是当官的那块料,又不能违心地与薛宝钗相亲相爱,皈依佛门也是情理之中,他自己都没有哭得昏天黑地的,怎么就“悲”了呢?至于薛宝钗就更不是悲剧了,她可以选择改嫁,但她没有,足以证明她愿意守候着这份念想与等待。而甘愿等待的人,是会快乐的.。难道说非要继续在那个破园子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结了婚,然后我们看着本来飘若仙子的颦儿生了一大堆孩子,给儿子女儿扎小辫、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若真心爱黛玉,是不会希望她有这样结局的。可能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是美满的,但这可不是喜剧,当然也不是悲剧,根本是一场闹剧!黛玉还了泪了了情,不算是功德一件么?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拥有某种技能的人,如果你是不同的,你是那种技能的代表,你就是出色的。许嵩说过:“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指纹。”这句话我始终很信服,但我不希望我们原本的特点被这个世界给雕琢成一个个大团圆。我们接受着无穷无尽的剧透,于是我们从各具思想的人沦为了口径一致的奶牛。

  我们吃了不同的草,但是绝对不要再挤出同样的奶!我们需要听话,但听话的同时也需要自主。一个寒假,只读名著会脱离生活的,我们还是需要消遣,但是有多少人自己读到些东西了呢?我们是人,不要再做奶牛!

  评点:郑文龙

  “高中生必读书目”之类名著阅读指导所在皆是,且购阅者不乏其数。然而,能入其中出其外继而有破有立者实在寥寥。颇为可喜的是,作者此文能以独立意识、批判思维立意运思,对教条成见予以剖析批驳,进而突出主体意识与个性风采,确乎可嘉。文题“我们吃草那些事”,风趣幽默又不乏反讽讥刺,以其“无厘头”的风格先声夺人、预设悬疑。篇首两段,先以实例说明教条填鸭式的阅读指导模式将作品程式化复制化,又通过草——奶牛——牛奶这一系列性形象喻指作品——读者——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这一过程,论说自然、推理归谬,将一幅因教条“剧透”而导致心智退化的图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其后便是以对《红楼梦》的理解为例,详尽论述了对“悲剧说”的质疑与对“精神不败”的澄清,从作品出发,结合自身感悟,论证入情入理,颇多卓识高见。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我看见大片墨迹聚拢,晕开。奇异的花朵在上面盛放,像是呐喊,像是低语,像是在唱着古老诗谣,引我做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潇湘馆里的千竿竹斑驳了她的倩影,彩线串不起她脸颊上滚落的泪滴。她是吟诵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绛珠仙子,亦是写下“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芙蓉女儿。她是姑苏林黛玉,世间的精灵绝秀。总是在猜测,她是否会在诗意精致的大观园中想起夜半寒山寺浓重得化不开的钟声,是否会在无法入眠的日子里幻想与宝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美好,是否会在绝望的病中回忆以往的时光有着“赌书消得泼墨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神伤,是否会在焚绢时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般的感慨,又是否会在弥留之际想起那“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命薄”的预言……往事种种,我们尽不知晓,只是妄加揣测,只知道她在那红楼中泪水无尽,从冬到夏,就连那墨迹都被她的泪渍化开。

  她是繁复的牡丹花,层层叠叠,圆润,八面玲珑,如此骄傲而慎重地开放,却又独自凋零在雪地中。她是有着惊人的才情与诗情的奇女子。“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是她在《临江仙》中的肆意挥洒,《凝晖钟瑞》里她又带着“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的谦卑谨慎。她是端庄贞静的,却戴着封建礼教的金锁,束缚了自己的青春年少和天真烂漫。她为家庭考虑过,为社会思索过,唯独忘了自己,她背负的',是沉重的家庭,是愚昧的传统和死去的自己。有时,我是那么怜惜她欣赏她,毕竟她不应时的老成和心机为她争取得到了她所追求的一时的荣耀与自豪。可是她亦是可悲的,她没有为自己活过。她是薛宝钗,却有着簪的命运。她的存在,是园中一首节奏平缓旋律优雅的悲歌,只有细细想来,才会觉得无限凄凉。

  她是史湘云,香梦沉酣的海棠花。喜欢她,略有些痛惜。她是心直口快点破戏子神似黛玉的性急姑娘,是穿上宝玉衣服哄过老太太的可爱女子,是咬石头逗黛玉笑的俏皮妹妹。她在青石凳上枕着芍药入眠,在藕香榭里挥洒“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得悠然,

  在灯光下拟着诗社的菊花诗题,在芦雪庭里思索“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的清丽……无疑,史湘云是那书里最不受拘束的女子,最自在开放的花朵,只是最终仍旧逃不了凋谢的命运。可是她快乐过,自由过,真正活过,虽然悲伤,却应了无遗憾了。略略想来,她应是那园中一抹短暂的明亮。

  那红楼一梦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楼里的女子众多,人影纷繁,却有的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凄婉。故事一幕幕纷飞,让最后留下的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伤感得令人心碎。没落后的大观园,“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怎能不让人痛楚?

  掩卷闭月,墨迹犹在,花痕依旧,红楼里人影幢幢,聚聚散散,回忆就这样漫长地铺尘开,渗入时间的间隙,香味飘散。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介绍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开场的荣华富贵到后来逐步衰败,最后渗淡落幕的故事。作者曹雪芹在整理这个故事时,内心深有感触,题了一首诗,诗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虽然内容简略、文笔淡雅,却充分描述了作者的感受和隐隐的期望。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各有特色:有懦弱怕事的迎春;举止大方的探春;精明能干、机关算尽的王熙凤;浪漫、豪放的史湘云;直率、任性的晴雯;善良、聪慧的平儿…在一众人物中,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人物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

  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被林氏夫妇视为掌上明珠。不幸的是,黛玉的母亲在她幼年早逝,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把她送到外祖家生活。外祖家的生活尤其风光,府中又十分富贵。寄人篱下的黛玉在那里事事小心、步步谨慎、不肯说错一句话,行错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贾宝玉刚出生时,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贾家都把这块玉视为他的命根子,贾母平时也是把宝玉宠得不成样子。所以,他随心所欲,完全跟着感觉走,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外人看来,他时而甜言蜜语,时而疯疯傻傻;薜宝钗出生名门,举止端庄。她父亲在世时就十分疼爱她,亲自教她读书识字。虽然她有个哥哥,但是哥哥整天吃喝玩乐、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很早就在家中帮助母亲料理家事,分忧解难。

  这三个人物中,宝钗的性格最为随和,时刻都会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去安慰自己的弟弟妹妹,在三人之中她的年纪最大,做法最理智、头脑也最清醒;宝玉在三人中排行老二,却总是扮演一个被劝服或被安慰的角色。他性格执着,有时执着的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宝玉身上有一点让我佩服: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非常认真、勇往直前、干脆利落;黛玉在书中被描述成一个敏感、孤傲、追求完美的女生。她比较好强,不愿给人添麻烦,即使是自己生病时,也不想让他人知道、让人担心。如果发觉自己做错了事,也会非常惭愧,及时弥补。

  我之前读过一本书,书里提到每个人的性格跟他个人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宝玉、黛玉还是宝钗,或是《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我们和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性格都会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就连曹雪芹本人,也是如此:曹雪芹生活于18世纪上半期,在曹雪芹的童年时期,他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喜乐无忧。后因叔父骚扰驿站、织造亏空,全家被查抄,不得不迁居北京。从此,曹家日益衰败、生活凄苦,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隐居的这些年里,他创作了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红楼梦》。正因为有了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让他体察到世间的人情冷暖,他在写《红楼梦》时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描写故事冲突。

  从曹雪芹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另一种力量。在逆境中,有人的自暴自弃,有的人却选择迎难而上,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勇往直前、向善、向上。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最终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感情杯具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感情杯具,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能够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能够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可是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以往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研究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杯具!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职责的折磨。整个社会

  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坚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完美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完美,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我,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一百年有多久,没有必须人生阅历的人无法回答我。那么,三百年呢?

  能在三百年内保存完好的东西并不多,就像金子,宝石,但《红楼梦》却是高于物质的存在,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屹立于古典小说艺术领域的巅峰。

  它,不仅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曹雪芹用了十年时刻编织出的一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却充斥着曹雪芹的爱、泪——宝玉、黛玉凄美的感情故事,四大家族由鼎盛逐渐衰亡的历史悲歌。“满纸荒唐言,十年辛酸泪。”谁知其中味?

  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主角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的字字句句就像是一根线,缠绕着编织出一个凄凉、腐朽、绝望的社会。主仆对抗、家族矛盾、经济危机缠绕着每个页脚,渗出压抑的窒息,那里纠缠着

  多少生与死,爱与恨,眼泪与笑容。我们无法想象,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情绪将那些日月轮转、凡尘沧桑、人间万物、爱恨情仇用文字在他手下流光溢彩的。唯一不可否认的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了将感情用文字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电影的预告片那般精美绝伦,带动人的血液为之感叹。

  《红楼梦》的前80回是曹雪芹的心血,而后40回却让他留下了无穷的遗憾。那段奇葩写奇葩的日子,充斥着忧伤和悲痛,有人说,其中包含了太多对于旧社会的不满与怨恨。是不是不满,是不是怨恨,我无从得知。

  或许是我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又或许是《红楼梦》中包含了太多强烈的情感,我一时竟无法真正明白曹雪芹创作的目的,《红楼梦》的立意何在?此刻的我无法明白,但我绝不坚信,它仅仅是一个故事,仅仅是曹雪芹反抗旧社会的一种宣泄方式,它的背后必须还有更多的深层含意,但我,终是才疏学浅了。只能再一次翻开那部著作,再一次接触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语言,从早已熟悉的“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始,再一次跟随曹雪芹的脚步,深入到那段悲凉的历史。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呕心沥血的用了十年,造就了古典小说上的传奇,当其他作家还在苦苦寻找龙角的时候,他,已经站在巅峰高高擎起《红楼梦》这颗龙珠在三百多年前,光耀于世了。

  三个一百年的轮回,《红楼梦》的精彩还未完全出世,“红学”的研究还在继续,《红楼梦》究竟会不会被真正揭秘呢?停在前方的,永远是下一个轮回。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刚看了《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真神魂俱荡,作者神思大胆,看至二玉婚事破灭之际不觉掩卷痛哭。主要思路更是与一般红学家推测的不同。

  先是黛玉及笄,北静王送碧玉荷叶缸并两条锦鲤贺寿,让人意外,估计作者是根据那串鹡鸰珠和那首“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新。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推断北静王看上了黛玉,有意纳她为侧妃。书中缘由是宝玉无心将黛玉所作诗词传露出去,北静王非常中意,到处打听,又请雨村做媒。贾母非常担忧二玉婚事,王夫人却窃喜。黛玉混不知情。贾母凤姐本想抓住元春这一最后稻草、欲请其赐婚以回避北静王。谁料元春反要宝钗八字,去铁网山狩猎之前便授意贾府赐婚“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又逢宝玉为救巧姐将碧玉荷花缸砸破。贾母知二玉婚事已然绝望,王夫人筹谋钗玉婚事,又准备着将宝玉挪出大观园。宝玉知情后心如刀绞,情闯北静王府。

  贾母心力交瘁,只得向黛玉说出实情,可怜颦儿流下两行清泪后为心如死灰,当着老太太太太的面,表现的十分识大体,让长辈放心。背地里只独自垂泪,每日只以一丝梨水维系生命。宫中传来消息,元妃跌下马小产已去,宝玉外出守灵。王夫人仍一边料理丧事一边准备亲事。

  不料忠顺王并北静王查抄贾府,贾母病倒,黛玉此时已去,紫鹃以剪刀对准心口不准衙役进入亵渎黛玉,哭道:“我们姑娘死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你们还要搜,还要翻。姑娘千金贵体,岂是你们可以亵渎的?谁敢碰她一下,我就死在这里。”紫鹃此举实在令人感动!北静王更加爱慕黛玉,将她的鹦鹉也带走了。

  宝玉此时为元春守灵,不知贾府被抄黛玉已死,只梦见绛珠仙子前来说明前缘,便大概知道黛玉已去了,因此不故父亲阻拦骑马回家,被忠顺王关押进狱神庙了。一长段大胆之文字,北静王痴情、黛玉宝钗诉肺腑之言、宝玉坚决、紫鹃雪雁忠心、另有焦大殉主等待,稀奇古怪。赵姨娘诽谤宝黛私奔、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妙玉在陪伴黛玉棺椁回南时遇风雨误了上迷津渡的`机会反而变得贪生更是稀奇。然而我最心痛者唯独黛玉在得知她今生心事破灭之时诸多心死之举动,更有死前对宝玉说的一番话:“这些日子我思前想后,也想清了许多事情,我这病横竖是好不了的了,你只和宝姐姐两个好好的过吧”,“你要真心体谅我,就听我这一回,拿待我的心待宝姐姐,你要你好,我也就——”

  心中有千般不舍,却无可奈何,黛玉这番话想来是结局必不可少的,宝玉非得经林妹妹的劝才能安静和宝钗成亲的。而宝姐姐也十分心痛,亦无可奈何。昨日到的书,白天上班,晚上连夜读完,感慨良多,怎奈文字无力,心有千般滋味无人能解,因附会一首七律,以祭奠黛玉芳魂:

  绛珠仙子袅娉婷,姣花无力柳无凭。

  红尘不改清洁志,深闺难掩诗气灵。

  怎奈薄蕾披霜露,雨摧风折影伶仃。

  漫袖啼痕皆血泪,愁绪萦怀总因情!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一支《枉凝眉》将我带进了一个梦,这个梦有哭有笑,十分凄美,它叫《红楼梦》。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因曹府败落而编写了这一部带有自传性的《红楼梦》,曹雪芹大约在30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但,直到他“泪尽而逝”时也不过只完成前八十回,这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

  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有同一个感受——读过一遍后就不想再读一遍,这并非因为写得差,反之,正因写得太好,所以读到黛玉梦诗、黛玉仙逝就不忍再看下去。人生,我宁愿平淡些,假如黛玉把自己想的什么说出口,假如宝玉换一种性格,假如没有宝钗……那么这个事也不会如此伤感。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假如?!大多数人应该都希望宝黛最后在一起,我亦如此。即使人人反对,终日难饱,又怎样?可是我,在读过红楼梦后,却希望用十年的'生换曹梦阮写完《红楼梦》,但,即使写完又怎样?宝黛会在一起吗?不,不会,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个悲剧。

  黛玉在我眼中一直是个爱哭,爱乱想的女,她自幼丧母,失去的教导,却仍然天真、单纯。或许当初她将自己的心事说出口,贾母会将她许配给宝玉吧!有时,我认为她就

  好像潇湘馆的竹子,虽外表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毅力,她,个性率直,从不阿谀奉承,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正是宝钗不及她的地方。

  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最终遁入空门;黛玉整日哭啼,猜猜疑疑,最终香消玉殒;宝钗一生圆滑处世,最终独守空闺;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每个人都以一个“悲”字结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似乎早已预知结局,总是悲!

  我不喜欢那个自以为天下女儿泪都要为他流的宝玉,我却欣赏那个一生只对黛玉痴心的宝玉;我不喜欢那个整日胡思乱猜疑的黛玉,却佩服那个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黛玉;我不喜欢那个处世圆滑的宝钗,却有些怜悯那个独守空闺的宝钗;我不喜欢那个机关算尽的凤姐,却钦佩那个能撑起半边天的她……人生啊!我宁愿平淡些!贾府纵然有千金万银,却失去了人

  生最宝贵的自由和幸福,这些千金万银买不到,永远买不到!

  泪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没,一切都已消逝。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落魄的废墟。生是死的灵魂,死是生的节操。在那个时代,注定了那样的命运。无论多少的盛世,终究会化为乌有。

  我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泥吟泽畔,九死不悔;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虽辛苦却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我以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进这座宅子,步履缓缓而矜持,当我辞别父亲,辞别生活了十多年的扬州城时,我就知道我将忍受如何的寄人篱下的痛苦。泪水,一滴,一滴……猛然间父亲抬起头,那和往日一样严厉而深邃的目光里,忽然又多了丝东西——怜悯,悲伤而又无奈。于是艄公的号子声响起,竹篙一点,船儿顺流而下。

  一个孤独的女子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可那本不属于他的高深的院子,眉宇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一步一摇间潜藏着弱柳扶风的美丽。她的美,清冷而孤傲,与华丽的楼阁相比,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而在这不和谐中又深藏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也许,她的眼泪,注定要陪伴她在深宅里度过余生,于是轿帘轻挑,她在婆子媳妇的簇拥下走进老太太的屋子。

  白天发生的事儿我已记不清了,大概是眼泪冲淡了它的色彩吧。只记得那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哭着向我迎来,喊着心肝肉儿时,我的头一下子就昏了。记忆里没有的人,没有的地点,没有的时间,发生了生命里无法注定的事。我哭了,是无法预料的无所适从,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她的悲伤注定了她的迷惘,在突如其来的关爱里,她的心却一下子游离于千里之外。繁华、富庶、珠光宝气、锦衣玉食,在她眼里全是冰冷的浮华。那些怜悯、泪水的背后不过是一张张虚伪阴险的脸。这里有正襟危坐,心中却忐忑不安的人,这里有礼仪孝廉却败絮其中的人,这里有面如菩萨却心似蛇蝎的人,这里有望去热情入火却冷若冰霜的人……她孤独、落寞、恐惧、无助。此时,命中注定的人走进她的.视野,也走进了她的世界。

  他是“混世魔王”,二舅母说的。与他们相貌极不相称,他是美丽的,一种脱俗的美丽,美丽得不羁却并不放荡,眉宇之间的英气冲淡了一个男子身上本不该有的浓烈的脂粉味。我的眼眸抬起,看到他的眼睛——一双似曾相识的眼睛,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生活将因他而发生转机。

  或许,她并不知道这只是造化的一种手段,残酷得太过真实,以至于让人不敢相信的真实。也许,她并不知道,自己仅仅是一株草来凡间还一块石头的滴水之恩;也许,她更不知道,这样偿还竟是自己一生的眼泪。

  泪尽人亡。

  贾府上下待我很好,但我知道这终究是一种以人为贵的施舍。我整日整夜得想着,遇到心中迈不过的坎儿便掖着,遇着些事儿便统统发泄出来,完了便独自垂泪——我是孤独的。他偶尔也来看看,也不说话便陪着我哭,哭完了便走。唉,谁能懂我呢?

  今儿个听说二舅母的妹妹来了,带着她的女儿,丫头们都去凑热闹了,回来时雪雁直砸巴着嘴儿说那姑娘好看,我也好奇,究竟长什么样呢?

  一颗敏感的心,忍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一把孤独的琴,在幽幽深宅里奏着永远忧伤的曲子。面对着眼前若有若无的幸福,她迟疑着,犹豫着。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俗话说:“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一直以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忧伤的书,它不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那样涉及历史、军事、神话而吸引我。但妈妈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总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妨一试。”就这样,今年暑假,我开启了我的《红楼梦》阅读之旅,没想到它的情节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令我爱不释手。

  我很佩服作者曹雪芹,他能把书中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无论是宝钗蹑手蹑脚地扑蝶,最后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还是晴雯天真率性,要求撕扇来解气;又或是湘云醉卧青石,被芍药花飞了一身,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生动传神,跃然纸上。在这本书里,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在寄人篱下的处境下,变得敏感多疑,因此曹雪芹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她在大观园里的生活。

  看似简单的句子,却好像把林黛玉的一言一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而黛玉以花自喻,对落花的哀悼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哀悼。曹雪芹用这样巧妙的方式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主人公贾宝玉更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表面上看他好像不学无术,不读圣贤书,还要嘲讽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然而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就在于流露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种种不满,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与挑战。不得不说当时的曹雪芹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他能够写出贾宝玉这样一个封建叛逆者形象,让我十分佩服他。这本书的剧情引我入迷,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更是《红楼梦》吸引我的地方。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写,一下子就表现出了她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更是写出了她的泼辣性格。又比如写《林黛玉进贾府》这章时就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众人的容貌、性格进行了描写。再比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大笑。作者根据每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和性格特点可以写出多种笑态:湘云豪爽开朗,所以笑得一口茶喷出来;黛玉天生娇弱,因此是扶着桌子叫“嗳呦”;宝玉在贾母面前爱撒娇,才会笑得滚到贾母怀里。而佣人只能躲出去蹲着笑或忍笑……我觉得以后我在写作时可以学习《红楼梦》中的这些手法,并且多注意一些细节描写。当然,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源于生活,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才可能写出精彩而又令人难忘的文字。

  我读《红楼梦》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我的心情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红楼梦》不愧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红楼梦读书笔记_最新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9-16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03-13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2-27

 《红楼梦》读后感05-0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