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4-24 07:26:09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优选[1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优选[13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y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在男女感情的敏感期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是大事,这一点在宝玉与黛玉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被下人抢走了身上佩戴的香囊佩玉的宝玉先是被袭人批了一通,说“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解了去了”一个又字提醒了另一位“有心人”——林黛玉走进一看,没有看到自己给宝玉绣的荷包,断定也被那些抢走了。赌气剪了那还没绣完香囊,宝玉急忙解释,此时黛玉自知理亏,但仍不认错。一副富贵千金的尊荣的体现。最后还是以宝玉的让步而平息。

  之后二人来到王夫人屋里,听到两件事情。第一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房舍居住,将梨香院腾挪出教演女戏。”这里说明薛家在贾府的`日子并不好过。城府极深的薛姨妈纵然心里很难受,还是忍住带着宝钗和薛蟠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面对贾府的变相撵人,薛家就是认定不走了。第二件事情:管家林之孝向王夫人禀报了妙玉的身世和故事,妙玉借出家道姑的身份被邀请进入贾府。

  贾府为元妃省亲一事奔忙。元宵节至,元妃归省,场面浩大,鼓乐喧天。元春入室更衣后进入大观园,与众人游览园子。元春命宝玉及众姐妹以景为题作诗。丑时三刻,元妃回宫,泪别众人。

  在写元春省亲的部分中除了把宝玉的诗才展示之外,还透露了几个建筑群:

  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这四个建筑不仅构建精巧,主人更是四大主角。怡红院由宝玉入驻,潇湘馆由林黛玉入驻,蘅芜苑由薛宝钗入驻,稻香村由李纨入驻。四个建筑都很巧妙地融入了他们的性格特质。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部大家都知道,也都知道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里,作者曹雪芹塑造了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角色,都以悲惨凄凉的结局告终。在众多的'人物中,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敏清纯美丽的女儿。

  “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虽然身体过于胆小,但态度自然浪漫”,这是林黛玉初入嘉福时留给大家的印象,——她温柔文静,病怏怏的,与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黛第一次见到她时,两个人都很熟悉她。宝玉评黛玉道:“闲静之时,如一朵美花流水照,行动处如一株弱柳。心知多干,病胜三分。”综上所述,贾宝玉认为林黛玉懦弱、美丽、聪明。

  “病美”,我们应该在上面有过很深的体会,而“聪明开明”则大多体现在《红楼梦》。在第38个故事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在莲藕馆饮酒、吃螃蟹、赏月。湘云拿着诗让你创作,然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观念更新,只好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并称赞她的诗:“妙就妙,不显生硬叠叠”。黛玉抓菊花的诗,意思其实是拿薛宝钗比。虽然很多人觉得黛玉和宝钗一样聪明,但我个人觉得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能有这么多才华是很难得的。然而,林黛玉虽然才华横溢,自命不凡,却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遭受“风刀、霜剑、严武”之苦。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新婚之夜,她含泪而死,依然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收场。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当我第一次翻开音乐书大小、字典般厚的《红楼梦》,我的心里有一种激动。原著的《红楼梦》明显比少儿版的《红楼梦》要好看、全面的多,还提到了少儿版的《红楼梦》里没有提到的人物,有薛宝琴、夏金桂、李纹、茗烟、林红玉、香菱等,还描写到了很多少儿版的《红楼梦》中只提到了名字的人物 ,第一次看原著,书中那波澜壮阔的情景就令我难忘。

  第二次看的时候,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更是让我赞叹不已,只见一处:贾芸拿眼把小红一溜,小红也拿眼把贾芸一溜,四目相对中,小红不禁把脸一红,转身走了。这段文字把小红和贾芸之间的事写的明明白白,让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红楼梦》在这个地方的特点最为显著,看《红楼梦》的原著就像是在看一部近在咫尺的.电影一样,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令人称赞不已。

  在《红楼梦》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就是大观园里的兄弟姐妹们谈诗作词的情景了,他们无忧无虑,在一起饮酒作词,乐在其中。其中,他们还以女将林四娘的故事为材做了许多诗,我看了也不禁感慨万千,学着他们也写了一首:健娆女将林四娘,英勇风驰战沙场。抱恨出州擒敌贼,忠烈捐躯报恒王。

  而最令我难忘的人是林黛玉,她多愁善感,多才多艺,在诗歌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为了贾宝玉,拒绝治病而死,“木石姻缘”确实可歌可泣。不过,林黛玉为人也刻薄,看到贾宝玉奚落薛宝钗,她心里暗暗高兴,为了一点小事,和贾宝玉大吵大闹,还对正在伤心薛宝钗说:“姐姐别哭了,再哭,眼泪都有两缸子了!”

  《红楼梦》令我难忘,《红楼梦》的原著更令我百看不厌,它是一部伟大的巨著,是晚清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千古奇书!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好一场黄粱大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可能,生活是如诗普通的美好;可能,生活是跌宕起伏普通的有悲有喜;可能,生活如戏剧通常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通常,演绎着生活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被人荡气回肠。

  对于生活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这样,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大家讲述了贾府从兴盛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生活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由于《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大家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领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认知。

  大家的生活,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快乐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大家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好似所说。大家的生活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是作者是大家自己罢了。生活如戏,无人知晓我们的将来会如何。生活像一场旅途,正如国内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生活的旅途吧,前途非常远,也非常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后也一蹶不振。生活几何,何必留男女朋友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生活时光!想来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大家的道理。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轻轻地翻阅《红楼梦》,那是一本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的著作,让人时常落泪,里面的诗词之多,令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红楼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长辈对于晚辈婚姻的纰漏,可笑的是“指腹为婚”甚至第一次相见就是在婚礼上。可想而知在那时生活的不自主。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呢?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在那时,贾母是她的亲人,而贾宝玉和他的爱情,就像林黛玉的依靠一般,她很害怕失去,所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曾想过,如果她出了家,又会是怎样的一生呢,我想那仅仅只剩下一捧清水的淡然,并不可能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是最后第结局却永远那么苦涩,但我想黛玉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我相信如果她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还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如今那苦涩的结果。而如今的她,也解脱了,不是吗?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

  《红楼梦》中散发的那股悲凉,让我思考了很多,或许,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一说,事事不能符合人意,不能得到完美,人同样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大作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一个富裕的家庭从繁荣到衰落。故事耐人寻味,人物栩栩如生。宝玉和黛玉真挚的爱情让人感叹不已,不敢妄下评论。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后的感受。

  我认为除了写一个大家庭的兴衰,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重要的是写一个女人,一个个形象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华横溢,敢爱敢恨,性格坦率,口角犀利,嫉恶如仇。她真是一个女人中的英雄。然而,她引起了贾府主人的不满和仇恨。最后,她被赶出大观园,死在家里。她忍不住哭了起来。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虚荣嫁给贾莲做二房,王熙凤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尤二姐,连死都没有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和潘右安从下就相爱,但最终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不禁为自己的命运叹息。多少人知道黛玉葬花的柔情?黛玉和宝玉真的相爱了,但因为封建礼教和家庭不能接受,最终导致了这场悲惨的爱情悲剧,情人不会结婚。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不分贫富贵贱。虽然拜金主义在当今社会很流行,但一些女孩甚至抛出了“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婚姻”的言论。“在婚姻中,我不禁叹息古人的爱,他们敢于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放弃一切,为什么我们不能呢?真的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烦恼,愿爱情少悲剧,愿世界上所有的情人都结婚。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题记。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今天继续我的红楼梦之旅。

  黛玉孤身来到贾府,寄人篱下,宝钗却是“带薪作客”,再说母亲健在,日子当然比黛玉好过多了。一个人不管长到哪个年龄段,母亲——母爱,都是精神粮食!黛玉虽有贾母疼爱,毕竟隔了一辈,再说了,贾母要管的'事情不少,因此,与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宝玉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宝玉“在孩提之间。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上到下的人都当他是宝贝,他当然不觉有别啊!因与黛玉“既熟惯,更觉亲密;既亲密,则。”

  联想我们现实中也一样,刚认识时,彼此客气,容易处些,后来惯熟了,却老是吵架,甚至有人发出“情到深处人孤独”之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宁府女眷们赏花喝酒,是家常便饭,“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真是好日子!

  刘心武在电视讲《红》时,特别点到“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之人。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以前看书时都没在意这句话,若不是听了课,实在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宝玉不喜读书,见了劝人勤学苦练的画《燃藜图》心中不快尚情有可原,小孩子大多不喜读书,怎么看了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转身就走?可见,此时的宝玉,未开化,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桃花树下,漫天飞舞的花瓣伴着滴滴泪,落进土里,滴在人心上,痛彻心扉!

  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更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是凄凉的无奈。

  怎能忘了她初进贾府时行进每一步的小心翼翼,怎能忘了她只是一个娇弱的小女子,又怎能忘了她为了保护自己而筑起的心墙。在别人眼里,她是孤傲的,可在我的眼里,她却是极好的,聪明忍耐!

  怎能忘了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一汪清水啊,就这样走进宝玉哥哥的心里,敲醒了自己已沉睡许久的心。他们或嬉闹,或责怪,或温软细语……在那样一个连石狮都恐怕不是干净的贾府里,能有这样心无旁骛的纯洁之爱,好生温馨!

  然而,一切终究似花落人亡“了无痕”,长辈的`阻挠,长辈的阴谋,让一对有情人就这样错付一汪深情。“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整日整夜的思念怎么可能不比黄花瘦?千般恨,万般思,化作缕缕香魂随风飘散……前世种因,今生还泪,也许这短暂的相逢注定相守无望,注定被分离,就似牛郎织女般被永隔银河两岸。阴阳相隔,咫尺天涯。

  黛玉,倾尽一生眼泪,只为“愿侬此可生双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此悲痛的离别,如此凄楚的凉意那一群可恨的人啊,你们知道吗?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我眼中的林黛玉是性情中人,是可怜的,是聪明的,是才华横溢的。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红楼梦读后感01-24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03-23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之美07-18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03-30

红楼梦读书笔记_最新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9-16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