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8:27:26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一部张辉式的小说,写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大师》的序言正式命名为《红楼梦》。其原名包括《石头的故事》、《爱僧记》、《风月宝典》、《金陵十二钗》等。前80章由曹雪芹撰写,后40章由高娥(第一,匿名)续写。作者曹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作家。它的名字叫詹,名字叫孟阮。它被称为雪芹菜、芹菜和芹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屈不挠地创作了十年后的《红楼梦》,并致力于修订工作。他死后留下了《红楼梦》的前80篇手稿。此外,还收藏了废弃的艺术工作室。

  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有初步的民主思想。他深刻批判现实社会、朝廷和官场的黑暗,批判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败,批判封建科举、婚姻、奴隶、等级制度和社会统治思想,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性质的朦胧梦想和主张。以荣国富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关注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婚杯和大观园中的琐事,以金陵、贾、石、王、雪四大贵族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为暗线,显示了封建社会死路一条的必然走向。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邃的情感风格,深厚崇高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个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当我读完《红楼梦》这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时,我的内心里自发地产生了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不可否认,《红楼梦》是一本好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梦,引导我不可抗拒地一个接一个地走进,穿梭在它优雅美丽的景色中。带着探索的眼光,我看着每一缕微风吹过大观园,每一个男人在繁华中飘荡,怜惜明月下的花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情节和人物,每次读到它,我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我被木头和石头面前的联盟所感动,并陷入了“他是露水的受益者,而我没有水可回。自从他死了,我也死了,但我可以回报他我生命中所有的眼泪。”爱上了林黛玉,一个迷恋的、非凡的、温柔的、软弱的女人。然而,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我仍然被以前的木石联盟所感动,但我不自觉地相信金玉良缘,我对林黛玉的.爱也褪去了,但我欣赏了牡丹花;宝钗!

  薛宝钗是薛阿姨的女儿。她有平滑的肌肉,明亮的牙齿和红色的嘴唇。她举止文雅,端庄开朗。她在优雅中不失美丽。她与每个人都保持友好、自然、适当和体面的关系。她是家里典型的淑女,也是长辈们最喜欢的女人。

  宝钗有一颗细腻的心,有一种冷淡宁静的感觉。她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和周到的服务一再赢得公众的赞誉。她遵守封建礼教的规则。她沉默寡言,好像什么都没有,或者好像什么都没有。

  宝柴的美丽不在于真理,而在于现实,不在于善良,而在于紧张。她随和的服从是我最钦佩的。就在鲍磊和戴相龙进入荣富之后,作者将他们进行了比较:“他们都是中国人。”宝钗思想开放,与时俱进,不比黛玉高,不比山谷低。在我看来,宝钗注重“便宜又不得罪人”的现实主义。她对姐姐们很好。她不疏远或接近讨厌的人。她没有冷漠,没有讨人喜欢的人,也没有隐秘的感情。宝钗审时度势、善待他人的能力是她的长处。

  宝钗是一位恪守道德的女性。尽管她对道德的坚持还不错,但这也能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好。然而,在她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她总是在无尽的沼泽中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天真浪漫,但她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人,就像一朵优雅富丽的白牡丹。虽然她是如此美丽迷人,但她是如此不由自主地绽放,如此空虚,没有方向。

  她的感情在她的胸口强烈燃烧,强烈地表现出来。

红楼梦读后感2

  “谁能许我佛桑花期,不弃亦不离?谁能许我长乐安宁,无忧亦无惧,梦一世欢喜?”

  —题记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是一出爱而不得的悲剧,是一纸讽刺封建礼教的指控。初看不知其意,再看,却发现写的并不是爱情悲剧如此简单……

  本书开头是一个神话,是为宝玉身上的玉埋下伏笔。神话里也写了宝玉和黛玉前世的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就当这神话是个前言吧。黛玉从小生活就很悲惨。六岁时丧母,父亲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大,却又身染重病,离她而去,她只好投靠贾府。初见贾母,我只感觉贾母是个慈祥的老人,对她并没有什么恶意。后当凤辣子含笑前来,后又悲悲戚戚时,我感到这人是何等的虚假!再回过头来看,满贾府的人都似带了个面具,把所有情绪隐藏了起来。

  看到《红楼梦》中部,时不时便会看到有人哭泣,惘然,或是发痴病。我感觉古人真矫情。不过,我对宝玉也有所改观。刚看此书,只觉宝玉就是一个登徒子,但看到后来,却发现宝玉虽然风流,但情绪总会被黛玉牵动。一回有人跟宝玉说黛玉要走了,宝玉一天都浑浑噩噩,茶不思饭不想。结尾是贾府被抄,黛玉去世,宝玉出家。一出悲剧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很悲凉,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其实我很不赞同高鹗的续写。我相信曹雪芹本意非此,可高鹗却偏这样做了。让黛玉流着泪,怀着深深的思念去世,不是很浪漫吗?可高鹗却让黛玉很庸俗的气极而亡。所以一个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在高鹗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为情所困的俗世女子。

  在红楼梦里,我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的神秘情感境界。书里的人物思想的深处都蕴含着不可逆的悲剧,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中的悲剧角色。回头看看,人生的小路上徒留自己苍凉可悲的脚印。我们有比古人发达的科技,更多的见识。但我们也许没有像古人一样至死不渝的爱情。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红楼梦读后感3

  一本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书,使多少痴情儿女因情而醉,因多少断肠人因感而伤。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对痴情儿女的悲欢离合。在这“假来真去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轻轻切切,皆使我步入红楼。

  红楼的夜,皆融在了阑珊的灯火里,一轮醉月在冷凝出悬吟,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溶溶的明月在淡淡的晚风中亦真亦幻,我却一眼望到了潇湘馆,望到了那细细的龙吟,森森的凤尾;望到了它那“一带粉坦,里面数楹修舍。”通过窗棂,我望见了黛玉,她这时散着发,卧在榻上,静静地看着那些诗与纸在盈盈的火光中化为点点灰烬。

  最终,纤弱的手将一对儿旧帕也送入了火里,她的手颤抖着,深切的眸子里平静地倒映着火光,随后便将眼里蒸得水汽朦胧。她终是闭上了眼,嘴里念着:“宝玉,你好……你好……”终是静声,那位女子,如烟花,芳华刹那。

  黛玉,你在那人生的最后几瞬时,在想些什么?

  尘世里的初相见,他是贾府的嫡孙,你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无忧无虑像一尾活泼的鱼,你心灰意冷像一头受惊的鹿。你们的相遇,像紫藤花与风的相见。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随后一阵风来,吹过了花的心,也沾了一身花的香气。

  你们也曾书生意气去,挥斥方遒;也曾嬉戏欢笑,温言软语。是他让你从葬花的.伤中走出,将贾府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他也曾在挨打之后送你一双旧手帕,你机敏聪慧,又怎会不知他的情意。你们男欢女爱,他不读,不考,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与你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

  你在贾府极端奢侈的生活中感到了一种不安,但你与他得这一生,只有那半生的缘分,你们彼此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你们追寻自由恋爱,你对他的爱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但你们的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终究是一场悲剧。

  黛玉,你悔否?我想你不悔。你在最美的时光与他相遇,周身越是污秽不堪,他便越发得晶莹剔透,只不过明媚姣好的日子逐渐被封建的矛戳得千疮百孔。

  丁立梅曾说:“最好的爱情,原不是长厢厮守,而是爱而不得,怅然相望,无法牵手。是把彼此嵌进灵魂里,用一辈子去想、去念、去追忆。”这样的爱情很遗憾、很凄美,却也因此变得恒久,永生永世占据心头,开出一簇不败的相思花。

  所以宝玉在知黛玉死后,一身僧袍离开了家,削发为僧,了却尘缘,重振家业,最后和一僧一道出走。

  爱像水墨青花,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君生我亦生,君去我心亦归去。

红楼梦读后感4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题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的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

  她的一生,正如她当年所吟唱的诗句一样: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玉黛林中柱,金簪雪里埋。——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5

  毛泽东说过:“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由此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准备专心致志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去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重视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去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觉得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不禁黯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命运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导致心胸狭窄,说话有些刁钻,惹得下人也不是很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要珍惜了周围的一切,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可见一个人要学会知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势力都无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无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个人的性格鲜明,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特点和过人之处,但若是问我究竟最喜欢谁,那我必定会说出薛宝钗的名字。

  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书中描写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样一个生得如此精致的人,放到现实生活中,估计也会引来狂风浪蝶,吸引不少爱慕者的向往和追随。但一个人能吸引他人的绝不单单只是美貌,他必定还有美好的内在和更闪光的品质,唯有外表和内在结合才能将一个人真正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薛宝钗的出生本身就极富极贵,她的家族便是金陵城四大家族之一。薛家是金陵城之首富,有着“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说法。这样的出生就奠定了她不平凡的身份。薛宝钗的哥哥薛蟠老大无成,再加上宝钗读书识字极为广泛,愈突显薛宝钗与她兄长的不同。

  在网上看过许多人并不喜欢薛宝钗,大多数认为是因为她插足贾宝玉林黛玉的恋情,又或是因为把她与林黛玉相比较,从而更喜欢林黛玉那种灵魂高高在上的类型,相反讨厌薛宝钗那样全面的性格。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无法改变他人心中的想法,但我可以为我心中的薛宝钗再多添几笔色彩。

  在我心中,薛宝钗已经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

  首先容貌就不用多说了。她的容貌,也许已是倾国倾城级别。

  再来,薛宝钗的行事准则为人所称赞。书中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语句就证明她并不会爱出风头,但必定有求必应。作者借瘶头和尚之手开出名曰“冷香丸”的药来医治她,实质是想让她悟出“见素抱朴”的思想精髓,生性聪慧的她怎会不知,所以在后来的人生中,她一直坚守着这个理念并不断践行。

  其次,最让我为之着迷的便是她的识大体和体贴入微的品质。

  林黛玉被贾母所喜爱,而贾府上上下下也无不对林黛玉很好,这样难免不会使林黛玉在平时的作风形式中带有一些傲气和娇气,说话谈笑时也会一时口无遮拦,说出一些刺伤他人的话。尤其在薛宝钗初来贾府时,一些人会说薛宝钗比林黛玉好,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一些悒郁不忿之意。但即使这样,薛宝钗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厌恶的情绪,相反她并不在意,所谓的不理睬,只是没有将事情放在心中。有时,林黛玉遇到困难,她还会细细教导,使林黛玉都不禁对她“心下暗伏”。不仅如此,在史湘云要请客,但又贫寒势单的情况下,薛宝钗及时察觉,还给予了帮助,最终才能顺利举办螃蟹宴。需要多心细才能这样察觉他人的难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薛宝钗必定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以及胆大心细的性格,才能如此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关怀。

  最后就来说说薛宝钗与林黛玉贾宝玉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吧。

  此三人的结局,我认为最凄惨的莫过于薛宝钗了。到了后面,林黛玉因病逝世,薛宝钗即使和贾宝玉成了亲,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金玉良缘”,但眼前人不是心上人,最终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孀妇。一个病逝远离世间,所有快乐痛苦,统统随风而化,烟消云散;一个脱离凡尘,任何俗事杂念皆幻化成空。唯留一个宝钗继续在贾府中看尽繁荣衰败,感受世间冷暖。

  在这个婚姻无法自主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人们铐上了沉重的枷锁。有心爱之人却无法白头偕老,只能迎合世俗的要求,按照家族的规定,嫁娶一个不爱的.人,虽然有的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但始终没有那份真挚的感情存于两人心中,只是形式罢了。

  薛宝钗亦是如此。她嫁给贾宝玉,也许她的心中没有半分对贾宝玉的爱,但她必须要听从家族的指挥和命令。她深知世俗的讨厌,但在那个年代她没有能力去反抗,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顺从,当然这样必定会造就后面的悲剧。

  在书中薛宝钗是一个很令我心疼的人物。从小饱读诗书的她,对戏曲的造诣极高。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很容易受他人喜欢和爱戴,但她性格中体现出的“冷”却被他人曲解成冷酷无情,对管家们评价一针见血,又被人说少了人情味,而且她的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更是使得人们的议论多了几分。但是我认为薛宝钗的“冷”应是冷静客观。她是纷繁的大家族中少有的明白人,许多明白话都是从她的口中说出。说话一针见血只能体现她的理性令人敬服,头脑聪慧机灵,口才使人叫绝,并且薛宝钗不是趋炎附势之人,她对大部分人一视同仁,所以这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罢了。

  若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薛宝钗式的人,我必定喜欢都来不及呢。她的处事淡然,稳重平和,恭顺体谅,深明大意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但恨只恨我生在现实之中,她活在书的世界,我俩八杆子打不着只能遥遥两相望。

  薛宝钗,她通透一切是非,看破人间生死。它是一种冷静到极致的“克己复礼”的精神,可谓“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读后感7

  寒假期间,我闲着没事便打开我素不爱看的《红楼梦》。

  刚翻开,我便被它那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住了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却带有神话般的.色彩,而主角贾宝玉更是如凡间仙人一般。他虽乃贾母的心头肉却被父亲冤枉毒打霉呀!他的感情极不顺利林黛玉也真是的竟老是怀疑这怀疑那好了吧!死啦!她的死也和贾母有关系。谁让她想把薛宝钗当作贾宝玉的媳妇了她们的感情十分清雅而宝玉却有点狂人的味道。我还未读完,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俺说。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林的奇珍异宝,更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观念,涉及了封建社会家族、官场等诸多方面。它描述的悲伤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读者留下一掬泪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服饰是以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兰花与梅花。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我相信仔细阅读过得朋友们应该知道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用通俗的小说手法来描绘林妹妹而是从服饰上来突出林妹妹的特点。从穿衣颜色就可以知道林妹妹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从这些大家对林妹妹的认知估计是一个冷清的女子吧。可谁能想到林妹妹最后是含泪而亡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便是宝玉的穿衣风格,从这些便可以知道宝玉很显然是个富家子弟追求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等特点。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从服饰上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贾宝玉毕竟是个富家子弟肯定沾染了一点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他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看法等等。虽然他和女子的交往是讲究人人平等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摆着少爷的架子去说话,这就导致了最后他和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坚持下去。并且在黛玉临死前还被祖母蒙在鼓里娶了宝钗,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吧。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主角,她的服饰都是以蜜合色、葱黄色为主。这样简单的服饰颜色就勾勒出了一个淡雅、通情理、识大体的女子。在她误会黛玉被黛玉公主病批评时并未记恨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黛玉和黛玉成为了朋友这就足以看出宝钗有着男人一般阳刚的气概,她完全没有阴险小人一般记仇。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出场就应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穿衣打扮也是非常明显的写出了“风辣子”的干脆利落、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有着“玫瑰花”之诨名。从她逼死尤二姐又可以看出她的阴狠毒辣。最终也是落得了一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的下场。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这部小说也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读后感9

  一个可悲的女子,韶华未尽,却化三分流水两分尘;一段可叹的爱情,花落人亡,才知侯门一入深如海;一代传奇的王朝,固步自封,终是山河破碎雨打萍......

  其实,这段爱情本就不成立。

  从阴阳相生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乃是太阴,经典的,黛玉葬花,正常人谁干的出来?贾宝玉也算不上是“男人”,也不是他的错,毕竟天天泡在女人堆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这样因缘巧合下,不正常的人凑到了一堆(这让我一个正经的大阳光男孩看得极其难受),柔柔弱弱的爱情,动辄破灭,这让我意识到,一股来自男人的阳刚对这个世界有多么重要!

  再者,林黛玉是寄人篱下,又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其实就叫不守妇道,据我所知,在封建社会,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孝敬父母,相夫教子,据说还要织布。林黛玉恰恰相反,恃才自傲,舞文弄墨,拈酸吃醋,经常生贾宝玉的气。在古代就是不守妇道,尤其是在大家族里,就很不。好,尤其是林黛玉人际关系不好,没人说媒,在古代婚姻,说媒妁之言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是私奔。(详情请见《诗经·氓》)然而贾宝玉,他。。。唉,猪队友,不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曹雪芹大人专门说了宝玉命不该早取,薛宝钗颇有城府,给她足够的时间自然就能淘汰掉林黛玉。

  但这段破破烂烂的爱情放在现在来讲,却是很甜美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爱情最重要的是一起成长。吵来吵去,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分分合合中便是成长。就像只有林黛玉把泪流干了,宝玉才知道怎么安慰她,在现在再看,或许这才叫美好。

  小说的.次线是封建王朝的衰败史,四大家族,就是封建王朝的缩影。拿贾宝玉他家来说,贾家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就,然而繁荣昌盛过后,逐渐败露富家子弟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内部矛盾不可开销。《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全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贾府内部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这时贾家的辉煌已经不在,府内时以花天酒地、斗鸡聚众赌博为乐,本是最清净的大观园,到头来也是一片腐朽,这也正应了《易经》中的一个道理,亢龙有悔!

  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全方面的经验之谈,一本书,便是成长的开始。

  这就是一块石头带来的传奇。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是幼时读过的,不过那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书的扉页上画的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重要角色的人像。初中我的语文老师经常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成了众人的理解。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便也随众人感叹,好似当真从中读道了情怀。实则是借影视剧中的印象觉得是个大家族的更替。而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

  本该自己品味,琢磨的,全有一套正确答案,说《红楼梦》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贾府这个社会的缩影里,茶香中虽飘荡着温情与欢笑,但其背后隐藏着残酷与无情,是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之后年岁渐长,才慢慢对原著,对其中的遣词造句起了兴趣。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后来又大了些,找了原本的又看了看。细细看《红楼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终身误》诉说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亦写尽了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一曲是为大观园里女性的觉醒而高歌,是在黑暗时中看见燎原星火而雀跃。小小的园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明枪暗箭,有勾心斗角,有凶狠残暴,有尊卑之分。这大观园是十二个性情各异的女子的宿命旅程。

  换个角度想想,假设十二钗都变作须眉男儿,依照书里的性情猜测。

  黛玉是出世的才子,常纵歌山水,质本洁来诗本澈,孤傲一身。宝钗是入世的良臣,挣功名,希望名垂青史,可见惯人心凉薄。元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终憾死党争的王爷,丰神慧玉,一生谋图权利中心,可半子算错,大梦终破。迎春是朝堂中平庸的酸腐文人,汲汲营营,背纲常,怕辜负仁义一场损清望,到头来也空做文章,庸碌半生一事无成。探春是高情远志,傲骨寒裳的商人,哪怕是富贵荣辱织罗网,终此生心头骄阳袖里月亮。惜春是掩门道几声阿弥陀佛的出家人。

  凤姐本是凤凰清歌出身豪门,反为利禄蛊惑成了步步为营的九千岁,落得个看尽世态炎凉的落魄局面。巧姐则是坐过皇位却未曾掌握皇权的傀儡末帝,纵半生巧若桃花灼,终被凄风打落,也免不了后半生的漂沦憔悴。妙玉是梅雪落作杯中色,青灯黄卷红尘过的逍遥客。湘云是遍地烟云皆可卧的世外狂者,听闲鸟唱一折,嗤世间大伪斯兴,负我热怀映月光,不惧将来,不念过往。秦可卿是生的低贱,死的落魄的浪荡子,乾坤浪荡,风情月债。虽有才华却难留姓名。李纨是周旋朝堂的门客,旁观王朝的盛衰。

  这也许是曹公布下的一个末世浮华的局?如曹公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道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公这一笔写尽了百态炎凉,满是悲怆。

  如今红楼梦在当今对清代时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另外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诗词曲赋数目巨大,文备众体。前八十回各种诗词曲赋共有一百九十七首其中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有四十首。再则据统计,书中有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楹联、匾额、书启、灯谜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更是衍生红学这一新兴学问。旷世此书《红楼梦》可当得万古不灭与日争光。

  同时《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艺术成就上,第一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第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同时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

  第三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人物。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历史和社会价值上,《红楼梦》对于清朝时期生活的细致描写。芸芸众生,世态百相,皆毫芒毕现,巨细无遗。中华民族独具东方风韵的衣、食、住、行,乃至读书做官、婚丧祭庆、市井村野等习俗,都得到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作者构制了如此精巧的艺术结构,从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和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的过程中,写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段真相,显示出中国南北文化的洋洋大观。因为书中描写的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实况,所以虽然是小说笔法,但论起真实性和细致程度来,却与历史实录极为接近。

  第二,《红楼梦》在风俗描写中很注重把握详略得当的关系,它对一年四季中的重大节候风俗都有涉笔,

  但每一次的描写都有所侧重,因此描绘的侧重点就放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上面。正是通过一年四季中重大节候活动的描写,作者展开了《红楼梦》的主要线索,显示出主要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以及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南北区域文化的特色,使其成为一部融合中国南北文化特色的巨著,成为从各个侧面显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不朽之作。

  因此,红楼梦在当今对清代时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红楼梦》里还隐藏了许多作者不便明说的故事,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都可分析出来。

红楼梦读后感11

  读《红楼梦》,最喜薛宝钗,通透、澄净,心自不动;再次,探春,练达,分明,事事得宜,但终归不如宝钗性灵。

  有一回,大家看戏,别人都不觉什么,惟宝钗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情有独钟;宝玉自以为得悟,写了文字以示禅机,宝钗见了,笑笑而已——分明是没悟。

  有的人说,宝黛之争随着年龄增长会有不同的见解,读者中年长者喜黛玉出尘,而年少者喜宝钗成熟,更合贾府择媳标准。在我看来,则根本没有“争”之说,宝钗,几乎不争。

  众人房间,惟宝钗“一色玩器也无,全然如一个雪洞般”;王熙凤评价她,说她事不关己则不管不问,生怕有一点闪失;林黛玉体弱,她便让人悄悄送了燕窝,顾及黛玉自尊;怜香菱无依靠,主动让香菱随自己住;贾府谁有难处,她常常出手相助并屈与幕后;虽有高才,从来谦虚克己,从不卖弄才学。

  于是世人大都如此评价,宝钗世故深沉,为人八面玲珑,处事谨言慎行,一丝不漏。更有甚者,认为宝钗之谋策如草灰蛇线,从开篇埋伏到结尾,最终如愿以偿,成为贾府儿媳。

  而我却有不同观点。

  “山中高士晶莹雪”,在曹雪芹的心目中,宝钗的地位是极高的,应是他心里一种完美理想女性。

  我认为宝钗是一个贴合儒释道三教最高标准的'人物。儒家,要求男主外女主内,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以此要求自己。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宝钗苦口婆心地劝宝玉认真读书,博取功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是儒家固有思想,宝钗尊重长辈,孝敬母亲,为他人分忧解难。而道家,追求超然与出世,重要场合,宝钗一向从众随和,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不出格,不自我标榜,可谓大隐隐于市。宝钗不爱花儿粉的,不喜打扮,素雅脱俗,“山中高士”,道骨仙风,宝钗似乎也超然于凡尘俗世。

  在儒家的血肉,道家的外衣下,宝钗有一颗佛家的心。“雪”,晶莹通透,骨子里透着佛家的“净”。

  比起妙玉的刻意为洁,宝钗更有一颗平常之心对待万物万事。真正的禅意,在无作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一举一动,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获得了虚与灵、玄而妙的境界。宝钗更大的智慧在于包容,体谅他人,这看似是事事思虑周全,不如说是过眼涵而处之,毫不在意。即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争不响。如果人事都要仔仔细细,毫无端许地去计较,对世事从头到尾从本到末地察觉,那么自己会被自己的俗心所欺骗。一个人一旦有了毫厘之念,有了因果思索,就会被情感所抓住,被世俗所束缚。宝钗,谨守本分,却在规矩间活得自在精彩,这是一种平常心的超脱禅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圣解。此心者见,心动乎?心不动乎?全然禅意其间。

  宝钗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此。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是超世永恒的实相,一朝风月是现世的生动景象。现世与超世,当下与永恒浑然一体,使宝钗的人格魅力得以展现,得以不朽。无情万事,情在其中,便成慈悲。

  想到一句话”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不如在镜花水月的虚影里,以儒意为兰舟,道衣为桂桨,寻找那慈悲之心。

  必见得那时风景,千山雪落,刹那空明。

红楼梦读后感12

  看完红楼,心里酸酸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是为了摧毁荣宁·贰负的家庭吗?美女的香味是不是消失了?还是骗世界的投机者的名字?好像每一种都有一点点。但我总觉得还不止这些。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我突然明白了,那是嫉妒。我隐隐的开始嫉妒宝玉。说来惭愧,但是看到无数美女无缘无故的缠着一个纨绔子弟,又有几个男人不难过呢?

  说起来,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是宝黛的红粉迷恋。在红楼梦中,这两个人的爱情是最纯粹的。从两个小猜测,青梅竹马,到长大后谈恋爱。曹公简直是推波助澜,让读者觉得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爱情故事。它的出现如此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外表是那么纯洁无瑕。但是不合时宜的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独特的叛逆孤僻的性格和对世俗的鄙夷,使她处处脱颖而出。花前读西厢记,没有任何忌讳;不喜欢花言巧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崇尚真情,淡泊名利林黛玉聪明伶俐的病美娇,贾宝玉古灵精怪的模样,以及贾宝玉的母亲在贾府中过的非常的不错,都体现出她的聪明,颇为深的心机,贾夫人对林黛玉的慈爱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活灵活现。

  贾府实力雄厚,其拥有严格的家规及其等级分明严格,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腐朽制度使贾府大部分人中都拥有封建思想,迫害极深,而贾宝玉是这些人中唯一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但因为封建制度的迫害,贾府中无人支持导致他的思想,当他看到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奴婢被迫害,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只有他自己悲痛交加,表达出他的无奈与悲凉。

  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中,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非常的相爱,但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两个相爱的人天地相隔。有些人觉得宝玉在最后出家是无情的,可我认为他因为想逃离封建制度的压迫,不想被世俗所继续纠缠,他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认为,红楼梦反映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当时社会腐朽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需要反抗和发现新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13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演绎着她的悲剧。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一遍又一遍的要求进行阅读,尽管如此,这本书就像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水分。在不同年龄层面阅读同一本书,往往能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阅读的魅力也是岁月沉淀的成果。或许是受疫情影响,近期再次阅读《红楼梦》我有了一些爱情,社会以外的关于生命的理解和体会。

  《红楼梦》主要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古代社会中的世态百相。其中我这次阅读是重点关注了书中前后三次对于葬花的描写。

  第一次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一同葬花。宝玉和黛玉两人不约而同地对散落的桃花动了怜惜之情,两人相互合作,一人拾花一人埋。共同掩埋妥帖后两人借着《会真记》的妙词戏语,表明了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与桃花代表的爱情照应。此次葬花可以说是“优美的爱情小戏曲”。

  第二次林黛玉独自一人葬花,此前林黛玉目睹贾宝玉与薛宝钗两人欢声笑语,黛玉痛彻心扉;正值芒种——花神退位之日,勾起了黛玉的伤春愁思。葬花后,黛玉独自一人吟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令人恸绝,这也成了宝黛之间爱情结局的谶语。这一次贾、林两人没有共同葬花,却一起心肠寸断。

  第三次是贾宝玉一人完成葬花,与此前黛玉独自一人葬花不同,此时的林黛玉早已香消玉殒,两人天人永隔。那天是清明节后,宝玉生日,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日子,这次宝玉葬下夫妻蕙、并蒂莲,既是表达对林黛玉的思念不舍,也暗含了大观园中如花如梦的女儿们青春、爱情与人生的结局。

  看似简单的葬花之景,却在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可见作者对这一场景赋予了葬花以外更意味深长的含义。在最新一次的阅读中,我分外留意并反复阅读和对比了书中对于前后三次葬花的描写以及每次葬花发生的背景。对于这几部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若从贾、林两人的关系发展和三次葬花的关系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在传达一种要关心、珍惜身边的人的思想。所谓身边的人,在此处所包含的范围应该是很广的,不仅仅局限于家人、朋友,也可以包括那些仅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几十亿人中相遇是一种缘分,相遇之人与我们的前世今生或多或少有些许牵绊。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到,因此不要给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结局。除此之外,结合全书,《红楼梦》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仅仅是经典百书名录中的一本,更不要说是芸芸世界名著。从外国名家的《百年孤独》《时间简史》到我国作者的《围城》《人生》,从古代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到现当代的《平凡的世界》《野草》等等等等,等待我们去阅读感悟的书还有很多很对。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简单一句话已能充分体现出书籍对于我们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因此不论是在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应该要保持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自己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四大名著独步古今。其写勇、写义、写忠、写智、写豪、写情,或壮阔、或精琢、或瑰丽、或奇幻。可谓‘一人一天下、一书一山河’”。

  幼时不懂事,读书做事全凭个人好恶。本是女孩子,又有些影视剧沾染,仔细读了原著的,便只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本是对打打杀杀、战场心计无甚好感,《三国演义》只囫囵吞枣大略读了一遍,至多不过识得些人物事件,如今想来,甚是惭愧。既是如此,真正用心读了的,大约是只有《红楼梦》一书了罢。

  红楼一梦情几许,镜花水月意难平

  《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却实在是小说中极不同的一本。笔者似乎不同其余小说家将人物结局留待最后书终之时才徐徐道出,而是在第五回便借警幻仙姑之名,几段判词,几支曲调,便将其中不少人物细细斟酌,一生起浮跌宕,凝在寥寥句中,字字细品,令人拍案叫绝。小时候,尚读不懂,读来不过唇齿留香,读不出其中暗语,也几乎察觉不到意指何人,只傻傻地敬佩着笔者的才气逼人。

  似懂非懂地读下去,年龄所限,不解其中味。初中时,又重拾起《红楼梦》。许是有了前一遍的基础,这遍读来便好了许多。也知晓了此书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本是良缘,奈何身处侯门之中,情深几许,换了痴心错负。回首再忆,顾盼之间生欢颜,不过大梦一场,恰似那镜中花,水中月,将触未触,将歇未歇,虚无缥缈,心意难平。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本以为余生也不过如此,谁知天意不巧,造化弄人,痴缠半世,情意相通,终落得绛珠泪尽含恨去,宝玉心冷却尘缘。

  叹“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情”之一字,大约本是空洞的罢。

  本以为定能圆满的一双人,都各自凋零,更何况本就易散的荣华富贵呢?宁、荣二府的荣耀,本是贾家上下三百多人所依靠的。可祖上的荫蔽,不过日头下一棵荣树的影子,倘若这树倒下了,又如何撑起这极尽奢华的贾府的天?

  贾府的落败,从此处看,似是必然。可贾府的繁华落暮,也像这盛放的王朝一般,不加经管,必自内而外逐渐生出枯意。此时,再光鲜的外表,都掩不住它的颓然之意。大厦将倾,安能自保?大难临头,各自飞去!

  世事无常,谁想得战场风云诡谲,高祖在“西楚霸王”手下保全自己,最终建立起大汉王朝?谁想得大唐气象万世开太平,一夕安史之乱,竟踉踉跄跄,繁华凋弊,风雨飘摇?谁又想得,昔日海堂诗社之盛况,最终,大观园一片死寂,葬了红花,凋了碧树,随贾府荣华,一并归去,无人问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红楼梦》的恢弘大气,藏在字里行间。

  痴颦儿情心暗许,怜绛珠尘缘终尽

  前几日,看《经典咏流传》,刚听得一首《枉凝眉》之曲,缠绵悱恻,听而动心。宝黛的爱情,似乎一出场便注定了会是悲剧。他们兜兜转转,恰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意。可谁料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许是看惯了圆圆满满的大结局,如今这十分般配的一双碧人,竟终是不能相守。便傻傻地执着着,想问问如此不近人心的安排,究竟为何?细细说来,哪有什么不得不思虑的缘由,他们二人本是出尘,受尽了这人世的排挤与不容,再坚定的心意,又怎能与顽固的世俗相抗衡,他们,终究也敌不过“命”这一字。

  “命”,是带了些虚幻色彩的,笔者将“命”字归做了“还”。因为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为报恩随他下世,要将这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这才有了宝黛二人的嬉笑怒骂。她本无兄弟姊妹,母亲又因病撒手人寰。九岁左右的姑娘,经此一激,再生大病一场。本就瘦弱,又更是药不离口,缠绵病榻,几度伤心欲绝。三年守孝,敏感到令人心疼的孩子,又孤身入了贾府。事事小心谨慎,生怕多说一句,多走一步,平白遭了人闲话。虽有贾母疼惜爱护,终究寄人篱下。一腔幽情,无人可诉,只寂寞地独自消受。她是叫他哥哥的,在她最慌乱,最孤独的时候,如一道光照入她的生命里。他们一同吃,一同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言语不好时,她便垂下泪来,但最后又总会和好。说到底,总是比旁的姐妹多亲厚了不少,她便总是觉着,他该懂她,懂她的敏感,懂她的伤心,懂她的欢喜,懂她的心意。他也这么觉着,所以,待她最是好,最是深情。

  可惜,人生,太难总顺遂了心意。一场调包计,两边空欢喜。一个含恨而终,一个兀自伤情。没有那么多人是可怨的,毕竟,她的聪慧,让她太懂得“无可奈何”的含义。那就不多怨了,只怨自己,用情过深。

  “还泪”“还泪”,许是从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报恩的联系,黛玉泪尽之时,便是那恩怨了、痴情断的时刻。只可怜她,离开时,也不快乐。

  知晓了这些,从此对黛玉的情里,便多几分悲意。妄自揣度之下,我有些私心地猜想,若早知此生随他而来,苦苦痴恋多年最终却求不到结果,她应当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来吧,爱过,总好过退缩。若当真此生也逃不脱一个“情”字,她不像寻常女子百般纠缠,只还尽了自己的最后几滴眼泪,焚了诗稿,几分刚烈,几分决绝,断了痴情,泯了凡心。

  每每读到此处,必泪下潸然,哽咽不能言。她焚稿时,怎能无一丝心痛,必定也如针扎一般,细细密密,喘不过气来。可她看着耀眼灼人的跳跃的火焰,必然也不曾后悔。有些事情得不到时,求又有何用,倒不如断了心绪,断了情意。有缘无分,神伤自比不过转身,至少也多一分尊严。

  所以,她终是这样去了,去得果决,去得令人倾心。明知她辞世是必然,读到此处,仍是遗憾。如此玉人儿,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预言。

  喜欢黛玉,向来不只为了她最后一刻的果决,单是她“咏絮之才”,就令人赞叹不已。笔者将她与才、气俱佳的道韫为比,自然也看得出对她的倾心。书中多有她的诗词出现,即便只是胡乱作了应题,也得贾妃盛赞。也曾应了痴心学诗的呆香菱之情,教习香菱写诗。百家笔记网()先不说她论诗那话,单香菱学成之速,成果之大,足可窥见她功力之深。不少评论人皆说黛玉过于敏感刻薄,可试问文思如此上佳的女子,心思又怎能不细腻?她本是寄居荣国府,理当事事小心,出口的话又带上了文人常有的习钻之意;再加上旁有圆融的宝钗相衬,越发显得不懂事些,本不该受人如此指摘。(人总不能十全十美,喜欢她,自然也将她的小毛病看做优点,想来就是无伤大雅的。)

  喜欢了,就是喜欢了,所以愿尽心笔墨铺排,不再多写了,请往下看罢。

  不离不弃恨无缘,莫失莫忘误终身

  初读《红楼梦》,只几个最主要的人物印象深刻,金陵十二钗都未能仔细记全,除最喜的黛玉外,就是宝钗的言语身段能清晰地记起。只是,对宝钗,我却是怎么也喜欢不来。

  是她最终嫁了宝玉,成了宝黛二人被拆散最大的受益者?应当不只。小时不懂事,才有这样浅的心思,随着年齡的渐长,该是渐渐淡了的,可到如今,我还是不大喜欢宝钗。她做事一向周到,荣国府中很得人心,待姐妹也亲厚,黛玉不时任性,宝钗向来不多与她计较。思来想去,终也说不出自己究竟是不喜她哪样。

  直到半年前的一篇文章将我倏地点醒了。本不是评述《红楼梦》的,宝钗出现也不过一段话,寥寥几句,竟正点中我心中所感。

  宝钗,太过圆融了。

  是了,正是如此。宝钗通达人世情理,说话做事处处圆融十分通达,却令我时时觉着有些远了。她的笑容透出的意思,似乎也需通达情理方可知晓,玲珑的心思好像明明不远,却偏逢天空中起了一层重重的雾霭,影影绰绰,怎样努力也看不清那一双眼睛。她的心思,总像为自己戴了透明的面具,单纯的孩子,想靠近,却又触不及、

  宝钗的言语中,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十二三岁的光景,已如此通达,想她的日后,总免不了心惊。该是怎样的女孩子,早早地便失了小孩心性,成长到,如此的.模样。

  相比宝钗的圆润事故,我更喜欢黛玉率性自然。

  自然,宝钗也不是从未活泼过。记不起哪一回,宝钗见了一双玉色大蝴蝶,想扑来玩耍,刚到一假山后,听到两人说话,方才住了。难得玩闹一回,一遇旁人,又收了回来,恢复到那个周到圆润的宝钗,着实有些遗憾。

  细细找来,厚厚的一本书里,竟几乎再无对宝钗女儿心性,恣意玩闹的情景描写。似乎在这漫长的一段时日里,她一直戴着一张透明的面具。本以为出闺阁成大礼,日后的日子还能随性些。可谁又知宝玉痴情,念着仙逝的黛玉,最后出家,了却了尘缘,空留她一人,独守着空荡荡的院落,无处诉衷肠。

  关于她的圆润,我更愿意相信是家中情形造就了她。那样不成器的哥哥,性子不强硬的母亲,家中大事小情,竟是件件都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持家早,懂事自然快,成熟自然也早些,我只是没有想到,情形,竟能将一个闺中少女,从原应有的欢脱里强揪出来,为她套上世俗的枷锁,早早地便如此事故圆融。

  她的际遇,带了不少悲情色彩,最终,她好似什么都得到了,又好似什么都未曾得到。说到底,不过大梦一场,空余悲切罢了。

  宝钗心思玲珑,才情巧妙,当不亚于黛玉的,只是她的心思,过于事故,少了真实,少了反抗,多了顺遂,多了圆融。“可怜停机德”,独守房中,恨缘浅,误终身。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已进入了外国爱好者的课堂。好奇他们对《红楼梦》怎样评说,恰有文章来解了我的惑。说是中国籍在美讲评《红楼梦》的一位教授,每每教完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说说《红楼梦》之中各自最喜爱的人物。这文章交上来,老教授一看必了然于心,大半的学生,都写了王熙凤。

  一听这结果,我竟登时有些不乐意,我们才华横溢、倾城之姿的黛玉才是主角儿啊!怎么就不大受外国友人捧场了呢?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倒也知晓了其中缘由:黛玉常因小事垂泪,总显得有些小气,而外国友人打小独立,大约更喜欢一人之力掌荣府上下的熙凤吧。

  《红楼梦》里,她的称呼可不少,我更偏爱“凤姐”二字。既点明了她掌管荣国府上下大小事宜皆能作主的身价儿,谁见了都需恭敬几分,又显出她与人亲善,与家中姊妹关系甚好,又深得长辈信任喜欢。如此看来,凤姐便是荣国府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之一了。

  凤姐打理家中事务是一把好手。府中上上下下,人口众多,下人们的月例银子,荣国府每天的进项,都要从她的账上走一遍,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这一来一去,少不得费心费力的。光说这些无用,不如举个例子:秦可卿的丧事。秦氏平日里性子好,待人忠厚,很得人心,突然病重辞世了,府上也正荣华着,丧事自然是要大办的。凤姐作为荣国府主事之人,协理宁国府,支配钱财人力物什,好生打发了秦氏。这丧事的妥帖、盛大,既不失礼数,又给荣、宁两府争了脸面。如此盛况,少不了凤姐立规矩、定章程、理百事的功劳,也越发将她理家的才干显现出来。

  这样的妙人儿,总是被人凭白地架高了年纪,大多影视剧中凤姐的扮演者都是三十出头的演员,似乎只有到了如此年岁,才能有如此才干。其实不然,凤姐在黛玉初入府时,大约只十七岁左右的光景罢了。这个年纪,放到如今,这样的出息,怕是几乎没有的。

  只是,外人大多看到她的光鲜。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她要面对薄情的丈夫,严明的长辈,上下打点计较着每个决定的得与失,仔细衡量着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帖地解决,计算着多少的进项和体己才能撑的住这偌大的荣国府每日如流水的开销……一件件细数,怎能不惹人心惊又心疼,十七岁的女孩子,要怎样聪慧、勇敢、担当,才能巧妙周旋,计算人心?

  可就算是这样的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也撑不起这境遇颓唐的贾家,也撑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么凄凉。贾家倒了,她又算什么?老太太都因潦倒只匆匆下葬了,与昔日秦氏的葬礼,差了太多。不知她是否也感叹,昔日富贵荣华,只不过过眼云烟;也臆想,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尘埃落定,难以转移。

  有也好,无也罢,到底都过去了。我喜欢的,她的聪慧、她的玲珑、她的直率、她的泼辣,写这一遭,是再不会忘记了。

  只叹惜,她聪明一世,算计了太多太多,最终却累了自己,苦了性命。

  惜往事斗转星移,愿今朝云开月明

  也读过不少《红楼梦》的评述文章,偶得一观点说:“四大名著中,《水浒》迷乱嘈杂,《三国》勾心斗角,《西游》重复相似,唯《红楼》手法、笔意、文章、气势样样皆佳,实可担‘名著’之称号。”且不说辞藻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单就此句,足见《红楼梦》为世代文人所喜。其手法仅谐音一个便独得青睐:笔意仅人物言谈辞藻则胜于精美奇巧,文章见前后所述自成一体,连贯自然更甚他作;气势自字里行间起,至深思熟虑而未尽,于小处见大处,更非一般作品可及。

  只是笔者写时,必然不为这日后的赞誉有加。他似乎随性到写下这些文字不过为了取悦自己,不过以粥果腹的岁月里,打发时日的闲事。写写停停,不为时光而缓急,不为沧桑而变化。至于它的现世,我更想它是不懂事的侍童偶然带出,世俗一见,则惊艳万千。不那么隆重正式,精雕细琢地开始,也就不必花费太多的心力,去构建它的结局。好文章,从来都更适合随风而行,因为时光的深处,有缱绻的自信,总有有缘人会将它拾起,拍落尘土,细细珍藏。每次取出,都小心翼翼,精细不已,温软的目光和爱不释手的轻抚,是它最平静的沉眠。

  它不显,也不露,躺在岁月的阳光里,等待着清脆的锁开的声音。那该是,另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另一个心扉柔软的少年,另一段惹人艳羡的情缘。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红楼梦读后感01-24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03-23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红楼梦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05-06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之美07-18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03-30

红楼梦读书笔记_最新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9-16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