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精选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又名《石头记》,出自来自于清代的曹雪芹之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或许是曹公一生大起大落的经历,使得《红楼梦》一书充满悲情。
这部书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读者们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珍贵读物。这部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的大观园为主要舞台,描绘了贾府中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和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真实再现当时的生活。书中所描写的虽然是些日常琐事,却将很多重大事件以及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巧妙地与之融合在一起,并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如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贾宝玉,一个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自幼生活在温柔富贵乡之中,但他却没有普通富家公子的傲气,此生却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他那古怪的性情,似好又似坏。他视名利如粪土,有着文人的脱洒与个性,却不愿走“学而优则仕”仕途,因此始终离不开世俗的牵绊。他与黛玉相爱,却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二人悲惨的结局。
林黛玉,因为自幼丧母,家道中落,更是命运坎坷,寄居于荣国府,是贾母的外孙女。不仅体弱多病,而且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性格也很孤傲,她是一朵斐然独放的莲花,最后竟因心爱之人与他人成婚而病榻而死。她虽才华横溢,但封建社会却阻了她才华的施展,竟让她这好文采随棺而去。依稀的记得黛玉往日的一笑一颦,倾国倾城;宛如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动人心弦。
王熙凤(凤姐),一个从最初的无限风光到最后的吐血而亡,她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她作为贾府的`一把手,为人却尖酸毒辣。当初她百般算计,借丫鬟秋桐和大观园众多丫鬟之口——借刀杀人,将贾琏私自娶进门的尤二姐置于死地。而现如今,凤姐因银钱不周,我无法为贾母操办风光丧事而被众人嫌弃、责骂,最后心怀怨恨吐血而亡。
薛宝钗,一个出生在“丰年如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家族,她自幼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药石无解,幸得一个癞头和尚相送的一个药方,又送了一个,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金锁,才得以根治这个病。她为人着实让人摸不透。她看似单纯无害,却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从那“金玉良缘”的开始,注定了她与宝玉的命运。宝钗不像黛玉那样,只知道哭,他的秉性与凤姐有些相像——都是善于迎合贾母的心意的人,但她却不和凤姐一样刁钻泼辣。因此,她的性子也就是大观园中众姐妹最奇怪的了。
读完《红楼梦》之后,我为故事中的种种悲剧而痛心,因为这些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读红楼梦有感2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3
初览《红楼梦》时,吾便被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所深深吸引。欢愉不惜时光逝,再读时,吾已成为"书中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玉",既间之,何不乘风抒胸睡?请君为吾倾耳听。
《红楼梦》为曹雪芹与高鹏所著,《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大部人认为前80同是清代作家要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乐。整理者为经伟元,真鹏。小说以贾,中,干,薛四大家族的兴真为背量,以富责公子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色腐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本的史诗性著作。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相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房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增遇流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究苦,“满径蓬蒿”,“举家食家酒常除”。《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之后,存甘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韩随初年到梦降=十年(1736—1765)左右。
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令人惋惜,林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则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表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错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男想的光辉。而贾要玉作为莞国府的墙漏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香阎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灵的映像。
再译时,谕觉《红楼梦》非月,它所描写的不是"圆房花钟,金接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素族青年贾宝玉,林堡天,薛宝程之间的交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红楼梦》是本不可多得的奇书,愿人人都可于中有所悟。
读红楼梦有感4
读罢《红楼梦》,已是深夜,我不知该如何表述自己复杂的感受,那种感觉,像是湛然寂静,又像是迷离恍惚。荣宁二府家破人亡,红粉丽人香消玉殒,霎那间,一切宛若散场后的电影院,一片漆黑,一片萧凉。
“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合上《红楼》,却发现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女子,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她为整个家族操劳,却因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没有谁爱戴她。别人给她的评价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的确,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梯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每当读到这些情节,我都会觉得,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确实可恨。
她曾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但她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她的确很精明,但费尽心机所追求的爱情落了空,她奄奄一息时,平儿求贾琏给她请个大夫,贾琏却啐道:“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么!”有人说王熙凤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自作自受。或许是吧。但我还会为这个倔强好强的女子叹惋。我觉得,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所有的栖居都是暂时的,就连生命,都要归还给日月经天的自然。王熙凤啊王熙凤,你这是何必呢,占有再多的财物,攀上再高的地位,你也无法拥有内心的安宁,享受生活的安然平和啊!
《红楼梦》结尾的那四句偈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流转,“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正如王熙凤最后叹息,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是啊,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谁也躲不过,兴盛衰亡的轮回。但人有时总那么贪婪,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却不知道,美好的东西是会在贪欲中走失。及至“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时才恍然大悟,那些本该安宁祥和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任怎样敲门,怎样借茶问路,都再也不会,看见门里探出一张桃花笑脸来。那所大宅子里的热闹非凡,珠光宝气,勾心斗角,卿卿我我,都如一场梦,最后,几近虚无。
红楼一梦,香艳浮华都已不再,唯余一丝寂寞的气息和一段传世的故事,世事无常,尘世的大舞台上,却总也免不了这最后一幕——灯熄人寂。
读红楼梦有感5
总说,流行畅销书看不得。只有流传百世的经典,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岁月中沉淀,才值得反复品味,而《红楼梦》恰是这样一本经典。
初碰红楼,虽然是两本新书,但却给我扑面而来的陈旧之感,仿佛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很多人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根本读不下去,但在看了数遍的我看来,每一次看都是一场生动的情景演绎。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若不是那年曹家因亏空罪被抄家,一落千丈;若不是经历过靠卖字画和救济为生,失魂落魄。举世传奇《红楼梦》也只不过是一场荒。唐梦罢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定是孕育不出这样的佳人与其佳作的。
《朗读者》第二季近期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并邀请了胡歌作为嘉宾之一。胡歌提起之前自己经历过的车祸,说道:“我觉得我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有事情等着我去做。”如果胡歌没有经历过那样一种生死一线的场面,也许他也不会有如今事业的'成功。
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用笔尖摩擦出最动人的文字,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被束缚的爱恨情仇: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是众所周知的。
宝黛二人的真情实意虽然有目共睹,但却无法抵抗封建顽固势力的摧残。他们因为彼此心心相惜,互相理解而恋,但两人的思想都是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黛玉也无法成为贾家心仪的宝玉的另一半。
“包办婚姻”“媒妁之言”……把宝玉和宝钗硬生生捆在了一起。虽然宝钗因为自己的深谙世事取得了少奶奶的地位,但得不到宝玉爱的她也只能“埋在雪里”。
所以最终,一切拥有反封建思想,哪怕一点点的人,都只能被封建制度重重一击。不止宝玉最后的丧志,不止黛玉最后的香消玉殒,还有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反抗精神:
晴雯是宝玉房里四大丫鬟之一,因为娇生惯养,养成了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不善于收敛的她,得罪了不少人,也只能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病重而死。读后感。“晴为黛副,袭为钗影”,与深谙世事的袭人和宝钗相比,晴雯和黛玉仿佛都是与世格格不入的人。晴雯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非黑即白的,自己也是嫉恶如仇。偏偏也就是那张不饶人的嘴,“比天高的心”,最后落得个狼狈而亡。
原来世界待她太过温柔宽厚,后来又太严厉刻薄,病重未愈便遭横祸,香消玉殒一命呜呼。
这样一个小丫鬟,曹雪芹又在写什么呢?
大概就是她心底所蕴藏的一种反抗精神了吧。晴雯追求平等,反抗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为人正直豪爽,虽然心急最快,但仍然掩盖不了善良的本质。这是与当时封建思想背道而驰的,也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
读红楼梦有感6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读红楼梦有感7
终于看完了,本该在上学时看,现在才看挺惭愧。毕竟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人还是该稍加了解。本人比较喜欢读世界名著,读的不多,某次想该读哪一个好,突然想到中国也有名著,且没读过,不然就读读中国的`名著,先了解了解本国的名著再说。想想中国的四大名著一个都没看过,就先看看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吧。“三国演义”难懂,就先看“红楼梦”了。看完觉得那时候的荣与衰太不稳定,今天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明天可能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而这荣与衰只凭皇帝一句话,看皇帝的心情,君主专制,让那些大臣家势难有保障。加上大家庭住一起,说不定那个小侄、孙外甥什么的在外惹事,就有可能牵连整个家族,或免职或被抄家都有可能,家大人多,即使处处小心,也难防有什么差迟。大家庭人多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富裕时还能勉强凑活不太明显,一旦穷困,之间的矛盾激化、显得突出、露骨。所以现在发展趋势是小家庭是有道理的,本人举双手赞同小家庭形式,人少矛盾少易解决,人多矛盾多事情复杂不易解决,所以做父母的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结婚后尽量不要和他们住一起,这对您两位老人家和他们小夫妻都好。那时的婚姻是父母或长辈做主,自己无权决定结婚对象,全凭媒妁之言,洞房时才能见庐山真面目。现在能自由恋爱、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真是太幸福了。
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认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慨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达,也是她悲剧的开始。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局部。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表达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表达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开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的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
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到达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尽管《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它所反响的却是清朝末年那一幅幅腐败的景象。虽然他是描述的是贾宝玉一家由胜到衰的画面,但是更多的却是挖苦当时清朝统治者级官员的昏庸无能。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就是这样的一本《红楼梦》则已被我读过了三遍,从童年致青年,它见证了我成长的改变······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小学六年级,我面对着许多的人物和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很为烦躁,对于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只是匆匆翻过。所以,第一次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感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贾母、金锁、凤姐等人的'恶毒。它只是向我描述了一个悲惨故事。
第二次读《红楼梦》已是在初中之时,在了解了一定的写作背景和文言知识下,再次的阅读便使我明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本质、封建社会下各阶层人们群众的悲惨生活、近乎扭曲的为人处事之道······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建立在虚构上的现实封建社会。
第三次读《红楼梦》便是不久之前,再一次重读,我淡化了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学着去欣赏去思考。
众所周知这本书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如具有强类的叛逆精神并厌恶仕途的贾宝玉;聪慧谨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王熙凤;举止稳重、处事圆滑的薛宝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言慎行,葬花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宝钗生日宴时点贾母爱听戏曲的处事圆滑,坚持劝宝玉读书的恪守礼教,和大观园众人相处融洽的待人之道;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的周全果断,对贾母的讨好奉承,对刘姥姥的不屑一顾,毒害尤二姐时的恶毒狡诈······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宝玉的丫鬟晴雯。虽然她是个孤儿,但与多愁善感、想说不敢说的黛玉和外冷内热、心机沉重的宝钗所不同的是她性格豪爽、刚烈倔强,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她不甘于自己的奴隶地位,但却并没有因此而不择手段;她看不惯别人摆臭架子,鄙视袭人巴结主子,称她为“西洋哈巴狗”······有一次晴雯在给宝玉换衣裳时不小心把扇子摔在地上,宝玉骂其为蠢材,晴雯当时则冷笑说:“二爷近来动不动就发火。跌坏扇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二爷也没生大气。要是嫌我们不好,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唤。大家好离好散。”·····虽然身为丫鬟,但她却自尊自爱,不肯无缘无故的受气,敢于直接指责宝玉的错误。但她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结局亦是悲惨的,重病被撵出贾府,死后更是只有宝玉悼念。
偶然间有了这些疑问,如果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能多一些如同晴雯一般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勇于向权势挑战,那么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黛玉能多一点果敢,从她支持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并不固守成规,那么凭借着她的才学是否可以影响一些身边的人?如果贾雨村上任地方官时能秉公执法,不因薛蟠的权势而包容其罪行,那么当时社会的风气是否会有所改善?也许结局依旧悲惨,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黑暗之中能否因那些细小的改变而散发出一丝光亮呢?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年纪去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每一次的阅读不仅是在收获知识,更是体现着你思想的转变,经历会让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读后感”。阅读是成长的相机,记录着我们的蜕变······
读红楼梦有感10
在《红楼梦》一书出版后,我便买来读了这本书,读完脑海中不觉涌起了一些评议。
红楼泪
宝玉、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是《红楼梦》的主线。但宝玉却纠结于宝钗和黛玉之间,下不了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才发现自己爱的是黛玉,敬的是宝钗。本来感情大事是由自己作决择的,但由于宝玉 的长辈们插手,贤惠的`宝钗成了最佳人选,在宝玉头脑不清的情况下,糊里糊涂便和宝钗拜堂成了亲。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可怜的黛玉忍痛割爱,烧了心爱的诗稿,消香玉殒,本来黛玉死后宝玉应该对宝钗好,但最后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一段感情牵扯了三个人的幸福,也毁了三个人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婚姻理念,才酿成了这一悲剧。
论黛玉
黛玉是贾敏的女儿,在母亲去世后,她被贾母接进了贾府,此后便和宝玉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贾府后,黛玉凭着她的礼貌懂事,很快便博得了贾府人的喜爱, 也因为宝玉 的一句“这个妹妹好象在哪见过?”,便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黛玉能吟诗,能作对,在贾府里也称得上是才女,但她的小气,自私,无理取闹也为贾府的人们出了一个个难题。黛玉宛如一朵芙蓉花,经不住风吹,也经不住雨打,她总是一副若不经风的模样。
论红楼
《红楼梦》不愧为文学经典,它虽然是悲剧,但也不失对女性的歌颂。
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出嫁不久便被丈夫虐待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落发为尼的是贾惜春,投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尤三姐尤二姐,被斥逐郁愤而死 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有封建婚姻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社会纳妾制度的悲剧。封建社会压抑了太多情感。一曲红楼倾诉,述尽封建情仇。
读红楼梦有感11
世界上,有多少悲剧?想一想莎士比亚写的悲剧集,那悲苦的剧情是普通的事物所不能比的。《红楼梦》中的苦情我是读一次就为他们的宝黛之爱落一次泪。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识是在贾府,当时黛玉的妈妈刚患病去世不久,黛玉就被送到贾府下了。但由于当时的古代,黛玉的身份在贾府是低人一等的。后来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她便是真正的寄人篱下了。黛玉的多愁善感便由此而生。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古代的封建思想所导致的。一是因为黛玉病重,怕是为短命之人;二是因为黛玉的身份只是个外人,并不是贾母的外孙女所致;就因这两个原因,贾母就使凤姐的“调包计”使宝玉与黛玉被蒙在鼓中,以至于后来宝玉狠心为了黛玉而出走不碰世俗红尘,而黛玉在宝玉娶亲时病重身亡的悲凉故事。
从中,是因凤姐从中作梗,给贾母出谋划策,才导致了后来的故事,那么凤姐又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呢?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凤姐是俗气贪财,爱见风使舵的一个虚荣的人,凤姐一手操控,宁荣二府的大事小事,是一个精明的人。但,她太过精明,由于贪欲,她干了不少的背地里的.勾当,贪污了不少钱财,到后来,她的下场十分可怜,但可怜之人就是有她的可恨之处,要知道,凤姐最后贪污的事被查出来了,她就是害地宁荣两府落败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导致黛玉与宝玉美好的爱情破碎,害地宁,荣两府落败,财产丫环全部充公!凤姐最后也没有善终,她心怀愧念,病重身亡,临死前把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
《红楼梦》,红尘楼中含情一梦,一把辛酸泪,千年情爱走一回,终会被粉碎!
我讨厌封建社会中对父母命婚姻的难违,我觉得,做人不能像凤姐一样,要老实地生活着,不能做亏心事与坏事,那怕是一点,也会遭到恶报。
我欣赏林黛玉的敢爱敢恨,厌恶封建社会的腐败与丑恶。
读红楼梦有感12
再次翻开《红楼梦》,慢慢地看着,心也渐渐幻化了进去。金陵十三衩的红颜薄命,应顺了贾府的一路兴衰。就拿钗黛来说,从林黛玉的“恨无缘”,薛宝钗的“误终身”,到贾宝玉悬崖撒手断尘缘,满纸无奈亦真亦假,曹雪芹写得出神如化。
一本《红楼梦》,我已读了很多遍,但始终似懂非懂。贾府,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家族,竟衰败得如此凄凉。
黛玉六岁丧母入京之时,贾府正盛,纨绔子弟沾花惹草乐逍遥,大家闺秀习文识字妆娇娘,那“护官符”中描写那时盛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可知贾府之昌盛。可叹之后大观园中人渐少,尤二姐吞金而亡,尤三姐为情自尽,晴雯等均被逐出,贾氏也衰败了。黛玉死后,贾府被抄,败落得一塌糊涂。尽管日后宝玉贾兰中举,贾府复兴,但曾经的红楼昌盛已不复存在。
每次想到贾府的衰落,我都会感慨,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大家族败落呢?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吗?我无法读懂!
合上书的一刹那,在感慨《红楼梦》中人时,我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中国共产党让我们的民族由弱变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很庆幸成长在新时代,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会谨记的教导,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
读红楼梦有感13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著章回体小说)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大致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读红楼梦有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四大名著之首,字字珠玑,声声悲戚。《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不曾拜读,甚是惭愧!今幸读之,曾听闻“不读三遍不配谈红楼”但学识有限,时间不足,方读过第二遍,今妄论一二。待到时间充裕必当再次深读。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你也不用拿这话来哄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亲近二爷了,二爷也权当我去了。”
“你往哪里去。”
“我回家去”
“我跟了去。”
“我死了。”
“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果然有趣。”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
“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我为林姑娘病了”
“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
“宝玉,宝玉!你好……”
她是阆苑仙葩,他是美玉无瑕。那日初见,佳人儿自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天然一番风流态度,而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小儿女互诉衷肠,心心相映,却抵不过岁月如水流逝,权势地位的欺压。这不是单纯如宝玉,率真似黛玉以及他们纯粹而脱俗的爱情可以承担的起的。所以,当层林尽染,年华渐逝。便是个悲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依曹老的'心愿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老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技法登峰造极,重点刻画的宝玉、黛玉、宝钗自不必说。好像活过来了一样,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然即使着笔不多的智能儿、贾瑞之人贪嗔痴,爱恨情也都跃然纸上。从宝黛爱情上来讲,最后黛玉的香魂归帝所,令不少人扼腕叹息,甚有爱黛者如紫鹃,想象着林姑娘要在世嫁与甄宝玉也未为不可,甚至有红学认为黛玉最终嫁给了薛蟠。窃以为,黛玉必死,不死就不再是那个风流态度的黛玉,不死就不再是那个心高气傲的黛玉,不死就不再是那个宝玉此生唯一的知音,那个随顽石入世,甘愿以自己一生一世的眼泪来还他灌溉之恩的绛珠仙子!高鹗是不忍的,并未只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玉出家,贾府在蒙圣恩,而且还出了一个举人,处处象征着死灰复燃,枯木逢春的景象,对此处理,我不敢非议,这样的处理,也许只有早已仙逝的曹老才有权做评。但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体现出了红楼中的人物仿佛真的活了过来,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谨以这数百年来对红学孜孜不倦的探究向对《红楼梦》做出创作贡献的所有人表达敬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世间一场大梦,愿大家尽情演绎,只求一个尽兴无悔!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05-06
花落人亡,红楼梦断——读《红楼梦》有感02-28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2-28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4-04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11-19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9-07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9-19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