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1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于成功相结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2
寒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感到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惟妙惟肖,真当之无愧为四大名著之一,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有时间我会好好咀嚼回味。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3
读了《三国演义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蜀国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知识渊博,为蜀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蜀国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从《草船借箭》这一章就能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知识。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准备找个借口杀了他,于是命令诸葛亮十天内必须造出十万支箭。可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行了!到了第三天,他趁江面雾气浓密,对面不相见,他督促二十条船,当夜五更时分船已接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命令船只头向西尾朝东一字排开,原来他早料到曹操在雾下必不敢出。曹兵正在睡觉时,忽听鼓声震天,就命令水陆两寨一万多个弓箭手一起放箭,江面上万箭齐发,全射在稻草人身上,不一会他们的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足有十万多支,他这才命令船调个头,又叫船上士兵高喊:“谢谢丞相送箭。”曹军这才恍然大悟。鲁肃见到周渝把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听后大惊,重重地叹了口气,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故事讲完了,你觉得诸葛亮的才智过人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4
假期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蜀国、魏国、吴国之间的战争。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人物,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我还喜欢关羽,因为他很讲义气。
我还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很聪明。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学到知识和历史,还能让我知道许多人物。我还跟爸爸比赛谁想到名字是两个字的人最多,我们想的都很多,比如:赵云、马超、许诸······但我还是输了,因为爸爸总是把我想的说了。下次我一定要赢!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6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刘备从孤家寡人,到桃园结义,到建立了一支拥有百万大军的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因为不仅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样样精通,而且会随机应变,把学会了的东西用出来,所以才能随时想出计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一次次地顺利击败曹操的大军,从劣势转为优势,获得了一场场战役的胜利。我真为刘备有这么一个旷世奇才而感到高兴。
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一番事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首先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了解透彻;其次可以看看新闻、看看报纸,了解一些国际和国家的大事,了解我们现在的时代;另外我要多阅读课外书籍,增长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普等类的知识;学习之余,我们还可以旅游,这样既能放松大脑,又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亲身体验和考证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总之,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像海绵一样吸取各种知识,并学以致用。长大以后,一定能成为像壮官吏那样的栋梁之材,为祖国争光添彩。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7
诸葛亮——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静心研读杜甫的《蜀相》,使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但是品味了《三国演义》,就认为真实的孔明与神坛上的那个诸葛亮反差太大。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却没有人敢于在诸葛亮的问题上说实话。其实原因很简单:诸葛亮已经稳稳当当的屹立于神坛之上!历代知识分子对他只能仰视和崇拜。如果谁敢于用平视的眼光、用理性的态度来考察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别人就会误会你,认为你屏弃了中国人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孔孟之道”。屏弃了中国人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就等于屏弃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生存权。当时绝对没有“出国”这么一说,不从众就等于屏弃前途、屏弃生存。所以学者们只能把偶像捧得更高,既便有些批评,也只是在仰视的角度上批评。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神,不能认清诸葛亮的真实面目,则不能认清三国历史的内在玄机,也不能对整个中国历史作出理性的审视。竖立起一座神像,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民族对历史的误会。而一个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诸葛亮是如何登上神坛的呢?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分析其中奥秘,等于将分析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演变史,不能不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诸葛亮显然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报负的人。出山之前,按陈寿的客观记载,明明是“每自比管仲、乐毅”,而《出师表》中,却虚伪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般不细心研读历史的人,很难发现这种心口不一的强烈反差。而以这种强烈反差为切入点,我们同时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其早年已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在乱世,没有任何人能预言天下将归属何人。投身任何一个军阀集团,都同时面临着成王成寇的双重命运。于是很多人便随意地将自己的命运付之于未知的筹码,其原因可能是知遇之恩,可能是正义感使然,可能是利益的权衡,甚至可能是某种政治智慧。而诸葛亮是不会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轻易地交给任何人,他天才般地选择了刘备,迈出了“光昭将来,刊载不朽”的第一步。其所做所为出于独具慧眼的眼力:看中刘备可靠的政治旗帜。抗拒住了一时名利的诱惑,投身前景并不算光明的刘备,这说明诸葛亮比别人更有远见,他追求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名显赫,更不是所从属政治集团的整体“事业”,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万世美名。这种选择方法,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为他的“表演”所迷惑,以为是一种“汉臣”的大公无私,实际上,这才是貌似大公的大私,远比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自私”更加“自私”。同时,他也看中了刘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将给自己提供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待东吴的拉拢,他巧妙地回答:“孙将军可谓人物,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尽亮,吾是以不留。”这几句巧妙的对答,加上以《三国演义》为标志的三国俗文化给人们造成的神化诸葛亮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往往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孙权器量小,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这种论断显然是幼稚且无意义的。孙吴不能“尽亮”真正原因,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好位子都叫别人占了”。
面对人才济济的曹魏,诸葛亮则更是“立场坚定”。入蜀后,他曾为投魏的好友徐庶和石韬叹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一生一世具备一种领导艺术和政治智慧的诸葛亮,偶然有这么一次“真情”流露,便立刻暴露了自己“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价值观念。他为早年好友的“不见用”而遗憾,这种感情应该是真实的。但显然他更多地是庆幸,自己没有“伦落”到一个“多士”的势力集团,因而在刘氏集团中鹤立鸡群,一枝梨花压海棠。看到诸葛亮这一瞬息的真情流露,不仕吴的问题还需要更多解释吗?
曾有人根据三国志上关于诸葛亮“严法”的记载,断定诸葛亮“以法治国”,蜀汉是“法治化国家”。这显然是象牙塔中的书生之论。
从本质上看,“法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在毫无法治传统的中国,不论“严治”还是“宽治”都永远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策略。“宽治”则是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集团收买另一个地主阶级集团的法宝,而“严治”作为一个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集团用来打击另一个地主阶级集团的手段,是掌握政权的政客打击其它政客的方法。诸葛亮的“以严治蜀”也是同样,它是诸葛亮用来打击益州土著集团,维护荆州集团统治权的工具,是用来打击持有不同政见者,维持诸葛亮一手遮天专权统治的手段。诸葛亮的“严法”恰恰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擅权心强的诸葛亮,不仅大权独揽,甚至连小权都不肯放手,仗责五十以上都要亲自过问,他绝不允许朝臣们对自己稍不顺从。通过其炉火纯青的政治表演术,展现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的本色。诸葛亮不仅排除异已,而且还为自己树立了“刑法虽峻而无怨者”的美名。人们为了论证这一点,常常以诸葛亮的主要政敌的被废为例,如廖立、李严之被黜,习凿齿称之为“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蜀国官修历史的缝隙,看到诸葛亮是如何把自己化装成“水镜”的。
首先是李严受到惩罚。李严的失败,缘由是自己运粮不济,派人假传圣命,让诸葛亮退兵,而自己又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诸葛亮拿出前后书信,李严只能认栽。从这件事看,似乎李严罪不可赦。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明镜高悬,对犯法高官毫不留情。但从史料上一个个细节来分析,诸葛亮就再也演饰不了他一开始便对李严所抱有强烈的忌恨之心:
如李严被黜是建兴九年,在此之前的建兴五年,李严还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顾命大臣,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了一大群朝臣,而对李严这位地位仅此于他的重臣却只字未提。看来《前出师表》真是诸葛亮的“心声”!再会表演的人,也总会有一时放松,吐露心声,这使我们看到诸葛亮的阴暗面。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整理8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整理】相关文章:
对联整理07-27
经典的谚语整理08-02
怎样整理档案07-18
档案整理总结07-20
档案整理的概念08-17
有趣的对联整理10-07
时间的格言整理12-21
励志的语句整理03-20
整理心情的说说03-29
如何整理档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