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纶巾-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4-02-15 11:45:22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羽扇纶巾-读《三国演义》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羽扇纶巾-读《三国演义》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读完《三国演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智谋破敌振军威,诸葛亮这份运筹帷幄的睿智,让我赞叹。在跟随刘备出山之后,诸葛亮在博望坡利用地形和火攻战术,仅用三千军士就击破夏侯惇等人率领的十万大军,立下了初出茅庐的第一功。而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他更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战前,他先用激将法激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坚定了东吴与蜀汉结盟的决心。随后,诸葛亮又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观测天象后在大雾天气将草船开往敌营,不费吹灰之力就从曹丞相那里“借”走了战前急需的十万枝箭,令人拍案叫绝,还有战时黄盖受刑苦肉计、庞统巧授连环计、借东风、纵火攻,一切都在孔明的掌控之中。而在汉中,他又用疑兵之计吓退曹操,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国忠君存大义,诸葛亮这份家国情怀的赤诚,使我震撼。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即使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他依然选择以磅礴气势舌战群儒;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当主公病危,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若其不才,诸葛亮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贪图这荣华富贵,而是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孔明“安居平五路”,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的计谋得逞。在之后九年中,他更是呕心沥血,“愿以只手将天补”。先是以德服人,七擒孟获,是南方民心归顺,接着武侯决定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只可惜收效甚微。而那两篇《出师表》,正如白居易所言:“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是他最后发挥余热的地方。他命令军士雕刻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大小、神态的木人,魏军前来追赶时,便将其推出,果真将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跑出了五十里地,还惊疑不定地问部下:“我有头否?”,留下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美誉。

  身未升腾思退步,诸葛亮这份淡薄名利的澄澈,令我钦佩。在他跟随刘备出山时,还特意叮嘱弟弟诸葛均好好耕地,“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而多年以后,在他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对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毫不看重,只希望子孙能自食其力,囿于农桑,甚至是下葬时也只是一口薄棺,一身素衣,没有其他的配葬物。古今中外,像诸葛亮这样淡泊名利的人还有许多: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袁隆平敢创新淡名利,胸怀国家粮食安全;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元素后,坚持放弃专利,并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要做到清心寡欲,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深远的境界,才能真正达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在《三国演义》中,他羽扇纶巾,谈笑间,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诸葛亮,一个忠贞不渝、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羽扇纶巾-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的有感11-11

读《三国演义》有感11-23

三国演义读有感11-04

读《三国演义》有感07-19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3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08-16

(经典)读《三国演义》有感08-24

读《三国演义》有感[经典]08-26

读三国演义有感05-26

读《三国演义》有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