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4-30 14:16:48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1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年的往事早已随江水逝去,存在的却是永恒的记忆。

  千年的记忆虽然光辉灿烂,却如同过眼云烟,唯有你,能让驻足。回首千年,记忆中的你挥之不去,一如你的名字。

  初识你,是在《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你被罗贯中披上了一件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外衣,我也曾被这件外衣蒙蔽了双眼。那诸葛孔明处处高于你,可你却容不下他,以至后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至今读来依旧如鞭子打在心头。在罗贯中笔下,你气量狭小,过于争强好胜,被孔明气的一连三次怒气填胸,箭疮迸发,最后只留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凉感慨便一命呜呼。可那孔明却亲赴东吴,在你的灵前伏地大哭,哀恸不已地吊丧,读来不禁让人感到可悲。

  可我也知道,你是周瑜,“瑜”是美玉的光彩之。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那一件轻薄的外衣哪里掩的了美玉的光彩呢?那时你正值弱冠之年,助孙策平定江东。凭借卓越的功勋,你被封为东吴的建威中郎将。可是老将程普自持功大不甘年轻的你的地位居于他之上,于是程普处处与你过不去。但你却没有与他计较,依旧以礼相待。后来程普感叹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看来不仅是程普,就连千万东吴将士也为你宽广的胸怀所深深折服。

  “曲有误,周郎顾”,记忆中的你,总离不开音乐。那一曲曲泠泠切切的乐声从你的指尖下流淌而出,宛如高山流水,澄澈而不失深远,情越无比,沁人心胸。我总能想起英勇善战的你回眸顾曲,指挥若定的名将也时时流露出琴心雅致。古往今来,有多少好曲之人,可是又有谁像你一样名垂千古,青史留芳?

  想当年,曹超挥师南下,想一举平定江东,一场赤壁之战将你推向历史前沿。战场上,你雅致依旧;记忆中,你坐在虎帐中抚琴。素手抚动的'琴声伴着江水的涛声荡气回肠。那时,你的指尖勾托的不是琴弦,而是一段江水的故事,一段江水的传奇。曹操万万没想到,是你,在弹指间,叫风云变色;在琴曲之中,惹波澜壮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兵片甲不留。那赤壁之火不仅让曹操不敢直视江东,更造就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你有王佐之才,是万人之英,但苍生却没有厚爱你。我永远也忘不了南郡城下浴血奋战的将军和那支离弦的毒箭。谁曾想到,是那支毒箭,使记忆永恒。记忆中,你总角之交追随孙策,弱冠立基辅定江东,三十麾水师治国。你是江东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可谁能料到,一曲未终,三尺青锋缓缓垂落,光芒渐渐消散,你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

  周瑜,每当想起你,我总有一些感叹。受伤、疾病、早逝留住了你的青春美貌,甚至使青春美貌之上的进取、谋略、胆识、大气、风流空前绝后地交融在一起,都变得美玉般无瑕无憾。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回首千年往事,感伤的眼泪潸然而落。

  江水流逝无数个生命,浪花淘尽千百位英雄,唯有跨越千年的记忆让我为你驻足。在我心里,你永远是长壮有姿貌的东吴都督。公瑾,苍天将一切的优秀都给了你,留给后人的却是绵绵不尽的惋惜与哀叹。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人物。他足智多谋,足智多谋,前后了解世界,影响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里总有一个结打不开:他为什么总是要和魏延过不去?看了几遍,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是三国的悲剧人物,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他说几句话。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你也希望一起谈谈。

  就我个人而言,在三国,魏延是一位懂得大义、懂得时事的英俊英雄。想到刘备和人渡江投奔襄阳,刘聪拒绝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是仁义之人,今天为了救人而投,何必拒绝呢?并砍死守门员,要把刘备放进城里。刘备和诸葛亮不领情,因文杀出阻拦,没有进城,魏延不得不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欣赏之意。黄忠被韩玄欲以外通内连罪处死。关键时刻,魏延挺身而出,骂韩玄残忍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头,投拜关羽。由此可见,魏延对刘备的忠诚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的。也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而久之就会反骨,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叛军降将都应该被斩首。最后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影响了魏延一生的未来。

  魏延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勇敢杀敌,做出了汗马功劳。然而,当诸葛亮获得西川奖时,即使是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杀了

  魏延是“五虎将军”之一,与黄忠同等资格的魏延被排除在“五虎将军”之外。这极大地伤害了魏延的心。其中之一。

  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延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纠正魏延的建议,以陈仓或斜谷为主力,以陇右为主,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攻打长安,秦川就能一举定下来。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又嘲讽魏延:“你以为中原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吗?假如有人埋伏在山中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把全国之兵带到陇右大道进行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战争。此其二也。

  五丈原交代后事时,诸葛亮委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给姜维。此时他还是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以用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就资格而言,他是最老的;说到功劳,他;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到了这个年纪,还得听小辈的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时做出了不正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撤退的栈道,威胁要俘虏杨仪。最后,杨仪和马岱共同斩魏延。此其三也。

  魏延悲剧命运的结局与诸葛亮的就业方式密切相关。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对魏延始终抱有偏见,并在魏延面前说了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如何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是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是一根导火索,诸葛亮死后就爆发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千古名词,是《三国演义》的开头,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演义的开头。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鼎立直至魏国统一三国建立晋朝这一大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蜀国。蜀国君主刘备,不说你们也知道,大大的好人。从不欺侮百姓,从不杀害俘虏,对俘获的大将总是以礼相待,更不会伤害敌国百姓一丝一毫。再说相貌。他双目能顾耳,两手能过膝,是典型的豪杰形象。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军事家,一个君主,一个政治家,他这样未免太仁慈了。说到徐谦让徐州之事,如果是我,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把徐州归为己有。然而,刘备却已不能乘人之危为理由推辞了,就连他的军师诸葛亮都说“我的主公真是好心啊。”

  关羽呢,他是蜀国的五虎将之一,使一杆青龙偃月刀,双目如电,面如重枣,他为人颇讲义气,再加上武艺高强,所以很为三国英雄们所敬佩。

  小弟张飞,使一支丈八蛇矛,为人也讲义气,武功也高,只是脾气火爆,言语粗鲁,喜欢鞭打士兵。其实,他的死,也是因为他脾气不好,性子急,跟士兵过不去造成的。

  蜀国还有几员神勇之将,乃赵云、魏延、黄忠,在此不一一细说。

  魏国君王曹操,众所周知,奸贼一个,其恶劣程度,不亚于董卓。打仗时总是使些拷打敌将父母、妻室的下三烂手段,迫使敌方有孝心的将领前来归降。然而令人颇为奇怪的是,他如此恶劣,他手下的有勇无谋的兵将为何对他如此忠心耿耿?

  吴国最有名的还不是君主,而是大将军周瑜。他十分小鸡肚肠,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高明。他就因为这一点,被蜀国军师诸葛亮活活气死了,死之前还不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然而,依我看,《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人不得不说,就是吕布。他向来在人们口中没有好名声,我也如此认为。他最令人忌惮的便是贪恋美色,贪恋财物,为人不讲义气,为了钱财美人竟能干出杀害义父的伤天害理的勾当来。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用美色钱财来诱惑他,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惨死在他戟下,还不是因为它武艺太高强,太令各君王眼馋么。如果每个想得到他的'君王,都有曹操那般的意志力的话,就不会让关于吕布的“佳话”遗臭万年了。

  同样,还是有一点不得不提。三顾茅庐也是极其精彩。虽然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不那么令人热血沸腾。但里面却隐含了浓浓的情谊。更体现了刘备的尊敬贤士、关羽张飞的性格火爆。

  最后,罗贯中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结束了鼎立局势。”全书也就这样结束了,一段长长的历史也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如书中所述的故事一样的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绝对是真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正是《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

  我看过电视剧,也读过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一个个英雄人物个性鲜明,阴险狡猾又生性多疑的曹操,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仁慈重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胆小怕事的孙权,勤奋好学的吕蒙,心胸狭隘的周瑜,诚实守信的鲁肃……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纷争,战乱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爸爸说:“老看三国,少看西游,你瞎看,看懂啥呀?”我说:“我懂!”其实有些地方也是似懂非懂。

  我从书的简介中了解到《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战争故事。有:“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败走麦城“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都有一个主人公让我佩服。

  整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四个人,一个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关羽关云长。他刮骨疗毒不怕疼,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几乎是天下无敌。他忠、义、勇、谋令世人敬仰。我想我们人人都像关云长那样,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早就实现了!

  千里走单骑,说的是他的胆量和勇气。华容道义释曹操,讲的是他的义气。他知恩图报,放走了曹操。不是天不灭曹,而是曹操非常爱才,曾放过关云长一命,关云长这次放走曹操也知道后患无穷,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放曹操一马,足见他多么重情重义!做人就得做他这样的人,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是条汉子!

  关羽的'所做作为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对主子刘备赤胆忠心。

  我佩服的第二个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它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地方很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顾全大局,忠心耿耿。除了关羽的勇、忠、义,诸葛亮的智,本书还告诉我们仁、礼、信、孝、爱等道理。在不同人物中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琢磨才懂得。

  我佩服的第三个人物是东吴大将吕蒙,他能征善战,但是由于家境贫穷,没念多少书,他主公让他读书,他就读《左转》《史记》《孙子兵法》等,学光武帝刘秀手不释卷。而我们这么优越的条件,不好好读书,缺少的就是他这种痴迷精神。

  我佩服的第四个人物是赵云,赵子龙,单枪匹马身背阿斗,冲出重围,身怀绝技,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这本书堪称经典,我不禁佩服作者罗贯中,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不朽之作?他一定也是个书迷吧?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能让人终身受益,我们正处于接受知识,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阶段,我们只有大量阅读优秀的书籍,才能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吧!感受畅游书海的乐趣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读《三国演义》有感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之策略思想成功是什么?如何才能成功?要翔实、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学》。但古今中外,却有数不清的成功人士自己活生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成功贵有恒!曾听到一位民间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重复做!我国古代一位伟人又以:谋定之后,行以坚毅!作为他的座右铭。而一位著名企业的CEO也说过:……如果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十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丢、漏、错、乱。我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仓管!……成功,又是如此的简单!近来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到《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章,不禁为诸葛亮而叹息、而扼腕、而仰天长叹:既生亮,何生懿!?为什么呢?因为魏军统帅司马懿看破了以诸葛亮为统帅的蜀军的软肋——粮草!用他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导思想——蜀军粮草不足,只要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时大举进攻,就可取胜!用他的“恒”和“韧”拖垮了劳师远征、粮草不继的蜀军;拖死了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最终在对抗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进而为以后的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司马)奠定了权力的基础!作为一个具备政治家的素质,有着深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司马懿在蜀魏战争的一开始,就针对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的弱点制定了“避敌锋芒,坚守不出,待其粮尽,再行反攻”的总策略,并坚定不移、自始至终地贯彻执行之。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成功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攻击曹魏,司马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占领街亭,绝蜀军的粮道。诸葛亮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不幸的是,由于言过其实的'马谡丢了街亭,不但导致蜀军全线败退,还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计”。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因自陈仓运粮甚便,以郝昭守陈仓”。结果蜀军因久攻陈仓不下,无粮而退。

  同样的,在诸葛亮四出和五出祁山时,由于“粮草问题”,蜀国方面的苟安、李严散布流言,招致蜀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使得两次精心准备的征伐都半途而废!

  自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始,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殒命五丈原止,司马懿用近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莫大的功勋!十年的光阴,戎马倥偬。司马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意志坚持、贯彻了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未因执行过程中的屡遭挫折和败绩而动摇;也从未因手下强兵悍将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对而改变!当然,为贯彻实施他的这一思想,司马懿也采用了多种的手段,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司马懿因众将强烈要求出战而大败,竟然对众将破口大骂“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并以开杀戒、行军法相威胁。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上方谷侥幸逃脱之后即坚守不出。为此,他强压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诸葛亮差人送来的妇人之装,破了诸葛的激将之计;他玩弄权术,辗转请魏主曹睿降旨,以压制众将的反对意见。

  由此可见,坚持就能成功!有志者就能成功!有恒者更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恒者都能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出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歌词。三国,以一段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代英雄人物为统一天下而争霸的故事。

  谈到三国,不得不提的人物要数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了。他们都是在乱世之中被逼出的英雄,有着过人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写照。他多疑且凶残,先是怀疑吕伯奢对自己图谋不轨,再是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给杀害,无不体现了曹操这一奸雄的心机之重,下手之狠辣。但尽管如此,曹操也被后人称做枭雄。他也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气概,正是战起之时,曹操发兵宛城,规定将士不论职位高低,经过麦田时,凡有踩踏着一律斩首不赦免。而当自己的.马匹受惊踩进了麦田时,他也严格要求执法官给自己定罪,只是由于当时规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不能受罚,他只好以青丝代斩首以示三军。曹操因此深得部下憧憬和景仰,原为其献身效力的人也更多,为最后魏国的成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创下了基础。

  刘备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三顾茅庐中,他如此礼贤下士,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刘备也是胸有大志,有远大抱负之人,但武功平平,只能谋不可战。只是有关羽张飞这两名大将辅佐,又深得赵子龙的信任和帮助,再加上他自身的深谋远虑,对将士也疼爱有加,在三国中的地位才居高不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刘备仁厚,注重人心的性格,刘备这一生几乎都是“流浪”过着的,他没有安定的根据地,可是势力毫不输给曹操,他那一帮兄弟都是为他而死,特别是诸葛亮,对他更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由此可见,一个人用不着拥有高强的武艺,只要宅心仁厚,待人真诚,照样可以深得人心,打出一片天地来,就如刘备,稳坐蜀王的位置占据了三国的其中一国之地;他高尚的品质还被世人所流传和赞美。

  被称作智多星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曾向刘表、袁绍等人表明心志,但没能为他们所用。于是他只好在茅庐中安心等待明主,终于等来了刘备,。正是他不急不躁的性格,让他得以施展抱负,功垂千秋,流芳百世。诸葛亮的忠心是最让人敬佩,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刘备,为刘备出生入死。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事迹无不是他料事如神、才智过人的体现。他为刘备打下江山后,又辅佐刘婵治理蜀国,稳定人心后又率兵南征,稳定南部的四个地方郡。他在刘备去世后不断南征北战,只为巩固蜀国的统治,而他自己的身体终于扛不住,在五丈原逝去了。

  他是难得一见的忠臣,一生几乎不打败仗,在那个时代,男神非他莫属,才智双全忠心耿耿,多好的词用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真切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人民生活的艰苦,是时势造就了当时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力量和人们渴望安定,为安定统一而战的激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我是一个小书迷,父母从小便放手让我自己去挖掘,教育我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天我最爱的时光便是抱着最爱的书本,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静静品书,到星光点点也不知疲倦。这时,我的母亲多半时候都会给我送来一杯果汁,陪我一起发现,陪我一起领略大千世界的花花万物。

  这个寒假,我又投入了一个新的怀抱《三国演义》。这时,我才尝到了废寝忘食的真正滋味,酣畅淋漓地沉迷在这硝烟四起的年代。

  在这,有神机妙算的诸葛,我最看他如何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看他如何身在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看他布卦阵,妙算东风,还有草船借箭的妙计;亦看他高立空城,畅弹古琴,不费吹灰之力来呵退敌军。钦慕之余,还感动于孔明先生的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真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啊!读三国,才知道有如此料事如神的人物。

  在这人人苟全性命的动荡年代,也有乱世枭雄的曹操。人们向来拥刘反曹,爱恨分明的我也曾不止一次抱着书缠着父亲问:曹操是坏人吗?刘备是好人吗?非得分出一个高低不可。父亲总是笑着跟我说:《三国演义》是小说,必定强化人物的性格使人们更爱和更恨。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简简单单一件事看出来的,很多事情没办法泾渭分明,我们要从很多面去看一个人。小时我不懂,等之后听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我才知,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好坏不过是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我认真地再用心去留意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人们都说周瑜才小气短,我翻阅了旁的书籍,更全面地去了解之后,我的脑海中还多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样子。这时的我总会闭眼想象,这在当时到底是个怎样风流儒雅的`人物呢?不仅年少有为,还大乔在侧,才子佳人就是这样了吧,越想越远,越想越入迷,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吧。读三国,才知道看人也需多面了解,才会有更生动的感受。

  在这,还有武艺高强的赵云,深入敌军,单枪匹马大战长坂坡;有义薄云天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一个个人物仿佛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有血有肉的存在,读着读着,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看见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俘被斩;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的时候,我便有了一些淡淡地忧伤,即便他们之前有多么意气风发,最终都逃不过三国归晋的命运。即便是后来的晋国也逃不过之后的改朝换代,不是最后的赢家。这也印证了开篇便提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势,我才幡然醒悟,饶是多么厉害的人物都逃不过岁月的洗礼,读三国,教会了我要珍惜时光,活在当下。

  一本好书,一定会从内而外地影响我们,尤其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感谢三国,让我做事情也少了一些毛躁,多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和冷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寻找下一个新的天地,去畅游!去感受!去领略我未曾到过的世界!

  叩,叩,叩,父亲的敲门声响起。哦,原来是睡觉的时间已到,好吧,书不长腿,也不必担心它会跑掉。晚安,我们明天再聚!(指导老师:林江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相信中国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而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须弃袍这个故事。

  先说“温酒斩华雄”。华雄把孙坚追到寨里后天天使人在外叫骂。这不,诸侯们忍不住了,连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出马了。袁绍及各路诸侯都有点看不起关羽,唯独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却不喝。他走出帐外,接下来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了:“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大振”、“大举”、“摧、塌、撼、崩”、“皆失惊”、“掷”,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关羽的武艺高强,而且在俞涉、潘凤被斩后仍敢战华雄,可见非常勇敢。

  再说“三顾茅庐”。刘玄德带着关张来到茅庐,一顾茅庐,没有见到孔明;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孔明,三顾茅庐,孔明终于被刘备的心打动了,就做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立下大功。这个故事在情节描述上有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临走前,张飞建议把孔明捆过来,刘备却要亲自拜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和张飞的鲁莽。这段故事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是这么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孔明愿意跟随刘备了吧,士为知己者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黄冈附近,是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孙刘联军联合抗曹,黄盖使苦肉计,诈降,却等孙刘联军到后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华容道,最后被关羽放了,折兵惨重,特别狼狈。(如果关羽没有放过曹操,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更改呢)

  “七擒孟获”发生在云南地区,当时还是番族占领,诸葛亮就想擒到他们的首领孟获。他每次抓到孟获,孟获都找各种借口说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诸葛亮每次都说“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终于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须弃袍”是这样的: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马超部队中有人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红袍脱了。又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剑把胡子斩了。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这次曹操又急把胡子包上,曹军大败。这个故事不光写出了曹操的狼狈,还呼应了第一回曹操出场时的介绍“有权谋,多机变”。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吕布,人们对吕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这种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性格注定他不会成功。

  三国演义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该跟着孙猴子大闹天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人所熟知。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我也早已看过许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兴致上来,于是便重读了此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武将,有些武将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记忆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深厚功力。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才集结、豪杰辈出的年代,文争武斗,好不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演义类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儿女英雄史。诸侯纷争,依旧不忘礼义。兵戎相见,依旧不忘忠孝。刘备入主西川,为大业不忍加害同族刘璋,是为礼;赤壁之战,关羽镇守华容道,面对落魄而逃的北方枭雄曹操,却念及恩情,宁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是为义;徐庶接到母亲病危的书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险离开刘备,是为孝;诸葛亮一生天纵奇才,却依然尽心尽力,辅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为忠;赵子龙长坂坡挺枪在敌营几进几出,百万军中浴血拼杀,是为勇。《三国演义》全书中,贯彻始终的是忠孝礼义勇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致数百年来,人们品析《三国演义》依旧会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便是这本书内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暂且不谈,倒是每次读都会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他们却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三国纷争这个主线是这本书的骨架,刘关张、曹操孙权等豪强是血肉的话,那么这些个小人物便是毛发、指甲,丰满了三国历史。后人读三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环固然闪耀,那些配角同样值得尊敬和喝彩。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历史。一位伟人也说过,历史并不是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人民。我们每个人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无数细微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将推动历史的巨轮走向进步。

  《三国演义》中,曹魏实力最强,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魏国的.人才体系相当健全,人才层出不穷。反观吴国、蜀国,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奈何刘备复兴汉室心切,屡屡出兵,甚至因义弟关羽之死而对吴国大动干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建立,却又偏向了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国。可以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盈利的赌博。无论吴蜀相争谁是胜者,都免不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曹魏所吞。刘备的个人领导力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依靠汉代皇室光环凭借仁义起家的领导人,在面临真正决断时,个人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个人是酷爱蜀国的,每当读到五虎上将如何骁勇善战,都会不禁嗟叹,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将,又岂会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国一统。

  遗憾成就历史,也成就了这部三国。天下归魏,三个当世枭雄,最后谁也没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这首《临江仙》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04-14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后感]03-30

读后感《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12-13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29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后感03-05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08-26

《 三国演义》读后感11-11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10-19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0-19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