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高中_高中读后感

时间:2024-07-07 07:06:25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著读后感高中_高中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著读后感高中_高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读后感高中_高中读后感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当谈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魏延,他是一个以深明大义、识时务而闻名的英雄人物。有一段故事讲述了刘备率领百姓渡江投奔襄阳,但当时城内守将刘琮却不肯开启城门。魏延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说:“刘使君是仁义之人,为了救民而来投奔,怎能相互拒绝?”他甚至斩杀了拦截的守门士兵,企图让刘备进城。但遭到文聘的阻拦,最终刘备和诸葛亮未能入城,魏延只好自行前往长沙投靠太守韩玄。后来,关羽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展开了数百回合的激战,互不相让,彼此间却产生了一种默契和敬重。韩玄企图以通敌之罪处死黄忠,但关键时刻,魏延再次挺身而出,谴责韩玄的残暴和不仁,然后毅然斩下了韩玄的人头,向关羽投降。这一切表明了魏延对刘备的忠诚和坚定信念。然而,尽管有着这些功绩,诸葛亮却下令将魏延斩首,理由是:虽然魏延领取了俸禄,却谋杀了自己的主公,这是不忠不义之举。他居住在他人的领土上,却又将这片土地献给了别人,这是不忠不义之举。诸葛亮认为魏延心怀叛逆,长期以来必定会背叛,因此要消除后患。这种看法实在难以成立!若按此逻辑推断,所有叛逆的士兵和归降的将领都应该被处死。最终,刘备出面化解危机,救了魏延一命。但诸葛亮对魏延的成见却对他今后的前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魏颖在孔明的带领下英勇作战,战功赫赫,立下了卓越的军功。然而,在孔明成功夺取了西川之后,当功勋得到评定与奖赏时,甚至刚刚归顺的马超也被授予了丰厚的封号。

  作为"五虎上将"中的一员,魏延和黄忠一样具备资格,但却遭到排斥,未能纳入"五虎上将"之列,这对魏延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他深感伤痛。这是第一方面。

  诸葛亮一到祁山时,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经过褒中,利用奇兵从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下秦川。如果诸葛亮能够采纳并修正魏延的建议,主力部队可以出发陈仓或者斜谷,一部分军队可以出发陇右,牵制住魏军的西援,同时利用奇兵从子午谷袭击长安,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一举定下秦川。然而,诸葛亮过于谨慎,坚持所谓的“十全必克而无虞”的原则,错失了良机。他还讽刺魏延说:“难道中原就没有比你更聪明的人吗?如果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你就会陷入困境,无法回来!”结果,诸葛亮选择了正面攻击,六次出发祁山,却无功而返,最终他自己也在征战途中累死。这就是他的第二个错误。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委托杨仪负责全局工作,并将兵法传授给姜维。然而,他仍然对魏延心存戒备,提醒杨仪在魏延情绪失控时要谨慎处理,甚至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魏延本人对此感到不满:无论是从资历上还是从功劳上,他都是最老的;无论是在文谋还是在武略上,他都不输给杨仪和姜维。然而,到了这个年纪,他却不得不听从年轻一辈的调遣,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因此,他做出了一系列异常的举动,包括放火烧毁了蜀军回撤的栈道,并威胁要擒杀杨仪。最终,杨仪和马岱联手将魏延斩杀。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名著读后感高中_高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2017高中必读名著12-10

初中高中必读名著12-10

高中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欣赏12-11

高中生课外必读名著03-19

推荐高中生必读的名著06-07

高中必读外国名著12-28

高中生必读世界名著08-28

高中必读名著书目12本07-05

高中名著阅读心得体会10-24

红楼梦名著高中生读后感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