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是一部很好的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分离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放不下,晚上睡不着觉。然而,我越往下看,我的感情就越深,我对每个角色的印象就越深刻,个性也就越清晰。以至于当我读到第13、第四遍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对诸葛亮的死感到非常痛苦,所以我再也不想读未来的部分了。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不读也没关系。诸葛亮的星星注定了三国的最后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原本的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因为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三国》,《三国》却不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统一天下。但三国说他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因此,《三国》说诸葛亮用祈祷的方法来挽救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很快就会成功,但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上主灯,导致祈祷方法失败,诸葛亮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诸葛之死——一是对事业的忠诚,过于努力,导致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和黄忠投奔刘备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砍掉。由于刘备和魏延的恳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人公的命令。另外,他真的动了一点慈善心,所以他没有杀他,最后导致了一个大错误。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诸葛亮就像正义的化身,魏延代表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能给邪恶施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的心,原谅我们生活中所有可以原谅的人,我们的生活会更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矛盾的吗?说矛盾,其实是很矛盾的,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想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是不是很矛盾?只是未来的一个区别。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俗话说:所谓宽恕不是宽恕可以宽恕的,而是宽恕不可宽恕的。只有不可原谅的人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为了宽恕邪恶。这句话是对的,但还是少了一句,应该再加一句:“当然,宽恕也要看情况,要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抛弃他,那就不要容忍他;如果集体需要,就留下他。此外,还要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行为、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宽容与邪恶的关系。因此,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对邪恶是不能宽容的。而不是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三国最大的感受就结束了。最后,我只想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上的分裂、阴谋和阴谋,而是内心深处的精神震撼和感动。阅读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阅读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4篇09-24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08-2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优秀11-14
[优秀]《三国演义》读后感07-20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07-18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08-09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07-04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03-1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