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通用2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 12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气势雄浑而又不乏风趣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它把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就被它那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迷住了。再加上《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是由真实与虚幻的结合。梦境不同于现实。小说亦不同于正史。梦境是美好的,当现实是残酷的,小说亦有趣,正史亦乏味。这正是《三国演义》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它将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空城计等之类写的生动有趣,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去驰聘于黄沙战场中。
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认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到“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上至华夏,下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代变迁正印证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见罗贯中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
在《三国演义》里,刻画的人物也是淋漓尽致。
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龙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罗贯中笔下的关羽的样子也十分精神“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在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此举更是令人油然生敬仰之情。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作为正统的,这就需要蜀国要有一个大人物,这样的人物必须是忠臣。在封建统治中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可能就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能有知天文地理,能晓过去未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诚,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全的忠臣。而蜀国的诸葛亮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才。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主鞠躬尽瘁。但这并不满足作者之求。于是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等跃然纸上,将诸葛亮神话了。鲁迅先生曾言“状诸葛之多智而尽妖。”但罗贯中的.描写却苦了周公瑾啊:公瑾的羽扇纶巾不仅给了诸葛亮,到头来还让诸葛亮把周公瑾气得吐血身亡,还让周瑜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把周公瑾这一代天骄写成了气量狭窄的小人。
小说就是一场梦,而梦生于现实。虚幻与史实的无缝结合正是这部断代历史小说的独家特色。而对现实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它将乏味的历史以通俗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它仅是一部小说,其真实性不如陈寿《三国志》,但它却是迈向正史的起跑点。只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才能更好的阅读陈寿《三国志》。这也是它作为一部断代历史小说的价值所在。
总归一句话,《三国演义》让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 2
个人来说,我不喜欢三国时代打打杀杀的场面,更不喜欢三国霸主为了吞并对方的那一块土地而互相残杀,有时是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时是为了争权夺位,甚至有时只是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时英雄之风。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一个词:欲望。
欲望,它穷凶恶极得很,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惧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爱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许它可以将目光落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指使这个人去干他一直想做却迟迟不敢动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纠缠上了你,你就会终日生活在醉生梦死中,你也许会把欲望误认为希望,愿望,但它并不仅仅像愿望,希望那样简单,让你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欲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想拥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后宫,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人们都想得到它们。当你的唇瓣微启,缓缓吐出“想要”这个词并且眼神中带着一种狂热的欲望时,很抱歉,你和欲望的PK,你失败了。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像它的.书名那样让人感觉是一部武侠小说,更多的是让世人看到刘备与关羽张飞真挚的友情,孙权周瑜曹操的胸怀大志,刘备诸葛亮的礼敬如宾,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在弥留之际将国家和储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待刘备忠心耿耿,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卧龙先生,为了保住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在弥留之际还设计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场计谋,让将军推着他的尸身来到山崖上,敌军看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计过许多次的士兵们都以为诸葛亮又有什么阴谋诡计,纷纷惊慌逃窜。就这样,诸葛孔明,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赢了他这一生的最后一场战争,也赢了他去世后的第一场战争。
也许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数数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长河,远古至炎黄二帝寸土相争,秦皇汉武铁骑飒爽威风,唐宗宋祖挥笔写画山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弯弓射雕,建立霸业,近至孙中山国父,宋庆龄国母,为祖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艰苦长征,叶剑英、朱德等开国十大元帅在战场上洒汗水抛血水,一心只为国家而奋斗,三国里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是吗?每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不是吗?我们何必去褒扬歌颂一部分人,而对另一部分人弃之不顾呢?他们都是英雄,我们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虚拟与否,他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去接纳他们。古代常常有招贤纳士之说,在如今看来,现代仍需如此。
三国,魏蜀吴,缺一不可。在我看来,他们不仅仅是敌人,更是三胞胎,连理成枝,即使有时互相残杀,但他们仍是谁也离不开谁,就如一个三角凳,缺了一条腿,就再也立不起来,谁说他们天生就是敌人呢?他们明明是一对好兄弟,三国中常常有的打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兄弟间的嬉笑玩耍罢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咤风云;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残!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母亲名叫中国,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血肉至亲宽容一些,为什么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亲宽广的胸怀中尽情欢愉呢?
只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3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 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然而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正规武装组织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非常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5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人物。他足智多谋,足智多谋,前后了解世界,影响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里总有一个结打不开:他为什么总是要和魏延过不去?看了几遍,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是三国的悲剧人物,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他说几句话。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你也希望一起谈谈。
就我个人而言,在三国,魏延是一位懂得大义、懂得时事的英俊英雄。想到刘备和人渡江投奔襄阳,刘聪拒绝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是仁义之人,今天为了救人而投,何必拒绝呢?并砍死守门员,要把刘备放进城里。刘备和诸葛亮不领情,因文杀出阻拦,没有进城,魏延不得不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欣赏之意。黄忠被韩玄欲以外通内连罪处死。关键时刻,魏延挺身而出,骂韩玄残忍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头,投拜关羽。由此可见,魏延对刘备的忠诚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的。也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而久之就会反骨,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叛军降将都应该被斩首。最后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影响了魏延一生的未来。
魏延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勇敢杀敌,做出了汗马功劳。然而,当诸葛亮获得西川奖时,即使是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杀了
魏延是“五虎将军”之一,与黄忠同等资格的魏延被排除在“五虎将军”之外。这极大地伤害了魏延的心。其中之一。
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延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纠正魏延的建议,以陈仓或斜谷为主力,以陇右为主,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攻打长安,秦川就能一举定下来。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又嘲讽魏延:“你以为中原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吗?假如有人埋伏在山中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把全国之兵带到陇右大道进行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战争。此其二也。
五丈原交代后事时,诸葛亮委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给姜维。此时他还是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以用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就资格而言,他是最老的;说到功劳,他;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到了这个年纪,还得听小辈的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时做出了不正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撤退的栈道,威胁要俘虏杨仪。最后,杨仪和马岱共同斩魏延。此其三也。
魏延悲剧命运的结局与诸葛亮的就业方式密切相关。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对魏延始终抱有偏见,并在魏延面前说了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如何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是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是一根导火索,诸葛亮死后就爆发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6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7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品阅三国使我从中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更加强大。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钓鱼岛和海南岛的事了,台湾也可能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了。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体会孝、忠、勇,努力去实践他们,让祖国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踏向未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起《临江仙》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不由得联想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翻开了那本早已看过好多遍的古典名著。
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在这部书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如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谦逊亲民的刘备……在众多英雄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位英雄就是本书中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先说曹操吧,太多数人都说他奸诈,也有人总结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的周到;“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体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但说到底曹操也有好的方面,他还是世人熟知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可是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也许很奸诈,很霸道,但他用兵举世无双,拿官渡之战为例,七万大战七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败袁绍后,他独霸一方。他也非常注重人才,他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如果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我倒觉得他奸得真,有奸的本事,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再说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青枣,青龙偃月刀,后加上赤兔马’关羽是神不是人,而且加上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就是说他的`。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做人有忠有义。但到了三国时期,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选择回来。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将军并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服侍二主可以长久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样不但是忠的体现,还是难得可贵的道义。
一个国君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帝国就必须有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我十分欣赏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并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直到他病死五丈原,之前发生的一切些都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博学多识,关羽的赤胆忠心,曹操的灵活善变。这三个,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奸绝、智绝。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 9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经历五个关口,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均被关羽所杀。
在生活中:我要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绝对不退缩,做任何事情绝对不能鲁莽行事,要考虑清楚,要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这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拿破仑曾经说过:“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要首先想到怎么才能克服它,绝对不要想要去逃避它。
在学习中:我要勤奋、努力的.学习,不要因为有一些难题不会就不去管了,而要努力的想办法去克服它,去战胜它,这样才有可能克服这个难题,从而获得成功。刘向曾经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珍惜时间,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
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花了我将近一周的时间,真的很赚钱!《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两晋统一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看到了《滚滚长江向东……》这样的流行诗句,然后介绍了一下文字。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谈世界大势,必有长久之遇,必有长久之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周末七国分合为秦,秦灭后楚汉分合为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作者本人通过历史人物讲解忠恕仁义爱的道理,深入人心。写的是狄咸、刘禅、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心胸狭窄的周瑜,长而厚的`鲁肃,勇武的张飞、徐军、典韦。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然有这些人物,但最让我有感触的还是这本书里描写的英雄。先说关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降汉而不降曹,坐烛,独骑千里,五关斩六将,古城斩,后放曹操于华容道。他对老主人忠心耿耿,因为战败失败,约好了要知道老主人的消息,所以不知道如何做长途投资。我想,虽然我失去了敌人,但我终于回来了,这不仅是依然忠诚,也是一种难得而可贵的忠诚。《三国演义》表达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脸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赤兔马”,又念《春秋》,刮骨治毒不怕痛,伐颜良,杀文丑,几乎天下无敌。他所做的值得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我们需要一个忠臣,一个能不遗余力而死的忠臣,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足智多谋,谨小慎微,一生奉献。他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三日,华容道求智,巧立八阵图,骂王朗死,空城计,七星灯,用木偶退司马懿,用魔术杀魏延,超乎常人意料。我本来以为这种人应该看起来很不一般,但是书上的描述很简单:八尺长,脸像冠玉,戴着黑丝绶带围巾,戴着鹤。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说曹操,曹操到。《三国演义》年曹操被称为汉奸,很可能是因为儿子篡汉。他说刘备跟他是英雄,这让刘备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只是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做梦也没想到的。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而不是互相破口大骂,只要诸葛亮被杀,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发现刘备不是一般人,就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了天下太平的东吴。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非英雄。这也和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也是实干家,曾经刺杀董卓,经常召集群臣讨伐董卓。这些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伟大。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我开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情,我很喜欢。
作为文学作品。因为经过了艺术加工,所以小说很多。《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创造了许多角色。书中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范。各种人物都有共性;同类人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一方面,使人物形象生动。对于主角来说,他们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性格。故事还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赤壁之战是最好的。让读者有一种被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后感 11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据资料显示,这部文学著作描绘了近200个人物,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笔下的这句词无疑将那时的英雄风略呈现到极致。
在董卓宣布废帝时,不知有多少人的野心开始膨胀。三国时期是乱世,乱世就代表着可以称帝的机遇来了,也就意味着天下纷争的场面将毫无疑问的出现。
其作者罗贯中大胆创新,以《三国志》为基础,使用创新的手法将高深的历史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法描绘出来,使之广为流传,被大众所喜爱。
三国时期虽是民不聊生,但却发生着有趣的故事,英雄穷出不绝,而且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比如张飞,是一个武功高强却有勇无谋之人。不仅有赵云、吕布这些久经沙场的武将,还有周瑜,诸葛亮等在战争幕后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军师,而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却皆有一个特点——善妒用人。以刘备为例,赵云本身不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但刘备十分器重赵云,在与赵云相别时总是哭着送别,足以可见他对贤人志士的重视程度。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刘备,字玄德,他是汉朝宗室的后代,他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为人谦和的优良品质让我喜爱,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和关羽,张飞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兄弟情义所吸引,感动。刘备心怀百姓,无论做官的大小,都为政以德,即使在自己处境困窘之时也会带上百姓逃跑,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人。在战争纷飞,割据一方的历史处境下,刘备不同于其他人的仁爱之心,让我肃然起敬。
与刘备相反的人就是曹操了。曹操一生都是野心勃勃的人,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曹操在误杀吕伯奢一家人后,明知杀错了人,却还要继续杀害吕伯奢其无情无义令我震惊,也使得陈宫离他而去,而曹操说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耐人寻味。之后仔细一想,曹操做的不无道理,如果不把他赶尽杀绝,吕伯奢真的带人来追杀他的话,照着曹操当时的处境,估计是难以脱身了。而曹操这种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无情无义的狡诈行为也使得他在之后成为了无数人想要暗杀的对象。
而另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便是吴国开国国君孙权了。孙权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明的政治手段使他成功的在中华大地上留下自己伟大的足迹。提到孙权就不得不提历史上重要的“孙刘联盟”将轻敌的曹操击败于赤壁之下。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曹操拥有百万大军,于是孙权面对诸葛亮的前来同盟欣然接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成功的运用了火攻战略战术,黄盖的才智也让我开阔了眼界。而在众多军师之中,诸葛亮是我最欣赏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也善于报恩,让我学到了很多。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作为中华历史特征描绘了一段宏伟的历史,读《三国演义》,会使人感到心潮澎湃,爱国的强烈情绪也从心中油然而生,它鼓励着人们要为了自身价值而奋斗,努力拼搏。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人不能太狡诈,不然会想曹操那样到处遭人暗杀。也不要见风使舵,有勇无谋,若是吕布
《三国演义》读后感 12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建功,小不为霸大不王?”“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这些评价都说明曹操有雄主、明主的气概和本事。而要做一个明主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以他人之手足为己之手足,这一方面曹操可谓独有造诣,冠绝群雄。
第一曹操能做到用人唯贤,而不计较这人的身份和过去,以及一些与大局无关的小毛病。因此曹操手下的降将特别多。他的“五子良将”中三人是投降来的,首席大将张辽有过三个上司,帐下最倚重的谋士:荀攸、荀彧、郭嘉、贾诩等都曾侍奉他人,他们的旧主还与曹操有过激烈的战争。当时的三国普遍有歧视降将的心理,“居其土而献其地,食其禄而叛其主”的将领往往得不到重用。像被誉为“世之豪杰”的马超投降刘备后就只留守大本营成都,再没斩将立功先锋破敌的机会,47岁就郁郁而终。曹操却对降将、嫡系一视同仁,凡是贤能的便委以重任大加赞赏,凡是无能的便不加官进爵,不因是降将就弃而不用,也不因嫡系就优先考虑。这种做法无疑是公平、开明、正确的。曹操不仅能用降将,还能用好宗室。曹氏、夏候氏的宗室子弟加官受赏罚的规定与外姓相同,既不像刘备亲系个个手无实权,也不像孙权宗族人人手掌军政大权,都督吕蒙还得让他们几分。铜雀台前比箭时曹洪、曹休、夏候渊可参加,文聘、张郃、徐晃亦能夺射,且射中后的奖励也是相同的。曹操还极容忍部下不关大局的小缺点。例如许攸贪财自大,不遵礼节。但是在面临正事时能积极思考,提出有用的计策,所以曹操从不怪罪他的无礼,甚至在众将俱怀不平时他只是毫不介意的大笑。善用降将,善用宗族,善用有小缺点的人足见曹操的目光敏锐,用人唯贤。
第二曹操能得到部下对他的'敬服和忠诚。曹操用人的具体方法可总结为放下心,放开手。袁绍麾下大将张郃、高览忽然率军来投,正值官渡之战局势最紧张的时期,疑点自然颇多。但曹操坦然接入他俩,并封他们为将军、亭侯的重爵。于是二人大喜至死为曹操政权效力,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放下心即指坦诚面对部下,不对部下暗怀他见。放开手则指大胆任命部下担当重任,不疑神疑鬼,听信谣言。庞德出任征南先锋时多人向曹操进谗言,大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势,曹操不改初衷依旧任命他为先锋,信任他鼓励他,“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庞德最终临危不惧,慷慨赴死,宣告“吾受魏王厚恩,决不肯降!”比之西蜀的诸葛亮总怀疑魏延心怀反意,屡屡不委他重任,激化内部矛盾最终酿成悲剧。相形之下,吾以恩遇之,即彼有异心,亦可变之为信念的曹操,无论眼光还是胸襟都胜他一筹。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统一中原,人民安居乐业,魏国强盛繁荣,离不开曹操的用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人事安排时一要用人唯贤,既往不咎,不计身份,不拿小缺陷做文章;二要与手下开诚布公,不听谗言。能做到这两点,便能学曹操收纳人才,得部下敬服,打造一个配合默契,力量强大的团体。
《三国演义》读后感 13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相信中国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而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须弃袍这个故事。
先说“温酒斩华雄”。华雄把孙坚追到寨里后天天使人在外叫骂。这不,诸侯们忍不住了,连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出马了。袁绍及各路诸侯都有点看不起关羽,唯独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却不喝。他走出帐外,接下来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了:“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大振”、“大举”、“摧、塌、撼、崩”、“皆失惊”、“掷”,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关羽的武艺高强,而且在俞涉、潘凤被斩后仍敢战华雄,可见非常勇敢。
再说“三顾茅庐”。刘玄德带着关张来到茅庐,一顾茅庐,没有见到孔明;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孔明,三顾茅庐,孔明终于被刘备的.心打动了,就做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立下大功。这个故事在情节描述上有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临走前,张飞建议把孔明捆过来,刘备却要亲自拜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和张飞的鲁莽。这段故事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是这么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孔明愿意跟随刘备了吧,士为知己者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黄冈附近,是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孙刘联军联合抗曹,黄盖使苦肉计,诈降,却等孙刘联军到后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华容道,最后被关羽放了,折兵惨重,特别狼狈。(如果关羽没有放过曹操,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更改呢)
“七擒孟获”发生在云南地区,当时还是番族占领,诸葛亮就想擒到他们的首领孟获。他每次抓到孟获,孟获都找各种借口说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诸葛亮每次都说“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终于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须弃袍”是这样的: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马超部队中有人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红袍脱了。又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剑把胡子斩了。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这次曹操又急把胡子包上,曹军大败。这个故事不光写出了曹操的狼狈,还呼应了第一回曹操出场时的介绍“有权谋,多机变”。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吕布,人们对吕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这种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性格注定他不会成功。
三国演义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该跟着孙猴子大闹天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14
读《三国演义》有感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之策略思想成功是什么?如何才能成功?要翔实、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学》。但古今中外,却有数不清的成功人士自己活生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成功贵有恒!曾听到一位民间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重复做!我国古代一位伟人又以:谋定之后,行以坚毅!作为他的座右铭。而一位著名企业的CEO也说过:……如果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十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丢、漏、错、乱。我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仓管!……成功,又是如此的简单!近来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到《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章,不禁为诸葛亮而叹息、而扼腕、而仰天长叹:既生亮,何生懿!?为什么呢?因为魏军统帅司马懿看破了以诸葛亮为统帅的蜀军的软肋——粮草!用他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导思想——蜀军粮草不足,只要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时大举进攻,就可取胜!用他的“恒”和“韧”拖垮了劳师远征、粮草不继的蜀军;拖死了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最终在对抗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进而为以后的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司马)奠定了权力的基础!作为一个具备政治家的素质,有着深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司马懿在蜀魏战争的一开始,就针对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的弱点制定了“避敌锋芒,坚守不出,待其粮尽,再行反攻”的总策略,并坚定不移、自始至终地贯彻执行之。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成功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攻击曹魏,司马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占领街亭,绝蜀军的粮道。诸葛亮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不幸的'是,由于言过其实的马谡丢了街亭,不但导致蜀军全线败退,还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计”。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因自陈仓运粮甚便,以郝昭守陈仓”。结果蜀军因久攻陈仓不下,无粮而退。
同样的,在诸葛亮四出和五出祁山时,由于“粮草问题”,蜀国方面的苟安、李严散布流言,招致蜀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使得两次精心准备的征伐都半途而废!
自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始,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殒命五丈原止,司马懿用近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莫大的功勋!十年的光阴,戎马倥偬。司马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意志坚持、贯彻了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未因执行过程中的屡遭挫折和败绩而动摇;也从未因手下强兵悍将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对而改变!当然,为贯彻实施他的这一思想,司马懿也采用了多种的手段,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司马懿因众将强烈要求出战而大败,竟然对众将破口大骂“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并以开杀戒、行军法相威胁。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上方谷侥幸逃脱之后即坚守不出。为此,他强压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诸葛亮差人送来的妇人之装,破了诸葛的激将之计;他玩弄权术,辗转请魏主曹睿降旨,以压制众将的反对意见。
由此可见,坚持就能成功!有志者就能成功!有恒者更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恒者都能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15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三国演义》了。这本书描绘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塑造了近两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义薄云天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狡黠奸诈的曹操……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赏、最崇敬的还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敬佩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却从未忘却忧国忧民。草庐一对,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借风、借火、借箭,轻摇羽扇,决胜千里之外。他在江东舌战群儒,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之时;在危机时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想出条条妙计之时;在中军帐中从容地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之时,我都由衷地崇敬与敬佩。单从智谋才干而论,诸葛亮称得上是“三国第一人”。
我悲哀怜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兴复汉室,但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实施,这就为后来蜀汉政权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刘备去世,临终托孤,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少主刘禅年幼无能,蜀国的一切重担,荣辱兴亡,都压在了他身上,但他却“力挽狂澜于既倒”。平定五路大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前后《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是何等雄壮而又悲凉!
诸葛亮鞠躬尽瘁,爱民如子。就连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军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护大军安然撤退。当得知他故去的消息时,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读过《三国演义》后,我为诸葛亮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而我们要学习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挠,忠心爱国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时代有用的人。
在阅读过《三国演义》、学习过《出师表》后,该学生能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进行用心用情的评价难能可贵。建议能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写一段,从而使文章内容更为丰满,结构更稳定。小学三年级:读《三国演义》有感
我读了《三国演义》之后,那是感叹万千啊!特别是对人物,各种人物有各种不同性格,有的会引人发笑,有的'会让人忍不住破口大骂,有的会让人不得不打心底佩服。
好了,不多说了。我们就直接飞奔进入主题!看看,我对这些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感想吧!
首先,我就先讲最喜欢的人吧,他是诸葛亮,字孔明,全称诸葛孔明。是刘备的军师,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可算得上帮了刘备许多大忙,还把周瑜气死了。可所谓真是神机妙算,人杰地灵!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就是关羽,字云长,全称关云长,也有人叫关公,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之一,他英勇善战,是军中猛虎,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是血性男儿,铁血精英,义字当头啊!
接下来,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人物,他是张飞。说起长相也好玩,胖胖的,粗胡子,大脸,居然还睁着眼睛睡觉。张飞他字翼德,全称张翼德。
最后,我讲讲我最讨厌的人物,刘备字玄德,全称刘玄德,我最讨厌他嘛,有三个点。长相丑,克主,不讲义气,背弃了结拜誓言。
好了,我的感言发表完了,不知道你对我的观点同意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16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找一个机会除掉诸葛亮,故借军中缺箭,叫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否则人头落地。诸葛亮请鲁肃借来二十条船,六百名士兵,在每条船两边扎上草人。第三天半夜,诸葛亮下令把草船划到离曹营不远的江面,二十条船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排开,然后命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一听,急忙起床,但由于江中大雾,惟恐有埋伏,不敢出兵,急忙下令弓-弩手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诸葛亮又叫士兵把草船调转方向,逼近曹营,大声呐喊,擂鼓助威,虚张声势,而自己和鲁肃却在舱中饮酒。曹军以为敌军来功,拼命放箭,一会儿工夫,二十条船上的草人都密密麻麻受满了箭,诸葛亮下令鸣金回营,边撤边喊:“谢谢曹丞相送箭。”曹操方知中计,再要追时,可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怎么追得上!诸葛亮回到东吴,一卸箭,足足有十五六万支。这一计,使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嫉妒之心更强了。
我真佩服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我还敬佩他,为了天下黎民,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不能为自己的一丝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大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琐碎杂事而背信弃义。
要做像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聪明过人的人从小就应该不知疲倦,勤奋好学。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
《三国演义》读后感 17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先来说说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18
随着社会的变迁,不仅你我变了。现实,吝啬,城府深等多种性格已渐渐显露,现在不是书开启智慧的大门而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吗?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是啊!读书,可能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让喧嚣的人返璞归真,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在生活中,书琳琅满目。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而哭泣,为岳飞将军的壮志未酬鸣不平,为阿Q的.悲惨遭遇而叹息,又为共产党横渡长江打垮国民党而喝彩。甚至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琼瑶催人泪下的言情小说,都让我流连忘返。我喜欢它们,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我突然回忆起当年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了......
那时侯,我还小,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情,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动画片和玩具,在那年的暑假,我的舅舅从老家来看我,晚上他看到我还在看电视,不禁摇了摇头,缓缓向我走来,问我说:"文磊啊,舅舅给你讲故事听好不好,你呢,就把电视关了,怎么样?“我一听有故事听,赶忙把电视关掉,坐在床上,像个乖宝宝一样,舅舅开始讲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就这样,这天晚上我听完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和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在月色朦胧的夜晚,带着对三国下个章节的期待进入了梦乡。就这样,我爱上了读书。
我爱读书,生活因读书而精彩。当我灰心丧气时,是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与朋友惜别时,是书告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我想放纵自己时,是书让我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书告诉我,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骨,书让我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恬淡。跟着杜甫,听他讲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体会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愁,怜惜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多愁善感。我爱读书。人因读书而美丽。爱读书的人很美。读书可以让你坐上乌篷船,在宁静清幽的江南小镇,狭长的水道上,伴着清风悠然的摇曳;读书让你在一个和煦的午后,牵着妈妈的手,在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里缓然穿行;读书又让在看一场经典的电影,以文字为银幕,欣赏扣人心弦的精彩场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运筹帷幄,是因为他知识面广,而且肯动脑筋,做任何事情都有十拿九稳的把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激励着我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的未来……
捧起书本,就是捧着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汪洋。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掩卷沉思,思家,思国,思天下。朋友,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吧!它是智慧的源泉,它是心灵的家园。让经典因青春而闪光,让青春因经典而靓丽。让我们一同,泛舟书海,享受如苏轼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人生吧!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19
三国的硝烟一度让我迷茫,当我还没弄明白那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是为了什么时,一切便已在?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开始了。
所谓英雄,曹孟德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以为,有志有谋者尚不足以谓之英雄,凡英雄者必经时代的荡涤,战争的磨砺。
诸葛孔明,于世人心目中可谓之以英雄也。可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计,运筹帷幄之能,如若他终身躬耕于隆中,也难成举世景仰的蜀国丞相,难以流芳百世。孔明青年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由此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怀的大志——匡扶汉室,兴国安邦。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当时汉廷岌岌可危,而刘备只是一只丧家之犬,寄人篱下。孔明没有遵循?顺天者逸,逆天者劳?之说,他走出茅庐,把他后一半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刘备,献给了蜀国,献给了那个朦胧的匡扶汉室的念头。这似乎注定了他呕心沥血的一生。
我相信孔明曾在这两种人生中作过艰难的选择,当刘备请孔明出山相助时,他拒绝过。然而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诚?乃曰:‘愿效犬马之劳’?。此乃书中之言,我不信孔明会在一瞬间改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也不因由于?哭出江山?的'刘备的几滴眼泪而使他感动。那本应该就是他的志向所在,一种兴国安邦般吞天吐地之志。以孔明之才,无论投身刘备、曹操,抑或孙权,都必将是栋梁之材。试想,若孔明拒刘备而投曹操,操定器之。加之曹操麾下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取天下易如反掌。到那时,孔明自可归隐。若孔明与其兄诸葛瑾共事一主,也未尝不可。孙权安踞江东,孔明尽其才辅之,欲成霸业也非难事。但刘备若无孔明辅佐,必难以长久,三分之势终难成,天下间的争战也就简单多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孔明选择了刘备,投身了艰难的战争,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了实现理想。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为君者仁厚开明、善纳良言;为臣者神机妙算、竭忠尽力。他离开茅庐时尚嘱咐其弟勿要荒芜田亩,待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我看出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更体会到了他的勇气与信念。可他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他已在战争中?忘却?了自己的嘱托,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山后,他助刘备占荆襄,入汉中,成鼎足之势。又联吴抗曹,辅佐刘备建蜀称帝。刘备死后,他又忠心捧起阿斗,六出祁山,终积劳成疾,出师未捷,病死军中。我想,所有读过三国的人都会倾心于这些精彩的章回,都会对孔明的才智谋略叹服不已。然而战争中体现出的并不只是他的智慧: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吗?西城上演空城计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吗?七擒七纵孟获不需要豁达的胸襟吗?知魏延心存反意却仍用其武,不需要容人之心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需要坚韧的毅力吗……
三国中有无数英雄,他们没有得到整个江山,得到的却是在战争中耗尽的无悔的一生。切莫以成败论英雄,一心一意地驰骋沙场,只是为着自己平定天下的志向,此乃足矣。三国是一个成就英雄的时代,因为有太多的强者存在,有太多的战争存在。追忆历史,从中感悟不少,人生几何,岂能虚度。惟有向着目标努力,纵然耗费一生也无怨无悔。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历史名著,也是作家罗贯中智慧的结晶。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三国期间发生的故事。有人喜欢里面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人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正是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不仅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还有过人的机智和才干,正因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难。可是诸葛亮不仅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还让周瑜扑了个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他把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我还十分佩服刘备。他从一个卖草席的,一步一步艰难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等辉煌的成就,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王,与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这些得力的手下,刘备也不能走到现在。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四处征战,就是因为他为人谦和。他的身份高贵,却还能做到三顾茅庐,实在是难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卧龙先生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再来说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还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对孙权,对吴国忠心不二,曾经多次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周瑜后来被自己的狭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实在是可惜。
读《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周瑜的万人之英。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一盏灯,一盏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 21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乡音很多人看过。而《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有最多正史成分的。它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来写的,但它有强烈的扬刘抑曹的感情色彩,所以它中间有一些假的故事,也改变了几人的真实情感。
《三国演义》中曹操狡诈,刘备仁义,咒语心胸狭隘,关羽中一,张飞英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狡诈的曹操其实是三大君王中最忠于汉室的。这点可以从他一生不称帝,虽然夺了汉献帝的权,但没有杀或废了他,就算是“衣带诏”事件,曹操也一直善待他。他有恶名是因为他在乱世中生生活的方式太凶残了。
刘备的仁义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他以匡扶汉室为口号,而成了一番事业。他开始时的军事能力不强,打黄巾军时不是战败就是逃跑,但罗贯中没有写这些。他有仁义之名是因为他劫富济贫,没有什么富人送钱给他。这仁义之名让他成了民心所向,这就使他要兵有兵,要钱有钱了。“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并非是要试探刘备,如果对他有疑心,刘备早就死了,曹操只是想告诉他像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当英雄。刘备掉筷子说因为怕雷,并没有打消曹操的疑心反而让他起疑了。而曹操不杀刘备是因为他想顺藤摸瓜找出刘备勾结的人,然后一网打尽。而曹操人刘备去打袁绍不是大意而是有原因的:第一,曹操命令刘备出征,并没有分配他的旧部,关羽张飞等人都和刘备见不到面。刘备一走,跟刘备有密谋的人员就会不明就里,很容易露面去联络刘备,待刘备走后,就可以顺藤摸瓜,把刘备走前有过来往的人员详细调查,可疑的就全部铲除。第二,宛城的张绣还没有彻底解决,曹操要收编张绣的队伍从而壮大自己,对于拉拢张绣的任务,必须由他亲自完成,这也是为决战袁绍做好准备,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已经快接近尾声,公孙瓒已经固守城池,眼看就要被袁绍消灭,袁绍消灭公孙瓒后,一定会率领得胜之师与曹操决战,所以曹操暂时不能够离开许昌。此外袁术也是一路诸侯,攻打袁术的任务也不轻,最适合这项任务的就是刘备。第三,刘备在许昌隐藏的较深,与外界消息隔绝,徐州百姓都会认为刘备被曹操所害,一时间谣言四起,对于曹操的声望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刘备到了徐州,是最好辟谣的手段。曹操之前在徐州又屠过城,所以徐州经常闹兵变,刘备能起到稳定徐州民心的作用,现在是与袁绍决战的前奏,一旦徐州有闪失,曹操会首尾不能兼顾,所以派刘备去是最好的选择。第四,曹操已经算定,刘备离开许昌后,必然会谋反,曹操就是要等待刘备的造反,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杀死刘备。而曹操派刘备出发时,还安排了两个卧底,一个叫朱灵,一个叫路昭。这二人本是袁绍的降将,而一般降将在投靠曹操时,不作出一些贡献曹操是不会把他们当成嫡系的,譬如在战颜良之时,曹操把吕布的降将逐个的安排到了前线,然后逐个的阵亡。那么朱灵被派跟随刘备阻击袁术也是如此,刘备如果真的造反,多半会杀掉二人祭旗,所以曹操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派遣他的亲支近派前去当炮灰的。但到最后曹操还是没杀了刘备,不过杀了他勾结的人。
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些和现实不符,但还是把各种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堪称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 2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3
说起《三国演义》,这可是一部颇具历史色彩的经典巨著,在这字里行间中,也必定是有着勇力过人的张飞,义薄云天的关羽和嫉恶如仇的刘备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相比之下,吕布自然会被读者埋没,但就是这么一个瑕瑜互见的人物的背后,却隐藏着我们现代多少人的影子。
话说吕布出场之际,一身战甲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三两下便打得敌军溃散而逃,他的那股猛力与勇气,瞬间在董卓等人眼前一亮,吕布终究是瑕不掩瑜,被人人称赞。但就是这么一个可抵千军万马,独自一人大战刘关张三大豪杰的强劲干将,最后却落得个无人愿收,屈辱而死的结局。谈其原因,也只能是吕布自己的一意孤行,以至于曹操对有勇无谋的他不屑一顾,又是吕布自己的性情多变,投奔时听命于主公,一得官职后便是放纵不羁,就这样最后无人愿意甚至是无人敢接受他,到最后也是他的性格让他在战争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死的前几秒钟,你觉得他想的是什么?所谓将死之人,其言也善,也许他害怕死亡,但他作为这么一个骄傲狂妄之人,本性难移,终究还是会想着来世杀尽眼前这些让自己蒙羞的人。
逝者如斯乎,时间,历史都不容我们改变,但若上帝赐给吕布一粒后悔药,让一切回到开始,难道历史会就此全面改变吗?难道吕布会不再一意孤行?难道吕布会虚心听取意见?难道吕布会放下骄心,开始思考?答案当然是不会,究其原因,也还是他自己,他的改变,也许只是会对敌人多恨一点,杀得更猛一点,最后头脑更加不清醒一点,他骄傲放纵的'性格自始至终束缚着他,以至于他从未察觉。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却不懂得向他人学习,定自己为一方霸主,鹤立鸡群。于是,后悔药只是延缓了他的死期,留下的只是吕布继续放弃思考的那丝丝可悲,只是曹操对其有勇无谋的进一步的嘲笑,唾弃。那么,就算上帝无数次向吕布伸出援助之手,就算吕布有着无数粒的后悔药,又有何用,这终究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吕布无法放下骄心,无法抛弃之前的态度,那你呢?
在吕布背后,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现代的高智商人群,虽说是高智商,但在这变幻莫测,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压力之下,不免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因骄傲而失败,有的因懒惰而失败,有的因墨守成规,不懂创新而失败。在他们失败之后,那一刻,他们并没有多想,只是异想天开的乞求一粒后悔药,后果可想而知是无用功。到最后,他们只会如同狼群惊散的羊群,迷失未来的方向,活着的他们也许从此就像死了的行尸走肉。
然而,也许这部分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因为在失败与困难的重重压力之下,他们妥协,甚至是害怕了,最后他们连人最宝贵的思考的力量都抛弃了,最终他们只能沦为社会的败类,就算上帝施舍给他们几粒后悔药,又有何用,他们的心,早就因为他们自己而死。
骄心也好,懒散也罢,对于失败与困难的重重打击之下,若不抛弃这些你未曾放下的甚至不愿放下的,就难以改变现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若不抛弃自己的不良心理,也许相应的,成功会无情地抛弃你。
给吕布一粒后悔药,也许不如给他当头一棒,如果给你一粒后悔药,你能冷静思考,抛下之前你放不下的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24
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玉。只有放低自己的身价,虚心求教才能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答案。我们看一看历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谋士许攸计谋高明,若袁绍能虚心求教,让其才能充分施展,就不会使自己中了曹操的计谋。许攸在绍营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无奈之下才决定投奔旧友曹操。
而曹操会因他曾为绍军谋士而不待见他吗?恰恰相反,曹操心里清楚地知道,了解许攸,知道他定能助自己成就大业,遂“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种种行为与袁绍所为大相径庭。也正是因为曹操能谦虚地礼待许攸,才能烧尽敌军乌巢粮草,转败为胜!此足以见“沉下来”之重要!
纵使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以高超武艺纵驰沙场,一副方天画戟让敌军望而生畏,却孤高自傲,以“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不听陈宫之言,最终素有“战神”之称的吕布殒命于白门楼。每阅此章节,未曾不叹息:若你沉下心来,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历史将被你改写啊!
再看那曹军辕门外,一个谋士一样的人被五花大绑,刽子手正准备行刑。仔细一看,才知是谋士杨修,你虽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却锋芒过露,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聪明反被聪明误。每览此情节,未尝不叹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自己的骄傲中走向毁灭。若你能沉下心来,也必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受人敬仰。
从之前的敌对关系,到对他信任有加,曹操这种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的态度着实教人佩服,贾诩的出现,对曹操的帮助太大了,而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就是赤壁之战后的大败。可见沉下心来,虚心求教之重要。
沉下心来,亦表现为不张扬,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最终得到了善终。土沉下来,会变成土壤,成为瓜果飘香的园圃,而同样是土,浮起来会变成尘埃,成为人人厌弃的废物。其实,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谦虚做事,才能成就大事。
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许多。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懂得的比他人更多。因此,沉下心来,虚心求教,学会聆听,你就能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物,往往有所遗落,但听取他人意见,可以收集到我们自己所未思考到的事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静下心来是充分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成功者善于聆听,他们的谦虚来自于高度的自信,那些自命不凡,心胸狭隘的人,他们的自信实际上是自负、是无知,原本的无知会因盲目而更加无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之路如此漫长,谁又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你才不会因一意孤行而使自己发展受限。
《三国演义》读后感 2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军队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26
刘备请诸葛亮——思贤心切
刘备在屡战屡败后,猛司马徽、徐庶的指点,终于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的下落,日思夜想,一心想早日拜访孔明。作为一名将军,刘备放下身段,备礼,带着张飞、关羽三次前往隆中,谁知第一次便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二次更是冒着大雪前去拜访,天寒地冻惹得兄弟张飞连声抱怨,却遭到刘备的冷眼相对,“怕冷,就回去么?”,然而也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两次碰壁之后,刘备不但不恼怒,反而愈发惦记诸葛亮,过完新年立即挑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探访。这次诸葛亮虽然在家,可是碰巧正在睡午觉,刘备不忍吵醒他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看在刘备诚意十足,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刘备得到孔明就如鱼得水,蜀国江山逐渐扩大。可见,一位贤才对国家来说多么重要,而一位唯才是举,不计较面子为大局着想的领导更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强盛的一大因素。
孔明哭周瑜——假动情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做了军事,可见非一般才能,他曾气的周瑜三次昏死,最后郁郁而终。无奈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老天既生我周瑜,为何又生诸葛亮呢?”诸葛亮一气周瑜时,用一计“蚌鹤相争,渔翁之利”,使周瑜费劲心机,设计计谋,连日带伤征战,好不容易打败曹人,所费的心血毁于一旦,更何况诸葛亮都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三座城池,这对周瑜来说是何等侮辱,当场便气得仰面昏死过去,诸葛亮二气周瑜时,层层识破周瑜的计策,周瑜知道后只落得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再次口吐鲜血,昏倒在逃跑的水船上,之后周瑜便一心想要除掉孔明,便又生“借路灭虢”之计,可不想诸葛亮早识破,周瑜被蜀国路人马围功,便一头栽在了地上,诸葛亮最后一封劝告兼挖苦的信,将周瑜活活气死了,最后诸葛亮又一苦肉计,泪洒周瑜坟前,使周瑜的手下不为主人叫屈,却替他抱不平。看来即使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除了骁勇善战以外,善于用计、头脑,也极为重要,更何况如今崇尚科技的文明社会呢!
张飞用计——粗中有细
记得初章作者如此描绘张飞“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的络腮胡子”一看便是个粗犷的豪杰,但当他降严颜时却粗中有细,在不大一仗,不丢一兵的情况下,比赵云和诸葛亮先到达目的地。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多注意些细节必能比别人更胜一筹。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羽水淹七军后,气势如虹,锐不可当,必然得意洋洋,却不料一时大意,曹吴联手被夺取荆州。关羽最终在麦城被孙权活捉,连累关平一起被杀。于是就有了关羽走麦城——最后一着的千古耻笑。如果当初关羽打了胜仗时没有对荆州疏于防范,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当初关羽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从诸葛亮“被拒曹操,东和孙权”,也不会留下这么大的笑话。自古便有做人要谦虚的教训,又何必将自己还不容易建立的英明因一时胜利而前功尽弃呢?
江水滚滚,黄沙漫漫,战争时期,论谁英雄?信息时代,数字缭绕,科技新朝,话谁领袖?唯若太宗,尝宝三镜,用防己过,则可自称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04-14
读后感《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12-13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01-2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6
三国演义的的读后感12-03
读后感三国演义12-05
《三国演义》读后感悟12-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