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伤仲永》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读后感1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味“神童”最终沦落成为常人而惋惜。我觉得仲永之所以变化为常人有几个原因:1.仲永没有遇到有利于他的成长学习的环境。2.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不让仲永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汗水。只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才能得到回报。天才如果不学习,最终就连常人也不如。
第一次月考也快到了,我要认真复习资料,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付出心血,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回报。我虽然只是普通人,但我希望,我会克服一切学习上的困难的。
我要努力,再努力,争取拿下一个好名次,加油吧,我一定会成功的!
伤仲永读后感300字
文/墨熠琛
有人觉得成功往自于先天的天禀,也有年夜部分人觉得成功往自于后天的教习与积累。
人人一建都知讲方仲永吧,他是一个具有先天天禀的偶材,五岁便会作诗。但他的女亲只觉得他有先天的天禀便够了,没有需要后天的教习与积累,以是没有让他上教。后往,乡里人齐都知讲了方仲永是一个天赋,因而便请方仲永的女亲吃饭或给钱买方仲永的诗。方仲永的女亲觉得他可以靠方仲永的本收赚钱。因而他便带着方仲永到各家各户做客,为他读后感700字人写诗赚钱。后往方仲永长年夜了,但他的知识并出有促进,以是他逐渐天变得和巨人一样,后往又逐渐天没有如巨人了。
由此看往,只要先天的天禀是没法成材的,必须要有后天的教习与积累才止。
在世界上,靠先天的天禀红材的一个都出有,然则靠后天的教习与积累成材的却数没有胜数:居里夫人、爱果斯坦、华罗庚……果而,有了先天的天禀没有能自豪,要在后天的教习和积累上跟精彩才止。
《伤仲永》读后感2
方仲永的天资,是从小就显现出来了,真可谓天资聪明,他的天赋也同文中说的一样,是像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样培养的话,一定能成为“名垂千古”和“独领风骚”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许现在语文书上的那些古诗,大都会变成方仲永写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己的手里,要是仲永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许就不会这样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多亏了他母亲对环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叹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之时,也庆幸自己是身在育才这样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让我深受感触。在世界上,像仲永这样有才华的人,可以说是万里挑一,数都数得出来,我们自然没有仲永那样的天资。天才不学习,就只能成为平庸的人。我们本是平庸,再不学习,那就是自灭亡。要要我们还沉醉于游戏的快乐中厌恶学习,那么将来我们该怎么办,成为第二个”仲永“?也许还不止吧!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天资。
我们虽不是天资聪明,但也没有像仲永父母那样的父母。回看历史中各个风云人物中,有几个”受之天“?又有几个”受之人“?不难发现,自己的命运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伤仲永》读后感3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着作,虽是古文,但读起来会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课文写方仲永长不到5岁时,就闹着要墨、纸、砚,他当即写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了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人们让他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写好,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花钱让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利图,就每天让他给同县人作诗,不再让他学习。过了几年,由于不能学习的仲永,作出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他作出的诗已平平谈谈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篇课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从小就懂事,会作诗,是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终却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贪图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来不当成一回事,不让孩子接受后天的教育。从而倒致孩子从天才论为变成了平庸之辈。然而,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但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努力学习,从而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伟大人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伟大科学家爱迪生胡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告诉我们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了:后天学习对于人成才的重要性!作文
《伤仲永》读后感4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或许这句耳熟能详的哲理名句,早已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了,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我们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喝咖啡时间学习,这难道还不够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为类从奴隶时代发明文字到现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的“一辈子”的时间能学完的`呢?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后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现在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同,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读后感5
“天才是99%的勤奋和1%的天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即使一个人的天赋卓越超群,如果了放弃学习,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也终将堕为庸人,平平无奇。那如果是一个没有天资,但还是不受教育,不就连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吗?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岁即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书诗四句”,继而“指物作诗立就”,惊动了一乡秀才。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师指点,必成大器!”可是有一个不争气的父亲,为了谋取利益,不让仲永学习,只会天天拉着儿子四处拜访别人,为他们作诗,结果呢,还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无成,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普通人。天资这样好的一个孩子,还是让父亲给耽误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有许多人会与我一样叹惜道:“十二三岁则”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我们不能不为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个人后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不论天资多好,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终究是不行的。
这篇文章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不论科学与艺术,不论是谁,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伤仲永》读后感6
今天我爸爸带我到他的朋友那里玩,我玩着玩着就不想玩了,我就休息一下,我休息后就乱窜,我后来又来到了书房,我爸爸的朋友看到了我,让我随便看,我翻来覆去,最后我的目光停在了三本日记上了。
一篇是我爸爸的朋友的父亲写的,写在一张潮湿满皱的纸上,说是写还不如说是画的,我看了半天又问了叔叔才懂了个大概的意思,我隐隐约约地记得一些。
1955年 2月21日 暴雨
今天是我第三次下地了,爹说:“快点松土,”我脚踩着篱笆拉起比我只轻了两斤的锄头,可我刚举起来就往前倒,唉--。回来后父亲对我说:“都怪我,家里没有钱,供不了你上学。”
我爸爸的朋友是写在一片发黄的纸上的:
1988年 2月6日 多云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学,我娘给我背上小书袋,我爹说:“小时候你爹因为没有钱不能读书,现再好了,你可以去弥补遗憾了。上课一定要认真!”我就这样去上学了。可没有想到到了学校,好多人都在笑,有个人经过我说:“你这个乡巴佬也能上学,现在的社会不知道怎么管。”我气愤不已说:“我就能上学,别以为有钱就了不起。”接着他叫了几个人来打了我一顿,回家后父亲又骂了我一顿,我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
我爸爸的朋友的儿子写在一本精美的小本子上。
20xx年 4月13日 晴
我回到家后,就放下书包,三下俩下地敷衍了事,写完就吃饭,吃完迅速打开电脑,开CF,玩到八九点后我才睡,一闭眼就想明天玩什么……
《伤仲永》读后感7
读了《伤仲永》子后, 我感触很深。这让我知道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伤仲永》读后感8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飘出,在校园里回荡,可我,却沉浸在了这故事之中。
方仲永,出生于农民之家,却有着出色的头脑,虽从未见过文房四宝,他却哭喊着向父母求要,这难道不是好学吗?我们——新一代的初中生,该不该向他学习这种好学的精神品质?
他才能杰出,不但能立即作出诗来,而且,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是十分好,甚至使整个县的秀才来观看。并且,他还能看着物体立马就写出诗来。在美妙的一天里,对仲永诧异不已的同县人竟然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还有人用钱来购买仲永题名的诗。他的父亲灵机一动:“这难道不有利可图吗?”于是,他每天牵着仲永在同县人的家中做客,并不准仲永学习。
果然,好景不长,在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叫他作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当了。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如果问他的情况,那儿的人会叹息的说:“他已经与普通人没有不同的地方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会成这样?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说:“仲永,上天赐给他的才能胜过了其他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有才能的人许多,但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话,会怎么样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
《伤仲永》读后感9
我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不禁为文中的伤仲永感到悲哀。文章的资料是这样的: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在五岁时突然哭着向父母要书写工具,并立马提笔作了一首诗,题上了大名。这首诗的文采、含义都不错。这件事后,他的父亲天天带他去拜访村中的了,从中获得利益,但始终不让仲永理解后天的教育。最终,在若干年后,方仲永的才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方仲永如此好的天赋,竟然被他父亲这个目光短浅而又怎样愚昧的人给毁了。王安石在他的文章里也说了,方仲永天赋过来,但因为没有理解良好的教育,最终却连普通人也不如。我想这就是杀鸡取卵的后果,这个父亲自寻短见地“剖开”了方仲永,这带给他父亲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却将儿子的一辈子给毁了。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让我深受感触。在世界上,像仲永这样有才华的人,能够说是万里挑一,数都数得出来,我们自然没有仲永那样的天资。天才不学习,就只能成为平庸的人。我们本是平庸,再不学习,那就是自灭亡。要要我们还沉醉于游戏的欢乐中厌恶学习,那么将来我们该怎样办,成为第二个”仲永“?也许还不止吧!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天资。
我们虽不是天资聪明,但也没有像仲永父母那样的父母。回看历史中各个风云人物中,有几个”受之天“?又有几个”受之人“?不难发现,自我的命运就在我们自我手中。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有再好的天赋,也必须要努力,天才的构成,与后天的努力密不可分。
《伤仲永》读后感10
当一系列的时间、地点都基本合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相信,方仲永的故事不是王安石凭空杜撰,而是在认认真真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从以上三个细节来看,方仲永的故事不像是子虚乌有的传说,可那又该如何理解方仲永不学而能诗呢?
即使早在北宋,临川也绝不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相反,这里正如王勃所说的“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临川籍文化巨匠的名单,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即使不说这些中国学术史上耀眼的星斗,单是自宋至清间的二千多名进士,就足以说明千年以来,临川的文风是如何的炽盛。
方仲永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但并不意味着他与文化教育彻底绝缘。也许他家正与一个小学堂为邻,也许一群小学童就是他的玩伴,也许识字、背书竟然是小伙伴之间争强赌胜的游戏。甚至有可能连教书先生也喜欢这个聪慧过人的小家伙,即使不收学费,也愿意指点他几句。仲永虽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但他的确是天资过人的神童。这样一鳞半爪地学下来,水平竟然超过了那些正经八百的学生。只是这一切,仲永之父并不清楚,所以当儿子哭着闹着要文具的时候,父亲会惊诧得目瞪口呆,以为儿子真的是一个不学而能的天才呢。
另一种可能是,父亲也知道儿子在与学童们的厮混中学了不少东西,只是没想到竟有如此高的水平罢了。多数父亲是乐意炫耀儿子的,仲永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当一个早慧儿童的故事从一位父亲口中讲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学而能的天才神话。当然,这只能是猜想,但是还有更合情理的解释吗?
以上解读的重点全在仲永,可是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故事的重心其实是仲伤之父,而不是仲永本人。
《伤仲永》读后感11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读后感12
天才常常拥有先天独特的天赋。但就算天才自幼天资聪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耕田为生。他五岁时,还不认识书写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央求这些东西。父亲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方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因此而闻名。许多人都花钱求他题诗,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天天牵着他四处拜访别人,不让他学习。十二三岁时,方仲永写出的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几年,完全如同普通人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为方仲永感到很悲哀,因为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对他长久的培养,这才导致了“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如果他的父亲选择了坚持长期培养教育他,方仲永就会有更好的前途,有可能像他的堂兄王安石一样,写出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样流芳百世的诗词,也可能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改革家,展现出他生命中应有的才情和豪情。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但是后天的学习并没有跟上,最终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很多人虽然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早慧,但是我们从小受到了系统性的连续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发挥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伤仲永》读后感13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个五岁的小孩竟能作出诗的文采和思想内容都用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后好好栽培,长大后必成大器!
可仲永的父亲可不这样想,他靠着儿子做诗挣钱。“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出了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仲永只靠自己的天分,后天不努力,导致“泯然众人矣!”的可悲结局。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玉虽有美好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进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块一样微贱。美玉即是如此,何况人乎?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去努力奋斗,也只能一事无成。天才可能变成庸才,而庸才不学习就会变成蠢才。
现在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只有现在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出路。所以,努力学习吧,因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伤仲永》读后感14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经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或许这句耳熟能详的哲理名句,早已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了,可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我们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喝咖啡时间学习,这难道还不够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为类从奴隶时代发明文字到此刻流传了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的“一辈子”的时间能学完的呢?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我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终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此刻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一样,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读后感15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老师自己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
【《伤仲永》读后感】相关文章:
《伤仲永》读后感精选10-17
伤仲永读后感11-08
伤仲永读后感精选01-15
精选伤仲永读后感01-15
读后感《伤仲永》11-23
伤仲永的读后感11-30
《伤仲永》读后感01-05
《伤仲永》读后感01-05
《伤仲永》读后感12-31
★伤仲永读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