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读后感1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伤仲永读后感2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是易把事情一分为二,譬如把先天的才分和后天的教育截然分开,弄得水火不相容,其实不是的,它们原本是可以共通的。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古文中的名篇,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方仲永是多么天资聪明啊!他出生在农民世家,从来未曾接触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在他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忽然就哭着要这些东西,随即就写出了一首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像这样天生聪明的人,委实应该好好学习,以便在学习中把天生的才干发挥出来,也才是没有暴殄天物。但遗憾地是,方仲永的父亲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为蝇头小利所动,不让他学习,以致后来成为一名普通的人。
熟谙教育的人都知道,人类对大脑的开发利用真是太少太少了!这也就说明我们学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务还是很重大的,学校教育越能发挥作用,天生的才干也越能得到挖掘,二者并不矛盾。
我在想,很深刻地想,假如神童方仲永能够有一个好的学校教育,他的才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怕世上会出现和李白、杜甫并肩的另一名大诗人吧。
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伤仲永读后感3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着作,虽是古文,但读起来会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课文写方仲永长不到5岁时,就闹着要墨、纸、砚,他当即写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了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人们让他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写好,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花钱让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利图,就每天让他给同县人作诗,不再让他学习。过了几年,由于不能学习的仲永,作出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他作出的诗已平平谈谈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篇课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从小就懂事,会作诗,是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终却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贪图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来不当成一回事,不让孩子接受后天的教育。从而倒致孩子从天才论为变成了平庸之辈。然而,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但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努力学习,从而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伟大人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伟大科学家爱迪生胡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告诉我们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了:后天学习对于人成才的重要性!作文
伤仲永读后感4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择人生?仅仅是因为年幼不懂事?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可以推测: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怎么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人只会做梦是可怕的事;人不会做梦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仅仅是空有天分罢了,所以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众人”而已。
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
梦语评语:成熟的思维,独到的辨析,给人以豁然一新之感。文章想象丰富,驾轻就熟,是难得的'好文字。
伤仲永读后感5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背着《伤仲永》这篇古文。背着,背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虽然作者王安石写得有些夸张,但写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变为常人,关键的一点,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他父亲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以致他的才华也就在世俗的恭维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田汉,小时聪颖过人,尤善吟诗联对。昔日有一墨客路过他家旁边的客店,曾书一句上联“二河两岩双江口”,久久无人对上。田汉11岁时,见之挥笔即书:“单人独马一杆枪。”田汉后来取得惊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华,当然跟他平常刻苦发奋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说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决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却也有被钱财或虚荣心迷了心窍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一鸣惊人”,一味地给孩子加作业,加压力,以致孩子整天头昏眼花,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后孩子一看到作业题,一提到学习,就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与恐惧。
我在这里告诫“神童”的家长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爱好,也不要一味地为让孩子们“成名”而把他们“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让孩子们从枯燥、被动的学习中走出,从束缚的生活中走出来,去领略大自然,领略人生奋斗之乐趣吧!
伤仲永读后感6
《师说》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一个人生来不可能会是人才。方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堪称“神童”!但上苍赋予了他的只是天资禀赋,如果后天不拼搏、不努力,再优厚的天资也会消失殆尽。
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能出手成诗,展露出惊人的才华,但由于目光短浅的父亲“不使学”,同县人只是“渐渐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加上自己不思进取,最终令人叹息地沦落为“众人”。方仲永的天资比一般人聪明得多,但即使再聪明,要是后天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自己不够努力,也必然会成为愚昧无知的人。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学问再渊博,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注定要逐渐落后。仲永的事例给人们以警醒:“不勤奋学习就会落后”是一个公理。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你目前拥有多少学问、多大成就,你都需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唯有如此,自身才会日趋完美。
爱因斯坦,科学界伟大的圣人,科学史上与他比肩的人寥寥无几。可他曾经是一个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的“笨”孩子,被老师们认为“无药可救”。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岁就验证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娱乐,而z是把嘴闭上。”这略显风趣的话是爱因斯坦的人生信仰,这恰恰造就了“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方仲永的鲜活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不管你目前境况如何,永远不要放弃学习!不学习,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终生学习,提高自我,是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最直接、最切实际、最可行的方法。
伤仲永读后感7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真的很“伤”,可哀伤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当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可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我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此刻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并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能够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一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终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此刻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此刻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伤仲永读后感8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能够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能够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提高的阶梯,有了今日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今日我和妈妈一道读了《伤仲永》,我明白了,人仅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小的时候很聪明,并不代表他长大了也聪明。因为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终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
妈妈一向跟我说,当天的事要当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废,仅有坚持到底,才会成功。可是如果不用功,再聪明也没有用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学习就是是要用功,来不得半点马虎,不付出自我的努力,是不会有回报的。仅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扩大自我的知识面,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样地聪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样半途而废,必须要持之以恒、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伤仲永读后感9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可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理解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件事情,揭示了天资与勤奋的关系。
天资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可是,天资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天资再好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
天资很重要,可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华罗庚或者是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可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贤,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鲁迅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爱迪生就是一个适例。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考试成绩经常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的教师说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将勤补拙,兴趣广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和发明中度过的。爱迪生每发明一件东西,都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就拿发明电灯来说,他差不多花费了2年的时间,每一天工作几十个小时,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才制造出能够亮很久的电灯泡。正是因为勤奋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约一千项创造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成为后人尊敬、学习的榜样,他为人类社会的礼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有人称赞他是天才,并询问这位“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资聪颖,并不意味着必须成功;天资平凡,也不必须意味着失败。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于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我都很困难;相反,一个人即使天资一般,如果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伤仲永读后感10
今日,教师带着我们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受教育。
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终一事无成。
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教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能够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我要学习华罗庚这种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伤仲永读后感】相关文章:
★《伤仲永》读后感01-08
★伤仲永读后感01-07
《伤仲永》读后感01-05
《伤仲永》读后感01-05
《伤仲永》读后感12-31
读后感《伤仲永》11-23
《伤仲永》读后感01-15
《伤仲永》读后感【精】06-22
《伤仲永》读后感【荐】06-19